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鼓槌石斛干花正己烷提取物的GC-MS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长田 李成博 +3 位作者 范卫卫 王聪 胡江苗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5期75-78,共4页
利用GC-MS联用技术,首次分析了鼓槌石斛干花正己烷提取物,并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共确认了22个化学成分,占总提取物的92.34%,其中含量最高的是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约占提取物总量的40.66%.
关键词 鼓槌石斛花 正己烷提取 GC-MS 亚油酸
下载PDF
橘叶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8
2
作者 段玲慧 +1 位作者 饶高雄 何红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46-50,共5页
目的:橘叶为常见中药,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化痰散结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乳痈肿痛、乳房结块、疝气疼痛等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橘叶水煎液对小鼠乳腺炎有抑制作用,该文旨在研究橘叶的化学成分,揭示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方法... 目的:橘叶为常见中药,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化痰散结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乳痈肿痛、乳房结块、疝气疼痛等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橘叶水煎液对小鼠乳腺炎有抑制作用,该文旨在研究橘叶的化学成分,揭示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方法:分别采用95%乙醇和70%乙醇对橘叶粗粉进行浸渍和回流提取,利用小孔树脂(MCI)柱色谱对乙醇提取物进行初步分离,综合运用硅胶,MCI,ODS,聚酰胺,LH-20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方法分离和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结合NMR及MS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橘叶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川陈皮素(nobiletin,1),5-去甲基川陈皮素(5-demethylnobile,2),橘红素(tangeretin,3),5,7,8,4'-四甲氧基黄酮(5,7,8,4'-tetramethoxyflavone,4),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5-hydroxy-6,7,3',4'-tetramethoxyflavone,5),β-香树脂醇(β-amyrin,6),羽扇豆醇(lupeol,7),植醇(phytol,8),豆甾-5,22-二烯-3β-醇(stigmastane-5,22-dien-3β-ol,9),β-谷甾醇(β-sitosterol,10),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11),香草醛(vanillin,12)。结论:化合物4~12为首次从橘叶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属 橘叶 多甲氧基黄酮 β-香树脂醇 羽扇豆醇
原文传递
荔枝核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任嘉佳 杨兴 +6 位作者 吴石丽 张志毕 李宝晶 李艳平 何红平 左爱学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7664-7671,共8页
目的研究荔枝Litchchinensis核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方法利用硅胶、D101大孔树脂、MCI、ODS、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Griess法测定化合物对脂... 目的研究荔枝Litchchinensis核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方法利用硅胶、D101大孔树脂、MCI、ODS、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Griess法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一氧化氮(NO)的抑制活性;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trinitrophenylhydrazine,DPPH)方法测定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从荔枝核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柚皮素-7-O-(2’’,6’’-二-O-α-L-鼠李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litchioside D(2)、异鼠李素-3-O-(2’’,6’’-二-O-α-L-鼠李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3-O-(6-O-啡酰基)-β-葡萄糖基-(1→3)-α-鼠李糖-7-O-α-鼠李糖苷(4)、5’-O-β-D-葡萄糖苷茉莉酮酸甲酯(5)、5’-O-β-D-葡萄糖苷茉莉酮酸丁酯(6)、5’-O-β-D-葡萄糖苷茉莉酮酸(7)、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8)、表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9)、pyrafortunoside A(10)、苯乙基芸香苷(11)、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12)、methyl-1-(β-D-ribofuranosyl)-imidazolin-2-one-4-carboxylate(13)、莽草酸甲酯(14)和莽草酸(15)。体外抗炎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3能明显抑制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NO释放,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为(27.9±2.8)μmol/L;化合物15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IC50为(62.4±9.7)μmol/L。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4对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活性,其IC50为(109.8±1.5)μmol/L。结论化合物1、3~6、9~15为首次从荔枝核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有较强体外抗炎活性,化合物15有一定的体外抗炎活性。化合物4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核 苷类 抗炎活性 抗氧化活性 山柰酚-3-O-(6-O-啡酰基)-β-葡萄糖基-(1→3)-α-鼠李糖-7-O-α-鼠李糖苷 表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 莽草酸
