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在CeO_2(111)表面的吸附与氧化 被引量:10
1
作者 蒋仕宇 滕波涛 +2 位作者 郭晓伟 罗孟飞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629-1634,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CO在CeO2(111)表面的吸附与氧化反应行为.结果表明,O2在洁净的CeO2(111)表面为弱物理吸附,而在氧空位表面是强化学吸附,且O2分子活化程度较大,O—O键长为0.143nm.CO在CeO2(111)表面吸附行为的研究表明,CO在洁净...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CO在CeO2(111)表面的吸附与氧化反应行为.结果表明,O2在洁净的CeO2(111)表面为弱物理吸附,而在氧空位表面是强化学吸附,且O2分子活化程度较大,O—O键长为0.143nm.CO在CeO2(111)表面吸附行为的研究表明,CO在洁净表面及氧空位表面上为物理吸附,吸附能均小于0.42eV;当表面氧空位吸附O2后,CO可吸附生成二齿碳酸盐中间体或直接生成CO2,与原位红外光谱结果相一致.表面碳酸盐物种脱附生成CO2的能垒仅为0.28eV.计算结果表明,当CeO2表面存在氧空位时,Hubbard参数U对CO吸附能有一定的影响.CeO2载体在氧化反应中可能的催化作用为,在氧气氛下,CeO2表面氧空位吸附O2分子,形成活性氧物种,参与CO催化氧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CO CeO2(111)表面 氧化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贵金属原子在CeO_2(11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滕波涛 +2 位作者 赵越 赵云 罗孟飞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4-128,共5页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系统研究了贵金属原子(Au、Pd、Pt和Rh)在CeO2(111)表面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Au吸附在氧顶位最稳定,Pd、Pt倾向吸附于氧桥位,而Rh在洞位最稳定。当金属原子吸附在氧顶位时,吸附强度依次为Pt>Rh>Pd>Au。Pd、Pt...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系统研究了贵金属原子(Au、Pd、Pt和Rh)在CeO2(111)表面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Au吸附在氧顶位最稳定,Pd、Pt倾向吸附于氧桥位,而Rh在洞位最稳定。当金属原子吸附在氧顶位时,吸附强度依次为Pt>Rh>Pd>Au。Pd、Pt与Rh吸附后在Ce 4 f、O 2p电子峰间出现掺杂峰;Au未出现掺杂电子峰,其d电子峰与表面O 2p峰在-4~-1 eV重叠。态密度分析表明,Au吸附在氧顶位、Pd与Pt吸附在桥位、Rh吸附在洞位时,金属与CeO2(111)表面氧原子作用较强,这与Bader电荷分析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金属 二氧化铈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电子态密度
下载PDF
O与O_2在Au团簇上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郭晓伟 滕波涛 +3 位作者 赵云 赵越 刘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68-1074,共7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Dmol3程序系统研究了O原子与O2在Au19与Au20团簇上的吸附反应行为.结果表明:O在Au19团簇顶端洞位上的吸附较Au20强;在侧桥位吸附强度相近.O与O2在带负电Au团簇上吸附较强,在正电团簇吸附较弱.从O―O键长看,...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Dmol3程序系统研究了O原子与O2在Au19与Au20团簇上的吸附反应行为.结果表明:O在Au19团簇顶端洞位上的吸附较Au20强;在侧桥位吸附强度相近.O与O2在带负电Au团簇上吸附较强,在正电团簇吸附较弱.从O―O键长看,当金团簇带负电时,O―O键长较长,中性团簇次之,正电团簇中O―O键长较短,因而O2活化程度依次减弱.电荷布居分析表明,Au团簇带负电时,O与O2得电子数较中性团簇多,而团簇带正电时,得电子数较少.差分电荷密度(CDD)表明,O2与Au团簇作用时,金团簇失电子,O2的π*轨道得电子,使O―O键活化.O2在Au-19团簇上解离反应活化能为1.33eV,较中性团簇低0.53eV;而在Au+19上活化能为2.27eV,较中性团簇高0.41eV,这与O2在不同电性Au19团簇O―O键活化规律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与O2 吸附 反应 Au团簇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基于盲源分离技术的一种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钢虎 张宏科 《声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0-54,共5页
文章利用盲源分离技术试图从给定的一组混合观察数据中恢复未知的独立信源。然后使用Matlab中的时频工具箱,根据分离出的信号进行时频分析,提取信号中所包含的特征信息,达到能够识别出期望信号,并能提取其余干扰信号的特征。
关键词 盲源分离技术 信号处理方法 Matlab 时频分析 特征信息 干扰信号 工具箱 提取 信源
下载PDF
