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唱论》作者燕南芝庵行实新考 被引量:2
1
作者 《南大戏剧论丛》 2021年第2期83-93,共11页
《唱论》概成书于元至元十七年到二十五年(1280—1288)之间,作者燕南芝庵生于晚金、卒于元泰定元年(1324)以前,身兼唱家、僧人、塾师或幕宾三重身份,长期在席于王博文府,与王恽、史杠等有所交游,且很可能与胡祗遹相识,其人并非元初名臣... 《唱论》概成书于元至元十七年到二十五年(1280—1288)之间,作者燕南芝庵生于晚金、卒于元泰定元年(1324)以前,身兼唱家、僧人、塾师或幕宾三重身份,长期在席于王博文府,与王恽、史杠等有所交游,且很可能与胡祗遹相识,其人并非元初名臣燕公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唱论》 燕南芝庵 燕公楠
下载PDF
从“苏剧”看“剧种”的“产生”和“消亡” 被引量:1
2
作者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7-97,共11页
当前学界讨论"剧种",一般以戏班(剧团)的组建和解体作为其"产生"和"消亡"的标志,则"苏剧"通常被认为"产生"于1941年"国风剧团"组建、"消亡"于2001年"苏剧... 当前学界讨论"剧种",一般以戏班(剧团)的组建和解体作为其"产生"和"消亡"的标志,则"苏剧"通常被认为"产生"于1941年"国风剧团"组建、"消亡"于2001年"苏剧团"解体。但考察其历史可知,1951年之前"苏剧"是一种宽泛的戏剧,并不限于用"苏滩"声腔演绎故事;1951年之后"苏剧"被确立为苏州"地方戏",原则上以"苏滩"声腔为主,但实际演出中并不以声腔为限,且艺术样态同样十分宽泛。"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乃至无所不包的"剧种",则早在1941年之前便已存在,2001年也未因"苏剧团"解散而"消亡"。我们不能把戏班(剧团)和"剧种"对等,认为一个戏班(剧团)组建就是其对应"剧种"的"产生",一个戏班(剧团)解体就是其对应"剧种"的"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剧 剧团 剧种 地方戏
原文传递
论民国曲艺的“戏剧化”策略——以“苏滩”和“玉韵集”为例
3
作者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5-90,共6页
“苏滩”一词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诞于上海,1930年代中期后获发源地苏州认可。苏滩在沪存活四十余年,其间以“玉韵集”为代表的班社通过“素衣坐唱”“古装站唱”“扮演故事”三个阶段将苏滩改造为“苏剧”,但“戏剧化”未能挽回苏滩(... “苏滩”一词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诞于上海,1930年代中期后获发源地苏州认可。苏滩在沪存活四十余年,其间以“玉韵集”为代表的班社通过“素衣坐唱”“古装站唱”“扮演故事”三个阶段将苏滩改造为“苏剧”,但“戏剧化”未能挽回苏滩(苏剧)的衰落命运。民国大众娱乐市场化背景下,曲艺“戏剧化”即“剧种生成”的本质为一种生存策略,是“以班社为主体、以生存为目的的艺术生产和市场法则的一种协商”,只有在市场规律下运用艺术规律才可能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滩 苏剧 剧种 戏剧化 玉韵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