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文学跨越边界——杜青钢访谈录
1
作者 艾士 李文雯 《写作》 2023年第4期5-13,29,共10页
作为学者作家,杜青钢因其中法语言文化背景备受关注,他的作品在中法两国读者中引起了不俗反响。采访中,他表示其创作实践和创作观念呈现出典型的跨越性。在语言上,中文与法语、翻译与写作相得益彰,使其作品具有跨文化的特质;在故事创作... 作为学者作家,杜青钢因其中法语言文化背景备受关注,他的作品在中法两国读者中引起了不俗反响。采访中,他表示其创作实践和创作观念呈现出典型的跨越性。在语言上,中文与法语、翻译与写作相得益彰,使其作品具有跨文化的特质;在故事创作中,将生活经验与浪漫想象交融,企图跨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在写作技法上,技巧性地整合讲故事的加法与减法,追求创作的可读性和独特性;在身份上,研究者与创作者的身份相辅相成,关注学术的同时探索作品雅俗共赏的路径。杜青钢的创作是当今文学界的独特景观,也是一场用文学跨越边界的冒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青钢 中法文化 创作技法 学者与作者
下载PDF
阿兰·巴迪欧论主体化和主体进程 被引量:4
2
作者 艾士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50,共7页
阿兰·巴迪欧将主体分为两种机制,即实体构成机制与心理构成机制。实体机制表现为主体化的身体,将作为精神的主体与作为肉身的身体相结合。心理机制主要表现为瞬时性与持续性的主体,他将其称之为主体化与主体进程。主体化具有破坏... 阿兰·巴迪欧将主体分为两种机制,即实体构成机制与心理构成机制。实体机制表现为主体化的身体,将作为精神的主体与作为肉身的身体相结合。心理机制主要表现为瞬时性与持续性的主体,他将其称之为主体化与主体进程。主体化具有破坏性和暂时性,它通常标志着主体在情境中出现的时刻,与介入相联系,并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焦虑和勇气。主体进程是破坏后的重新组合,它是持久的,目的在于对当时情境的重组,通向的是超我与公正。焦虑与勇气、超我与公正,四者之间的不同排列组合(横向、纵向和对角线)可构成不同的主体类型及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兰·巴迪欧 主体心理构成机制 主体化 主体进程
下载PDF
瓦格纳乐剧批评谱系的建构——从尼采到巴迪欧
3
作者 艾士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3年第2期110-123,480,共15页
瓦格纳乐剧是西方思想家进行艺术批评的焦点之一。从艺术与真理的关系维度看,瓦格纳乐剧批评始于尼采,中经萨特、阿多诺、海德格尔,直至拉库-拉巴特、齐泽克和巴迪欧,呈现出四种批评范式,共同构建了瓦格纳乐剧的批评谱系。一是心理学批... 瓦格纳乐剧是西方思想家进行艺术批评的焦点之一。从艺术与真理的关系维度看,瓦格纳乐剧批评始于尼采,中经萨特、阿多诺、海德格尔,直至拉库-拉巴特、齐泽克和巴迪欧,呈现出四种批评范式,共同构建了瓦格纳乐剧的批评谱系。一是心理学批评,强调瓦格纳乐剧与真理无关,关注其心理宣泄、治疗功能与人物心理隐秘,以前期尼采的宣泄型批评、萨特的治愈型批评、齐泽克的符号学精神分析批评为代表。二为社会政治批评,以意识形态为首要标准,关注乐剧产生的真理效应,以后期尼采、阿多诺和拉库-拉巴特为代表。三是存在论批评,海德格尔是典型代表,他认为瓦格纳乐剧作为“总体艺术作品”并非真理的栖息之所,也无法成为让存在者整体敞开的诗意空间。最后是巴迪欧倡导的“非美学”批评,即生产式批评,它将瓦格纳乐剧从固有的批判桎梏和心理分析中解放出来,认为具有独立艺术品格的瓦格纳乐剧是真理的生产者,是艺术事件发生的场域,也是内在且独特的艺术真理的生产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格纳乐剧 心理学批评 社会政治批评 存在论批评 生产式批评
原文传递
真理伦理对自由伦理困境的回应——评巴迪欧论萨特的《阿尔托纳的隐居者》
4
作者 艾士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61,共12页
