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典化起点论考——以茅盾《子夜》为中心
1
作者 《郑州师范教育》 2024年第1期57-61,共5页
《子夜》经典化起点问题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学界的重视和讨论。《子夜》刚面世时得到文坛和读者赞誉,尤其获得左翼文化圈的高度认可,但很快受到打压,不能简单认为其问世后就马上开始经典化。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子夜》才开始被视... 《子夜》经典化起点问题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学界的重视和讨论。《子夜》刚面世时得到文坛和读者赞誉,尤其获得左翼文化圈的高度认可,但很快受到打压,不能简单认为其问世后就马上开始经典化。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子夜》才开始被视为数一数二的新文学代表作,并在战时主流文化中获得新的价值内涵,逐渐走上经典化之路。对《子夜》经典化起点的梳理和研究,可为纠正和弥补经典化起点认识的误区、已有经典化研究的不足并为经典化研究方向的确定提供有价值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夜》 茅盾 经典化 经典化起点
原文传递
再论最早改编且出版的《子夜》剧本
2
作者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5-59,共5页
“吴天版”《子夜》是茅盾《子夜》最早改编且出版的话剧,但剧本完成后因上海战乱影响无法正常演出,一直以来在学界也多受忽视。“吴天版”《子夜》对原著的线索结构、场景地点、人物形象等进行了删减和调整,一定程度上重现了原著的艺... “吴天版”《子夜》是茅盾《子夜》最早改编且出版的话剧,但剧本完成后因上海战乱影响无法正常演出,一直以来在学界也多受忽视。“吴天版”《子夜》对原著的线索结构、场景地点、人物形象等进行了删减和调整,一定程度上重现了原著的艺术精华,但整体改编过于保守,缺乏艺术独创性,在情节增删、人物塑造和细节处理上也有缺陷。总体来看,作为《子夜》目前唯一可见的话剧剧本,“吴天版”《子夜》的文学史价值与艺术价值还有待更多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剧《子夜》 吴天 话剧改编 茅盾
原文传递
中国现当代文学结构化教学问题的设计与评价研究
3
作者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23年第34期248-250,共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结构化教学问题能加强课堂知识内容讲授的系统性,帮助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锻炼多种思维能力和专业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结构化教学问题设计要注意专业知识“面—线—点”的联动,注意不同情景与情感的交融、开放的情... 中国现当代文学结构化教学问题能加强课堂知识内容讲授的系统性,帮助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锻炼多种思维能力和专业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结构化教学问题设计要注意专业知识“面—线—点”的联动,注意不同情景与情感的交融、开放的情感和价值观导向,并围绕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多层思维方式和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结构化教学问题评价体系,可通过课堂现场评价和课后补充评价,问题抽样评估和问题全面评估等手段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结构化 教学问题
下载PDF
经典化的游离——从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经典化谈起 被引量:2
4
作者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7-144,共8页
在不同历史时期,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经典化在学界主流文学经典视域下的批评和阐释中,以及大众读者的接受中都出现过游离的状况。实际上,这些经典化的游离现象在中国当代文学场域中很普遍,其生成原因一方面与特定社会意识形态或读... 在不同历史时期,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经典化在学界主流文学经典视域下的批评和阐释中,以及大众读者的接受中都出现过游离的状况。实际上,这些经典化的游离现象在中国当代文学场域中很普遍,其生成原因一方面与特定社会意识形态或读者的审美趣味等有关,另一方面又与作品自身的阅读难度或完成度有关。学界可以从社会审美文化、文学史、文学场等不同角度来进一步认识文学经典化的游离现象,并坚持以艺术价值作为评判文学经典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 经典化 游离
下载PDF
当代版的《果园城记》——论王方晨《老实街》 被引量:1
5
作者 贺仲明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6-161,共6页
师陀的《果园城记》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通过叙述离乡人马叔敖回到故乡果园城的所见所闻,以多个人物故事为中心构建一座城的风情样貌和人文现实,表现了师陀对乡土中国的关怀与思考。时间跨过半个多世纪,当年的果园城... 师陀的《果园城记》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通过叙述离乡人马叔敖回到故乡果园城的所见所闻,以多个人物故事为中心构建一座城的风情样貌和人文现实,表现了师陀对乡土中国的关怀与思考。时间跨过半个多世纪,当年的果园城已不复存在,但文学传统仍然在延续。王方晨的《老实街》就是这一传统的承继者之一。它的结构方式与《果园城记》相似,其叙述以不同人物互相交叉又独立成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城记》 王方晨 果园城
原文传递
论“十七年”时期广东报告文学及其书写模式
6
