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然辐射源致阳江高本底辐射地区居民的剂量估算 被引量:17
1
作者 袁镛龄 森岛弥重 +3 位作者 沈泓 古贺妙子 魏履新 菅原 《中国辐射卫生》 2004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 为了估算出天然辐射源致阳江高本底辐射地区居民的平均年有效剂量和某些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吸收剂量。为更有效地分析剂量与效应的关系提供剂量依据 ,将调查地区居民进行了剂量分组。方法 对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 (HBRA)和相邻... 目的 为了估算出天然辐射源致阳江高本底辐射地区居民的平均年有效剂量和某些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吸收剂量。为更有效地分析剂量与效应的关系提供剂量依据 ,将调查地区居民进行了剂量分组。方法 对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 (HBRA)和相邻的正常本底对照地区 (CA)的环境γ外照射辐射水平以及部分人员的个人累积剂量进行了测量。测量了空气中氡、及其衰变子体浓度 ,计算出调查地区的氡平衡因子F和平衡当量浓度。与此同时 ,分析了调查地区饮水和食物中某些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含量 ,健康人呼出气中氡、浓度的测量 ,人牙中镭和尸体及某些脏器中的2 2 6 Ra、2 2 8Ra的含量分析。结果 根据环境γ外照射辐射水平估算的人员以村为平均有效剂量HBRA和CA分别是 (2 12± 0 2 9)mSva- 1 和 (0 69± 0 0 9)mSva- 1 。HBRA的外照射本底增高主要是地球γ射线所做的贡献。HBRA和CA居民由于吸入氡、及其衰变子体所致的平均有效剂量分别是 3 2 8mSva- 1 和 1 0 3mSva- 1 ,它们致HBRA的居民支气管上皮组织和肺的吸收剂量分别为 5 40mGya- 1 和 1 0 8mGya- 1 ,约是CA的 4倍。2 2 6 Ra和2 2 8Ra致HBRA和CA居民的有效剂量分别是 2 81 88μSva- 1 和 84 5 4μSva- 1 。2 2 6 Ra和2 2 8Ra所致HBRA居民红骨髓、骨表面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辐射源 高本底辐射 阳江地区 居民 剂量估算 有效剂量 吸收剂量 调查
下载PDF
中国阳江高本底地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研究(1979~1998) 被引量:18
2
作者 陶祖范 孙全富 +7 位作者 邹剑明 查永如 李嘉 刘玉升 袁镛龄 秋■澄伯 菅原 魏履新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3-148,共6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平均年有效剂量为 6 4mSv的阳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的致癌危险 ,为小剂量电离辐射致癌危害概率估计和预测提供对人类的直接观察资料。方法 癌症死亡资料收集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 ,1979~ 1986年的资料从动态队...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平均年有效剂量为 6 4mSv的阳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的致癌危险 ,为小剂量电离辐射致癌危害概率估计和预测提供对人类的直接观察资料。方法 癌症死亡资料收集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 ,1979~ 1986年的资料从动态队列中收集 ,1987~ 1998年资料从固定队列获得。两组资料通过记录连接法合并。外照射个人剂量是根据辐射剂量仪测得的环境(室内、外 )辐射水平 ,并考虑不同性别年龄的居留因子来估算。内照射个人剂量根据各类测量数据估算 ,不考虑性别年龄的差异。相对危险 (RR)和超额相对危险系数 (ERR Sv)及 95 %置信区间 (CI)采用Epicure中AMFIT的程序估算。结果 通过对 12 5 0 79人 1979~ 1998年的观察 ,共累积观察了1992 94 0人年 ,期间总共死亡 12 4 4 4例 ,其中癌症死亡 12 0 2例。整个高本底地区全癌死亡的相对危险RR =1 0 0 (95 %CI,0 89~ 1 14 ) ,与对照地区相比无统计学差异。高本底地区高、中、低剂量组全癌死亡相对危险的计算结果 ,均未显示其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也未发现其与剂量呈一致性的变化趋势。调查还表明 ,不同地域、不同观察周期以及诊断水平等因素对全癌相对危险无统计学意义的影响。部位别癌症死亡相对危险分析表明 ,除食管癌高本底地区高于对照地区且具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相对危险 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 阳江地区 死亡 个人累积剂量
原文传递
阳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慢性照射与实体癌超额危险 被引量:12
