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脚色制”作为中国戏剧结构体制的根本性意义 被引量:49
1
作者 玉峰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6-94,共9页
事物之根本特征在其结构,认识中国民族戏剧的特征,关键在于把握其结构体制──脚色制。从生成机理看,生、旦、净、末、丑的产生不纯是一种因陋就简,而是在更深层面上反映了中国人朴素的宇宙观念。由生、旦、净、末、丑等各门脚色共同构... 事物之根本特征在其结构,认识中国民族戏剧的特征,关键在于把握其结构体制──脚色制。从生成机理看,生、旦、净、末、丑的产生不纯是一种因陋就简,而是在更深层面上反映了中国人朴素的宇宙观念。由生、旦、净、末、丑等各门脚色共同构成的脚色制,决定了中国戏剧的各个方面。它决定了中国戏剧场上表演的规范性,是演员扮饰和道具使用的根本依据,决定了中国戏剧的排场结构和班社结构,也决定了中国戏剧的“戏点”,亦即看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戏剧艺术 生成机理 结构功能 戏点 “脚色制”
下载PDF
从全本戏到折子戏——以汤显祖《牡丹亭》的考察为中心 被引量:24
2
作者 玉峰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7-96,共10页
从全本戏到折子戏是中国民族戏剧演进特有的规律。折子戏较适于有时间限制的厅堂演出和剧场演出,艺术上更有全本戏所不及的长处,故最终在乾隆中叶取代全本,成为民族戏剧最主要的演出样式。《牡丹亭》的演出史较全面地反映了民族戏剧从... 从全本戏到折子戏是中国民族戏剧演进特有的规律。折子戏较适于有时间限制的厅堂演出和剧场演出,艺术上更有全本戏所不及的长处,故最终在乾隆中叶取代全本,成为民族戏剧最主要的演出样式。《牡丹亭》的演出史较全面地反映了民族戏剧从全本戏到折子戏的历史过程及其内在规律。近百年来民族戏剧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今日尤甚。鉴往知来,探明从全本到折子这一基本规律,对于我们民族戏剧之存亡继绝乃至发扬光大当深有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折子戏 全本 汤显祖 民族戏剧 厅堂演出 演出样式 内在规律
下载PDF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之今读 被引量:18
3
作者 玉峰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7-137,共11页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是中国戏剧研究的开山之作 ,本文论析王国维在戏剧起源、宋金杂剧、元杂剧、南戏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后来人对王国维的超越或者从他曾经达到的学术水准向下跌落 ;又从民族戏剧的研究立场和方法着眼 ,分析《宋元...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是中国戏剧研究的开山之作 ,本文论析王国维在戏剧起源、宋金杂剧、元杂剧、南戏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后来人对王国维的超越或者从他曾经达到的学术水准向下跌落 ;又从民族戏剧的研究立场和方法着眼 ,分析《宋元戏曲史》“外来之观念”、“史学家之家法”、“文学家之眼光”等三种思维路径对后来人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 论析 元杂剧 文论 民族戏剧 南戏 史学家 文学家 家法
原文传递
论角儿制 被引量:14
4
作者 玉峰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6-45,共10页
角儿制在近代取代脚色制,成为京班最主要的组织形式。角儿制推动了名角儿的独创性,促成了近代京剧艺术的繁荣。但是,如果各脚色间得不到有效的协调平衡,容易使戏剧艺术流为“技艺”的卖弄。1949年后,角儿制基本上被导演制替代了,但其基... 角儿制在近代取代脚色制,成为京班最主要的组织形式。角儿制推动了名角儿的独创性,促成了近代京剧艺术的繁荣。但是,如果各脚色间得不到有效的协调平衡,容易使戏剧艺术流为“技艺”的卖弄。1949年后,角儿制基本上被导演制替代了,但其基本精神得以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 京班 角儿制 脚色制
原文传递
论臧懋循《元曲选》于元剧脚色之编改 被引量:13
5
作者 玉峰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7-106,共10页
理解元剧的结构体制,关键是理解其脚色的使用。今人研究元剧脚色主要依赖的文本为明人臧懋循编辑的《元曲选》。而臧懋循在编辑元剧时曾对元剧脚色做过很多编改,今人看到的元剧脚色使用的丰富性和规范性,很大程度上是臧懋循的编改所赋... 理解元剧的结构体制,关键是理解其脚色的使用。今人研究元剧脚色主要依赖的文本为明人臧懋循编辑的《元曲选》。而臧懋循在编辑元剧时曾对元剧脚色做过很多编改,今人看到的元剧脚色使用的丰富性和规范性,很大程度上是臧懋循的编改所赋予的。元剧创作本以四套北曲为主体,其演唱亦以“正旦”或“正末”歌唱套曲为中心,臧懋循的案头化编改强化了元剧脚色的类型化和规范化,元剧以曲为本的色彩有所淡化,“戏剧性”因素则得以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臧懋循 《元曲选》 脚色 类型化
原文传递
读南图馆藏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 被引量:8
6
作者 玉峰 《文献》 2001年第2期158-169,共12页
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做为现存最早的明刊元人杂剧集,其重要的文献价值自不待言.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1957)虽曾涉及此书,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多以为其独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所以不能不望洋兴叹.