作者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43-48,共6页
广东报告文学在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并不突出,尤其是“十七年”时期在全国报告文学成绩斐然的整体环境下,广东报告文学一直被忽略。“十七年”时期广东报告文学既有对过去和当下革命斗争的书写,也有对新社会、新生活的表现。然而,“十七年... 广东报告文学在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并不突出,尤其是“十七年”时期在全国报告文学成绩斐然的整体环境下,广东报告文学一直被忽略。“十七年”时期广东报告文学既有对过去和当下革命斗争的书写,也有对新社会、新生活的表现。然而,“十七年”时期广东报告文学集体化与模式化的书写模式折损了故事的真实性,在艺术性上也有一定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报告文学 “十七年”时期 集体化 模式化
下载PDF
政治与成人的视角替换——关于文革时期儿童文学的思考——以电影文学剧本《金色的阿夏河》为例
7
作者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9期69-75,97,共8页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发现在文革时期政治化、革命化和成人化的干预下,政治成为儿童文学的"监护人"。作品中的少年儿童形象,无论是行为举止、对话或者心理独白,都采用了政治化、成人化的视角,忽略了儿童...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发现在文革时期政治化、革命化和成人化的干预下,政治成为儿童文学的"监护人"。作品中的少年儿童形象,无论是行为举止、对话或者心理独白,都采用了政治化、成人化的视角,忽略了儿童文学审美的本质特性。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以红卫兵的形象标准刻画少年儿童人物形象,以政治化的理想充当文本的主题,儿童视角的拔高和儿童游戏场景的消失,是文革时期儿童文学作品写作政治与成人视角的替换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 儿童文学 成人视角 游戏场景
下载PDF
信息化时代的文学生存
8
作者 贺仲明 李珍妮 +3 位作者 雅莉 马思钰 张欢 《百家评论》 2018年第4期58-73,共16页
一、信息化时代对文学的冲击和影响 贺仲明: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下的文学生存是得到很多关注的一个话题。去年的第三届中国当代文学南京论坛的会议主题与这个话题有非常密切的关联,会议上很多人都谈到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文学多方面... 一、信息化时代对文学的冲击和影响 贺仲明: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下的文学生存是得到很多关注的一个话题。去年的第三届中国当代文学南京论坛的会议主题与这个话题有非常密切的关联,会议上很多人都谈到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文学多方面的冲击,有的方面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时代 学生 中国当代文学 信息时代 根本性 话题
下载PDF
文化的过渡与文学的新生——论《霜叶红似二月花》的复杂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贺仲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9-66,共8页
茅盾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从多个层面反映“五四”前后新旧文化的过渡,表现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和时代特征。在《霜叶红似二月花》的文学形式上,茅盾尝试突破以往的创作模式,回归到小说艺术、自身成长经历和传统文化价值观,... 茅盾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从多个层面反映“五四”前后新旧文化的过渡,表现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和时代特征。在《霜叶红似二月花》的文学形式上,茅盾尝试突破以往的创作模式,回归到小说艺术、自身成长经历和传统文化价值观,表现出突出的本土化艺术风格。但在这部作品中,茅盾也面临艺术自我的回归与时代创作要求之间的冲突,导致该作品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新旧文化过渡等问题时存在艺术上的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 文化过渡 文学新生
下载PDF
母亲和女儿:以孤儿作为方法
10
作者 (译) 《长江学术》 2018年第4期25-32,共8页
茹志鹃和王安忆的母女关系和孤儿身份与她们的文本创作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茹志鹃的孤儿身份在其创作中有不少的反映,无论是《逝去的夜》还是自传体小说《她从那条路上来》,孤儿也宝的形象一直带有茹志鹃强烈的自传性质,投射着作家本身... 茹志鹃和王安忆的母女关系和孤儿身份与她们的文本创作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茹志鹃的孤儿身份在其创作中有不少的反映,无论是《逝去的夜》还是自传体小说《她从那条路上来》,孤儿也宝的形象一直带有茹志鹃强烈的自传性质,投射着作家本身的孤儿情结。作为女儿的王安忆在她创作的《乌托邦诗篇》《小鲍庄》《叔叔的故事》等小说中,通过元文本的创作手法,在文本中表达对母亲孤儿身份与自身孤儿立场的想法,包括在与母亲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的日记中,隐性地表现出女儿对母亲的反抗。在茹志鹃逝世后,王安忆也成为孤儿,她对母亲文学遗产的整理和思考,使得她对母亲以及母女关系的理解有了很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女 孤儿 茹志鹃 王安忆 元文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