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带鱼群体结构变动的研究 被引量:36
1
作者 周永东 徐汉祥 +1 位作者 刘子藩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4期314-320,共7页
根据1957~2001年对东海带鱼的生物学测定和调查监测资料,对东海带鱼群体结构、繁殖特性、生长等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带鱼群体结构发生了变化。特别从80年代以来,带鱼群体组成出现明显的小型化、低龄化趋势,... 根据1957~2001年对东海带鱼的生物学测定和调查监测资料,对东海带鱼群体结构、繁殖特性、生长等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带鱼群体结构发生了变化。特别从80年代以来,带鱼群体组成出现明显的小型化、低龄化趋势,带鱼年龄组成序列缩短,渔获带鱼最高年龄组由7~8龄缩短为90年代的4~5龄,带鱼个体生殖力进一步提高,带鱼各龄组的平均肛长进一步缩小,而且带鱼有性成熟提早和产卵时间延长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鱼 群体结构 繁殖特性 生长 东海
下载PDF
条石鲷的胚胎发育观察 被引量:30
2
作者 辛俭 +1 位作者 毛国民 於海滨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31-36,共6页
对条石鲷早期发育(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形态特征进行过程观察,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速度。条石鲷的受精卵为圆球形浮性卵,透明,微黄色。在水温23.6~24.8℃,盐度28.5条件下,受精卵约经30h32m in孵出仔鱼。实验记录了从受... 对条石鲷早期发育(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形态特征进行过程观察,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速度。条石鲷的受精卵为圆球形浮性卵,透明,微黄色。在水温23.6~24.8℃,盐度28.5条件下,受精卵约经30h32m in孵出仔鱼。实验记录了从受精卵到出膜后6d的26个发育时期的特征及发育时间,拍摄了26张具有代表性的胚胎和仔鱼图片,胚胎发育可分为20个发育期。初孵仔鱼全长2.01m m(1.92~2.08m m),孵出45h后卵黄囊完全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 胚胎发育 形态特征 发育速度 受精卵 发育期
下载PDF
舟山近海凤鲚Coilia mystus(Linnaeus)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周永东 徐开达 《现代渔业信息》 2004年第8期19-21,共3页
根据2003年对舟山近海张网渔获的凤鲚的调查和监测资料,生物学测定风鲚2008尾,对其群体的体长、体重组成,体长与体重关系,年龄组成,年龄与生长,繁殖和摄食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合理利用近海鱼类资源提供依据。
关键词 凤鲚 生物学特性 体长 体重 年龄组成 生长 繁殖 摄食
下载PDF
舟山海域黑鲷标志放流试验 被引量:26
4
作者 徐开达 周永东 +4 位作者 王伟定 张洪亮 贺舟挺 潘国良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3-97,共5页
2004年-2006年分别采用金属线码标记、荧光色素可见式标记(荧光标记)和挂牌标记三种方法,在舟山海域进行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标志放流试验,三年内共放流标志黑鲷17 616尾,平均体长131.9 mm,平均体重46.46 g。结果表明:挂牌标记... 2004年-2006年分别采用金属线码标记、荧光色素可见式标记(荧光标记)和挂牌标记三种方法,在舟山海域进行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标志放流试验,三年内共放流标志黑鲷17 616尾,平均体长131.9 mm,平均体重46.46 g。结果表明:挂牌标记的死亡率和脱标率最高,荧光和挂牌标志鱼只获得当年回收,回捕率分别为0.16%和0.64%,没有捕获金属线码标志鱼,说明在开放性的水域,总体回捕结果不佳,金属线码标记法不适合黑鲷放流;标志黑鲷移动范围不大,最远不超过15海里,栖息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标志鱼放流后2个月左右生长缓慢,此后生长加快。本试验基本达到标志放流的预期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鲷 金属线码标记 荧光标记 挂牌标记 放流 回捕率 舟山海域
下载PDF
东、黄海大型水母及其调查监测 被引量:27
5
作者 周永东 刘子藩 +1 位作者 薄治礼 《水产科技情报》 2004年第5期224-227,共4页
报道了东、黄海出现的大型水母的主要种类 ,并阐述了近年来影响渔业生产的有害水母的发生、移动和分布情况 。
关键词 东海 黄海 水母 渔业生产
下载PDF
美国红鱼的胃排空率 被引量:20
6
作者 余方平 许文军 +1 位作者 徐汉祥 《海洋渔业》 CSCD 2007年第1期49-52,共4页
在实验室内,25℃条件下测定了体长为22.8±2.6cm、体重为237.8±74.2g的美国红鱼的胃排空率,并比较了线性、指数、平方根3种常用数学模型对其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统计检验结果表明,3种数学模型都能很好地拟合实验数据... 在实验室内,25℃条件下测定了体长为22.8±2.6cm、体重为237.8±74.2g的美国红鱼的胃排空率,并比较了线性、指数、平方根3种常用数学模型对其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统计检验结果表明,3种数学模型都能很好地拟合实验数据,但通过统计学进一步分析发现,不论是用湿重还是用干重表示胃含物时都以线性模型拟合得最好,用湿重表示胃含物时,其模型为Y=92.93-3.33t(R^2=0.94,P〈0.001);用干重表示胃含物时,其模型为Y=97.00-3.36t(R^2=0.91,P〈0.001)。实验还得出在该条件下美国红鱼的胃排空率为每小时排出摄入食物量的3%~4%或每小时排出胃内残余食物量的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红鱼 胃排空率 数学模型
下载PDF
东海中部海域蟹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卢占晖 《南方水产科学》 CAS 2011年第6期66-71,共6页