CeO_2(110)表面上CO氧化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滕波涛 蒋仕宇 +2 位作者 郭晓伟 罗孟飞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2765-2772,共8页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系统研究了O2与CO在CeO2(110)表面的吸附反应行为.研究表明,O2在清洁的CeO2(110)表面吸附热力学不利,而在氧空位表面为强化学吸附,O2分子被活化,可能是重要的氧化反应物种.CO在清洁的CeO2(110)表面有化学吸附与物理吸...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系统研究了O2与CO在CeO2(110)表面的吸附反应行为.研究表明,O2在清洁的CeO2(110)表面吸附热力学不利,而在氧空位表面为强化学吸附,O2分子被活化,可能是重要的氧化反应物种.CO在清洁的CeO2(110)表面有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两种构型,前者形成二齿碳酸盐物种,后者与表面仅存在弱相互作用.在氧空位表面,CO可分子吸附或形成碳酸盐物种,相应吸附能均较低.当表面氧空位吸附O2后(O2/Ov),CO可吸附生成碳酸盐或直接生成CO2,与原位红外光谱结果相一致.过渡态计算发现,O2/Ov/CeO2(110)表面的三齿碳酸盐物种经两齿、单齿过渡态脱附生成CO2.利用扩展休克尔分子轨道理论分析了典型吸附构型的电子结构,说明表面碳酸盐物种三个氧原子电子存在离域作用,物理吸附的CO及生成的CO2电子结构与相应自由分子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氧化 CeO2(110)表面 密度泛函理论 扩展休克尔分子轨道理论
原文传递
基于芯片封装的微系统模块PDN设计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艳玲 +1 位作者 殷丽丽 杨巧 《电子技术应用》 2023年第2期32-38,共7页
随着IC芯片的供电电源趋向低电压以及大电流,基于2.5D硅通孔技术(Through-Silicon-Via,TSV)、倒扣焊、高温共烧陶瓷(High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s,HTCC)、3D堆叠等的微系统模块的电源分配系统(Power De‐livery Network,PDN)的... 随着IC芯片的供电电源趋向低电压以及大电流,基于2.5D硅通孔技术(Through-Silicon-Via,TSV)、倒扣焊、高温共烧陶瓷(High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s,HTCC)、3D堆叠等的微系统模块的电源分配系统(Power De‐livery Network,PDN)的设计越来越重要。芯片电流经过PDN互连产生输出噪声,这些互连必须提供一个较优低阻抗的信号返回路径,保持芯片焊盘间恒定的供电电压且维持在一个很小的容差范围内,通常在5%以内。基于芯片封装系统(Chip Package System,CPS),结合TSV硅基板、HTCC管壳、PCB三级协同对微系统模块PDN提出设计及优化方法,从直流设计、交流阻抗设计分别进行阐述,并运用芯片电源模型(Chip Power Model,CPM),结合时域分析实现了电源纹波PDN低阻抗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V HTCC 微系统 PDN 封装 CPS
下载PDF
基于CPS的微系统模块DDR3信号PISI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艳玲 +2 位作者 孙丽娟 杨巧 殷丽丽 《电子技术应用》 2023年第11期62-68,共7页
对微系统分部件的TSV、管壳和微模组,分别从信号完整性分析过程中建模的参数设置、DDR3电源分配系统(Power Delivery Network,PDN)的直流压降分析和交流阻抗分析、信号分析、判据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结合芯片电源模型(Chip Power Model,... 对微系统分部件的TSV、管壳和微模组,分别从信号完整性分析过程中建模的参数设置、DDR3电源分配系统(Power Delivery Network,PDN)的直流压降分析和交流阻抗分析、信号分析、判据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结合芯片电源模型(Chip Power Model, CPM)和PCB板进行基于芯片封装系统(Chip Package System, CPS)的协同设计。提出微系统中分部件参数设置的方法,电源完整性(Power Integrity,PI)直流仿真和交流阻抗低阻抗设计方法,完整链路级联分析DDR3信号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SI)的方法。从DDR3时域分析图和时序脚本得出该分析方法效果显著,可指导微系统PISI分析及版图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模组 CPS PDN 级联
下载PDF
信号反射噪声的改善方法及仿真验证 被引量:4
8
作者 王艳玲 杨菊 《电子技术应用》 2020年第3期51-57,共7页
分析了信号完整性问题中信号反射的形成机理,列出了信号反射的几种典型波形,然后提出了消除信号反射的主要措施。重点分析了消除反射常用的端接匹配,以及不同互连拓扑结构情况下可采取的有效措施,并结合工程案例给出了信号完整性仿真验证。
关键词 反射 端接匹配 拓扑 仿真
下载PDF
基于CPS协同的微系统电源信号完整性设计 被引量:3
9
作者 王艳玲 杨宇军 +1 位作者 杨巧 《遥测遥控》 2021年第5期77-84,共8页
