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水分条件下缓/控释氮肥对水稻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运转及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91
1
作者 彭玉 孙永健 +4 位作者 蒋明 徐徽 秦俭 杨志远 马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59-870,共12页
为探究缓/控释肥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提高氮素利用率及增产机制。本研究以杂交中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在180 kg hm–2施氮量基础上,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控灌、干湿交替灌溉、传统灌水灌溉3种水分管理方式,副区设尿素全部底施、尿素常... 为探究缓/控释肥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提高氮素利用率及增产机制。本研究以杂交中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在180 kg hm–2施氮量基础上,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控灌、干湿交替灌溉、传统灌水灌溉3种水分管理方式,副区设尿素全部底施、尿素常规运筹、硫包膜缓释肥、树脂包膜控释肥4种氮肥种类,研究缓/控释肥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运转、分配和产量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缓/控释肥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主要生育期干物质量和氮吸收、转运、分配及产量具显著影响及互作效应,产量构成因素与氮素在结实期转运总量及其分配呈显著正相关。干湿交替灌溉和缓/控释肥均能提高干物质量、氮素吸收及产量并表现出显著互作效应,施用缓/控释肥氮素表观利用率达42%~53%,相较于尿素全部底施和传统的尿素常规运筹,氮肥偏生产力提高6%~23%,氮素农学利用率提高26%~71%,增产8%~19%。控灌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氮素有效性高,保证足穗、促进重穗;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能保持氮素的高效释放,有利于高产群体的形成,从而提高稻株氮素积累、协调氮素分配;淹水灌溉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无效分蘖减少,氮素入渗、淋溶降低,成穗率提高。综合产量与氮素吸收、运转的表现,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施用缓控释肥为本试验最佳处理,能有效提高氮素利用率,促进高产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肥 干湿交替灌溉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缓/控释肥对杂交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0
2
作者 彭玉 马均 +3 位作者 蒋明 严奉君 孙永健 杨志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48-1057,共10页
以杂交中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研究4种氮肥种类(尿素一道清、尿素常规运筹、硫包膜缓释肥、树脂包膜控释肥)在不同移栽秧龄施肥对水稻不同生育期根系形态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秧苗3叶1心、5叶1心移栽时水稻... 以杂交中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研究4种氮肥种类(尿素一道清、尿素常规运筹、硫包膜缓释肥、树脂包膜控释肥)在不同移栽秧龄施肥对水稻不同生育期根系形态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秧苗3叶1心、5叶1心移栽时水稻在结实期的总根长、根系体积和根系伤流强度比7叶1心移栽时高。与施用尿素相比,施用缓/控释肥显著增加了根干重、总根长、根系体积和根系伤流强度。在不同移栽秧龄下,施用缓/控释肥均能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并向土壤深层分布,保持根系活力。相关分析表明,水稻籽粒产量与抽穗后的根干重、总根长、根系表面积、伤流强度和10 cm以下的根系分布比例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合根系形态生理与产量表现,5叶1心移栽、施用树脂包膜控释肥,为本试验的最佳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控释肥 根系 形态生理
下载PDF
秸秆覆盖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稻根系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79
3
作者 严奉君 孙永健 +5 位作者 马均 徐徽 李玥 杨志远 蒋明 吕腾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35,共13页
【目的】在我国稻-麦、稻-油等多熟制区域,富含氮素的小麦、油菜等水稻前茬作物秸秆被大量弃置、焚烧,造成极大浪费和环境污染,与此同时,稻季氮肥投入量却在逐年增加,因此在水稻生产中研究秸秆覆盖与氮肥配合施用的理论与技术,对实现秸... 【目的】在我国稻-麦、稻-油等多熟制区域,富含氮素的小麦、油菜等水稻前茬作物秸秆被大量弃置、焚烧,造成极大浪费和环境污染,与此同时,稻季氮肥投入量却在逐年增加,因此在水稻生产中研究秸秆覆盖与氮肥配合施用的理论与技术,对实现秸秆还田与减少氮肥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研究油菜、小麦2种秸秆覆盖方式下,3种不同的氮肥运筹方式对杂交稻主要生育时期根系生长、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其根系生长与氮素利用及产量间的关系,以期寻求最佳的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搭配模式。【方法】本试验以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小麦秸秆覆盖(S1)、油菜秸秆覆盖(S2)和无秸秆覆盖(S0);副区为氮肥运筹模式,在135 kg/hm2总施氮量条件下,设置基肥∶蘖肥∶穗肥为5∶3∶2(N1);基肥∶蘖肥∶穗肥为3∶3∶4(N2);基肥∶蘖肥∶穗肥为3∶1∶6(N3)3种氮肥运筹模式,以不施氮肥(N0)为对照。研究各处理杂交稻在移栽后20 d、移栽后30 d、齐穗期和成熟期根系生长及形态、各生育期的干物质与氮素积累,水稻茎鞘的干物质转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以及各时期氮素积累及利用效率,同时对各生育时期根系生长与氮素利用及产量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小麦秸秆覆盖均可有效促进杂交稻各生育时期的根系生长、改善根系形态、增加各时期的干物质与氮素积累,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及稻米产量。在不同种类秸秆覆盖下,基肥∶蘖肥∶穗肥(倒4叶龄期施入)为3∶3∶4(N2)时,可及时地对杂交水稻主要生育时期的根系生长进行调控,有效促进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率,提高水稻主要生育时期的氮素积累及氮肥利用效率,显著增加稻谷产量,为本试验中最优的氮肥管理模式;而氮肥后移比例过高(基肥∶分蘖肥∶穗肥运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还田 水稻 根系 氮素利用 产量