根据2008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和冬(2009年2月)四季东海区桁杆拖虾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蟹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海域四季共捕获蟹类30种,隶属于9科,16属;平均渔获质量为3 173.05~9 835.67 g.网-1;四季调... 根据2008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和冬(2009年2月)四季东海区桁杆拖虾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蟹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海域四季共捕获蟹类30种,隶属于9科,16属;平均渔获质量为3 173.05~9 835.67 g.网-1;四季调查海域中出现的优势种有双斑(Charybdis bimaculata)、细点圆趾蟹(Ovalipes punctatus)、银光梭子蟹(Portunus argentatus)和武士(Charybdis miles)4种,其中细点圆趾蟹是常年优势种;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0.09~1.41,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0.02~1.67,均匀度指数(J)为0.02~1.00,各群落多样性指数各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中部 蟹类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东海哈氏仿对虾的数量分布和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宋海棠 俞存根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21,共7页
根据1986—1990年和1997—2001年对东海26°00′—33°00′N,127°00′E以西海域拖虾调查资料,共测定哈氏仿对虾样品9468尾,对哈氏仿对虾的数量分布和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哈氏仿对虾的平均渔获率为458.7/g.h,其... 根据1986—1990年和1997—2001年对东海26°00′—33°00′N,127°00′E以西海域拖虾调查资料,共测定哈氏仿对虾样品9468尾,对哈氏仿对虾的数量分布和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哈氏仿对虾的平均渔获率为458.7/g.h,其中31°00′—33°00′N海域最高,达到990.9/g.h,高峰期出现在秋季。主要分布在20—60m水深海域,适温范围10—24℃,适盐范围30—34,为广温广盐性虾类。周年雌虾明显多于雄虾,雌雄性比为1∶0.62。雌虾个体也大于雄虾,雌虾周年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分别为71.6mm,5.0g;雄虾为57.9mm,2.3g,最大值出现在5—7月,最小值出现在9—10月。繁殖期5—9月,繁殖盛期6—7月。周年出现两次快速生长期,第一次在10—12月,其相对增长率雌虾为9.3%—17.5%,雄虾为7.9%—13.9%,第二次在翌年4—7月,雌、雄虾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4.3%—13.8%和6.2%。为合理利用该资源,宜在捕捞群体平均体长、平均体重最小值出现阶段进行保护,以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氏仿对虾 数量分布 生长特性 东海
下载PDF
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食性及营养级的探讨 被引量:20
9
作者 贺舟挺 金海卫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5-273,共9页
对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食性从饵料组成、摄食强度、食性类型和营养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的饵料生物种类数多,组成复杂,选择范围较广,水域差异较大。其空胃率为7.59%,最高饱满指数为188.55... 对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食性从饵料组成、摄食强度、食性类型和营养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的饵料生物种类数多,组成复杂,选择范围较广,水域差异较大。其空胃率为7.59%,最高饱满指数为188.55‰,平均为24.6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摄食强度的季节差异和体长组差异都极显著。棘头梅童鱼食谱较宽,主要摄食糠虾类、磷虾类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兼食鱼类和长尾类等游泳动物,属浮游生物食性鱼类。通过计算其生境宽度为2.250,营养级为3.282级,属次级消费层的低级肉食性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北部 棘头梅童鱼 食性 营养级
下载PDF
东海大陆架虾类资源量评估 被引量:18
10
作者 卢占晖 +2 位作者 张龙 徐开达 张亚洲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55-862,共8页
根据2008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009年2月)四季东海区桁杆拖虾网调查资料,应用资源密度法首次估算了调查海域主要经济虾类和总体的现存资源量和最大持续产量(MSY)。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虾类季度平均资源密度为203.5 kg/km2。... 根据2008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009年2月)四季东海区桁杆拖虾网调查资料,应用资源密度法首次估算了调查海域主要经济虾类和总体的现存资源量和最大持续产量(MSY)。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虾类季度平均资源密度为203.5 kg/km2。根据季节分布,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根据区域分布,南部海域最高,中部最低。调查海域虾类的现存资源量约为10.6×104t,MSY约为22.2×104t,与2008年调查海域虾类渔获量比较,表明该海域虾类资源总体利用略显不足,尚有一定潜力。在主要经济虾类的现存资源量与MSY中,以假长缝拟对虾Parapenaeus fissuroides最高;与历史资料相比,某些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如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等的资源量明显减少,而长角赤虾Metapenaeopsis longirostris等经济虾类较低的种类资源量有所上升,这说明东海大陆架海域虾类资源组成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类 资源量 扫海面积法 最大可持续产量 东海大陆架
