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HLA/HPA抗体特性分析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1
作者 温玉洁 +6 位作者 张丹 廉雪 刘娜 孙铁 王东梅 贾延军 李冬妹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4年第3期353-358,共6页
目的 探讨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HLA/HPA抗体特异性分布特征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以86例免疫性PTR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配血次数、疾病类型、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等临床资料,通过... 目的 探讨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HLA/HPA抗体特异性分布特征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以86例免疫性PTR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配血次数、疾病类型、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等临床资料,通过微珠法进行HLA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并分析抗体特性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结果 86例PTR患者中,单独HLA抗体、单独HPA抗体、HLA+HPA抗体阳性的患者分别为72例(83.72%)、8例(9.30%)、6例(6.98%)。HLA抗体在各位点中检出频率最高的抗体对应等位基因分别为A*25:01、B*15:12、C*02:02(和C*17:01),检出率分别为81.48%、87.04%、48.15%;而对应抗原表位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三位为163LG、97V、71ATD,检出率分别为87.04%、77.78%、74.07%。仅存在HLA抗体的患者,输注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的24 h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CI)及输注有效情况均明显优于随机血小板(P<0.01)。在血小板交叉配型阴性结果的患者中,HLA抗体强度与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的24 h CCI值及输注有效情况呈负相关关系,强度越高,输注效果越差(P<0.01)。HLA抗体强度为中、低等水平的患者,输注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的24 h CCI值及输注有效情况均优于输注随机血小板(P<0.05)。结论 本研究所得到的PTR患者HLA/HPA抗体特性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影响的结果,可为血小板库建立时供者的选择提供指导,同时对临床PTR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 HLA抗体 HPA抗体 抗体分布特征 24 h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
下载PDF
血小板自身抗体在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临床意义
2
作者 温玉洁 +4 位作者 张丹 李冬妹 孙铁 贾延军 刘娜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4年第4期511-515,共5页
目的观察血小板自身抗体与同种抗体对血小板交叉配型难易程度及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3年9月在本实验室完成血小板抗体鉴定的106例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根据血小板抗体类型将患者分为两组,20例自身抗体阳性患者为... 目的观察血小板自身抗体与同种抗体对血小板交叉配型难易程度及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3年9月在本实验室完成血小板抗体鉴定的106例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根据血小板抗体类型将患者分为两组,20例自身抗体阳性患者为观察组,86例同种抗体阳性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配型相合次数百分率、配型相合供者百分率、输注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及随机血小板的24 h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CI)值及输注有效率的差异,并对观察组自身抗体变化情况进行追踪。结果观察组的配型相合次数百分率及配型相合供者百分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输注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与随机血小板的24 h CCI值及输注有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输注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的24 h CCI值及输注有效率均高于输注随机血小板(P<0.001),对照组患者输注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后24 h CCI值及输注有效率比观察组高(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输注随机血小板后24 h CCI值及输注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多数患者的自身抗体强度呈下降趋势。结论血小板自身抗体对血小板交叉配型难易程度及输注效果的影响比同种抗体小。血小板自身抗体强度随时间推移呈现逐渐下降乃至消失的规律。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自身抗体患者的治疗,应当首先查找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果需要输注血小板,可以选择输注随机血小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自身抗体 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血小板交叉配型 固相凝集法(SPA)