下载PDF
水氮管理模式对不同氮效率水稻氮素利用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2
4
作者 孙永健 孙园园 +4 位作者 徐徽 李玥 严奉君 蒋明 马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39-1649,共11页
以高产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和中产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为材料,通过"淹水灌溉+氮肥优化运筹(W1N1)"、"控制性交替灌溉+氮肥优化运筹(W2N1)"、"旱种+氮肥优化运筹(W3N2)"3种水氮管理模式处理,研究其对氮... 以高产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和中产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为材料,通过"淹水灌溉+氮肥优化运筹(W1N1)"、"控制性交替灌溉+氮肥优化运筹(W2N1)"、"旱种+氮肥优化运筹(W3N2)"3种水氮管理模式处理,研究其对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特性,并探讨氮素利用及产量与生理响应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氮效率品种间的差异与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氮素利用特征、灌溉水生产效率、生理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影响;不同氮效率品种间在氮肥利用效率方面的差异明显高于水氮管理模式的调控效应;而水氮管理模式对灌溉水生产效率、总吸氮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及稻谷生产效率的调控作用显著。W2N1相对于W1N1及W3N2水氮管理模式能促进不同氮效率水稻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氮素的累积,提高功能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光合速率(Pn)及根系活力,进而提高稻谷产量及氮肥利用率,且对中产氮低效品种的调控效应显著高于对高产氮高效品种,为本试验最佳的水氮管理模式。高产氮高效品种的平均总颖花数、拔节至抽穗期稻株氮累积量、功能叶GS活性、Pn及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尤其结实期高产氮高效品种更有利于维持叶片及根系的代谢同化能力,利于氮素转运、再分配到籽粒中提高稻谷生产效率及氮肥利用效率,是氮高效品种相对于氮低效品种高产、氮高效利用的重要原因。相关分析表明,水氮管理模式下不同氮效率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功能叶GS活性、Pn及根系活力与氮素利用及稻谷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尤其以水稻抽穗期剑叶GS活性及根系活力与氮素利用及稻谷产量的正相关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管理模式 水稻 氮效率 氮素利用 产量
下载PDF
施肥水平对不同氮效率水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0
5
作者 孙永健 孙园园 +5 位作者 蒋明 李应洪 严奉君 徐徽 王海月 马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4745-4756,共12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不同氮效率杂交水稻产量差异与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关系,以期为水稻品种改良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依据。【方法】以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和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为材料,通过设置低肥(75 kg N·hm^(-2),37....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不同氮效率杂交水稻产量差异与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关系,以期为水稻品种改良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依据。【方法】以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和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为材料,通过设置低肥(75 kg N·hm^(-2),37.5 kg P_2O_5·hm^(-2),75 kg K_2O·hm^(-2),记为N_1P_1K_1)、中肥(150 kg N·hm^(-2),75 kg P_2O_5·hm^(-2),150 kg K_2O·hm^(-2),记为N_2P_2K_2)、高肥(225 kg N·hm^(-2),112.5 kg P_2O_5·hm^(-2),225 kg K_2O·hm^(-2),记为N_3P_3K_3)3种施肥水平,并在各施肥水平下均增设一不施氮处理,研究其对不同氮效率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结实期氮素吸收、转运和分配特性。【结果】品种与施肥水平对杂交稻主要生育时期及各生育阶段氮素的累积、转运、分配,以及氮素利用特征和产量均存在显著影响;品种对氮肥回收利用率、千粒重,以及总颖花数的影响均不同程度的高于施肥水平的调控效应;施肥水平对主要生育时期及各生育阶段氮素的累积,结实期叶片和茎鞘氮的运转,以及产量调控作用显著。N_2P_2K_2相对于N_1P_1K_1处理能促进不同氮效率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及各生育阶段氮素的累积,提高氮收获指数,促进结实期叶片和茎鞘中氮素的运转,进而显著提高稻谷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且N_2P_2K_2均显著高于同品种下其他的肥料施用处理,为本试验最佳的氮磷钾肥施用模式;N_3P_3K_3处理易造成结实期叶片及茎鞘中氮滞留量增加,氮转运贡献率显著降低,导致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降低。氮高效品种具有总颖花数、结实率高的特征,其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累积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及氮素收获指数等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但千粒重并不是氮高效品种所独有的特征;此外,氮高效品种结实期更有利于叶片与茎鞘氮素的运转及穗部氮素的累积,尤其氮高效品种具有较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水平 水稻 氮效率 氮素利用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下缓释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9