下载PDF
东海南部海域头足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关系 被引量:18
11
作者 朱文斌 +2 位作者 卢占晖 徐汉祥 徐开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36-442,共7页
根据2008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009年2月)四季东海区桁杆拖虾网调查期间所采集的头足类资料,分析了东海南部海域头足类种类组成及优势种,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法研究了头足类群落变... 根据2008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009年2月)四季东海区桁杆拖虾网调查期间所采集的头足类资料,分析了东海南部海域头足类种类组成及优势种,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法研究了头足类群落变化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南部海域共捕获头足类22种,隶属于3目6科8属,优势种主要有神户乌贼(Sepia kobiensis)、双喙耳乌贼(Sepiola birostrata)、短蛸(Octopus ocellutus)和杜氏枪乌贼(Loligo duvaucelii)等;种类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0—1.30,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1.69,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02—1.00,t检验表明,各群落多样性指数四季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根据典范对应分析认为,底层水温为影响调查海域头足类种类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南部 头足类 种类组成 物种多样性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海鳗个体繁殖力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贺舟挺 周永东 +2 位作者 徐开达 张洪亮 《海洋渔业》 CSCD 2007年第2期134-139,共6页
采集了96indⅢ期以上海鳗性腺样本,计算得到海鳗个体繁殖力的数据,分析了海鳗个体繁殖力与各生物学指标的关系。个体绝对繁殖力F变动范围为(5.3~384.8)×10^4egg;个体相对繁殖力凡变化范围为202—3847egg/mm;FW变化范围为... 采集了96indⅢ期以上海鳗性腺样本,计算得到海鳗个体繁殖力的数据,分析了海鳗个体繁殖力与各生物学指标的关系。个体绝对繁殖力F变动范围为(5.3~384.8)×10^4egg;个体相对繁殖力凡变化范围为202—3847egg/mm;FW变化范围为156-618egg/g。通过对个体繁殖力与6个生物学指标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复合分析、综合分析和因子分析,发现海鳗的个体繁殖力与总重、性腺重的关系最密切。为了更好地反映出各生物学指标的综合作用,可以把生物学指标归纳成生长指标因子和性体指标因子来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鳗 个体繁殖力 生物学指标 因子分析 东海
下载PDF
中街山列岛保护区蟹类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徐开达 卢占晖 +3 位作者 王伟定 梁君 周永东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32-1037,共6页
根据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与2011年冬季(2月)对中街山列岛水域进行的共4个航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蟹类资源状况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该海域四季共捕获蟹类12种,隶属于7科,8属;调查海域优势种有... 根据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与2011年冬季(2月)对中街山列岛水域进行的共4个航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蟹类资源状况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该海域四季共捕获蟹类12种,隶属于7科,8属;调查海域优势种有5种,分别为双斑(Charybdisbimaculata)、日本(Charybdis japonica)、泥足隆背蟹(Carcinoplax vestita)、隆线强蟹(Eucrate crenat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其中双斑和日本是主要优势种;4个季节广温广盐种比例均最高;生物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均以秋季最高,而冬季刚好相反,均属最小,此外,不管是生物量密度还是尾数密度,秋季和春季、冬季差异均显著(P<0.05);丰富度指数(D)为0.17~0.73、多样性指数(H′)为0.19~0.71,均匀度指数(J′)为0.21~0.58,各群落多样性指数各季节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街山列岛 蟹类 资源密度 物种多样性 优势种
原文传递
东海中华管鞭虾的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1
14
作者 宋海棠 姚光展 +1 位作者 俞存根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4期305-308,320,共5页
对东海中华管鞭虾的数量分布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该种的年平均渔获率为524g/h,以春季较高(839g/h),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其分布海域主要在20~60m水深,即在沿岸低盐水和外海高盐水交汇的混合海区,适温范围10~2... 对东海中华管鞭虾的数量分布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该种的年平均渔获率为524g/h,以春季较高(839g/h),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其分布海域主要在20~60m水深,即在沿岸低盐水和外海高盐水交汇的混合海区,适温范围10~25℃。适盐范围30~34。繁殖期6~10月,盛期8~10月,9月至翌年1月相继出现30~40mm的小虾,并逐月长大加入捕捞群体,成为翌年新的捕捞对象。为合理利用该资源,建议12月至翌年2月,在小虾出现高峰期时,加强保护措施,增加补充群体的资源数量,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管鞭虾 数量分布 生物学特性 东海
