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礼与刑在经学中的德性指归——“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之说辨正 被引量:3
1
作者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2-78,共7页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之说出现于多种古典文献中,而围绕此一问题多有争议。近代以来学者批评此为法律的阶级压迫性。然而深入考察文献会发现,这一问题在汉代经学内部就已经有过非常充分明晰的讨论。"礼不下庶人"...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之说出现于多种古典文献中,而围绕此一问题多有争议。近代以来学者批评此为法律的阶级压迫性。然而深入考察文献会发现,这一问题在汉代经学内部就已经有过非常充分明晰的讨论。"礼不下庶人"实际上处于对庶人的经济考虑,不责庶人以礼,并以此引导其向"士"人看齐。而围绕"刑不上大夫",产生了三种观点,今文家认为不刑大夫是为着尊贤,而许慎则以"古周礼"驳难,认为大夫仍受刑责。郑玄借《周礼》构建起一个严密的系统来调和了两种观点,既维护了公正又保证了尊贤。古代儒者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实际上都指向了更高的德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礼》 《周礼》 何休 郑玄
原文传递
康有为《中庸注》中的圣人与政教 被引量:2
2
作者 《原道》 CSSCI 2016年第2期107-123,共17页
《中庸》历来与儒家的圣人问题密切相关,康有为将《中庸》看作'孔子之行状'。康有为所提出的'孔教'思想的核心首先就是要确立孔子的教主地位,并将《中庸》看作明见孔子之圣性的著作。其《中庸注》虽然引进了许多新内容... 《中庸》历来与儒家的圣人问题密切相关,康有为将《中庸》看作'孔子之行状'。康有为所提出的'孔教'思想的核心首先就是要确立孔子的教主地位,并将《中庸》看作明见孔子之圣性的著作。其《中庸注》虽然引进了许多新内容来加以解释,但他的新解与'中庸学'传统也有着内在的张力。在其《中庸注》中,康有为论述了孔子立教改制的基本原则,认为孔子不仅仅是圣人,更是超拔于所有历史与所有圣人之上的神人。康有为更将公羊学的'三世说'改造为儒家式的历史进化理论,以平等、民主的太平世作为最终归趣。同时,借鬼神来为孔教之教化助力,并提倡工业以益进文明。他的孔教设想使得儒教超出传统的设定,成为一个极具容纳性的系统。然而,这种解释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但康有为在新的历史情境下探寻儒家文教整体的存续与新生则值得肯定和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中庸注》 神人 圣人 三世
原文传递
孟、荀的圣人观念解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76-82,104,共8页
圣人观念承载了儒家理想的人格和政治,孔子认为圣人是由仁而圣,博施济众的极致,这就为儒家的圣人观念奠定了基础。然而这其中包含的两节意思在孟子和荀子那里构成了张力。尽管孟荀都完整的继承了孔子的圣人观念,然而,二位大贤却各种侧... 圣人观念承载了儒家理想的人格和政治,孔子认为圣人是由仁而圣,博施济众的极致,这就为儒家的圣人观念奠定了基础。然而这其中包含的两节意思在孟子和荀子那里构成了张力。尽管孟荀都完整的继承了孔子的圣人观念,然而,二位大贤却各种侧重。孟子强调了圣人当中内在修为的部分,而荀子则集中在圣人化生礼义法度,成就外王功业的部分。这一方面体现时代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儒学的整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人 孟子 荀子 修身 礼法
下载PDF
制教分殊下的两汉“中和”问题探析
4
作者 《船山学刊》 2023年第3期80-92,共13页
“中和”问题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命题,两汉的“中和”论述因其简略且直接关涉政治而受到忽视。实际上,两汉的“中和”问题如放置于“制教分殊”的特殊背景下将呈现出更为深刻的思想意义。春秋以来圣王分离的历史境况造成制教分殊的治理图... “中和”问题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命题,两汉的“中和”论述因其简略且直接关涉政治而受到忽视。实际上,两汉的“中和”问题如放置于“制教分殊”的特殊背景下将呈现出更为深刻的思想意义。春秋以来圣王分离的历史境况造成制教分殊的治理图式,两汉的儒学经由“中和”的论述找到了一条重新统合制教的方式,即在上以君王立“中和之极”,在下以成“中和之化”。郑玄认为以“中和问题”统合制教关系的关键在于尊崇圣人及其所立定的礼乐刑政,圣人问题就是“中和问题”的核心。两汉“中和问题”实际上构建了一套以圣人之法为中心的“以教统制”的制教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教分殊 中和 中庸 郑玄 两汉
下载PDF
从大同到人民——思想转型视域下的近代“大同说”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大同”学说是中国近代思想转型的关节点之一,近代以来,“大同”是传统儒学话语中为数不多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语汇。近代几位思想家对“大同说”的重新阐释和褒举促使其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而在此过程中,“大同说”内在的思想重心却... “大同”学说是中国近代思想转型的关节点之一,近代以来,“大同”是传统儒学话语中为数不多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语汇。近代几位思想家对“大同说”的重新阐释和褒举促使其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而在此过程中,“大同说”内在的思想重心却巧妙地完成了转换。从维系社会秩序和政治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期许变成了平等社会理想的实现,大同的重心从道德逐渐转向“人民”。近代“大同说”在两方面实现了思想的转型:其一,大同思想本身的“境界”意涵转变为现代“权利”话语结构;其二,藉由大同思想的转型,中国近代社会也实现了历史意识的转型。因此,重新探析近代“大同说”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适应性问题,也有助于理解“大同说”在当下中国的思想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孙中山 大同 小康 历史意识 “三民主义”
下载PDF
国与天下:现代中国的国家理由与新时代的文明关切
6
作者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20年第5期156-164,共9页
现代国家构建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主题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际上有着深刻的国家理由。近代以来的历史遭遇迫使中国不得不从文明国家的形态中跌落,中国开始着意构筑现代“民族-国家”的组织形式,从而使自身摆脱屈辱的国... 现代国家构建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主题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际上有着深刻的国家理由。近代以来的历史遭遇迫使中国不得不从文明国家的形态中跌落,中国开始着意构筑现代“民族-国家”的组织形式,从而使自身摆脱屈辱的国际地位并获得国家安全的保障。通过吸纳西方文明的技术和组织成果,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不是纯粹地模仿西方,而是政治领导团体取得回应历史责任和民众诉求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仍然需要从中华文明之中汲取养分,并以文明国家的角度来理解自身。在新时代,中国更需要以文明的关切和视野倡导构建新的世界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理由 现代国家构建 文明关切 “民族-国家”
下载PDF
礼与德的转换——《礼记正义·中庸》孔疏研究
7
作者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46-150,共5页
因"疏不破注"之说,《中庸》郑注与孔疏被认为完全一致,然分析孔颖达之疏解可发现,其解释倾向与郑注颇为不同,尤其体现在中庸、诚身、圣人三个方面。孔疏将"中庸"理解为圣人之性情,却剥离了郑注"以礼释中"... 因"疏不破注"之说,《中庸》郑注与孔疏被认为完全一致,然分析孔颖达之疏解可发现,其解释倾向与郑注颇为不同,尤其体现在中庸、诚身、圣人三个方面。孔疏将"中庸"理解为圣人之性情,却剥离了郑注"以礼释中"之意,他等修身于诚身,并以之为"中和之为用"的实现形式。在孔氏看来,《中庸》之圣人应从德性上加以理解,因而,有德无位的孔子与传统圣王主要在德性上具有一致性。由此,郑玄"制作礼法"的圣人观念被孔疏予以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郑玄 孔疏 圣人 礼法 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