下载PDF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y在HLA-DPB1模棱两可基因分型中的应用初探
3
作者 廉雪 张丹 +5 位作者 温玉洁 王东梅 刘娜 张荣芳 贾延军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4年第3期365-370,共6页
目的 通过对比PCR-SBT、NGS、TGS三种测序试剂在HLA-DPB1基因分型的结果,分析基于ONT平台的TGS测序技术在处理HLA-DPB1基因分型模棱两可情况时的效率、优势及原因。方法 采用PCR-SBT、NGS(Illumina平台)、TGS(ONT平台)三种测序试剂分别... 目的 通过对比PCR-SBT、NGS、TGS三种测序试剂在HLA-DPB1基因分型的结果,分析基于ONT平台的TGS测序技术在处理HLA-DPB1基因分型模棱两可情况时的效率、优势及原因。方法 采用PCR-SBT、NGS(Illumina平台)、TGS(ONT平台)三种测序试剂分别对48例样本进行HLA-DPB1检测分型。NGS测序和TGS测序以HLA-DPB1命名*后三个区域数字作为高分辨结果进行统计,SBT测序以HLA-DPB1命名*后二个区域数字作为高分辨结果进行统计。结果 48例样本中,TGS没有出现模棱两可结果,全部为唯一结果,而PCR-SBT测序共有45个样本出现模棱两可结果,占比93%(45/48),NGS共有5个样本出现模棱两可结果,占比10%(5/48)。结论 与NGS测序和PCR-SBT测序技术相比,TGS测序可以解决HLA-DPB1基因分型的绝大部分模棱两可情况,提高了测序效率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 PCR-SBT测序 NGS测序 TGS测序 ONT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4
作者 温玉洁 +7 位作者 廉雪 张丹 王洁 敬媛媛 王丽君 李伟 贾延军 李冬妹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4年第5期661-666,共6页
目的分析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IPTR)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情况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30例确认为IPTR的患者,收集其性别、年龄、血型、身高、体重、疾病类型、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等资料,分别于0、1、3、6个月时检... 目的分析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IPTR)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情况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30例确认为IPTR的患者,收集其性别、年龄、血型、身高、体重、疾病类型、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等资料,分别于0、1、3、6个月时检测其血清中的HLA抗体和HPA抗体。ELISA方法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通过计算获得抗体相对强度。微珠法进行HLA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在随访的30例患者中,共有12例患者的抗体转阴,平均转阴时间为(4.08±1.78)M,7例患者呈现强度逐渐减弱的趋势,另有10例患者呈现稳定存在状态。HLA抗体相对强度的变化同时伴有HLA特异性抗体种类的变化,二者呈正相关趋势。患者HLA抗体相对强度的降低使患者更容易找到交叉配型相合的供者,但是对输注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后的24 h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CI)和输注有效率没有显著的影响。结论大多数IPTR患者血清中的HLA抗体在6个月内减弱或消失,部分患者的HLA抗体持续稳定存在。抗体减弱或消失同时伴随特异性抗体种类的减少,使患者更容易找到交叉配型相合的供者,但对其输注效果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IPTR) 血小板相关抗体变化 HLA特异性抗体 血小板交叉配型
下载PDF
基于Nanopore平台的测序试剂QzTGS HLA MX9在HLA基因分型中的评价研究
5
作者 廉雪 张丹 +4 位作者 温玉洁 刘娜 张荣芳 王东梅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510-512,518,共4页
目的 探讨基于Nanopore平台的测序试剂QzTGS HLA MX9(TGS测序)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基因分型中应用的性能。方法 选取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实验室常规HLA分型检测样本48份,采用PCR-SBT和TGS两种测序法分别对... 目的 探讨基于Nanopore平台的测序试剂QzTGS HLA MX9(TGS测序)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基因分型中应用的性能。方法 选取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实验室常规HLA分型检测样本48份,采用PCR-SBT和TGS两种测序法分别对全部样本进行HLA基因分型,比较两种方法的基因分型结果及性能。结果 TGS法和PCR-SBT法对48份样本的HLA-A、-B、-C、-DRB1和-DQB1的基因检测结果,在高分辨水平上完全一致,TGS法可以对全部样本进行直接指定新基因及单一组合分型结果。TGS法在耗时、新基因判定、读长、机器维护、模棱两可结果和实时数据等性能方面优势更明显。结论 与PCR-SBT测序技术相比,基于Nanopore平台的测序试剂QzTGS HLA MX9在指定HLA基因结果方面准确性更高、耗时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 Nanopore测序 PCR-SBT 基因分型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HLA和/或HPA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敬媛媛 王洁 +3 位作者 李冬妹 王丽君 贾延军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1年第6期723-728,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影响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HLA和/或HPA抗体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910例PTR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HLA和/或HPA抗体检测结果,分析性别、年龄、血型、所患疾病以及输血次数、PTR发生前的血象、凝血指标等对抗... 