下载PDF
东海日本鳀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刘子藩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4期312-317,共6页
根据2000~2002年在东海海域每年分季度4个航次双拖作业渔业资源调查和2000~2003年鳀鱼监测调查资料,对鳀鱼的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鳀鱼的2000~2002年平均双拖网渔获率为0.55 kg/h,以2000年冬季最高(2.06k... 根据2000~2002年在东海海域每年分季度4个航次双拖作业渔业资源调查和2000~2003年鳀鱼监测调查资料,对鳀鱼的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鳀鱼的2000~2002年平均双拖网渔获率为0.55 kg/h,以2000年冬季最高(2.06kg/h)且分布范围较广,2000秋季最低(0.0008kg/h)且极少有分布;鳀鱼在浙江近海的产卵期为2~5月,3月开始出现补充群体,经周年生长全长可达到约100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鳀鱼 数量分布 生物学特性 东海
下载PDF
东海假长缝拟对虾的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2
16
作者 宋海棠 姚光展 +1 位作者 俞存根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2年第4期8-12,共5页
以渔获率表示了假长缝拟对虾在东海的数量分布 ,并对其主要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在调查区 ,该种的年平均渔获率为 1.4 kg/ h,春季较高 ,其余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南北数量分布变化大 ,30°0 0′N以北海域密度低 ,主要密... 以渔获率表示了假长缝拟对虾在东海的数量分布 ,并对其主要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在调查区 ,该种的年平均渔获率为 1.4 kg/ h,春季较高 ,其余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南北数量分布变化大 ,30°0 0′N以北海域密度低 ,主要密集区在 2 6°0 0′~ 30°0 0′N,6 0 m水深以东海域。以 10 0 m水深附近密度较高 ,最高站位达 2 4 .2 kg/ h,出现在春季。其主要分布区在台湾暖流海域 ,底层水温、盐度比较恒定 ,渔场季节变动不大。繁殖期 7~ 10月 ,盛期在 8月 ,8月份开始出现补充群体 ,翌年春季生长加速 ,8~ 9月达最大值。为合理利用该资源 ,建议实行春保、夏捕 ,增加补充群体资源数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假长缝拟对虾 数量分布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东海和黄海南部七星底灯鱼摄食习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金海卫 +1 位作者 潘国良 朱增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8-377,共10页
根据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东海和黄海南部4个航次大面调查所获得的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胃含物样本,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食物多样性程度及营养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和黄海南部七星底灯鱼属浮游动物食性,桡足类... 根据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东海和黄海南部4个航次大面调查所获得的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胃含物样本,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食物多样性程度及营养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和黄海南部七星底灯鱼属浮游动物食性,桡足类是其最主要的食物类群,其%IRI值、质量百分比和个数百分比分别为75.49、16.65和82.72。丽隆剑水蚤(Oncaea venust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e)和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是七星底灯鱼的重要食物种类。七星底灯鱼食物类群各项指数的季节差异均不显著,而食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平均胃饱满指数的季节变化明显;不同体长组的鱼,除食物种类的替代明显外,其余变化均不明显。七星底灯鱼的平均空胃率9.84%,胃饱满指数最高235.14‰,平均19.3‰。食物的多样性指数春夏秋冬依次降低,不同体长组的变化规律不明显,食物的均匀度变化趋势均同多样性指数。七星底灯鱼的营养级为3.41级,春夏秋冬四季的营养级依次为3.45、3.41、3.40和3.39,属次级消费层的低级肉食性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星底灯鱼 食物组成 摄食强度 营养级 东海和黄海南部
下载PDF
东海竹筴鱼的食性 被引量:12
18
作者 蒋日进 金海卫 +2 位作者 周永东 郭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015-2024,共10页