6
作者 王海月 李玥 +8 位作者 孙永健 李应洪 蒋明 王春雨 赵建红 孙园园 徐徽 严奉君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0-64,共15页
【目的】在高施氮水平和常规施氮水平下,研究缓释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为机插稻的氮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迟熟杂交籼稻川谷优7329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置不同的施氮水平及5种缓释氮... 【目的】在高施氮水平和常规施氮水平下,研究缓释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为机插稻的氮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迟熟杂交籼稻川谷优7329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置不同的施氮水平及5种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尿素)配施处理,并设置不施氮处理,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并探讨氮素利用和产量与生理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施氮水平、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机插稻拔节、抽穗及结实期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以及结实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与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每穗实粒数及最终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38*~0.69**)。与常规氮肥运筹相比,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全缓释氮肥施用处理的机插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总量、光合势、叶面积指数、氮肥表观利用率及穗部氮素增加量均显著提高,进而促进增产。【结论】据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表现,机插稻产量在180 kg/hm2施氮水平下较高,且在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比例为7∶3一次性施用时产量最高,较其他氮肥运筹产量高0.84%~26.59%,氮肥表观利用率高0.28%~47.02%,为最优氮肥运筹模式。但不同施氮水平下,随着缓释氮肥配施比例的降低,群体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及物质积累等指标也降低,且在施氮处理为全常规氮肥时最低,均不利于机插稻氮肥利用效率及最终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氮肥 机插稻 氮素利用 产量
下载PDF
不同秧龄下机插方式与密度对杂交稻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7
7
作者 李应洪 王海月 +5 位作者 吕腾飞 张绍文 蒋明 何巧林 孙永健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5-277,共13页
【目的】探究不同秧龄下机插方式与密度对杂交稻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机插秧配套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在25 d和40 d秧龄下,设置"钵苗机插+高密度(M_1D_1... 【目的】探究不同秧龄下机插方式与密度对杂交稻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机插秧配套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在25 d和40 d秧龄下,设置"钵苗机插+高密度(M_1D_1)"、"钵苗机插+中密度(M_1D_2)"、"钵苗机插+低密度(M_1D_3)"、"毯苗机插+高密度(M_2D_4)"、"毯苗机插+中密度(M_2D_5)"、"毯苗机插+低密度(M_2D_6)"6种机插方式与密度的处理开展试验。【结果】秧龄与插秧方式和密度对水稻主要生育期光合生产及最终产量均存在显著的调控作用,且互作效应显著。同一机插方式及密度处理下,机插25 d秧龄水稻的秧苗素质、群体茎蘖数、叶面积指数(LAI)、单茎叶片和茎鞘表观转运量及转运率、单茎和群体干物质量、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光合势、抽穗后净同化率以及产量均明显优于40 d秧龄处理。同一秧龄和机插方式下,水稻群体茎蘖数、各时期LAI和衰减率、群体干物质量、光合势以及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均表现出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抽穗后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在25 d秧龄下钵苗机插均表现为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M_1D_2处理最优,而毯苗机插则表现为随着密度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且钵苗机插各指标较毯苗优势明显。25 d秧龄下,钵苗机插行距33 cm、配套株距14.5~15.5 cm,因群体总颖花数、结实率的优势,产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其中又以行距33 cm、株距15.5 cm最能充分发挥其杂交籼稻株型的优势,提高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最高可达到12.74 t/hm^2,是本研究最佳组合;而毯苗机插随秧龄增大以及栽插密度的降低,群体质量指标恶化,有效穗数不同程度降低,产量并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秧龄 钵苗机插 毯苗机插 密度 产量 光合生产
下载PDF
水氮管理模式对杂交籼稻冈优527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6
8
作者 孙永健 马均 +5 位作者 孙园园 徐徽 严奉君 代邹 蒋明 李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047-2061,共15页