巴迪欧从家庭情节剧、社会道德寓言、个人与历史关系三个维度探讨萨特的戏剧《阿尔托纳的隐居者》,这既是对剧作的解读,也是对萨特伦理思想的拓展、诘问与回应。巴迪欧通过拉康的精神分析符号学拓展萨特将父子简化为自我与他人关系的理... 巴迪欧从家庭情节剧、社会道德寓言、个人与历史关系三个维度探讨萨特的戏剧《阿尔托纳的隐居者》,这既是对剧作的解读,也是对萨特伦理思想的拓展、诘问与回应。巴迪欧通过拉康的精神分析符号学拓展萨特将父子简化为自我与他人关系的理解,对萨特的自由选择、自欺及选择标准展开苏格拉底式诘问,最终用真理伦理回应自由伦理带来的虚无主义困境。真理伦理指保持对真理的忠诚,它不是普遍性的,而是诸多独特真理的伦理。它寻找既有伦理规范中的突破口,旨在培养主体的辨识力、勇气和忍耐、适度和克制。真理伦理不仅回答了萨特作品中、创作时的伦理问题,也给巴迪欧所处时代陷入危机的法国提供了一剂药方,且对当下依旧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托纳的隐居者》 巴迪欧 萨特 真理伦理 自由伦理
原文传递
语言学转向与反叛性真理——论朗西埃的真理观
5
作者 艾士 《华中学术》 2023年第3期1-9,共9页
朗西埃将法国的语言学转向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结合弗洛伊德的无意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二是依据言语行为理论将语言理解为政治姿态。对语言的认识影响了朗西埃的真理观。上世纪90年代,他关注语言的独裁性,认为真理具有独立性,无法被表... 朗西埃将法国的语言学转向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结合弗洛伊德的无意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二是依据言语行为理论将语言理解为政治姿态。对语言的认识影响了朗西埃的真理观。上世纪90年代,他关注语言的独裁性,认为真理具有独立性,无法被表述,反对阐释真理和依据意义的历史书写,指出每个人应通过实践和思考建构个体的真理。新世纪后,朗西埃认为无意识语言可打破逻辑、科学的专制,并以文学作为探索真理的场域,通过不合逻辑、不起眼、无意义的事物呈现出异质性真理。它们共同构成了朗西埃的反叛性真理,其最终指向的是政治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西埃 真理观 语言学转向 反叛性真理 政治实践
原文传递
论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述行理论” 被引量:4
6
作者 艾士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9-84,共6页
美国著名哲学家、文学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所提出的“性别述行理论”,不论是在性别研究.领域,还是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中,均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美国学术界对“性别述行理论”的讨论可谓如如火如荼,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 美国著名哲学家、文学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所提出的“性别述行理论”,不论是在性别研究.领域,还是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中,均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美国学术界对“性别述行理论”的讨论可谓如如火如荼,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无人不知朱迪斯·巴特勒的大名,同样,也没有人会不知道“性别述行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研究 巴特勒 文学理论研究 文学理论家 女性主义 知识分子 哲学家 颠覆性
原文传递
通往真理的事件——论阿兰·巴迪欧的“事件哲学”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3
7
作者 艾士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3年第6期124-137,161,共14页
