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錫瑞《詩》主諷諭説探論 被引量:1
1
作者 《岭南学报》 2015年第3期107-131,共25页
本文旨在探討皮錫瑞之《詩》學主張。文章首先指出《詩經》學中主刺的傳統,不必待新的學術時代之來臨纔黯然失色,其實在以《毛詩》學爲主流的《詩經》論述裏,這樣的諷諭傳統,已被排斥在《詩經》學的解釋序列中,反倒是此一諷諭精神,保留... 本文旨在探討皮錫瑞之《詩》學主張。文章首先指出《詩經》學中主刺的傳統,不必待新的學術時代之來臨纔黯然失色,其實在以《毛詩》學爲主流的《詩經》論述裏,這樣的諷諭傳統,已被排斥在《詩經》學的解釋序列中,反倒是此一諷諭精神,保留在歷代詩歌著作中。其次,指出皮錫瑞依漢代文獻舉證《毛詩》學系統裏對《周南》、《召南》出以后妃教化之解釋,並非《詩》之本義。尤其從對《關雎》一詩性質的認定上進一步指出漢代官方的今文《詩》學立場對詩歌的性質與功能一直有清楚的認識,就是以《三百篇》當諫書。於《關雎》,則有臣子之主文譎諫,而無后妃之德風天下。再次,皮氏指出後世詩人得風人之遺者,雖托言男女,非實言男女。進而批評朱子的《詩》學態度有失偏頗,於《楚辭》之托男女,近於褻狎而不莊者,未嘗以男女淫邪解之,獨於《風》詩之托男女近於褻狎而不莊者,必盡以男女淫邪解之。最後,指出皮錫瑞認爲《詩》之主刺,並非怨刺之意,而是以温柔敦厚抒其情,委婉曲折以達之,所謂'托物爲諭,隱約其辭','不言理而言情,不務勝人而務感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諷諭 關雎 毛詩 三家詩 皮錫瑞
下载PDF
先師夏公學述
2
作者 《中国经学》 2023年第2期235-261,共27页
小引先師夏公遽歸道山,遺命長林校訂存稿六篇,尋機出版。頃奉師母之命,草就?先師夏公學述?,以爲全書附録。長林於先師學問,僅得一端,其學其識,誠不足以頌揚清芬。然以久炙先師門下,時聆教益,於先師治學歷程,或能叙其一二。故不揣疏陋,... 小引先師夏公遽歸道山,遺命長林校訂存稿六篇,尋機出版。頃奉師母之命,草就?先師夏公學述?,以爲全書附録。長林於先師學問,僅得一端,其學其識,誠不足以頌揚清芬。然以久炙先師門下,時聆教益,於先師治學歷程,或能叙其一二。故不揣疏陋,謹就先師治學大端,略加陳述,實不足以盡先師學術精微於萬一,倘能助後之覽者得按圖索驥之效,則是幸是盼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稿 門下 教益
下载PDF
亂世哀音——程兆熊及其《春秋講義》
3
作者 《人文中国学报》 2017年第1期303-332,共30页
本文略述程兆熊其人其學,及其《春秋講義》之主旨。以爲程氏深悉中國歷代土地政策對型塑中國文化具關鍵影響力,故其討論中國文化,頗能從土地開發與心靈開發相對應的關係上進行論述,以爲歷代農政之實施,同時包含了王道教化之精神在内。... 本文略述程兆熊其人其學,及其《春秋講義》之主旨。以爲程氏深悉中國歷代土地政策對型塑中國文化具關鍵影響力,故其討論中國文化,頗能從土地開發與心靈開發相對應的關係上進行論述,以爲歷代農政之實施,同時包含了王道教化之精神在内。而此一王道教化之精神,即是儒家的性情之教。程先生《春秋講義》講述的内容,亦不外是對此儒家性情之教的贊揚與維護。是書所揭護持人道大防、讚揚禮義之行、堅守民族(文化)大義諸論,振聾發聵,令人耳目一新。而後知不論就學術史的角度,或者就當代新儒家的研究視野而言,程兆熊都不應該是被忽視埋没的學者。尤其當風雨飄零之際,若研究傳統學問之人,其視野仍僅在考訂字句之是非、版本之)錯,而無視於天下家國之危,則經學之運晦而難明,亦自身之失誤有以招之。觀20世紀下葉,新儒家於海外之聲勢,對照經學傳統之落寞,得無慨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兆熊 新儒家 春秋講義 農業政策 性情之教
下载PDF
宋翔鳳與陳壽祺、王引之論《泰誓》及其相關問題
4
作者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21年第2期139-165,共27页
本文從歷時性的角度,在梳理清中葉討論《泰誓》問題的脉絡中,就宋翔鳳與當時漢學家陳壽棋、王引之圍繞《泰誓》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宋氏論《泰誓》,既有承襲前人之處,亦具自身獨特見解。他力圖去證明《泰誓》早已在孔安國的私人授受... 本文從歷時性的角度,在梳理清中葉討論《泰誓》問題的脉絡中,就宋翔鳳與當時漢學家陳壽棋、王引之圍繞《泰誓》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宋氏論《泰誓》,既有承襲前人之處,亦具自身獨特見解。他力圖去證明《泰誓》早已在孔安國的私人授受中流傳,最後併入歐陽博士的體系,其用意都在爲證明《泰誓》之可信。而其所以力圖證明《泰誓》之可信,與得自常州學派,尤其是莊述祖的《尚書》學傳承密不可分。且較莊氏更進一步的是,莊述祖視《泰誓》爲今文,認爲以今文《泰誓》充學,瘉于以《世俘》爲《武成》。翔鳳則直謂《泰誓》乃承自孔安國傳授的真古文説。如此,《泰誓》將從莊氏認爲可信度在第二序列的今文篇章,提升到可信度更高的第一序列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誓 莊述祖 宋翔鳳 陳壽祺 王引之