目的回顾性分析影响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HLA和/或HPA抗体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910例PTR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HLA和/或HPA抗体检测结果,分析性别、年龄、血型、所患疾病以及输血次数、PTR发生前的血象、凝血指标等对抗体产生的影响。结果女性及有妊娠史的患者更容易产生HLA和/或HPA抗体。抗体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阴性患者(51.46±18.49岁vs.40.68±20.08岁,P<0.001),其平均输血次数却明显低于阴性患者(13.13±18.64次vs.18.66±22.52次,P=0.024),抗体发生率与输血次数无相关性,抗体阳性患者检测前血小板计数值(13.13±18.64×10^(9)/L vs.18.66±22.52×10^(9)/L,P=0.021)和血红蛋白含量(72.41±18.64 g/L vs.78.61±21.66 g/L,P=0.009)也明显低于阴性患者。60岁以上、女性、患有MDS、输血次数、血小板计数值都是抗体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了解HLA和/或HPA抗体产生的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采取适当措施避免PTR的发生,改善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 血小板抗原(HPA)抗体 独立危险因素 顾性分析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交叉配型相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洁 敬媛媛 +3 位作者 温玉洁 张丹 贾延军 《慢性病学杂志》 2021年第8期1181-1186,共6页
目的分析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患者交叉配型相合率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PTR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血型、所患疾病、输血次数等及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 目的分析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患者交叉配型相合率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PTR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血型、所患疾病、输血次数等及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抗体、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抗体分布特征和强度及其交叉配型的数据,计算配型相合次数百分率和配型相合供者百分率以确定其找到相合供者的难易程度。结果PTR患者通过交叉配型找到相合供者的可能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有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和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找到相合供者的难度较大,HLA抗体的存在是影响交叉配型相合率的主要因素,单一HLA抗体阳性患者、HLA+HPA抗体阳性患者的配型相合次数百分率和配型相合供者百分率明显高于单一HPA抗体阳性的患者。HLA抗体的强度与交叉配型相合率呈负相关,抗体水平越高,找到相合供者的难度越大。结论PTR患者的疾病特征、HLA抗体本身及其强度是PTR患者配型相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有助于提高血小板交叉配型的效率,并且能为临床医生在遇到免疫性PTR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交叉配型 HLA抗体 HPA抗体
原文传递
MICA多态性与白血病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娜 王东梅 +4 位作者 王洁 李冬妹 王中梅 单小燕 《北京医学》 CAS 2021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采用直接测序法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链相关A基因(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ichain-related A,MICA)进行分型,了解MICA等位基因在正常人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急性髓性白血... 目的采用直接测序法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链相关A基因(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ichain-related A,MICA)进行分型,了解MICA等位基因在正常人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中分布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167份白血病患者DNA样本(病例组)和224份正常人样本(正常对照组),对MICA基因2~6外显子进行测序分型,并判读结果。分析MICA等位基因频率,跨膜区GCT重复次数,MICA-129Met/Val在正常对照组和病例组间的差异。结果发现19个MICA等位基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多数MICA等位基因在各组间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MDS组的MICA*010:01频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MDS组的MICA*019:01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LL组和AM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ICA*010:01和MICA*019:01的分布在MDS患者和正常人群间不同,提示这两个等位基因可能与MDS的易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链相关A基因 多态性 测序
下载PDF