以2008年5月、8月、11月和2009年2月东海灯光围网采集到的453条东海竹筴鱼为研究对象,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应用K-W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季节和发育阶段条件下东海竹筴鱼的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海竹筴鱼的饵... 以2008年5月、8月、11月和2009年2月东海灯光围网采集到的453条东海竹筴鱼为研究对象,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应用K-W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季节和发育阶段条件下东海竹筴鱼的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海竹筴鱼的饵料生物有124种(包括未鉴定种),浮游甲壳类和小型鱼类为其主要饵料类群.优势饵料生物依次是麦氏犀鳕(IRI%=39.2%)、长尾类糠虾幼体(IRI%=18.4%)、短尾类大眼幼体(IRI%=7.6%)和太平洋磷虾(IRI%=6.6%)等.季节和叉长对东海竹筴鱼的摄食强度均有显著影响(P<0.01),东海竹筴鱼春季摄食强度最高,而冬季最低;叉长140~159 mm的竹筴鱼摄食强度最高,叉长45~99 mm的幼鱼的摄食强度较高,其余叉长的鱼摄食强度相对较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叉长100 mm是东海竹筴鱼摄食取向的拐点.东海竹筴鱼四季的平均营养级为3.51,属于低级肉食性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筴鱼 季节 叉长 营养级
原文传递
东海和黄海南部细条天竺鲷的摄食习性 被引量:11
19
作者 金海卫 +1 位作者 朱增军 潘国良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1-370,共10页
利用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在东海和黄海南部4个航次大面调查所获得的细条天竺鲷(Apogonlineatus)样本,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食物多样性、营养级及其季节与体长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 利用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在东海和黄海南部4个航次大面调查所获得的细条天竺鲷(Apogonlineatus)样本,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食物多样性、营养级及其季节与体长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和细鳌虾(Leptochela gracilis)是细条天竺鲷最主要的食物种类,它们的食物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分别为46.08和37.46,质量百分比分别为17.90和21.98,个数百分比分别为27.80和12.80。磷虾、十足类、端足类、鱼类和糠虾是其重要的食物类群。不同季节和体长组食物类群的个数百分比及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的差异均极显著,食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的替代也非常明显。细条天竺鲷的总空胃率14.01%,胃饱满系数最高76.69‰,平均11.26‰。胃饱满系数的季节差异极显著,而体长变化不显著。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春夏秋冬逐次提高。不同体长组的多样性指数以41~50 mm体长组最高,然后逐次降低;均匀度则呈现出先随个体的生长而降低,至体长61~70 mm后趋于稳定的状况。细条天竺鲷的营养级3.39级,春夏秋冬分别为3.31、3.59、3.39和3.33级。研究表明,细条天竺鲷属次级消费层的低级肉食性动物,以食浮游动物为主,兼食部分游泳动物;对食物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食物优势度集中;食性随季节和体长的变动而变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条天竺鲷 食物组成 摄食强度 营养级 东海和黄海南部
下载PDF
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随发育的变化 被引量:11
20
作者 贺舟挺 张亚洲 +2 位作者 金海卫 周永东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0-276,共7页
根据2006年7月~2008年12月采集于东海北部近海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样品,共测定体长在23~157 mm范围内的棘头梅童鱼474 ind,应用卡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随个体发育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根据2006年7月~2008年12月采集于东海北部近海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样品,共测定体长在23~157 mm范围内的棘头梅童鱼474 ind,应用卡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随个体发育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的食物种类夏季出现较多,春季出现较少;91~110 mm体长组出现较多,≤50 mm体长组和>130 mm体长组出现较少。食物多样性指数春季较高,秋季较低;≤50 mm体长组较低,>130 mm体长组较高,食物多样性指数随体长的增加而升高。卡方检验显示,棘头梅童鱼主要食物种类宽尾刺糠虾(Acanthomysis latiscauda)、中国毛虾(Aceteschinensis)、七星底灯鱼(Myctophum pterotum)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出现频率有极显著的季节变化,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的出现频率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宽尾刺糠虾和七星底灯鱼的出现频率随体长的变化极显著,而中国毛虾、中华假磷虾和中华哲水蚤的出现频率随体长的变化不显著。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春冬季、夏季和秋季三个时期的食物组成差异显著;体长聚类分两组,即体长>70 mm和≤70mm之间食物组成有明显差异。通过分析发现: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食物的季节变化与该海域饵料生物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食物组成随发育的变化符合"最佳摄食理论",其饵料生物种类和大小随棘头梅童鱼体长的增加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北部 棘头梅童鱼 食物组成 季节变化 体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