3
作者 孙全富 秋叶澄伯 +7 位作者 陶祖范 袁镛龄 邹剑明 森岛弥重 加藤宽夫 查永如 菅原 魏履新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 估算阳江高本底辐射慢性照射可能导致的实体癌超额相对危险。方法 基于自然村室内、外环境剂量和性别年龄别居留因子 ,估算研究群组每一个成员的累积剂量。假定剂量与癌症危险间存在线性关系 ,利用 1979~ 1995年的癌症死亡率资... 目的 估算阳江高本底辐射慢性照射可能导致的实体癌超额相对危险。方法 基于自然村室内、外环境剂量和性别年龄别居留因子 ,估算研究群组每一个成员的累积剂量。假定剂量与癌症危险间存在线性关系 ,利用 1979~ 1995年的癌症死亡率资料 ,按照Poisson模型计算超额相对危险。结果 全部实体癌超额相对危险 (ERR)为 - 0 11(95 %CI,- 0 6 7,0 6 9) Sv。肝癌、鼻咽癌、肺癌和胃癌等前 4位癌症的ERR(95 %CI) Sv分别为 - 0 99(- 1 6 0 ,0 10 ) ,0 10 (- 1 2 1,3 2 8) ,-0 6 8(- 1 5 8,1 6 6 )和 - 0 2 7(- 1 37,2 6 9)。结论 未发现实体癌超额相对危险与剂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 辐射 慢性照射 实体癌 超额危险 放射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空气中氡、及其子体致居民的剂量估算 被引量:11
4
作者 袁镛龄 森岛弥重 +3 位作者 沈泓 古贺妙子 魏履新 菅原 《中国辐射卫生》 2002年第2期65-68,共4页
目的 为了估算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空气中氡、及其衰变子体所致居民的平均年有效剂量和某些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吸收剂量。方法 采用瞬间采样法 ,同时测量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 (HBRA)和相邻的正常本底对照地区 (CA)空气中氡、... 目的 为了估算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空气中氡、及其衰变子体所致居民的平均年有效剂量和某些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吸收剂量。方法 采用瞬间采样法 ,同时测量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 (HBRA)和相邻的正常本底对照地区 (CA)空气中氡、及其衰变子体浓度 ,计算出调查地区的氡平衡因子F和平衡当量浓度。根据调查地区空气中累积测量氡 ,浓度 ;氡平衡因子F和平衡当量浓度 ;人员的居留因子 ,估算了居民的平均年有效剂量和某些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吸收剂量。结果 HBRA室内、外空气中氡浓度分别是 49 61Bq·m- 3 和 1 7 30Bq·m- 3 ,CA是 1 8 1Bq·m- 3 和 1 1 7Bq·m- 3 ;HBRA室内、外浓度分别是 95 1 6Bq·m 3 和 9 3Bq·m- 3 ,CA是 1 2 4Bq·m- 3 和 8 1Bq·m- 3 。HBRA室内、外氡的平衡因子F分别是 0 46和 0 53 ,CA分别是 0 62和 0 63。HBRA室内、外空气中平衡当量浓度分别是 6 51Bq·m- 3 和 0 79Bq·m- 3 ,CA室内、外分别是 0 66Bq·m- 3 和 0 33Bq·m- 3 。结论 氡、及其衰变子体所致HBRA和CA居民的平均有效剂量分别是 3 2 8mSv·a- 1 和 1 0 3mSv·a- 1 。HBRA的居民支气管上皮组织和肺的吸收剂量分别为 5 40mGy·a- 1 和 1 0 8mGy·a- 1 ,它们的吸收剂量分别约是CA的 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土)浓度 平衡因子F 平衡当量浓度 有效剂量 吸收剂量 空气
下载PDF
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空气中氡浓度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袁镛龄 森岛弥重 +3 位作者 沈泓 古贺妙子 魏履新 菅原 《中国辐射卫生》 2001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观察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空气中氡、的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α径迹蚀刻法 ,用Rn -Tn杯监测器对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 (HBRA)和相邻的正常本底对照地区 (CA)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空气中累积氡、浓度的定点测量。结果 HBRA... 目的 观察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空气中氡、的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α径迹蚀刻法 ,用Rn -Tn杯监测器对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 (HBRA)和相邻的正常本底对照地区 (CA)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空气中累积氡、浓度的定点测量。