原文传递
橘叶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4
作者 杨兴 +7 位作者 张志毕 尹蕊 张洪川 邓徐丽 维茂 王一谋 何红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972-2979,共8页
目的研究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叶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橘叶8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D101大孔树脂、MCI、ODS、Sephadex LH-20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Griess法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诱... 目的研究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叶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橘叶8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D101大孔树脂、MCI、ODS、Sephadex LH-20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Griess法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诱导RAW 264.7细胞产生NO的抑制活性。建立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炎症模型,检测IL-1β、TNF-α水平。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川陈皮素(1)、橘红素(2)、5-去甲川陈皮素(3)、5,4′-二羟基-6,7,8,3′-四甲氧基黄酮(4)、5-羟基-7,8,3′,4′-四甲氧基黄酮(5)、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6)、橙皮素(7)、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8)、β-香树脂醇(9)、豆甾-5-烯-3β-醇(10)、对羟基苯甲醛(11)、香草醛(12)。化合物1~4、6~7、10、12对脂多糖诱导RAW 264.7细胞释放NO有较强抑制活性,IC_(50)值分别为(25.21±2.10)、(37.77±0.50)、(38.19±1.58)、(21.89±1.73)、(43.81±1.18)、(47.98±2.55)、(41.23±1.11)、(43.80±1.43)μmol/mL。化合物2~3可降低IL-1β、TNF-α水平(P<0.05,P<0.01)。结论化合物6~7、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8有较强的体外抗炎活性,化合物2~3有明显的体内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炎活性
下载PDF
盐橘核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
5
作者 杨兴 陈章贤 +6 位作者 王一谋 邓徐丽 张洪川 尹蕊 维茂 何红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59-2265,共7页
目的研究橘核CitriReticulataeSemen盐炙品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盐炙橘核8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D101大孔吸附树脂、MCI、ODS、SephadexLH-20、半制备型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DPP... 目的研究橘核CitriReticulataeSemen盐炙品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盐炙橘核8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D101大孔吸附树脂、MCI、ODS、SephadexLH-20、半制备型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DPPH、ABTS+自由基清除法对橘核及其盐炙品乙醇提取物、所得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柠檬苦素(1)、黄柏酮(2)、诺米林(3)、去乙酰基诺米林(4)、山柰酚(5)、川陈皮素(6)、香叶木素(7)、异樱花素(8)、橙皮素(9)、表儿茶素(10)、trans-p-menthane-1α,2β,8-triol(11)、白当归素(12)、香草醛(13)、反式对羟基肉桂酸(14)、4-[(1-ethoxy-2-hydroxy)ethyl]phenol(15)、儿茶酚(16)。化合物10显示出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其IC50值为(0.015±0.001)μmol/mL,以及较强的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其IC_(50)值为(0.010±0.005)μmol/mL。结论化合物8、11、15~16为首次从柑橘属植物中分离得到,5、12、14为首次从橘核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橘核经盐炙后,其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橘核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橘核不同提取部位抗炎镇痛作用比较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任嘉佳 杨兴 +7 位作者 张志毕 王一谋 邓徐丽 尹蕊 熊玉纯 何红平 左爱学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目的 比较橘核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水部位、水相用50%、85%乙醇洗脱部位的抗炎、镇痛活性。方法 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一氧化氮(NO)释放模型、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及棉球肉芽肿模型,研究橘核提取物的抗... 