【目的】研究水氮管理模式对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水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杂交籼稻冈优527为材料,通过淹灌(W1)、控制性交替灌溉(W2)和旱种(W3)3种灌水处理及4种氮肥运筹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7﹕3﹕0... 【目的】研究水氮管理模式对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水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杂交籼稻冈优527为材料,通过淹灌(W1)、控制性交替灌溉(W2)和旱种(W3)3种灌水处理及4种氮肥运筹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7﹕3﹕0、5﹕3﹕2(穗肥于倒4叶龄期施入)、3﹕3﹕4(穗肥于倒4、2叶龄期分2次等量施入)、2﹕2﹕6(穗肥于倒4、2叶龄期分2次等量施入),分别记为N1、N2、N3、N4),并设置不施氮处理,记为N0,分析水氮管理模式对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探讨水氮互作下群体质量指标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水与氮对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干物质累积、叶面积指数(LAI)、抽穗期粒叶比、剑叶净光合速率、群体透光率及产量均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互作效应分解分析表明,适当的氮肥后移处理、W2处理对产量均表现为正效应,且氮肥运筹效应大小表现为:N3>N2>N1,氮肥后移比例过大至N4处理水平、W3处理均会加重灌水处理的负效应;而水氮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W2处理相对于其他灌水处理能促进氮肥肥效,达到以水促肥的目的,且W2模式下氮肥后移量可占总施氮量的40%,与基肥﹕分蘖肥﹕穗肥(倒4、2叶龄期分2次等量施入)为3﹕3﹕4氮肥运筹模式(N3处理)相配套,其水氮交互正效应不同程度的高于其他处理,能及时对群体分蘖数进行调控,提高成穗率,保证抽穗期水稻适宜的LAI及粒叶比,适当降低了上3叶叶倾角,提高了高效叶面积率及保持了群体透光率,有利于提高结实期群体光合产物的积累,并在保证一定数量有效穗及结实率的前提下,显著提高穗粒数及千粒重,最终促进了产量的增加,为本试验条件下最佳的水氮耦合运筹方式。而其他各水氮处理出现交互优势减弱,甚至出现负效应,均不利于产量的提高;尤其W3处理和氮肥运筹的互作效应对产量的影响均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灌水方式 氮肥运筹 群体质量 产量
下载PDF
氮肥管理对直播杂交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7
9
作者 蒋明 王海月 +5 位作者 何艳 王春雨 李娜 杨志远 孙永健 马均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7-168,共12页
为进一步探究氮肥管理对直播杂交水稻茎秆倒伏的影响,在前期研究初步明确直播杂交水稻最适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的基础上,以四川主推杂交稻F优498和新选育杂交稻德优4923为试验材料开展2个大田试验,分别为设5个施氮水平(90、120、150、... 为进一步探究氮肥管理对直播杂交水稻茎秆倒伏的影响,在前期研究初步明确直播杂交水稻最适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的基础上,以四川主推杂交稻F优498和新选育杂交稻德优4923为试验材料开展2个大田试验,分别为设5个施氮水平(90、120、150、180和210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比均为3:3:4);在150 kg·hm-2施氮水平下设4种氮肥运筹方式(基肥:分蘖肥:穗肥比分别为10:0:0、4:4:2、3:3:4和2:2:6),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和氮肥运筹方式对直播杂交水稻茎秆形态学、力学指标及茎秆化学成分组成的影响及其与抗倒伏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施氮水平的提高或氮素穗肥比例的增加均会降低直播杂交水稻茎秆折断弯矩、断面系数、弯曲应力、第4节间直径和茎秆碳水化合物含量和钾含量,且施氮水平的增加还伴随茎秆各节间伸长、株高和重心高度增加,倒伏指数增加,倒伏风险增大。直播杂交水稻F优498和德优4923均在施氮水平150 kg·hm-2,氮肥运筹方式分别在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为3:3:4和4:4:2条件下获得较理想产量,同时也具备较高的抗倒伏能力。水稻茎秆折断弯矩、外径长轴长、纤维素和氮含量等指标在直播杂交水稻抗倒伏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完善直播杂交水稻技术中合理的氮肥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水平 氮肥运筹 茎秆倒伏 化学成分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形态和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李娜 杨志远 +8 位作者 代邹 孙永健 徐徽 何艳 严田蓉 蒋明 郭长春 王春雨 马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683-2695,共13页
【目的】探究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形态和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关系的规律,明确水稻高产根系形态特征,提出相应的水氮优化管理措施。【方法】2013年以氮高效品种川农优498和氮低效品种川优6203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穗肥运筹比例的裂区试验;2... 【目的】探究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形态和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关系的规律,明确水稻高产根系形态特征,提出相应的水氮优化管理措施。【方法】2013年以氮高效品种川农优498和氮低效品种川优6203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穗肥运筹比例的裂区试验;2014年以相同试验材料进行穴苗数和促花肥、保花肥配比的裂裂区试验;2015年以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和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为试验材料,进行水分管理方式和氮肥施用模式的裂裂区试验;分别以上述3个大田试验获得的产量、根系形态及氮素吸收利用相关指标为样本,通过计算方差膨胀因子诊断变量间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关系。在多重共线性严重的情况下,运用岭回归分析研究根系形态、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基于这些关系在年度间的重演性,确定其中普遍存在的共性规律。【结果】(1)氮高效品种拔节期、抽穗期及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干物重与产量岭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范围分别为0.0219—0.3961、0.0452—0.1379和0.0914—0.6694,氮低效品种分别为0.0084—0.6190、0.1224—0.4341和0.0818—0.4881,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年度间重演性较差,无明显共性规律;以根干重、不定根数量、长度、表面积、体积、粗分枝根长度、表面积、体积以及细分枝根长度、表面积、体积11项根系形态指标为自变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干物重三者分别为因变量进行岭回归分析,氮高效品种的回归方程决定系数范围分别为0.0527—0.2728、0.0653—0.3139和0.0714—0.3158,氮低效品种分别为0.0607—0.5040、0.0555—0.4411和0.0724—0.5449,氮素吸收利用与根系形态的关系规律年度间存在较大差异;2013—2015年,氮高效和氮低效品种抽穗期根系形态与产量岭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均超过0.8,P<0.001,表明抽穗期根系形态对产量具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效率 水稻 根系形态 产量 岭回归分析