结果 HBRA室内空气中氡、浓度明显高于室外 ,CA则无明显差别。调查地区室内外空气中氡、浓度随季节变化不是很明显 ,秋冬季比春夏季稍高。HBRA室内空气中氡、浓度与地表γ外照射辐射水平和建筑材料类型存在着一定关系 ,CA无明显变化规律。HBRA室内空气中氡浓度变化不是很大 ,而室内空气中浓度变化起伏很大 ,在离地面 1 2m高处 ,距墙 5~ 10cm处的平均浓度是距墙 80~ 10 0cm处的 12 9倍 ;在距墙 1 2m ,离地面 5~ 10cm处的平均浓度为距地面 80~ 10 0cm处的 6 2 1倍。结论 HBRA室内空气中氡浓度略高于世界按人口加权平均值 ,是CA的 2 6 3倍 ;但浓度分别是世界均值和CA的 2 9 7和 7 18倍 ,它在室内空气中的浓度变化很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本底地区 Rn-Tn杯监测器 气浓度 分布特征
下载PDF
阳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剂量调查的新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袁镛龄 沈泓 +7 位作者 赵士庵 查永如 魏履新 森嶋弥重 古贺妙子 辰巳奇男 中井斌 菅原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311-316,共6页
作者报告了阳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环境辐射水平的测量和居民吸收剂量估算方面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根据辐射流行病学调查的需要,将高本底地区因外照射所致居民的年吸收剂量,按村庄平均分成高、中、低3个组。对照地区将根据分组人数... 作者报告了阳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环境辐射水平的测量和居民吸收剂量估算方面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根据辐射流行病学调查的需要,将高本底地区因外照射所致居民的年吸收剂量,按村庄平均分成高、中、低3个组。对照地区将根据分组人数的配对要求,仅在以前调查过的对照地区选部分村庄。高本底地区有384个村庄,对照地区有142个村庄。现阶段调查的目的是要给出调查地区每个人员的个人累积剂量。为此,自1991年以来,已连续4次开展了个人和环境中的累积剂量调查。回收并能提供实际测量值的人数,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分别为3900人和1304人,他们的平均年个人累积剂量分别是210.98×10 ̄(-5)Gy·a ̄(-1)和70.17×10 ̄(-5)Gy·a ̄(-1)。高本底地区的女性吸收剂量稍比男性高(P=0.18),0~7岁组的年吸收剂量明显高于其他四个年龄组(P<0.05),41~60岁年龄组低于其他4个年龄组(P<0.05),而8~16,17~40和60岁以上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地区的性别和各年龄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高本底地区的居民以居住在砖瓦结构房屋的个人剂量非常明显高于居住在其他建筑材料类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水平 年吸收剂量 剂量分组 个人累积剂量
原文传递
用阳江高本底天然辐射地区癌症死亡率资料作健康影响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魏履新 菅原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69-274,共6页
为达到用阳江高本底天然辐射地区癌症死亡率资料进行健康影响分析的目的 ,对鉴别小剂量电离辐射与健康效应有无因果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简要地描述多年来 ,尤其是近 10年来为此而采用的策略和方法 ,以及用获得的... 为达到用阳江高本底天然辐射地区癌症死亡率资料进行健康影响分析的目的 ,对鉴别小剂量电离辐射与健康效应有无因果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简要地描述多年来 ,尤其是近 10年来为此而采用的策略和方法 ,以及用获得的研究结果所作的健康影响估计。由于资料的限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本底辐射 健康危险估计 癌症 死亡率 低剂量电离辐射效应 健康危害 流行病学研究
下载PDF
高天然本底辐射地区居民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稳定性畸变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伟 王春燕 +4 位作者 早田勇 陈德清 南久松真子 魏履新 菅原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7-230,共4页