目的 比较橘核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水部位、水相用50%、85%乙醇洗脱部位的抗炎、镇痛活性。方法 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一氧化氮(NO)释放模型、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及棉球肉芽肿模型,研究橘核提取物的抗炎活性。采用热板法、醋酸扭体法及电子痛压法,研究其镇痛作用。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除50%乙醇洗脱部位外,其余各部位均显示出NO抑制活性(P<0.05、P<0.01);橘核的乙酸乙酯部位、50%乙醇洗脱部位的高、低剂量组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P<0.01),明显减少肉芽肿重量,提升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的浓度(P<0.05、P<0.01);85%乙醇洗脱部位的高、低剂量组也明显提升血清中IL-2浓度,抑制肉芽组织增生(P<0.05)。橘核的水相及其50%乙醇洗脱部位的高、低剂量组能明显延长热板所致小鼠的痛阈值,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显著提高小鼠达到疼痛阈时的压力,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橘核的不同部位均具有抗炎作用,乙酸乙酯部位及水相以50%乙醇洗脱部位的体内抗炎作用较强;橘核的水部位可能为镇痛的主要活性部位,其中以50%乙醇洗脱部位发挥较强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橘核 抗炎 一氧化氮释放 白细胞介素-2 镇痛
下载PDF
盐炙小茴香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抗酪氨酸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维茂 朱奎霖 +7 位作者 杨兴 尹蕊 邓徐丽 陈章贤 张洪川 王一谋 何红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7967-7976,共10页
目的 对小茴香Foeniculum vulgare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其对酪氨酸酶活性影响的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D101大孔吸附树脂、MCI、ODS、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 目的 对小茴香Foeniculum vulgare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其对酪氨酸酶活性影响的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D101大孔吸附树脂、MCI、ODS、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运用酪氨酸酶催化L-酪氨酸速率法筛选化合物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对从盐炙小茴香分离出的化合物进行抗酪氨酸酶活性评价,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对其进行验证。结果 从盐炙小茴香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bombasinolA(1)、齐墩果酸(2)、山柰素(3)、槲皮素(4)、(1R,2R)-1-(4-methoxypheny)propane-1,2-diol(5)、(1S,2R)-1-(4-methoxyphenyl)propane-1,2-diol(6)、(3S,5R,6S,7E)-3,5,6-trihydroxy-7-megastigmen-9-one(7)、齐墩果酮酸(8)、刺五加酮(9)、phenylpropanoid(10)、(Z)-4-[30-(β-D-glucopyranosyloxy)butylidene]-3,5,5-trimethyl-2-cyclohexen-l-one(11)、3-oxo-α-ionol-β-D-glucopyranoside(12)、(+)-松脂素-β-D-吡喃葡萄糖苷(13)、trans-4-(1-propenyl)-phenol-β-D-glucopyranoside(14)、1-O-β-D-glucopyranosyl-4-allybenzene(15)、3-hydroxyestragoleβ-D-glucopyranoside(16)、黄花夹竹桃黄酮(17)、3,5-dihydroxyestragole 3-O-β-D-glucopyranoside(18)、水杨酸(19)和benzyl β-D-glucopyranoside(20)。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表明,盐炙小茴香中分离得到的20个化合物中5个(化合物4、13~15和17)具有良好的抗酪氨酸酶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_(50))值分别为0.783、0.532、0.575、0.113、0.092 mg/mL,阳性药β-熊果苷IC_(50)值为1.784 mg/mL,同时分子对接结果也显示化合物17的结合能为-5.74 kJ/mol,化合物15的结合能为-3.5 kJ/mol。结论 化合物1为伞形科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3、7~17为茴香属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4、13~15和17均具有较好的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其中化合物15和17抑制效果最好,分子对接结果也显示化合物17抑制效果强于化合物15,与实验结果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炙小茴香 酪氨酸酶活性 分子对接 槲皮素 黄花夹竹桃黄酮
原文传递
中药羊耳菊根醇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艳平 李婷 +4 位作者 陈智超 王睿睿 李宝晶 何红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评价菊科(Asteraceae)旋覆花属(Inula L.)植物羊耳菊Inula cappa(Buch.~Ham.exD.Don)DC.干燥根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确定羊耳菊根的有效抑菌部位。方法羊耳菊根的乙醇提取物,用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利用活性追踪的... 目的评价菊科(Asteraceae)旋覆花属(Inula L.)植物羊耳菊Inula cappa(Buch.~Ham.exD.Don)DC.干燥根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确定羊耳菊根的有效抑菌部位。方法羊耳菊根的乙醇提取物,用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利用活性追踪的方式,结合硅胶柱层析方法对其不同萃取相及不同硅胶层析段位进行抑菌活性评价。结果通过对比羊耳菊根醇提物的不同萃取相以及不同分离段位的抑菌活性,可知羊耳菊根乙酸乙酯相氯仿:丙酮(10∶0)部位的抑菌效果最强,乙酸乙酯相、氯仿∶丙酮(9∶1)提取物次之,在浓度为2.0 mg/μL时,羊耳菊根乙酸乙酯相氯仿∶丙酮(10∶0)部位抑菌活性与红霉素的抑菌活性最为相近。从氯仿∶丙酮(10∶0)部位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蔓荆子黄素(1),12-demethylmulticauline(2)和达玛烷-20,24-二烯-3β-乙酰基(3)。结论本研究首次确定羊耳菊根中抗菌有效部位为羊耳菊根醇提取物中乙酸乙酯相氯仿∶丙酮(10∶0)部分和(9∶1)部分,化合物2为首次从羊耳菊中分离得到,为继续分得到具有抑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提供理论依据与试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耳菊根 抑菌活性 有效部位