下载PDF
播种量与氮肥运筹对直播杂交籼稻抗倒伏潜力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蒋明 孙永健 +3 位作者 徐徽 代邹 杨志远 马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7-637,共11页
以早熟杂交稻组合446A/518为试验材料,研究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直播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茎秆理化性质与植株倒伏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节间茎秆理化性质、抗倒伏能力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 以早熟杂交稻组合446A/518为试验材料,研究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直播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茎秆理化性质与植株倒伏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节间茎秆理化性质、抗倒伏能力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有一定的降低,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节间倒伏指数的影响差异较大.当播种量小于22.5kg/hm2时,穗肥比例的增加会加大植株倒伏的风险,而当播种量增加到30.0kg/hm2时,增加穗肥比例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可能与其基部节间变短、扁平率及空腔面积变小、折断弯矩变大、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较高有关.相关分析表明,在不同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下水稻茎秆理化性质与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总之,在播种量为22.5kg/hm2,底肥、蘖肥、穗肥比例为5:2:3时直播稻的产量相对较高,且抗倒伏能力较好,为本试验的最佳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直播 播种量 氮肥运筹 抗倒伏能力 产量
下载PDF
控水增密模式对杂交籼稻减氮后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敏 罗德强 +4 位作者 江学海 蒋明 姬广梅 李立江 周维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30-1447,共18页
以杂交籼稻品种成优981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开展大田试验,以常规高产栽培(N0W0D0)为对照:N0为施氮量187.5 kg hm^–2、W0为湿润灌溉(0 kPa)、D0为密度20.0×10^4 hm^–2,在减氮10%(N−10%)和减氮30%(N−30%)条件下分别设置3种... 以杂交籼稻品种成优981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开展大田试验,以常规高产栽培(N0W0D0)为对照:N0为施氮量187.5 kg hm^–2、W0为湿润灌溉(0 kPa)、D0为密度20.0×10^4 hm^–2,在减氮10%(N−10%)和减氮30%(N−30%)条件下分别设置3种单一增密处理(W0D1、W0D2、W0D3;D1为增密20%、D2为增密40%、D3为增密60%)和9种控水增密耦合模式处理(W1D1、W1D2、W1D3、W2D1、W2D2、W2D3、W3D1、W3D2和W3D3;W1、W2、W3分别为轻、中、重干湿交替灌溉,低限土壤水势分别为−10 kPa、−20 kPa和−30 kPa),研究控水增密耦合模式对水稻不同程度减氮后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1)减氮10%(N−10%)条件下,3种单一增密处理均较对照减产,其中W0D1与对照相比产量差异不显著,其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略有提高,但收获指数降低。9种控水增密模式中W1D1和W2D1分别较对照平均增产3.70%和1.19%,前者差异达显著水平,该2种模式的有效穗数与对照基本相当,穗粒数分别降低3.50%和2.79%,结实率分别提高3.04%和2.37%,千粒重分别增加0.71%和0.35%,2种模式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分蘖成穗率分别提高3.88%和5.54%,抽穗期高效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2.77%和0.59%,同时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总量与对照基本相当,且穗部干物质分配量分别增加3.87%和1.78%、穗部干物质分配比例分别增加5.50%和6.24%,收获指数分别提高5.53%和5.93%。(2)减氮30%(N−30%)条件下,9种控水增密模式2年均较对照显著减产,平均减产15.44%~30.85%,其中W2D2和W1D2模式减产幅度较小。因此,合理的控水增密耦合模式能在少量减氮条件下调控群体生长特性以实现水稻增产,但过量减氮条件下控水增密模式的调控效应变弱、难以实现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减氮 控水 增密 调控
下载PDF
控制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杂交籼稻F优498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13
作者 张绍文 何巧林 +7 位作者 王海月 蒋明 李应洪 严奉君 杨志远 孙永健 郭翔 马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2-94,共13页
