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孤独·愧疚·自由——《刻骨铭心》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泓元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17-128,共12页
《刻骨铭心》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首部自传,讲述了她从1919年出生到1949年等待回到英国这之间30年的人生。在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下,该书是一部反思和重识“自我”的回忆录。莱辛以一种痛苦但决绝的语气,生动还原了自己的... 《刻骨铭心》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首部自传,讲述了她从1919年出生到1949年等待回到英国这之间30年的人生。在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下,该书是一部反思和重识“自我”的回忆录。莱辛以一种痛苦但决绝的语气,生动还原了自己的前半生,不仅对自我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同时也对殖民地生活作了第一视角的解读。本文采用萨义德的对位阅读等后殖民批评方法,通过探究莱辛在孤独、愧疚的心理历程中寻求独立的无畏尝试,揭示了在帝国殖民主义背景下知识女性追求自由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对位阅读 自我 后殖民主义 《刻骨铭心》
下载PDF
历史与权力--新历史主义莎士比亚批评述评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昱君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9-92,共4页
新历史主义莎评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莎评流派。它以抑制和颠覆为批评策略,结合历史对莎士比亚文本中所含的权利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了莎士比亚作品中蕴含的政治意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莎评的发展和补充。
关键词 历史 权力 文本 抑制 颠覆
原文传递
欲望竞争与替罪羊--勒内·吉拉尔与莎士比亚的对话 被引量:3
3
作者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3-50,157,共9页
在当代莎学史上,法国学者勒内·吉拉尔的《莎士比亚:欲望之火》具有独特的地位。吉拉尔一反弗洛伊德把欲望看作人的本能的观点,而是把欲望看作模仿,并以模仿欲望为理论框架,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他看来,欲望弥漫于莎士... 在当代莎学史上,法国学者勒内·吉拉尔的《莎士比亚:欲望之火》具有独特的地位。吉拉尔一反弗洛伊德把欲望看作人的本能的观点,而是把欲望看作模仿,并以模仿欲望为理论框架,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他看来,欲望弥漫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吉拉尔对莎士比亚作品的阐释,使精神分析莎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我们理解莎士比亚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冲突和人类文化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仿欲望 欲望竞争 替罪羊 莎士比亚
原文传递
文化哲学视域下的身体政治批评——伊格尔顿的身体政治批评浅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1期38-42,共5页
在20世纪末的批评话语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代表人物特里·伊格尔顿的身体政治批评话语犀利而独具一格。本文通过对身体的阐释,进而从政治的身体,身体的批评,身体、政治与性等方面对伊格尔顿的身体政治批评话语进行了分析。本... 在20世纪末的批评话语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代表人物特里·伊格尔顿的身体政治批评话语犀利而独具一格。本文通过对身体的阐释,进而从政治的身体,身体的批评,身体、政治与性等方面对伊格尔顿的身体政治批评话语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伊格尔顿的身体政治批评旨在解放人性和对人的存在进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身体政治 意识形态
下载PDF
伊格尔顿的身体政治批评话语 被引量:1
5
作者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129-134,共6页
在20世纪末的批评话语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代表人物特里·伊格尔顿的身体政治批评话语犀利而独具一格.首先通过对身体的阐释,进而从政治的身体,身体的批评,身体、政治与性,身体伦理建构等方面对伊格尔顿的身体政治批评话语进... 在20世纪末的批评话语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代表人物特里·伊格尔顿的身体政治批评话语犀利而独具一格.首先通过对身体的阐释,进而从政治的身体,身体的批评,身体、政治与性,身体伦理建构等方面对伊格尔顿的身体政治批评话语进行了分析.伊格尔顿的身体政治批评旨在解放人性和对人的存在进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身体政治 意识形态