关键词 改定元贤传奇 青衫泪 李开先 杂剧选 古名家杂剧 《元曲选》 元人杂剧 北杂剧 元曲选 元刊杂剧三十种 元刊占今杂剧三十种 馆藏 南图
原文传递
90年来昆曲研究述评 被引量:7
7
作者 玉峰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4-139,共6页
90年来的中国昆曲研究可大略分为三个阶段:自民初至抗战发生为第一阶段,昆曲研究渐成风气,并在30年代因多种机缘而呈现一时之繁荣;自抗战爆发至"文革"发生为昆曲研究相对低落的时期,《十五贯》的成功曾为昆曲演出及研究赢得... 90年来的中国昆曲研究可大略分为三个阶段:自民初至抗战发生为第一阶段,昆曲研究渐成风气,并在30年代因多种机缘而呈现一时之繁荣;自抗战爆发至"文革"发生为昆曲研究相对低落的时期,《十五贯》的成功曾为昆曲演出及研究赢得暂时转机;70年代末以来的研究在很多方面都有超越前代之处,但也面临着困境和机遇。民初以来的昆曲研究同时存在不少问题,在历史研究方面主要表现为重"文人"轻"艺人"、重"剧曲"轻"清曲"、重"正昆"轻"草昆",史料的搜集与辨析尚有许多缺憾;在理论研究方面则因深受"剧种"论和西洋戏剧理论的支配和影响,许多结论亟待重加体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昆曲 昆剧 戏剧学 词曲 学术史
下载PDF
百年中国戏剧学刍议 被引量:9
8
作者 玉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6-54,共9页
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成绩卓著,人所共睹,但若以一门完整学科的标准来衡量,百年中国戏剧学存在的问题亦复不少。直至今日,中国戏剧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学科边界尚未完全明确,因而关于中国戏剧起源、本质特征等根本性问题的探讨便始终无法达... 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成绩卓著,人所共睹,但若以一门完整学科的标准来衡量,百年中国戏剧学存在的问题亦复不少。直至今日,中国戏剧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学科边界尚未完全明确,因而关于中国戏剧起源、本质特征等根本性问题的探讨便始终无法达成共识;历史性研究在各类研究中成就最为突出,但戏剧史料史实的挖掘、搜集,还远未达到网罗殆尽这一步,史料史实的排比和利用方面更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中国戏剧学建立之关键在理论研究,站在民族戏剧自身的立场上,建立一套合于其自身实际的理论体系,这是当代中国戏剧学人最为迫切、也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剧 学术史 戏剧史 剧种 声腔 西方戏剧
下载PDF
巫风傩影中的迷失——读田仲一成教授的《中国戏剧史》 被引量:9
9
作者 蔡永明 玉峰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1-103,共3页
关键词 田仲一成 《中国戏剧史》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日本
原文传递
试论20世纪前期的中国戏剧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玉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5-100,共6页
中国传统戏剧的研究在20世纪前期已取得相当可观的成绩,这对20世纪后半叶乃至今日的研究而言都具有奠基性的意义。1908年当王国维率先开始其中国戏剧的研究时,可谓是孤家寡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整理国故等事件的发生,均有助于研究风气... 中国传统戏剧的研究在20世纪前期已取得相当可观的成绩,这对20世纪后半叶乃至今日的研究而言都具有奠基性的意义。1908年当王国维率先开始其中国戏剧的研究时,可谓是孤家寡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整理国故等事件的发生,均有助于研究风气的形成。1930年梅兰芳访美的成功,则直接促成了30年代的研究繁荣。相继涌现的自然禀赋与学术背景各异的学术大家们,为中国戏剧的研究提供了各各不同的研究方法与路径,从而使得20世纪前期的中国戏剧学规模初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剧 新文化运动 整理国故 王国维 梅兰芳
下载PDF
论两种戏剧观念──再读《宋元戏曲史》和《唐戏弄》 被引量:7
11
作者 玉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1-97,共7页
关键词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 真戏剧 元杂剧 戏剧观念 中国戏曲 踏摇娘 任半塘 中国戏剧史 唐五代
下载PDF
也谈中国昆曲作为“文化遗产”的保存问题 被引量:5
12
作者 玉峰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2-61,共10页