下载PDF
大叶山楝萜类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陈彦伍 +3 位作者 秦天丽 孙恒 宋俏 何红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5621-5631,共11页
大叶山楝Aphanamixis grandifolia为楝科山楝属植物,具有舒筋活络、通痹及祛风除湿等功效。大叶山楝中含有柠檬苦素类衍生物、甘遂烷型三萜、达玛烷型三萜、环阿尔廷烷型三萜、二萜及倍半萜等萜类化合物,具有杀虫、抗肿瘤、抗炎、抗疟... 大叶山楝Aphanamixis grandifolia为楝科山楝属植物,具有舒筋活络、通痹及祛风除湿等功效。大叶山楝中含有柠檬苦素类衍生物、甘遂烷型三萜、达玛烷型三萜、环阿尔廷烷型三萜、二萜及倍半萜等萜类化合物,具有杀虫、抗肿瘤、抗炎、抗疟疾和抑菌等生物活性。对大叶山楝萜类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植物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山楝 萜类 柠檬苦素类 杀虫活性 抗肿瘤活性 抑菌活性
原文传递
山楝果实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石丽 张凡 +6 位作者 任嘉佳 欧阳静蓉 尹程 李艳平 李宝晶 何红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1-677,共7页
目的对楝科山楝属植物山楝Aphanamixis polystachya果实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提取,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进行萃取。醋酸乙酯层萃取物分别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C18硅胶柱(ODS)、SephadexLH-20凝胶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 目的对楝科山楝属植物山楝Aphanamixis polystachya果实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提取,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进行萃取。醋酸乙酯层萃取物分别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C18硅胶柱(ODS)、SephadexLH-20凝胶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结合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山楝果实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尼洛替星(1)、oxypiscidinolA(2)、匹西狄醇A(3)、21α-甲基苦楝酮二醇(4)、21β-甲基苦楝酮二醇(5)、meliasenin S(6)、agladupol E(7)、3-episapeline A(8)、陵水暗罗素(9)、4(15)-桉叶烯-1β,6α-二醇(10)、10α-hydroxycadin-4-en-15-al(11)、4β,10α-dihydroxy-guai-6-ene(12)、kalshinoid E(13)、棕榈酸(14)、单棕榈酸甘油酯(15)。结论化合物类型涉及三萜、二萜、倍半萜和脂肪酸,其中化合物2、11、13为首次从楝科植物中分离,1、4、5、8、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6、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楝属 山楝 萜类 尼洛替星 21α-甲基苦楝酮二醇 21β-甲基苦楝酮二醇 oxypiscidinol A
原文传递
华山楝枝叶的化学成分及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彦伍 秦天丽 +4 位作者 吴石丽 张凡 卢光衣 何红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4614-4619,共6页
目的对楝科山楝属植物华山楝Aphanamixissinensis枝叶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C18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及MCI等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结合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利用滤纸法对萜类... 目的对楝科山楝属植物华山楝Aphanamixissinensis枝叶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C18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及MCI等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结合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利用滤纸法对萜类化合物1~13进行抗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大肠杆菌CICC 10003和沙门菌UK-18956活性筛选。结果从华山楝枝叶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3E)-25-methoxycycloart-23-en-3β-ol(1)、25-hydroxy-cycloart-23-en-3-one(2)、23(Z)-9,19-cycloart-23-ene-3β,25-diol(3)、23(E)-cycloart-23-en-3β,25-diol(4)、ent-labd-8(17),13E-dien-15-ol(5)、vulgaro(6)、ambroxdiok(7)、α-cadinol(8)、1(10)-en-oxo-7α-isopropanoleremophilane(9)、(5R,7R,10S)-isopterocarpolone(10)、1S,4S,5S,10R-4,10-guaianediol(11)、(4R,5R,7S,9S,10S)-(-)-eudesma-11(13)-en-4,9-diol(12)、phytol(13)、ergosterol endoperoxide(14)和7α-hydroxysitosterol(15)。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5、7~10和12~15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化合物5显示出明显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5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楝 抗菌活性 25-hydroxy-cycloart-23-en-3-one ent-labd-8(17) 13E-dien-15-ol ambroxdiok