【目的】阐明控制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杂交籼稻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和氮肥施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2016年,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控制性灌溉... 【目的】阐明控制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杂交籼稻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和氮肥施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2016年,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控制性灌溉方式下设置5个施氮水平处理为N 0、90、135、180和225 kg/hm^2,调查了主要生育期水稻生长状况和氮素吸收及转运量。【结果】1)控制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影响显著。在施N 0~180 kg/hm^2范围内,水稻产量及灌溉水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超过此范围则下降。2015年和2016年试验产量分别在施氮量为180 kg/hm^2和135 kg/hm^2时达到最大值,与土壤肥力和温光条件密切相关。2)随着施氮量增加,成熟期水稻氮素积累量逐渐增加,氮肥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先增加后降低,而氮肥偏生产力、氮素生产效率、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和土壤氮素依存率则逐渐降低。氮肥回收利用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2**),施氮量为135 kg/hm^2时,2015年和2016年试验中氮肥回收利用率均达到最大值。3)相关分析表明,控制灌溉条件下,抽穗期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指数、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等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明控制灌溉下适宜的施氮量能够促进地上部与地下部协同生长,有利于高产群体的构建。【结论】从两年的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来看,控制灌溉条件下,根据土壤肥力和温光条件,杂交籼稻F优498氮肥用量以135~180 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灌溉 施氮量 杂交籼稻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水氮管理对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性状、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娜 杨志远 +7 位作者 代邹 孙永健 徐徽 何艳 蒋明 严田蓉 郭长春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0-512,共13页
【目的】探究水氮管理措施对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构型、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及根系性状特征与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关系。【方法】试验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设计,主区为2个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德香4103(氮高效型)和宜香3724(氮低效... 【目的】探究水氮管理措施对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构型、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及根系性状特征与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关系。【方法】试验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设计,主区为2个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德香4103(氮高效型)和宜香3724(氮低效型),裂区设置"常规灌溉"和"控制性交替灌溉"2种水分管理方式,裂裂区为SPAD指导施肥、优化施肥以及农民习惯施肥3种施氮模式,运用岭回归分析方法探究根系构型与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关系。【结果】水稻抽穗期根系性状、产量、每穗粒数、千粒重及总颖花量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每穗粒数多,群体库容量大,产量较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高0.24%~11.31%;控制性交替灌溉有利于水稻千粒重的增长,常规灌溉则对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及群体颖花量提高更为有利;SPAD指导施肥和优化施肥处理能够提高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扩大群体颖花量以保证其对农民习惯施肥的产量优势;由于水氮互作效应的存在,控制性交替灌溉下施氮处理与空白处理水稻千粒重的差距比常规灌溉的大幅降低,使得控制性交替灌溉下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更佳。德香4103的氮肥生理利用率较宜香3724平均高8.69%,常规灌溉下水稻氮积累量较高,控制性交替灌溉下氮肥回收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均较优;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SPAD指导施肥与优化施肥模式更有利于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提高。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水稻根系构型与产量岭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范围为0.4198~0.9028,其中,抽穗期根系性状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氮高效和氮低效品种的决定系数均超过0.9。在拔节期,水稻细分枝根长对产量影响最大;在抽穗期,氮高效和氮低效品种存在差异,前者是粗分枝根长,后者是细分枝根表面积对产量影响最大;在成熟期,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管理 水稻 氮效率 根系构型 产量
下载PDF
栽插方式和施钾量对杂交籼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孙加威 李娜 +5 位作者 王春雨 赵建红 张绍文 蒋明 孙永健 马均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408-2417,共10页