下载PDF
文化唯物主义莎评中的种族政治批评 被引量:1
6
作者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35,共8页
文化唯物主义莎评是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出现的一个莎评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多利默和辛菲尔德。该批评把种族纳入到具有政治内涵的广阔背景中以分析莎剧,而种族政治主要是通过对《亨利五世》和《奥赛罗》的批评得到体现的。文化唯物主义莎... 文化唯物主义莎评是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出现的一个莎评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多利默和辛菲尔德。该批评把种族纳入到具有政治内涵的广阔背景中以分析莎剧,而种族政治主要是通过对《亨利五世》和《奥赛罗》的批评得到体现的。文化唯物主义莎评者分析种族主要从政治冲突、生物特征的文化政治解释、强者的统治与边缘的他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批评,特别是种族与战争的联系使种族的政治内涵得到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族 权力 身份 文化唯物主义莎评
原文传递
政治的莎士比亚——文化唯物主义莎评概述 被引量:1
7
作者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7-151,共5页
文化唯物主义莎评是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莎士比亚批评流派。它凸显莎士比亚研究的文化政治意蕴,从种族、阶级、性别、性以及莎士比亚与文化机制的关系的视角对莎士比亚文本进行政治学的解读。它不仅与历史上的莎士比亚文本对话,还... 文化唯物主义莎评是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莎士比亚批评流派。它凸显莎士比亚研究的文化政治意蕴,从种族、阶级、性别、性以及莎士比亚与文化机制的关系的视角对莎士比亚文本进行政治学的解读。它不仅与历史上的莎士比亚文本对话,还跨越历史的空间与当下文化展开对话,这种历史的纬度使其显示出马克思辩证法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唯物主义 意识形态 文化身份 颠覆 文化机制
下载PDF
人性与权力——论多利默对《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和《科利奥兰纳斯》的解读 被引量:1
8
作者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10-113,共4页
文化唯物主义莎评流派代表人物多利默在其代表作《激进的悲剧》中对莎剧的研究基本上是围绕人性和权力进行批评的。多利默通过对《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和《科利奥兰纳斯》两部悲剧中德性问题的分析,认为德性受到权力的制约。多利默... 文化唯物主义莎评流派代表人物多利默在其代表作《激进的悲剧》中对莎剧的研究基本上是围绕人性和权力进行批评的。多利默通过对《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和《科利奥兰纳斯》两部悲剧中德性问题的分析,认为德性受到权力的制约。多利默的分析使我们看到了社会中政治、权力对人性的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人性不可能脱离现实的社会政治权力关系而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德性 权力 文化唯物主义莎评
下载PDF
论霍德尼斯对莎士比亚影视的批判 被引量:1
9
作者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9-92,共4页
在当代莎评流派中,文化唯物主义莎评家霍德尼斯在文化行业中研究莎士比亚,使影视文本也成了莎士比亚文本的一部分。霍德尼斯认为,莎士比亚影视就像伊丽莎白一世的公共剧场一样,具有传播大众文化的功能,而文化功能就包含着政治功能,莎士... 在当代莎评流派中,文化唯物主义莎评家霍德尼斯在文化行业中研究莎士比亚,使影视文本也成了莎士比亚文本的一部分。霍德尼斯认为,莎士比亚影视就像伊丽莎白一世的公共剧场一样,具有传播大众文化的功能,而文化功能就包含着政治功能,莎士比亚在影视中被意识形态化,影视文本是政治化的文本。这种研究使莎士比亚的政治意义得到拓展,丰富和发展了莎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影视 意识形态 文化唯物主义莎评 文化行业
原文传递
他者的镜像——从福斯塔夫看被遮蔽的人性和历史 被引量:1
10
作者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9,共6页
福斯塔夫作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艺术形象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对他津津乐道。当人们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福斯塔夫时,很多人会认为他是一个贼、骗子、懦夫,吹牛大王,一个饕餮之徒。
