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一统对抗制衡 被引量:8
1
作者 许田 《国际政治科学》 2005年第1期78-105,4,共29页
国际关系学科被认为是关注权力政治的学问,研究权力如何变化、如何运用以及如何制衡。但国际政治理论过于注重欧洲经验,以至于大多数分析都没有涉及大一统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一方面,自由主义者和建构主义者感兴趣的是共有规范和国际... 国际关系学科被认为是关注权力政治的学问,研究权力如何变化、如何运用以及如何制衡。但国际政治理论过于注重欧洲经验,以至于大多数分析都没有涉及大一统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一方面,自由主义者和建构主义者感兴趣的是共有规范和国际制度如何缓解权力政治。另一方面,现实主义者并不认为权力政治正在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政治理论 国际关系学科 国际制度 沃尔兹 权力政治 建构主义者 古代中国 国际关系学者 强型 自由主义者
下载PDF
构建“中国学派”必须正视历史 被引量:3
2
作者 许田 徐进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4-138,共15页
辛万翔和曾向红在《"多国体系"中行为体的不同行为逻辑及其根源——兼与许田波商榷》一文中指出,《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一书中存有两个缺点:其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分裂到统一的转型期,不存... 辛万翔和曾向红在《"多国体系"中行为体的不同行为逻辑及其根源——兼与许田波商榷》一文中指出,《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一书中存有两个缺点:其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分裂到统一的转型期,不存在一个发育充分的国际体系。其二,"大一统"观念决定了秦国能够成功地统一中国,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多元化注定使欧洲走向均势体系。他们认为,该书作者(许田波)把欧洲的均势理论错用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多国体系,忽视了中国独特的传统和历史。本文作者对此的回应是,该文的批评缺乏根据,《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提出的"竞争性逻辑的动力学"理论其实糅合了欧洲的均势逻辑和中国的支配逻辑。"合纵"战略不成功是因为集体行动的困难而非"大一统"观念的存在;而且,均势和主权规范在近代早期欧洲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都同样脆弱。因此,作者认为,辛万翔和曾向红的观点与历史实践不符,他们文中观点出现偏差的原因在于把历史(过去发生的事)和传统(对过去的看法)混为一谈。《"多国体系"中行为体的不同行为逻辑及其根源》的两位作者所说的"大一统"观念是中国传统的一部分并没有错,但错在他们以为这种观念是秦统一中国的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春秋战国 近代早期欧洲 历史比较研究 国际体系
原文传递
战争、国家形成与公民权: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许田 徐进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20,共15页
国家形成理论致力于重现公民权和民主化的军事基础,认为公民权应被理解为国家与社会之间就战争物资进行"谈判"的副产品。作者在对春秋战国国际体系及近代早期欧洲体系中的国家形成过程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如果公民权源于国际... 国家形成理论致力于重现公民权和民主化的军事基础,认为公民权应被理解为国家与社会之间就战争物资进行"谈判"的副产品。作者在对春秋战国国际体系及近代早期欧洲体系中的国家形成过程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如果公民权源于国际竞争,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体系中,统治者也曾为了鼓动民众参战和为国牺牲而做出了三项让步:言论自由、司法公正和经济福利。作者提出一个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认为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制衡逻辑是公民权跨越时空分别在春秋战国时期和近代早期欧洲兴起的主要因素。公民权在春秋战国时期没落的根本原因是严重低估了制衡逻辑的对手,即支配逻辑;而公民权得以在西方演变为民主制度的关键因素在于支配逻辑的相对弱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国际体系 近代早期欧洲体系 欧洲中心论 中国中心论 国家形成 国家-社会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