裸芯片die、硅通孔TSV(Through Silicon Via)硅转接板、高温共烧陶瓷HTCC(High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s)管壳等多材质多基板立体堆叠和高密度集成的微系统封装,因空间极度有限、跨尺度立体转换的失配、电磁效应的耦合,低电压大... 裸芯片die、硅通孔TSV(Through Silicon Via)硅转接板、高温共烧陶瓷HTCC(High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s)管壳等多材质多基板立体堆叠和高密度集成的微系统封装,因空间极度有限、跨尺度立体转换的失配、电磁效应的耦合,低电压大电流电源的电源分布网络PDN(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和GHz高速信号的通道设计成为难题。贴合微系统封装尺度越来越接近芯片尺度的特点,以及微系统模块的系统应用需求,研究了基于芯片、封装、系统CPS(Chip-Package-System)协同设计仿真的方法。针对核心电源PDN的设计,采用芯片功耗模型CPM(Chip Power Model),结合TSV硅基板、HTCC管壳、PCB三级去耦电容网络的布放和协同优化,有效降低了电源纹波,保证了电源完整性。针对高速信号通道设计,基于电磁场和电路结合的仿真,将芯片电特性配置与封装互连的拓扑匹配协同优化,封装与板级应用协同优化,保证了信号完整性,且不对封装版图和工艺提出严苛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系统 CPS协同设计 芯片功耗模型 场路结合 电源完整性 信号完整性
下载PDF
基于硅基板的高速传输线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菊 李宝霞 《电子工艺技术》 2020年第1期1-4,56,共5页
基于高速I/O芯片和微波射频芯片对硅基板上互连线高速低损耗传输的需求,设计制备了分别在表层和内层传输的两种单端传输线结构,以S参数表征其传输特性,将设计仿真结果和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其S11曲线吻合较好,但S21曲线差异明显,在2.5 G... 基于高速I/O芯片和微波射频芯片对硅基板上互连线高速低损耗传输的需求,设计制备了分别在表层和内层传输的两种单端传输线结构,以S参数表征其传输特性,将设计仿真结果和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其S11曲线吻合较好,但S21曲线差异明显,在2.5 GHz,表层传输线S21仿真结果和测试结果相差0.10 dB左右;内层传输线S21仿真结果和测试结果相差最大达1.35 dB。对工艺误差、介质电参数、金属粗糙度等引入传输损耗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仿真验证,认为精确控制PI层厚度等工艺参数,是提高传输线性能最关键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基板 传输线 S参数 测试
下载PDF
一种基于6进制概念的对转无刷直流电动机起动解算方法研究
11
作者 张宏科 +1 位作者 林兴 焦振宏 《微电机》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7,共5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6进制”概念的对转稀土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起动解算方法。文中利用内、外转子相对于电动机壳体的两组独立的位置代码,并根据位置代码的循环变化特性,引入“6进制”概念,得出了36种内、外转子相对位置状态代码的等价性,... 提出了一种基于“6进制”概念的对转稀土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起动解算方法。文中利用内、外转子相对于电动机壳体的两组独立的位置代码,并根据位置代码的循环变化特性,引入“6进制”概念,得出了36种内、外转子相对位置状态代码的等价性,并依此给出了实用的起动解算方法。由于以“电角度”为基础进行讨论,所以得到的方法和结论适用于任意极对数的对转稀土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的起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刷直流电动机 对转电动机 位置传感器 6进制 起动
下载PDF
贵金属原子掺杂的CeO_2(111)表面模型催化剂的理论研究
12
作者 崔鹏飞 丽芳 +2 位作者 张建旺 赵雷洪 《广州化工》 CAS 2016年第11期28-30,64,共4页
通过DFT(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详细的计算了不同贵金属原子,金(Au)、钯(Pd)、铂(Pt)与铑(Rh)在CeO_2(111)表面掺杂模型催化剂的几何结构与电子性质情况。计算表明:掺杂贵金属原子将会使CeO_2(111)几何构型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将贵金属... 通过DFT(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详细的计算了不同贵金属原子,金(Au)、钯(Pd)、铂(Pt)与铑(Rh)在CeO_2(111)表面掺杂模型催化剂的几何结构与电子性质情况。计算表明:掺杂贵金属原子将会使CeO_2(111)几何构型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将贵金属金、钯、铂与铑掺杂到二氧化铈中,形成模型催化剂。该类催化剂的氧空位形成能为0.32、0.41、1.04和1.42 e V比体相CeO_2(111)表面的氧空位形成能大幅减小,有利于促进了氧空位的形成,掺杂体系的催化活性得到大幅提高。对态密度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在二氧化铈体相中掺杂贵金属原子,在费米能级处出现所掺杂的贵金属的电子锋,这充分说明,贵金属掺杂与CeO_2(111)的相互作用明显大于贵金属吸附与CeO_2(111)的相互作用。依照Au、Pd、Pt和Rh的次序,在CeO_2(111)面掺杂金属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在明显的增多,在CeO_2(111)面出现氧空位时,掺杂金属原子的电荷比相应化学计量模型电荷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二氧化铈 贵金属 电子态密度 掺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