关键词 福斯塔夫 受众 《亨利四世》 人性 镜像
原文传递
莎剧阐释中的历史、意识形态与主体性——多利默莎评思想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年第2期248-254,共7页
多利默是文化唯物主义莎评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莎评关注历史、意识形态和主体性的分析。他认为主体是受社会各种因素制约和意识形态召唤的主体,而莎剧体现了在特定的历史进程中主体对思想话语、政治制度的反抗,起到了对主导意识形... 多利默是文化唯物主义莎评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莎评关注历史、意识形态和主体性的分析。他认为主体是受社会各种因素制约和意识形态召唤的主体,而莎剧体现了在特定的历史进程中主体对思想话语、政治制度的反抗,起到了对主导意识形态的颠覆功能。多利默在历史语境的种种社会关系中,通过对莎剧中的意识形态和主体性的分析,使莎剧的历史内涵得到深化,政治和审美价值得到提升,因此,他的批评包含着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唯物主义莎评 历史主义 意识形态 主体性
下载PDF
传记写作的互文性解释策略——以格林布拉特的《俗世威尔:莎士比亚是如何成为莎士比亚的》为例
12
作者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4期24-29,共6页
莎士比亚作品充满魅力,而记述莎士比亚生平事实的资料非常有限。莎士比亚是如何成为莎士比亚的问题一直吸引着传记家和学者去探索。格林布拉特的《俗世威尔:莎士比亚是如何成为莎士比亚的》以莎士比亚所处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环境为背景,... 莎士比亚作品充满魅力,而记述莎士比亚生平事实的资料非常有限。莎士比亚是如何成为莎士比亚的问题一直吸引着传记家和学者去探索。格林布拉特的《俗世威尔:莎士比亚是如何成为莎士比亚的》以莎士比亚所处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环境为背景,通过作品与作品,作品与历史事件、传主个人事实和逸闻,作品与历史背景、人们的精神风貌和风俗习惯等的互文解释,记述和解释了莎士比亚的生平和性格。这一互文性的解释策略达到了解释的目的,是对传记文学写作方法的探索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互文性解释 传记 人文情怀
下载PDF
反本质人文主义批评——论多利默对《李尔王》的解读
13
作者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3年第1期142-148,共7页
《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历来受到批评家的关注。传统上对于该剧中呈现的复杂人性,西方的批评家多用本质人文主义观点进行解释。多利默作为文化唯物主义莎评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从反本质人文主义的观点对该剧进行批评;正... 《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历来受到批评家的关注。传统上对于该剧中呈现的复杂人性,西方的批评家多用本质人文主义观点进行解释。多利默作为文化唯物主义莎评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从反本质人文主义的观点对该剧进行批评;正是基于这种批评观,多利默认为《李尔王》是关于权力、财产和继承权的一部剧作,从而揭示出人性的本质是由社会历史决定的,有力地批判了本质主义的人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本质人文主义 人性 文化唯物主义莎评 权力
下载PDF
论辛菲尔德对莎剧演出的批判
14
作者 刘昱君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6-59,共4页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化唯物主义莎评不仅关注莎士比亚剧本,而且也把莎士比亚置于当代文化行业中进行研究。而其代表人物辛菲尔德正是通过考察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演出和编排,探究了莎剧演出与英国文化之间的政治关系,进而认为皇家莎士...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化唯物主义莎评不仅关注莎士比亚剧本,而且也把莎士比亚置于当代文化行业中进行研究。而其代表人物辛菲尔德正是通过考察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演出和编排,探究了莎剧演出与英国文化之间的政治关系,进而认为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在莎士比亚演出时充满着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倾向,莎士比亚发挥着意识形态的作用。这种政治的批评是文化唯物主义莎评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家莎士比亚剧团 功利主义 机会主义 文化唯物主义莎评
原文传递
现实的意识形态反映——马克思主义莎评述评
15
作者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85-88,共4页