本文主要探讨巴迪欧的事件哲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命题,以此揭示事件哲学的理论基础。巴迪欧认为,事件主要存在于事件场所,事件场所部分处于情境中。海德格尔追求的存在之真理及其场域是普遍的、稳定的和常规的,而与之相对立的是特殊的... 本文主要探讨巴迪欧的事件哲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命题,以此揭示事件哲学的理论基础。巴迪欧认为,事件主要存在于事件场所,事件场所部分处于情境中。海德格尔追求的存在之真理及其场域是普遍的、稳定的和常规的,而与之相对立的是特殊的、不稳定的和非常规的,巴迪欧将这种非常规的多元称为事件场所。巴迪欧将集合(情境)与幂集(情境状态)之间的差异,融入对存在的理解中,并根据存在在情境与情境状态中的表现与再现的形式不同,将其分为常态、赘生物与奇点三种类型。奇点反对赘生物和常态,它可以被表现却不能被再现,它属于情境,是一种元素,而作为子集不能被再现于情境状态中。它是历史存在的本质属性,尤其是事件场所的本质属性。事件场所与情境中的奇点,即独特的多元密不可分。但不是所有的情境中都能够有事件场所,巴迪欧将情境分为自然情境、中立情境和历史情境三种类型,只有在不稳定的历史情境中,事件才有可能显现。事件由其所在的事件场所与自身共同构成,它是不可在情境中显现的元素,但又超越了情境中的运算方式,虽不能被计为一,但也不能归为零,它呈现出一种"超一"的姿态,与情境相关却超越了情境,而这一切构成了具有独特性质的事件。事件是真理的起点。真理是情境的无穷子集,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踪迹。真理是难以察觉的,它在知识里凿洞。巴迪欧借助保罗·科恩的数学概念"脱殊",说明真理是被假设完整的脱殊忠诚程序所积极调查的那些项的再集合。真理不符合语法规则,正如事件不符合情境规则一样。他还借用科恩的"力迫"证明法,证明真理的存在。他将真理的生成绘成一幅复杂的"存在的十字架"图式,以此描述真理生成的脱殊途径。这是一幅真理程序步骤结构图,它阐述了事件通向真理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迪欧 事件哲学 理论基础 存在类型 情境类型 真理程序步骤
原文传递
里尔克的诗学对存在主义的影响——以海德格尔、萨特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艾士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2-118,共7页
里尔克的现代派诗学对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思潮有着重大影响。里尔克的诗学直接促成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发生诗性思维的转向,同时它也间接地影响了萨特的文学创作和前期存在主义思想。不过,海德格尔与萨特在接受里尔克诗学的方式上... 里尔克的现代派诗学对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思潮有着重大影响。里尔克的诗学直接促成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发生诗性思维的转向,同时它也间接地影响了萨特的文学创作和前期存在主义思想。不过,海德格尔与萨特在接受里尔克诗学的方式上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尔克 现代派诗学 海德格尔 萨特 存在主义
下载PDF
从事件哲学到艺术事件哲学——巴迪欧“非美学”的再解读 被引量:2
9
作者 艾士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9-129,共11页
巴迪欧的真理哲学是一种事件哲学或者过程哲学,他所倡导的"非美学"则是在艺术领域中追寻艺术真理的哲学,即事件哲学在艺术领域的展开,故可称为"艺术事件哲学"。巴迪欧所谓的"真理程序步骤"不仅是一个显示... 巴迪欧的真理哲学是一种事件哲学或者过程哲学,他所倡导的"非美学"则是在艺术领域中追寻艺术真理的哲学,即事件哲学在艺术领域的展开,故可称为"艺术事件哲学"。巴迪欧所谓的"真理程序步骤"不仅是一个显示"真理十字架"的平面图,更是一个关于真理生产程序的立体图,它揭示了真理生产中螺旋式上升的进程。在艺术真理的生产程序中,艺术事件是起点,艺术配置是由艺术事件所引发的艺术作品序列,而忠诚的艺术主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经由艺术配置所生产的艺术真理,完全属于特定艺术事件及其所引发的艺术作品,既具有"内在性"也具有"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美学” 艺术事件哲学 艺术事件 艺术真理 艺术配置
原文传递
戏剧事件与戏剧真理:阿兰·巴迪欧的戏剧理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艾士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96-106,共11页