原文传递
天然二苯乙基类化合物的结构、来源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2
作者 字成庭 杨柳 +5 位作者 杨丹 丁中涛 王宣军 胡江苗 周俊 《广州化工》 CAS 2020年第9期40-49,共10页
二苯乙基类化合物是两个苯甲基结构单元通过甲基的C-C单键连接而成的一类重要化合物。其广泛分布于不同的植物中,结构类型多样,并具有调节植物生长、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活性和细胞毒活性等多种生物活性而成为研究的焦点。总结了天然... 二苯乙基类化合物是两个苯甲基结构单元通过甲基的C-C单键连接而成的一类重要化合物。其广泛分布于不同的植物中,结构类型多样,并具有调节植物生长、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活性和细胞毒活性等多种生物活性而成为研究的焦点。总结了天然二苯乙基类化合物的结构、来源及药理活性等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二苯乙基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乙基 结构 来源 药理活性
下载PDF
橘叶提取物对小鼠自身免疫性睾丸炎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芳 +5 位作者 赵成美 李应仙 张鑫睿 李宝晶 饶高雄 何红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81-183,I0002,共4页
目的研究橘叶提取物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睾丸炎(EAO)模型小鼠睾丸组织形态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侧睾丸注射冰醋酸法建立小鼠EAO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橘叶乙醇提取物组... 目的研究橘叶提取物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睾丸炎(EAO)模型小鼠睾丸组织形态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侧睾丸注射冰醋酸法建立小鼠EAO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橘叶乙醇提取物组、环己烷组、乙酸乙酯组、正丁醇组和水部位组。光镜下观察睾丸组织结构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和TNF-α浓度。结果给药3周后,橘叶乙醇提取物、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组能明显改善睾丸组织病变,减轻炎症反应。橘叶给药组除环己烷部位外,其余各组均能明显降低EAO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此外,乙醇提取物组、正丁醇部位组中TNF-α含量也明显降低(P <0. 05,P <0. 01)。结论橘叶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正丁醇及水部位对小鼠EAO的发生均具有拮抗作用,其中,正丁醇部位抗EAO活性较明显,这可能与抑制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橘叶 自身免疫性睾丸炎 白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浅谈“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体会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红平 《科教导刊》 2019年第13期102-103,181,共3页
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从教学内容改革、超星学习通移动教学平台的应用和成绩评价改革三个方面,对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 中药化学 教学改革 移动教学 成绩评价改革
下载PDF
大叶山楝枝叶中的萜类成分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彦伍 +5 位作者 秦天丽 张凡 吴石丽 羊妙妍 杨菊 何红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68-173,共6页
目的:大叶山楝Aphanamixis grandifolia为楝科山楝属植物,具有舒筋活络、通痹及祛风除湿等功效,该文旨在研究大叶山楝枝叶中的萜类成分,揭示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方法:取大叶山楝干燥枝叶22 kg,采用9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减压回收... 目的:大叶山楝Aphanamixis grandifolia为楝科山楝属植物,具有舒筋活络、通痹及祛风除湿等功效,该文旨在研究大叶山楝枝叶中的萜类成分,揭示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方法:取大叶山楝干燥枝叶22 kg,采用9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减压回收溶剂成浸膏。浸膏加适量的水混匀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进行萃取。石油醚和乙酸乙酯层萃取物分别经大孔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LH-20型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ODS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技术(1H和13C-NMR)和相关文献数据等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大叶山楝枝叶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萜类化合物,分别为16α-hydroxy-oxo-24-methyllanosta-7,9(11),24(31)-triene-21-oic acid(1),23(E)-cycloart-en-25-ethoxy-3-ol(2),23(Z)-9,19-cycloart-ene-3β,25-diol(3),23(E)-cycloart-23-en-3β,25-diol(4),labda-8,13-(E)-dien-15-ol(5),labda-7,13-(E)-dien-15-ol(6),vulgarol(7),(S,E)-6-[6-(5,5-dimethyl-4-oxo-4,5-dihydrofuran-3-yl)-2-methylhepta-1,6-dien-1-yl]-4-methyl-5,6-dihydro-2H-pyran-one(8),nemoralisin(9),nemoralisin C(10),1S,4R,5S,6R,7S,10S-1(5),6(7)-diepoxy-4-guaiol(11),1S,4S,5S,10R-4,10-guaianediol(12)。结论: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类型涉及三萜,二萜和倍半萜,其中8个化合物(1~3,5~8,12)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也是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楝科 山楝属 大叶山楝 化学成分 萜类