笔者认为:“原封不动”或“原汁原味”地保存昆曲在现实和理论上都是不可能的;昆曲在当代仍然有相当大的“发展”、“创新”的空间,但这种“发展”、“创新”是与“继承”传统(主要是传统折子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典”的昆曲也并不... 笔者认为:“原封不动”或“原汁原味”地保存昆曲在现实和理论上都是不可能的;昆曲在当代仍然有相当大的“发展”、“创新”的空间,但这种“发展”、“创新”是与“继承”传统(主要是传统折子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典”的昆曲也并不一定为迎合“现代”观众的趣味而编演新戏,编演新戏在当代存在很多实际困难,应谨慎从事;昆曲的当务之急是“继承”,而不是“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文化遗产 保存形式 折子戏 中国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戏曲文献之发现与南戏研究之进步 被引量:7
13
作者 玉峰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14-231,共18页
王国维先生尝云"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此语尤适用于二十世纪的南戏研究.南戏研究始自王国维《宋元戏曲史》(1913),但世纪初的王国维可以凭藉的戏曲文献极其有限,所以《宋元戏曲史》有关南戏的论述不能不留下许多缺憾.
关键词 南戏 古代戏曲 南曲九宫正始 寒山堂曲谱 二十世纪 戏曲文献
原文传递
戏文之结构及其变迁 被引量:7
14
作者 玉峰 《文化遗产》 CSSCI 2013年第2期31-40,157,共10页
同样题材的故事,戏文的叙事之所以有别于小说,主要在于戏文叙事不得不考虑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脚色的调配使用,生、旦一波三折的离合往往会成为戏文结构之中心,冷热、悲欢、庄谐、文武等不同场次的调剂往往也要借用不同脚色的表演... 同样题材的故事,戏文的叙事之所以有别于小说,主要在于戏文叙事不得不考虑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脚色的调配使用,生、旦一波三折的离合往往会成为戏文结构之中心,冷热、悲欢、庄谐、文武等不同场次的调剂往往也要借用不同脚色的表演来实现。故脚色制可谓我们理解戏文结构之关键。在戏文初始阶段,脚色制的结构性功能并不显著、稳定,戏文结构变迁的历史则主要表现为脚色使用日趋规范、戏文结构也日趋稳定的历史。戏文之结构可认为是脚色制与故事叙述两种因素的组织调和,二者之间始终存在张力,后者有时也有可能成为主导性因素,但从总体来看,脚色制对戏剧叙事的决定和影响却是主要的和规律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文结构 脚色制 戏剧叙事 小说叙事 《牡丹亭》
下载PDF
近代以来京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6
15
作者 玉峰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9,共6页
严格意义上的京剧研究始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 ,近七十年来 ,京剧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实绩 ,但也存在一些很严重的问题。“流派艺术”论 ,“演员中心”论、“声腔剧种”这三种理论框架 ,既对京剧艺术本身有很多不利的影响 ,也对京剧研... 严格意义上的京剧研究始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 ,近七十年来 ,京剧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实绩 ,但也存在一些很严重的问题。“流派艺术”论 ,“演员中心”论、“声腔剧种”这三种理论框架 ,既对京剧艺术本身有很多不利的影响 ,也对京剧研究有很大的制约。只有努力打破这三种理论框架的约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艺术 剧种 声腔 演员 七十年 流派 才能 存在 中心 走向
原文传递
民俗学对中国戏剧研究的意义与局限——兼答田仲一成先生 被引量:6
16
作者 玉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1-145,共5页
二战以前,中国学(汉学)研究主要为经史百家之学,其研究方法也以经典文献的研读为主,民俗学、人类学的研究尚不多见,这在中国戏剧研究领域更是如此。二战以来,以美国汉学为主导的中国学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战以前,中国学(汉学)研究主要为经史百家之学,其研究方法也以经典文献的研读为主,民俗学、人类学的研究尚不多见,这在中国戏剧研究领域更是如此。二战以来,以美国汉学为主导的中国学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学者开始尝试从民俗学、人类学等角度入手研究中国戏剧或中国文化,这种尝试不但开拓了新的研究视野,使传统研究中易被忽略的资料得以发现和珍视,而且有助于人们更全面理解中国戏剧或中国文化。但任何研究方法或视角都有其局限,民俗学或人类学研究也有其相应的适域,如果将中国戏剧乃至中国文化完全纳入民俗学或人类学的研究框架之中,狭隘和曲解或在所难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中国戏剧 中国学(汉学) 日本汉学
下载PDF
“悲剧”、“喜剧”与中国戏曲研究及其它 被引量:5
17