本文通过分析巴迪欧归纳的戏剧双重认识系统,即分析元素(戏剧的物质构成,包括地点、文本、导演、演员、装饰、服装和公众)与辩证法(政治与伦理层面的戏剧认识系统,包括国家、表演伦理和观众)探讨何为真、伪戏剧,以及生产戏剧事件的契机... 本文通过分析巴迪欧归纳的戏剧双重认识系统,即分析元素(戏剧的物质构成,包括地点、文本、导演、演员、装饰、服装和公众)与辩证法(政治与伦理层面的戏剧认识系统,包括国家、表演伦理和观众)探讨何为真、伪戏剧,以及生产戏剧事件的契机;同时也详细阐释了巴迪欧所认为的内在于戏剧且具有独特性的戏剧真理应当具有的四个维度,即事件维度(理念的潜在效果)、体验维度(永恒与瞬间的构成技术)、准政治维度(理念的集体召唤)和放大维度(与历史现场的相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兰·巴迪欧 戏剧事件 分析元素 戏剧辩证法 戏剧真理
原文传递
阿兰·巴迪欧“非美学”的基本特征及其超越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艾士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115,共5页
在西方美学界跌入传统美学困境和陷入"反美学"迷惘中时,巴迪欧适时地提出了"非美学"方案。与传统的教诲式、浪漫式和古典式的美学方案不同,"非美学"方案强调艺术对于哲学的独立性,主张艺术是真理的生产者... 在西方美学界跌入传统美学困境和陷入"反美学"迷惘中时,巴迪欧适时地提出了"非美学"方案。与传统的教诲式、浪漫式和古典式的美学方案不同,"非美学"方案强调艺术对于哲学的独立性,主张艺术是真理的生产者,反对传统的美学思辨,倡导在具有独立性的艺术作品中探寻"内哲学效应"。在真理与艺术的关系上,"非美学"方案兼具真理的"内在性"和"独特性",而其他方案各有偏失,这体现了"非美学"的超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迪欧“非美学”超越性生产式方案
原文传递
论里尔克的存在主义生命观 被引量:2
12
作者 艾士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年第1期212-215,共4页
本文从生死爱欲与孤独、恐惧两个方面,探讨了里尔克存在主义诗学的生命观。里尔克认为生与死是同一的,死亡是生存的组成部分,在生命的最内层。爱的最高境界是没有对象只有方向,它的最终目的是向世界敞开。性在里尔克看来,是一种向着顶... 本文从生死爱欲与孤独、恐惧两个方面,探讨了里尔克存在主义诗学的生命观。里尔克认为生与死是同一的,死亡是生存的组成部分,在生命的最内层。爱的最高境界是没有对象只有方向,它的最终目的是向世界敞开。性在里尔克看来,是一种向着顶点的聚精会神。孤独和恐惧是生活的常态,里尔克突出了这两个因素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尔克 存在主义 生命观 生死爱欲 孤独与恐惧
下载PDF
巴迪欧论传统美学的三种方案与“重述美学史” 被引量:2
13
作者 艾士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6-162,共7页
巴迪欧在《非美学手册》中从艺术与真理的关系出发,将西方的传统美学思想划分为三种方案:教诲式美学方案、浪漫式美学方案和古典式美学方案。他以此打破了西方美学史上常规的美学形态划分,对西方美学史做出创造性的重构。教诲式美学方... 巴迪欧在《非美学手册》中从艺术与真理的关系出发,将西方的传统美学思想划分为三种方案:教诲式美学方案、浪漫式美学方案和古典式美学方案。他以此打破了西方美学史上常规的美学形态划分,对西方美学史做出创造性的重构。教诲式美学方案认为艺术无法把握真理,真理外在于艺术,艺术服务于真理并制造真理效应。浪漫式美学方案认为艺术比哲学更能把握真理,真理内在于艺术。古典式美学方案认为艺术与真理无关,艺术虽然不能把握真理,但也无意于表现真理。以巴迪欧《非美学手册》中的论述为基础,可以对中西传统美学进行较为系统的分类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迪欧 《非美学手册》 传统美学 方案 “重述美学史”
原文传递
巴迪欧对传统哲学的反思与真理观的重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艾士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7-133,共7页