原文传递
教学与科研互动模式在《中药化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宝晶 李艳平 +1 位作者 何红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第11期112-115,共4页
教学与科研互动模式是一种将教师的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融合共建的教学手段,也是着眼于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方法。文章介绍了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科研互动模式的现状和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科研平台3个方面阐述教学与科研... 教学与科研互动模式是一种将教师的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融合共建的教学手段,也是着眼于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方法。文章介绍了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科研互动模式的现状和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科研平台3个方面阐述教学与科研互动模式在《中药化学》教学设计中的探索与实践,为提高中医药专业人才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与科研互动模式 中药化学 课程设计
下载PDF
Chemical Components of Dendrobium chrysotoxum 被引量:5
17
作者 胡江苗 范卫卫 +2 位作者 缪泽鸿 周俊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6期1327-1330,共4页
Two new phenanthrenes, named chrysotoxols A and B (1, 2) and 24 know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stems of the accession species in 2010 Chinese Pharmacopoeia of"Shihu", Dendrobium chrysotoxum. All structures... Two new phenanthrenes, named chrysotoxols A and B (1, 2) and 24 know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stems of the accession species in 2010 Chinese Pharmacopoeia of"Shihu", Dendrobium chrysotoxum. All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spectroscopic (NMR, MS, UV and IR) methods and the comparison with reported data in the literatures. Compound 2 and six known phenols were assessed for cytotoxic activity against two human tumor cell lines (A549 and HL-60).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rianin may have cytotoxic activity and the other six compounds lost activity at the concentration down to 10^-5 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CHIDACEAE Dendrobium chrysotoxum chrysotoxol PHENANTHRENE cytotoxic activity
原文传递
白背叶楤木各部位挥发油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尹芃程 王志尧 +5 位作者 王亭 钱海珊 李艳平 李宝晶 何红平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70-179,共10页
为研究白背叶楤木(Aralia chinensis Linn.var.nuda Nakai)根、茎、叶部位的挥发油成分组成及抗氧化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背叶楤木3个部位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各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并以DPP... 为研究白背叶楤木(Aralia chinensis Linn.var.nuda Nakai)根、茎、叶部位的挥发油成分组成及抗氧化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背叶楤木3个部位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各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并以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指标评价各部位挥发油的抗氧化作用。结果显示白背叶楤木各部位挥发油成分及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从三个部位挥发油共鉴出化学成分123种,根鉴出49种,醇类占比最大(24.33%);茎鉴出39种,有机酸类物质占比最大(33.82%);叶鉴出73种,醇类占比最大(44.64%)。抗氧化实验中,根部挥发油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IC_(50)分别为4.97、2.90mg/mL,茎挥发油和叶挥发油抗氧化活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叶楤木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 成分分析 抗氧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