作者 玉峰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76-81,共6页
中国戏曲也是一种戏剧,国人这一观念的形成多半应功归于本世纪初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西方,戏剧有悲剧、喜剧之别,其传统既厚且久。中国戏曲既然是一种戏剧,“悲剧”、“喜剧”介入中国戏曲研究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悲剧”、“... 中国戏曲也是一种戏剧,国人这一观念的形成多半应功归于本世纪初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西方,戏剧有悲剧、喜剧之别,其传统既厚且久。中国戏曲既然是一种戏剧,“悲剧”、“喜剧”介入中国戏曲研究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悲剧”、“喜剧”介入中国戏曲的研究究竟有什么意义?它是否曾有效地帮助我们接近和理解中国戏曲?本文试就此谈一点个人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创作 出版社 文艺 艺术创作 文化机构 中国戏曲研究 中国戏曲史 中国古典戏剧
原文传递
论“花部”之勃兴 被引量:6
18
作者 玉峰 何萃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1-41,共11页
"花部"固然是相对"雅部"而言,但花部的兴起并非即是"花部"战胜"雅部"。从社会历史层面来看,清初以来产生的商业性戏馆、满清历代帝王们的倡导、清中叶以来巨大的社会动荡以及流动人口的增加等... "花部"固然是相对"雅部"而言,但花部的兴起并非即是"花部"战胜"雅部"。从社会历史层面来看,清初以来产生的商业性戏馆、满清历代帝王们的倡导、清中叶以来巨大的社会动荡以及流动人口的增加等,对花部的兴起都有重要影响。从艺术特性方面来看,乾隆年间以来戏剧演出中普遍存在的花部多种腔调同存或花、雅合奏,有利于其争取不同趣味的观众,也有利于不同艺术品类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诸花部中,徽班能最终取得剧坛盟主的地位,关键在其努力向昆曲学习,不断克服方言局限而向通用语(官话)靠拢。这是"京剧"后来能通行南北的最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部 雅部 昆曲 徽班 京班 京剧
原文传递
20世纪前期的曲学名家卢前 被引量:4
19
作者 蔡永明 玉峰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3-46,共4页
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戏剧研究中,卢前无疑是很值得瞩目的重要人物之一。在整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卢前在当时的文坛和学术界,特别是以南京为核心的江南文化圈,都是一个极为活跃的人物。但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似乎被人们渐渐淡忘了。本文... 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戏剧研究中,卢前无疑是很值得瞩目的重要人物之一。在整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卢前在当时的文坛和学术界,特别是以南京为核心的江南文化圈,都是一个极为活跃的人物。但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似乎被人们渐渐淡忘了。本文力求实事求是的揭示卢前先生对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的意义,并分析其渐被淡忘的一些客观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前 学术史 戏剧研究
下载PDF
试论昆曲作为一种文士文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玉峰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1-31,共11页
今日被称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其在初始阶段,主要是一种民间文化或地方性文化,并不特别引人瞩目。明中叶后,因士大夫阶层的日渐参与,它逐渐由一种民间文化演进上升为一种文士文化,这一点在其文学、音乐、戏... 今日被称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其在初始阶段,主要是一种民间文化或地方性文化,并不特别引人瞩目。明中叶后,因士大夫阶层的日渐参与,它逐渐由一种民间文化演进上升为一种文士文化,这一点在其文学、音乐、戏剧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反映。此后的昆曲,可以说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歌唱和中国民族戏剧的杰出代表。故今日如果过于强调其与地方文化的联系(江南或苏州),或者把昆"剧"看作中国三四百个"剧种"中一个"剧种",可能都是有大问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民间文化 文士文化 文化遗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