目的 研究高天然本底辐射对居民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稳定性畸变的影响。方法 分离淋巴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生物素标记的人全染色体探针 1号、2号和 4号进行荧光原位杂交 (FISH)的方法 ,对高天然本底辐射 (高本底 )地区的... 目的 研究高天然本底辐射对居民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稳定性畸变的影响。方法 分离淋巴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生物素标记的人全染色体探针 1号、2号和 4号进行荧光原位杂交 (FISH)的方法 ,对高天然本底辐射 (高本底 )地区的 31名受检者和对照地区的 2 9名受检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作稳定性畸变 (易位 )进行分析。结果 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的老年人或儿童的染色体易位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另外 ,我们可以看到染色体易位率和年龄的依赖关系 (P <0 0 1,rs=0 388,自由度 5 6 )。结论 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的老年人或儿童的染色体易位率统计学上没有差异 ,高本底地区的高天然本底辐射对诱发的染色体稳定性畸变 (易位 )的贡献并不比其他如化学诱变剂或 (和 )自身代谢因素诱发稳定性畸变的贡献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天然本底辐射地区 外周血 淋巴细胞 染色体 稳定性畸变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居民稳定性染色体畸变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春燕 张伟 +6 位作者 陈德清 早田勇 南久松真子 森岛弥重 袁镛龄 魏履新 菅原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60-264,共5页
采用了第 1、2、4号全染色体探针 ,以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 ,分析了广东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 (HBRA) 5名儿童和 13名老年男性以及对照地区 (CA) 6名儿童和 11名老年男性淋巴细胞染色体的易位率。与老年人相比 ,儿童染色体的易位率低 ... 采用了第 1、2、4号全染色体探针 ,以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 ,分析了广东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 (HBRA) 5名儿童和 13名老年男性以及对照地区 (CA) 6名儿童和 11名老年男性淋巴细胞染色体的易位率。与老年人相比 ,儿童染色体的易位率低 ,且变异小 ;而在老年人中个体之间的易位率波动很大。高本底辐射地区居民染色体易位率与对照地区居民相应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没有观察到高本底地区居民和对照地区居民在染色体稳定性畸变 (易位 )频率方面存在差异 ,这一研究结果与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是一致的。长期的流行病学群组调查没有发现高本底地区存在与高本底辐射有关的癌症危险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本底辐射 人体淋巴细胞 染色体彩涂 染色体易位 辐射健康效应
下载PDF
提倡新模式的低剂量放射生物学
10
作者 菅原 陈文霞 《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 1997年第5期193-195,共3页
根据近年来低剂量辐射研究结果,分析了辐射效应的靶、细胞死亡、突变与恶性转化及细胞敏感性等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辐射致癌模型:某些DNA以外的靶受到初始的损伤,引起基因组的不稳定,经过多阶段过程,可能诱发癌。
关键词 低剂量辐射 辐射敏感性 致癌模型 放射生物学
下载PDF
不同环境因素地区居民染色体稳定性畸变研究
11
作者 王春燕 早田勇 +3 位作者 南久松真子 魏履新 菅原 张伟 《中国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2-114,共3页