为研究栽插方式和施钾量对杂交籼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本研究以F优498为材料,对比机插秧(T1)和手插秧(T2)条件下,不同钾肥水平0(K0)、60(K1)、120(K2)、180(K3)和240 kg·hm^(-2)(K4)对杂交籼稻节间理化形状、抗倒伏能力、籽粒产量... 为研究栽插方式和施钾量对杂交籼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本研究以F优498为材料,对比机插秧(T1)和手插秧(T2)条件下,不同钾肥水平0(K0)、60(K1)、120(K2)、180(K3)和240 kg·hm^(-2)(K4)对杂交籼稻节间理化形状、抗倒伏能力、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手插稻籽粒产量较机插稻高3.21%,机插稻籽粒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偏低、总颖花量不足。钾肥水平对机插稻籽粒产量影响显著,对手插稻籽粒产量影响不显著,施钾量为120 kg·hm^(-2)时机插稻籽粒产量及经济效益最佳;机插稻倒伏指数显著高于手插稻,主要原因在于机插稻基部节间茎粗、干物质充实度、扁平率、钾含量、纤维含量均低于手插稻,导致手插稻基部节间折断弯矩显著高于机插稻;在施钾量为240 kg·hm^(-2)时,手插稻各基部节间倒伏指数最低。过高或过低的施钾量均不利于机插稻抗倒伏,施钾量为120 kg·hm^(-2)时,机插稻各基部节间倒伏指数最低;施钾量为240 kg·hm^(-2)时能显著提高手插稻基部节间茎鞘密度,降低基部节间总长、穗下2节总长、株高,降低基部节间弯曲力矩并增加折断弯矩,从而改善其抗倒伏性。机插稻可在较低施钾量(120 kg·hm^(-2))下达到有效提高茎鞘密度、干物质充实度、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增强各基部节间折断弯矩并降低倒伏指数的目的。本研究为机插稻和手插稻合理的钾肥施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机插秧 施钾量 倒伏
下载PDF
氮肥运筹与栽植方式对杂交籼稻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严田蓉 李旭毅 +6 位作者 李娜 蒋明 杨志远 何艳 王春雨 王海月 马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85-1494,共10页
以杂交籼稻‘Ⅱ优498’为材料,在光温条件差异较大的四川省汉源和温江两地研究氮肥运筹方式[(基蘖肥与穗肥配比分别为9∶1(N_1)、7∶3(N_2)和5∶5(N_3)]与栽植方式[宽窄行栽培(C_1)、三角形栽培(C_2)、扩行减株栽培(C_3)、抛秧栽培(C_4)... 以杂交籼稻‘Ⅱ优498’为材料,在光温条件差异较大的四川省汉源和温江两地研究氮肥运筹方式[(基蘖肥与穗肥配比分别为9∶1(N_1)、7∶3(N_2)和5∶5(N_3)]与栽植方式[宽窄行栽培(C_1)、三角形栽培(C_2)、扩行减株栽培(C_3)、抛秧栽培(C_4)]对水稻库容量、籽粒灌浆充实及产量的影响,探明光温特性、养分调控和栽植方式与水稻籽粒灌浆及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光温优越的汉源地区水稻籽粒库容量、充实度、结实率和千粒重均优于温江,籽粒的最初生长势较低,达到灌浆峰值的日期推迟,前、中期的灌浆强度较高,历时久,生长量占比亦较大,且灌浆活跃期较长,更易获得高产;2)随着氮肥后移程度的增加,水稻最大库容量呈减小趋势,但籽粒的充实率、充实指数、库有效充实度、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均呈增加趋势,籽粒最初生长势降低,最大灌浆速率(G_(max))和平均灌浆速率(G_(mean))提高,达到灌浆峰值的日期推迟、生长量占比增加,灌浆历时缩短,总体以氮肥适度后移(N_2)处理产量更高;3)不同栽植方式在结实率和千粒重上的差异较小,而在生物产量、最大库容量、灌浆特征参数和充实指标上存在较大差异,各栽植方式在获得高产时存在相似的灌浆特性,即库容量较大,籽粒最初生长势较低,达到灌浆峰值的日期延迟、生长量占比较大,G_(max)和G_(mean)较高,宽窄行栽培、三角形栽培、扩行减株栽培和抛秧栽培分别在N_1、N_1、N_2和N_3条件下获得高产,其中三角形栽培产量最优;4)相关分析表明,随着最大库容量的增大,籽粒的最初生长势降低,灌浆峰值期延后,前、中期的灌浆历时与灌浆强度增加,达灌浆峰值期的生长量比例亦增加,且在前、中期的灌浆强度和前期的灌浆贡献率优势显著时更易获得高产。因此,提高水稻产量应结合当地的生态条件并针对不同的栽植方式采取相应的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态条件 氮肥运筹 栽植方式 灌浆特性 库容量 产量
下载PDF
不同秧龄下机插方式与密度对杂交稻根系生长及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应洪 孙永健 +4 位作者 李玥 吕腾飞 蒋明 严奉君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99-610,共12页
【目的】机插秧是当前我国水稻种植发展的主要方向,探索不同秧龄下机插方式与密度对杂交稻根系生长及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对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加快水稻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 【目的】机插秧是当前我国水稻种植发展的主要方向,探索不同秧龄下机插方式与密度对杂交稻根系生长及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对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加快水稻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在25 d和40 d秧龄下,通过"钵苗机插+高密度"、"钵苗机插+中密度"、"钵苗机插+低密度"、"毯苗机插+高密度"、"毯苗机插+中密度"、"毯苗机插+低密度"6种机插方式与密度配合的处理,研究其对氮素利用特征、根系生长特性的影响,并探讨根系生长与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关系。【结果】各生育时期氮素吸收与各阶段氮素积累量,齐穗至成熟期氮素吸收速率、茎和叶的氮素转运量、穗部氮素增加量、氮素偏生产力、拔节后根系干质量以及产量,25 d秧龄均较40 d秧龄优势明显。在相同秧龄下,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可促进杂交稻各生育时期根系生长,提高氮素积累及吸收速率,增加结实期各器官氮素的转运量,从而提高稻谷产量;尤其在秧龄25 d、钵苗机插株距为15.5 cm时,较其他处理优势明显,为本研究最优处理。毯苗机插在25 d秧龄与株距为12 cm时,也能够获得较高产量;密度降低,提高了根冠比及茎叶转运率,但降低了各时期的氮素积累量、吸收速率以及结实期茎叶的转运量,产量较低。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秧龄机插方式与密度配合下,主要生育时期根干质量与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47**~0.83**),齐穗和成熟期根冠比与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均极显著负相关(r=-0.52**和-0.79**)。【结论】机插杂交稻25 d秧龄根系生长及氮素利用特性均优于40 d秧龄,且钵苗较毯苗机插能优化水稻个体与群体关系,但其机插密度不宜过高或过低,行距与株距以33 cm×15.5 cm为宜,可促进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秧龄 机插方式 密度 根系
下载PDF
播种量和氮肥运筹对直播杂交稻光合生产力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蒋明 马均 +4 位作者 孙永健 严奉君 徐徽 杨志远 孙加威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6-526,共11页