原文传递
考辨經文多以義理文章斷之——讀唐焕《尚書辨僞》
5
作者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6年第1期211-243,共33页
本文嘗試對唐焕《尚書辨僞》作初步的探索,以爲唐焕此書具有幾重意義:其一是辨僞觀點具有中心理念,此一理念即是唐焕的經典觀,以爲《尚書》所載内容應是“必其事足以創生民未有之奇,其道則天命流行之宜,足以百世俟聖而不惑,而後可以垂... 本文嘗試對唐焕《尚書辨僞》作初步的探索,以爲唐焕此書具有幾重意義:其一是辨僞觀點具有中心理念,此一理念即是唐焕的經典觀,以爲《尚書》所載内容應是“必其事足以創生民未有之奇,其道則天命流行之宜,足以百世俟聖而不惑,而後可以垂訓於天下後世者”,如《堯典》之志傳賢、《湯誓》之志奉天伐暴、《盤庚》之志聖人行權之類,才是具有經之性質。與此精神違背者,即爲僞書。本書另外一重意義,是身處乾隆盛世的唐焕,其考辨古文、疏解經文皆體現出一條明顯的宋學脈絡,不但考辨經文多以事理文章衡斷之,在對經文出以心得引申時,其引以爲據者多用宋人之説,所抒發者亦多爲以理學概念詮釋經文,此蓋唐焕有意識地與漢學作區隔之故。另外,從《尚書》學史的角度來看,梅鷟、閻若璩、惠棟、丁晏等以大量證據來斷定晚出古文出於造僞,是否已是鐵案如山摇不動,即使到當今學界,仍不時有學者企圖翻案,遑論有清一代,其争議始終不斷。至於純從事理文章的角度欲辨一經之僞,其説服性就又更低了。但這並不表示唐焕的著作没有價值,至少可以將唐焕的經學另立一個類型,一個在經説中貫串著系統性核心理念的經學類型。此在經解中充斥著文獻爲主、考據先行的乾嘉時代而言,實爲難能可貴的參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焕 尚書 辨僞 宋學 漢學
原文传递
理論的實踐場域——《春秋三傳補注》所見姚鼐的經學理念
6
作者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8年第1期172-205,共34页
對姚鼐的研究,不可謂不多,但以其經説爲對象,作系統梳理與討論者,至今未見。本文以其《三傳補注》爲核心,輔以《惜抱軒文集》《惜抱軒尺牘》及其他相關文獻,對姚鼐的經説進行梳理。以爲,就姚鼐主觀意識而言,在藉由批評他所認定的不良漢... 對姚鼐的研究,不可謂不多,但以其經説爲對象,作系統梳理與討論者,至今未見。本文以其《三傳補注》爲核心,輔以《惜抱軒文集》《惜抱軒尺牘》及其他相關文獻,對姚鼐的經説進行梳理。以爲,就姚鼐主觀意識而言,在藉由批評他所認定的不良漢學風氣的同時,思考該如何治經,或治經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需要關懷什麽樣的議題,經説該做如何表現,@些散見在相關文獻的治經理念,最後都成爲姚鼐撰寫《九經説》與《三傳補注》的理論根據。更何況,姚鼐著名的義理、辭章、考據三者兼備的理論,與其説是文章之道或爲文之法,毋寧説是他的經學方法學,或是治經理念的總綱領。細讀《三傳補注》,我們可以看到他能以流利的文章,梳理《三傳》自身的問題,並且對相關注疏,如對杜、服、何、范及鄭玄之注,孔氏、徐彦、楊氏之疏,乃至顧炎武、惠棟所作之補注進行探討與批評,企圖透過@些討論,對《三傳》所載文化禮儀、典章制度、歷史事件作綜合性概括,以展現他對盛衰興亡的歷史觀察,而@即是姚鼐經學觀的體現。姚鼐期許其《補注》可傳,能爲後之專治一經者所採用。但我們應該看到的,並非僅是經説上的糾謬或補前人所未備,而是他在治經方法與理念上給予我們的啓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鼐 三傳補注 文士說經 桐城派
原文传递
長日將盡 典型夙昔——李慈銘學術批評中所見的乾嘉情懷及其意義
7
作者 《人文中国学报》 2014年第1期113-163,共51页
李慈銘因《越縵堂日記》而於晚清享有盛譽,是書評騭經史百子之斷語,洋洋乎百萬言。後人震懾於其賅博宏富,多以《日記》所書之文而溯源李氏之學,或以其論學林高下之語而述清季學術。但此類論述,並未能直陳隱没在學術論斷之後的終極關懷... 李慈銘因《越縵堂日記》而於晚清享有盛譽,是書評騭經史百子之斷語,洋洋乎百萬言。後人震懾於其賅博宏富,多以《日記》所書之文而溯源李氏之學,或以其論學林高下之語而述清季學術。但此類論述,並未能直陳隱没在學術論斷之後的終極關懷。是以本文透過爬梳《日記》中的言論,探討李氏在進行學術批判時的準繩,乃是以乾嘉漢學傅統爲典範;通過對學人、著述之臧否是非,試圖扭轉學術之歪曲,以冀重建已然頹圮的漢學宫牆,重返心中那個學術、政治皆足垂範的乾嘉時代,也依此闡明傅統士人力圖斧正學術而醇厚風俗的理想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慈銘 《越縵堂日記》 乾嘉漢學 學術價值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