目的研究生活在不同环境诱变因素地区居民的染色体稳定性畸变。方法外周血采自20名居住北京超过40年的非吸烟居民,个人辐射剂量通过使用便携式个人剂量计随身测量24h所得的剂量估算累积剂量,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对外周血淋巴细... 目的研究生活在不同环境诱变因素地区居民的染色体稳定性畸变。方法外周血采自20名居住北京超过40年的非吸烟居民,个人辐射剂量通过使用便携式个人剂量计随身测量24h所得的剂量估算累积剂量,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对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染色体易位的分析,结果与高本底地区15名非吸烟者和6名儿童、对照地区的16名非吸烟者和8名儿童的染色体易位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儿童的染色体易位率差异无显著性,但都显著低于3个地区老年非吸烟者的染色体易位率(P<0.01)。3个地区老年非吸烟者的染色体易位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增龄是对诱发染色体稳定性畸变最有影响的因素,环境诱变剂有增加染色体稳定性畸变率趋势,高本底地区升高的天然辐射效应由于在正常生活环境中的环境诱变剂的更大影响而无法观察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淋巴细胞 染色体稳定性畸变 天然辐射 环境诱变剂
下载PDF
用染色体FISH方法检测暴露于不同环境诱变因素居民的吸烟效应
12
作者 张伟 南久松真子 +3 位作者 魏履新 菅原 早田勇 王春燕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8年第1期41-43,共3页
背景与目的:研究包括天然辐射等不同环境诱变因素地区居民的吸烟效应。材料与方法:外周血采自10名在北京居住超过40年的吸烟居民,通过使用便携式个人剂量计随身测量24h所得的剂量估算累积辐射剂量,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对北京吸... 背景与目的:研究包括天然辐射等不同环境诱变因素地区居民的吸烟效应。材料与方法:外周血采自10名在北京居住超过40年的吸烟居民,通过使用便携式个人剂量计随身测量24h所得的剂量估算累积辐射剂量,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对北京吸烟居民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染色体易位的分析,其结果与10名广东高天然本底辐射(高本底)地区吸烟居民,7名对照地区吸烟居民,以及北京、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的20、15名和16名非吸烟居民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北京、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的吸烟居民染色体易位率为(10.6±3.1)‰、(11.1±3.6)‰和(13.4±3.4)‰,非吸烟居民的为(9.6±5.0)‰、(11.7±4.7)‰和(8.4±3.1)‰。对照地区的吸烟居民与非吸烟居民的染色体易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nn-Whitney Utest),北京和高本底地区的吸烟和非吸烟居民的染色体易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易位的吸烟效应似乎被北京地区的环境诱变因素或高本底地区高出对照地区的天然辐射所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易位 天然辐射 环境诱变剂 吸烟
下载PDF
阳江高本底地区恶性肿瘤死亡调查1987~1995年资料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陶祖范 秋叶澄伯 +7 位作者 查永如 加藤宽夫 孙全富 邹剑明 李嘉 刘玉升 菅原 魏履新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5-82,共8页
目的本项研究是高本底辐射研究组的一项专题,始于1972年,旨在探索平均年有效剂量为64mSv的阳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照射的致癌危险。1991年起中日两国科学家合作继续研究,以累积更多观察人年数,提高统计学精度,并... 目的本项研究是高本底辐射研究组的一项专题,始于1972年,旨在探索平均年有效剂量为64mSv的阳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照射的致癌危险。1991年起中日两国科学家合作继续研究,以累积更多观察人年数,提高统计学精度,并检验以往研究的可重复性。方法合作研究后所获1987~1995年恶性肿瘤死亡资料是通过回顾性调查或/和前瞻性调查从定群队列中获得。恶性肿瘤死亡现场调查分为队列成员追踪和死因确认两步骤。按外照射年剂量水平,将高本底人群分为高、中、低剂量3个组,以进行内比较。高本底地区3个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采用相对危险(RR)。RR和超额相对危险(ERR)系数及其95%置信区间(CI)计算应用Epicure中AMFIT程序。结果1987年1月1日定群观察起点人口为106517人,至1995年共累积观察926238人年,期间共死亡5161人,其中恶性肿瘤死亡557例。整个高本底地区经性别年龄组调整的全部恶性肿瘤的RR(95%CI)为096(080,115)。就部位别恶性肿瘤而论,白血病、鼻咽癌、食管癌和小肠癌的RR大于1,而胃癌、肝癌、肺癌、女性乳腺癌、甲状腺癌和淋巴肉瘤的RR小于1,但差异均无显著性。对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本底地区 癌症 死亡调查 相对危险 肿瘤 ERR
原文传递