在人工湿润直播条件下,以早熟杂交稻组合446A/518为试验材料,研究播种量和氮肥运筹对直播稻的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与转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光合指标与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增加播种量能提高拔节期叶面... 在人工湿润直播条件下,以早熟杂交稻组合446A/518为试验材料,研究播种量和氮肥运筹对直播稻的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与转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光合指标与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增加播种量能提高拔节期叶面积指数,同时促进各时期氮素积累、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及稻谷生产效率,但抽穗后叶面积指数、SPAD值、光合速率和水稻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氮素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率则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从氮肥运筹方式来看,拔节期叶面积指数均以氮素穗肥比例40%下最大。S1、S2播种量下增加氮素穗肥比例有利于提高抽穗后叶面积指数,促进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提高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而播种量增大到30.0kg/hm2时,氮肥适当前移更有利于水稻养分的吸收,并促进水稻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相关分析表明,抽穗期光合作用速率和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总之,播种量22.5kg/hm2,以氮素基肥、蘖肥和穗肥分别占40%、10%和50%的运筹方式能获得最佳产量,且具备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干物质生产效率及氮素利用效率,为本试验最佳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量 氮肥运筹 光合生产力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常规氮肥与缓释氮肥配施对不同株距机插杂交稻磷素吸收、转运及分配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海月 蒋明 +7 位作者 孙永健 郭长春 殷尧翥 何艳 严田蓉 杨志远 徐徽 马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在前期研究确定总氮用量180 kg hm–2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7∶3配施比例可获得机插稻高产的基础上,研究缓释氮肥配施和不同株距下机插杂交稻磷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3种机插株距(行距均为30 c... 在前期研究确定总氮用量180 kg hm–2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7∶3配施比例可获得机插稻高产的基础上,研究缓释氮肥配施和不同株距下机插杂交稻磷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3种机插株距(行距均为30 cm)16、18及20 cm和4个缓释氮肥用量(36、66、96和126 kg hm–2)与常规氮肥(均为54kg hm–2)配施处理。结果表明,缓释氮肥用量对机插稻主要生育时期磷素积累量、各生育阶段磷素吸收量及吸收速率、结实期茎鞘磷素转运量及转运率和叶片磷素转运率及贡献率均有显著影响。在株距为18 cm,群体密度为18.52万穴hm–2,缓释氮肥(96 kg hm–2)与常规氮肥(54 kg hm–2)配施总量为150 kg hm–2时,可有效提高机插稻对磷素的吸收,促进结实期茎鞘、叶片磷素向穗部的转运及分配,能充分发挥本区域机插杂交籼稻的优势,产量可达11 463.8 kg hm–2,为本试验的最佳肥密运筹处理。株距为16 cm,群体密度(20.84万穴hm–2)相对较大,施氮总量为180 kg hm–2时,群体吸收的磷总量较高,进一步促进了植株体内磷素的吸收转运及分配,有利于产量提高,但从节本增效的角度考虑,以缓释氮肥配施量150 kg hm–2为宜;株距增加到20 cm施氮总量在180 kg hm–2下,群体(16.67万穴hm–2)较小,吸收磷素的绝对量少,茎鞘、叶片中的磷素向穗部转运量多,穗部磷素积累量增加,产量增加。相关分析表明,株距与缓释氮肥配施量耦合下,尤其以齐穗期至成熟期茎鞘磷素转运量与产量相关性较高(r=0.72**),更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稻 株距 缓释氮肥 磷素吸收 转运及分配
下载PDF
硒对不同水稻幼苗镉胁迫的缓解作用及其对矿质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代邹 王春雨 +5 位作者 李娜 蒋明 严奉君 徐徽 孙永健 马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0-730,共11页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3μmol/L Se(亚硒酸钠)对杂交籼稻品种宜香2115(籽粒低Cd积累)和川谷优2348(籽粒高Cd积累)幼苗在不同浓度(0、0.1和1mmol/L)Cd胁迫下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加Se显著增加了不同浓度Cd胁迫下2个水稻品种幼苗的生物量、...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3μmol/L Se(亚硒酸钠)对杂交籼稻品种宜香2115(籽粒低Cd积累)和川谷优2348(籽粒高Cd积累)幼苗在不同浓度(0、0.1和1mmol/L)Cd胁迫下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加Se显著增加了不同浓度Cd胁迫下2个水稻品种幼苗的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但川谷优2348叶绿素b含量下降;加Se可增加2个水稻品种体内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含量,且川谷优2348的2种抗氧化物质含量均高于宜香2115,表现出品种间差异;在1mmol/L Cd胁迫下,Se主要通过促进川谷优2348合成更多的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来提高对Cd的耐受性,而宜香2115主要通过Se促进植物螯合肽的合成来降低Cd的毒害;加Se能使幼苗维持较高的根部活力,从而降低遭受Cd胁迫伤害的程度;随着Cd胁迫程度增加,2个水稻品种幼苗地上部Cd含量显著上升,加Se可直接抑制2个水稻品种对Cd的吸收;在Cd胁迫下,Se能降低2个水稻品种地上部Ca、Zn含量,但对Cu、Mn含量变化的影响存在品种间差异,而Se对2个水稻品种根部矿质元素含量影响表现一致,即在Cd胁迫下根部Ca、Cu含量增加,Mn、Zn含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苗期 镉胁迫 缓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