阿兰.巴迪欧根据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归纳出西方哲学史上的五种哲学类型,即主观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客观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辩证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这五种哲学类型就是五种不同的哲学拓扑学,在其相应的拓扑空间... 阿兰.巴迪欧根据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归纳出西方哲学史上的五种哲学类型,即主观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客观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辩证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这五种哲学类型就是五种不同的哲学拓扑学,在其相应的拓扑空间内,它们是对思与在的关系这个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它们不仅展示了思维的空间与界限,更在此基础上得出对真理不同的理解形式。巴迪欧并未沿袭黑格尔式的主客观辩证融合的"环形"真理思维模式,也没有照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决定意识的"螺旋式上升"真理思维模式,而是创造性地将数学中的集合理论引入自己的"事件哲学",建构出不同于西方传统哲学史上既有的真理范畴和真理生产图式。巴迪欧独创了一幅真理程序步骤图,清晰地揭示真理在情境与事件中的发生进程,即从具有"超一"特质的事件开始,中间经过忠诚主体的纯粹选择,再到真理的"脱殊"和"力迫",最终奔向"无名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迪欧 哲学拓扑学 传统哲学类型 事件哲学 真理程序步骤
下载PDF
作为真理生产程序的政治——论阿兰·巴迪欧的政治哲学观 被引量:1
15
作者 艾士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2-78,共7页
阿兰·巴迪欧认为政治是一种生产真理的程序,但与科学、艺术和爱这三种"贵族的"真理程序不同,政治属于"集体的"或公众化的真理程序。巴迪欧的政治观建立在他的事件哲学的理论基础之上,而他的事件哲学又与现代... 阿兰·巴迪欧认为政治是一种生产真理的程序,但与科学、艺术和爱这三种"贵族的"真理程序不同,政治属于"集体的"或公众化的真理程序。巴迪欧的政治观建立在他的事件哲学的理论基础之上,而他的事件哲学又与现代数学中的集合理论密切相连,故而本文首先立足巴迪欧的事件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情境和事件等核心概念引出政治事件,然后对政治事件生产真理的程序进行分析,着重阐明了巴迪欧所提出的构成生产真理的政治事件的三个条件,即集体的、普遍的,最终生成平等与同一。作为生产真理的政治程序,它具备三种无穷大,即情境(政治情境)的无穷大,情境状态(国家)的无穷大,以及针对情境与情境状态之间差距的规定的无穷大。这三项最终在政治事件中归为1,它指代同一与平等,用数学表达式,即"σ,ε,π,π(ε),π(π(ε))■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兰·巴迪欧 政治观 事件哲学 真理程序 集合理论
原文传递
诗歌辩证法:巴迪欧论帕索里尼的《胜利》
16
作者 艾士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2年第1期195-212,370-371,共20页
帕索里尼是意大利当代最知名的导演之一,也是演员、剧作家、小说家和诗人。然而,闻名世界的导演身份掩盖了他作为诗人的辉煌。阿兰·巴迪欧不仅关注到帕索里尼的诗人身份,还意识到其诗歌创作的事件性。他以否定、毁坏与减法作为阅... 帕索里尼是意大利当代最知名的导演之一,也是演员、剧作家、小说家和诗人。然而,闻名世界的导演身份掩盖了他作为诗人的辉煌。阿兰·巴迪欧不仅关注到帕索里尼的诗人身份,还意识到其诗歌创作的事件性。他以否定、毁坏与减法作为阅读帕索里尼《胜利》的起点,探讨诗作中敌与我、“父与子”、暴力与自由的辩证关系,进而提出解决当下困境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迪欧 帕索里尼 诗歌 事件 辩证法
原文传递
作为真理生产程序的艺术——论阿兰·巴迪欧的艺术观 被引量:1
17
作者 艾士 孙文宪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217-226,321,共12页