pH响应性聚酚胺微胶囊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晓玲 丛龙亮 +2 位作者 孙芳 刘钦泽 《齐鲁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5-10,共6页
本文首先制备了单分散的二氧化硅微球,并以此为模板,制备了聚酚胺微胶囊。研究发现,聚酚胺微胶囊表现出两性而且对带电荷小分子的吸附受p H影响。在低p H值条件下,聚多巴胺胶囊对甲基橙(带负电荷的小分子)具有选择性装载;在高p H值条件... 本文首先制备了单分散的二氧化硅微球,并以此为模板,制备了聚酚胺微胶囊。研究发现,聚酚胺微胶囊表现出两性而且对带电荷小分子的吸附受p H影响。在低p H值条件下,聚多巴胺胶囊对甲基橙(带负电荷的小分子)具有选择性装载;在高p H值条件下,聚多巴胺胶囊对罗丹明6G(对带正电荷的小分子)具有选择性装载。装载量受p H值和装载物质的浓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聚酚胺 选择性吸附
下载PDF
HLA多态性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成功配型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温玉洁 郭兆杰 +4 位作者 李伟 王中梅 王洁 贾延军 《北京医学》 CAS 2018年第3期257-262,共6页
目的通过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HLA多态性的分析,包括基因型和单倍型的特征,确定影响患者成功筛选出HLA相合无关供者的关键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HLA室完成的768名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以及与其进... 目的通过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HLA多态性的分析,包括基因型和单倍型的特征,确定影响患者成功筛选出HLA相合无关供者的关键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HLA室完成的768名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以及与其进行HLA配型的1 172名中华骨髓库无关供者的基因型和单倍型数据,确定HLA等位基因和单倍型的分布及特征,比较含有常见基因型(CWD表中的Common基因)或非常见基因型(CWD表中的Well-documented基因及Rare基因)以及至少含有一种常见单倍型或不包含常见单倍型的患者找到相合供者(定义为HLA等位基因9/10相合或10/10相合)的几率、找到的相合供者平均数以及找到相合供者的等待天数。结果在768名患者中共有481名找到了相合供者,占62.6%。在研究群体中,HLA-A、-B、-C、-DRB1和-DQB1的等位基因数量分别是38、67、34、43和26个,常见的五位点单倍型为25种。通过比较发现,只包含常见基因型的患者找到相合供者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包含非常见基因型的患者(63.91%vs.40.48%,P<0.01),其找到的相合供者数目也比后者高(1.25±0.55 vs.1.06±0.24,P<0.01)。至少含有一种常见单倍型的患者与不包含常见单倍型的患者相比,其找到相合供者的几率也更高(77.99%vs.44.29%,P<0.001),找到的相合供者也更多(1.32±0.62 vs.1.10±0.30,P<0.001)。结论 HLA基因型和单倍型是否常见对患者能否成功找到相合供者至关重要,包含至少一种常见单倍型以及基因型中全部为常见基因是患者成功配型的有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多态性 基因型 单倍型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通过配体文库研究GIPC2 PDZ配体结合特点及其相互作用蛋白
11
作者 郭正光 郑直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6年第2期186-190,共5页
目的通过验证性筛选配体文库,获得GIPC2 PDZ结构域的配体结合特点,进而找到GIPC2的相互作用蛋白。方法 1)利用酵母双杂交的方法从已有的PDZ配体库中寻找与GIPC2的PDZ结构域配体结合特性;2)根据GIPC2的亚细胞定位和肿瘤相关功能再结合PD... 目的通过验证性筛选配体文库,获得GIPC2 PDZ结构域的配体结合特点,进而找到GIPC2的相互作用蛋白。方法 1)利用酵母双杂交的方法从已有的PDZ配体库中寻找与GIPC2的PDZ结构域配体结合特性;2)根据GIPC2的亚细胞定位和肿瘤相关功能再结合PDZ结构域结合序列的共同特征在蛋白质数据库中预测GIPC2的天然潜在配体;3)将天然潜在配体的C末端序列依次与GIPC2 PDZ结构域或GIPC2全长进行验证反应,从而得到阳性蛋白。结果 1)GIPC2 PDZ结构域的配体结合特性是C末端最后4个氨基酸为-X-S/T-X-V/L/I,是Ⅰ类PDZ配体;2)综合GIPC2的生物学特征和GIPC2 PDZ结构域的配体结合特点,在蛋白质数据库中预测得到47个天然潜在配体;3)将天然潜在配体的C末端序列克隆至酵母双杂交系统进行验证,最后得到10个确定的阳性蛋白。结论获得10个GIPC2相互作用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PC2 PDZ结构域 蛋白质相互作用 PDZ配体库 酵母双杂交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
12
作者 《健康之路》 2016年第1期153-154,共2页
目的:研究探讨临床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28例按照统计学原理分为数量均为64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实行临床路径展开,比较两组患者护... 目的:研究探讨临床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28例按照统计学原理分为数量均为64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实行临床路径展开,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5.3%,对照组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度为76.6%,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措施后焦虑评分为(36.3±1.65)分低于对照组患者(55.1±1.23)分,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脑出血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临床路径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行为的规范性、针对性与连续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临床路径 护理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