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诱导人体淋巴细胞适应性反应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陈德清 戴连连 +3 位作者 刘青杰 袁镛龄 魏履新 菅原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本研究是为了探讨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是否能引起人体淋巴细胞的适应性反应。方法从阳江高本底辐射地区(HBRA)采集居民外周血,离体照射15Gy60Coγ射线,然后分析染色体畸变率。结果HBRA居民的染色体畸变率显著... 目的本研究是为了探讨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是否能引起人体淋巴细胞的适应性反应。方法从阳江高本底辐射地区(HBRA)采集居民外周血,离体照射15Gy60Coγ射线,然后分析染色体畸变率。结果HBRA居民的染色体畸变率显著地低于在相同条件下离体照射的对照地区居民的畸变率。结论在人体内受到天然高本底辐射照射的淋巴细胞同样能产生适应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本底辐射 淋巴细胞 适应性反应
原文传递
阳江高本底地区恶性肿瘤死亡调查1987~1990年资料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陶祖范 加藤宽夫 +9 位作者 查永如 秋叶澄伯 孙全富 何伟辉 林钻轩 邹剑明 张守志 刘玉升 菅原 魏履新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76-380,共5页
阳江高本底地区恶性肿瘤调查始于1972年,目的在于探索该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连续照射对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影响,为小剂量电离辐射致癌危害概率估计和预测提供对人类的直接观察资料。方法本阶段采用定群队列观察恶性肿瘤死亡资... 阳江高本底地区恶性肿瘤调查始于1972年,目的在于探索该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连续照射对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影响,为小剂量电离辐射致癌危害概率估计和预测提供对人类的直接观察资料。方法本阶段采用定群队列观察恶性肿瘤死亡资料收集分人口学调查和死因确认两步骤。相对危险(RR)的计算,应用Epicure(HirosoftInternationalCorp1988~1992)中AMFIT程序。结果该定群队列高本底地区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和选自对照地区的对照组共106517人。1987~1990年累积观察了421640人年,期间恶性肿瘤死亡231例。各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经性别、年龄组调整的RR,对全部恶性肿瘤和全部实体癌,除低剂量组外,RR均<1。就部位别肿瘤而论,所分析肺癌、肝癌、胃癌、鼻咽癌和白血病中,除鼻咽癌各组和白血病高剂量组外,其他RR均<1。但所述各RR的90%置信区间较宽,且绝大部分无统计显著性。与以往研究合并资料(1979~1990)分析,也得到类似的结果。结论综观本阶段研究资料初步分析,可看到高本底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低于对照的趋势。这重复了以往研究(1986年前动态队列研究)的结果。但要得出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本底辐射地区 定群队列 肿瘤 辐射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高本底辐射诱发居民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剂量效应关系 被引量:9
16
作者 姜涛 早田勇 +8 位作者 王春燕 中井斌 姚素艳 袁镛龄 戴连连 刘青杰 陈德清 魏履新 菅原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通过人群调查探讨高本底辐射诱发居民染色体畸变的剂量效应关系,为建立环境小剂量辐射剂量效应模型和评估群体剂量提供参考。方法39名调查对象选自高本底和对照地区13个家庭中的祖、父、子三代成员。个体累积剂量分别为2... 目的通过人群调查探讨高本底辐射诱发居民染色体畸变的剂量效应关系,为建立环境小剂量辐射剂量效应模型和评估群体剂量提供参考。方法39名调查对象选自高本底和对照地区13个家庭中的祖、父、子三代成员。个体累积剂量分别为239~2613和52~298mGy。分离淋巴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总计观察细胞数约100000。结果①在高本底组每一家庭中均观察到个体染色体畸变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其趋势在户间差异无显著性。②高本底组不同年龄个体染色体畸变率与年龄和累积剂量密切相关,可拟合为线性一次式:Yage=00448X+04913(R2=07814);Ydose=00156X+05715(R2=07061);③对照组个体间畸变率差异不显著,其平均畸变率接近正常人群自发畸变率。结论高本底持续照射诱发的人体内双着丝点加环畸变随受照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升高。双加环畸变分析可作为小剂量持续照射的可信赖的生物剂量仪,但存在一个应用上的累积剂量阈值,其值约为50m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本底辐射 染色体畸变 剂量效应关系