在以往对艺术的认识中,艺术总是屈居于哲学和真理之下,乞灵于哲学,呈现出哲学为艺术代言的现状。巴迪欧的"非美学"思想打破了这种传统美学情境,一反常规地颠覆了长期以来人们对艺术与哲学、真理之间关系的根本认识,从而构成... 在以往对艺术的认识中,艺术总是屈居于哲学和真理之下,乞灵于哲学,呈现出哲学为艺术代言的现状。巴迪欧的"非美学"思想打破了这种传统美学情境,一反常规地颠覆了长期以来人们对艺术与哲学、真理之间关系的根本认识,从而构成了20世纪晚期美学史上的一个事件。在巴迪欧的"非美学"视野中,艺术并非作为哲学的客体对象而存在,相反,艺术自身是真理的生产者,而且它所生产的是专属的艺术真理,具有独特性和内在性。巴迪欧不仅为艺术生产真理进行辩护,而且在其事件哲学的基础上阐明了艺术生产真理的程序机制。他将艺术真理界定为一种由艺术作品构成的艺术程序或艺术配置,其中包含了从艺术事件的发生到艺术主体的忠诚,以及艺术真理诞生的整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迪欧 艺术观 传统美学 “非美学” 艺术真理 真理程序
原文传递
《字行天下》:符号的玄机 被引量:1
18
作者 艾士 《法国研究》 2015年第4期97-99,共3页
让当下作家推荐一本同时代的小说是困难的,尤其是让那种屡获文学大奖的知名作家来推荐,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这不仅是所谓文人相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推荐者往往需要搭上自己的名誉作保证,毕竟那些大作家都是会爱惜自己的羽毛的。但是,杜... 让当下作家推荐一本同时代的小说是困难的,尤其是让那种屡获文学大奖的知名作家来推荐,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这不仅是所谓文人相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推荐者往往需要搭上自己的名誉作保证,毕竟那些大作家都是会爱惜自己的羽毛的。但是,杜青钢先生做到了,他的最新长篇小说《字行天下》做到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大奖 诺贝尔文学奖 推荐者 毕飞宇 茅盾文学奖 黎元洪 精神分析 败走麦城 具象 人情世态
下载PDF
阿兰·巴迪欧的电影批评观
19
作者 艾士 《华中学术》 2019年第1期138-147,共10页
巴迪欧将传统的电影批评分为模糊评判和区别评判,模糊评判指通过愉悦原则决定影片优异程度,是古典式美学方案在电影领域的呈现;区别评判则属于作者型批判,根据作品是否符合先在理念或作者意图来决定影片质量,此为教诲式和浪漫式美学方... 巴迪欧将传统的电影批评分为模糊评判和区别评判,模糊评判指通过愉悦原则决定影片优异程度,是古典式美学方案在电影领域的呈现;区别评判则属于作者型批判,根据作品是否符合先在理念或作者意图来决定影片质量,此为教诲式和浪漫式美学方案在电影领域的表现。巴迪欧认为传统电影批评模式在当下业已饱和,从而提出具有'非美学'性质的新的电影批评观:电影批评应该摒弃前见,采用'公理原则'并关注电影作为'加一'的非纯粹存在,从而呈现电影自身的真理生产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迪欧 电影批评观 模糊评判 区别评判 “非美学”
原文传递
从“非美学”看巴迪欧的当代艺术观
20
作者 艾士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2-65,共4页
法国当代思想家阿兰·巴迪欧在《非美学手册》中将传统的美学分为三种,分别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教诲式美学方案”,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浪漫式美学方案”以及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式美学方案”。在“教诲式美学方案”中,... 法国当代思想家阿兰·巴迪欧在《非美学手册》中将传统的美学分为三种,分别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教诲式美学方案”,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浪漫式美学方案”以及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式美学方案”。在“教诲式美学方案”中,艺术主要用于教化臣民,它所体现的是真理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观 美学 当代 亚里士多德 海德格尔 思想家 柏拉图 臣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