在西方莎士比亚研究流派中,马克思主义莎评作为一种唯物主义的批评流派,曾对当代莎士比亚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莎评强调艺术对现实的反映,注重意识形态批评,是一种具有强烈道德诉求的政治批评。这种批评包含着深刻的人文主义... 在西方莎士比亚研究流派中,马克思主义莎评作为一种唯物主义的批评流派,曾对当代莎士比亚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莎评强调艺术对现实的反映,注重意识形态批评,是一种具有强烈道德诉求的政治批评。这种批评包含着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人文主义
下载PDF
互文性解释与性视角:个体与自我的冲突
16
作者 刘昱君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1期123-126,共4页
格林布拉特作为著名的新历史主义莎评学者,在其传记作品《世界的意志:莎士比亚传》中,从性视角对莎士比亚作品与传主的互文性解释是对莎士比亚传记写作的突破。特别是通过对《暴风雨》和十四行诗的分析,揭示了传主个体与自我的冲突,进... 格林布拉特作为著名的新历史主义莎评学者,在其传记作品《世界的意志:莎士比亚传》中,从性视角对莎士比亚作品与传主的互文性解释是对莎士比亚传记写作的突破。特别是通过对《暴风雨》和十四行诗的分析,揭示了传主个体与自我的冲突,进而说明了人性的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欲望 冲突 莎士比亚
下载PDF
当代英国学界小说述评
17
作者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04-110,共7页
学界小说是二战后逐渐被人关注的一种文学类型。当代英国学界小说在战后半个世纪中随着英国社会文化的变化逐渐发展起来。当代英国学界小说具有比较强烈的现实批判意味,与文化思潮变迁密切相关,这就使当代英国学界小说呈现出文化叙事的... 学界小说是二战后逐渐被人关注的一种文学类型。当代英国学界小说在战后半个世纪中随着英国社会文化的变化逐渐发展起来。当代英国学界小说具有比较强烈的现实批判意味,与文化思潮变迁密切相关,这就使当代英国学界小说呈现出文化叙事的特点。其主题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对个体的心灵抚慰以及个体对信仰的怀疑,新旧文化冲突与社会危机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自由主义的悖论以及权力、性与学术的合奏,文化习俗的碰撞,对学术文明的思考。正是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的描述和批判,当代英国学界小说揭示了学界从业者的内心世界、文化困境和价值信仰的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界小说 文化叙事 学术 权力
下载PDF
论辛菲尔德对莎剧教学的批判
18
作者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22-126,共5页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化唯物主义莎评不仅关注莎士比亚剧本,而且也把莎士比亚置于当代文化行业中进行研究。而其代表人物辛菲尔德正是通过对莎士比亚教学的批判,说明了莎士比亚文本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在辛菲尔德看来,莎士比亚在教学中...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化唯物主义莎评不仅关注莎士比亚剧本,而且也把莎士比亚置于当代文化行业中进行研究。而其代表人物辛菲尔德正是通过对莎士比亚教学的批判,说明了莎士比亚文本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在辛菲尔德看来,莎士比亚在教学中发挥着意识形态的作用,莎士比亚成了保守意识形态的传声筒,这种政治的批评是文化唯物主义莎评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菲尔德 莎剧教学 意识形态 保守主义 文化唯物主义莎评
下载PDF
英汉互译时译入语优势处理机制
19
作者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91-95,共5页
本文通过英汉两民族思维习惯的不同以及英汉两种语言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对比 ,阐释在英汉互译时发挥译入语优势的一些处理机制。
关键词 译入语优势 处理机制 英语 汉语 翻译 英译汉 汉译英 思维
下载PDF
安东尼·伯吉斯《莎士比亚传》中作者的主体性
20
作者 王浩然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105-110,115,共7页
在众多20世纪莎士比亚传记中,伯吉斯的《莎士比亚传》在传材选择、移情和学术个性方面都明显地体现了作者的主体性。作者撷取婚姻、爱情等素材,从性本能的视角透视莎士比亚的情感;作者对暴力的分析和描写,与作者对社会的认知和个人经验... 在众多20世纪莎士比亚传记中,伯吉斯的《莎士比亚传》在传材选择、移情和学术个性方面都明显地体现了作者的主体性。作者撷取婚姻、爱情等素材,从性本能的视角透视莎士比亚的情感;作者对暴力的分析和描写,与作者对社会的认知和个人经验密切相关,是作者自我情感在传主身上的投射;作者在传记中对语言、音乐和福斯塔夫精神的见解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伯吉斯怀着对莎士比亚的信仰,打破偶像崇拜观,从人性出发,追寻莎士比亚的一生,同时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性本能 移情 学术个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