原文传递
阳江高本底辐射对不同年龄居民染色体畸变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德清 姚素艳 +8 位作者 张朝阳 戴连连 姜涛 王春燕 李曙 袁镛龄 魏履新 中井斌 菅原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86-389,共4页
探讨高本底辐射对人体损伤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从阳江高本底辐射地区(HBRA)选择10,40,55和70岁居民,采集外周血用微量全血培养,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结果HBRA居民伴有断片的双着丝粒显著高于对照(CA)(... 探讨高本底辐射对人体损伤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从阳江高本底辐射地区(HBRA)选择10,40,55和70岁居民,采集外周血用微量全血培养,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结果HBRA居民伴有断片的双着丝粒显著高于对照(CA)(0.77‰与0.28‰,P<0.01),总的结构性畸变也显示HBRA显著高于CA(4.69‰与3.15‰,P<0.01),并且随年龄(或累积剂量)而增加,呈线性关系。结论染色体畸变是极其灵敏的辐射损伤指征和辐射生物剂量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本底辐射 染色体畸变 淋巴细胞 年龄
原文传递
阳江高本底辐射地区家庭成员外周血淋巴细胞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的剂量效应关系初探 被引量:3
18
作者 姜涛 王春燕 +6 位作者 陈德清 袁镛龄 魏履新 早田勇 森岛弥重 中井斌 菅原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90-394,共5页
用改良的技术方法研究高本底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剂量效应关系。方法28名受检者选自高本底和对照地区10个家庭中的祖、父、子三代。个体累积剂量分别为25.2~244.8和5.4~51.7mGy。分离淋巴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 用改良的技术方法研究高本底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剂量效应关系。方法28名受检者选自高本底和对照地区10个家庭中的祖、父、子三代。个体累积剂量分别为25.2~244.8和5.4~51.7mGy。分离淋巴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每例分析2000~3000细胞。结果高本底地区家庭成员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Y=0.6323+0.0463X,r=0.8750);并且其中年组和老年组平均畸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56vs.1.25,P<0.05和3.60vs.1.22,P<0.001)。在对照地区未见到染色体畸变率与年龄增长相关。高本底地区个体畸变率和累积剂量间呈明显的直线相关(Y=0.7441+0.0154D,r=0.86)。结论高本底持续照射诱发的人体内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可随受照射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升高,但当累积剂量降至约50mGy时,用目前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是有困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本底辐射 辐射 家庭成员 梁色体畸变 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高本底辐射诱发居民染色体易位初探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春燕 早田勇 +5 位作者 陈德清 中井斌 姜涛 袁镛龄 魏履新 菅原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0-111,共2页
天然高本底辐射能够导致居民淋巴细胞染色体非稳定性畸变率(如双着丝点)升高,尤其是对老年人,其差异具有显著性[1]。双着丝点畸变是公认的生物剂量计,已广泛地用于估算急性照射情况下的辐射剂量。但是,带有这种畸变的细胞每分... 天然高本底辐射能够导致居民淋巴细胞染色体非稳定性畸变率(如双着丝点)升高,尤其是对老年人,其差异具有显著性[1]。双着丝点畸变是公认的生物剂量计,已广泛地用于估算急性照射情况下的辐射剂量。但是,带有这种畸变的细胞每分裂一次,大约丢失一半。染色体易位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本底辐射 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易位 辐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