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倪长霖 张亚文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07-609,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导致冠心病(CHD)的危险因素。方法:将已确证为T2DM的85例患者,根据其是否并发CHD分为2组,其中单纯T2DM组44例,T2DM并发CHD组41例。了解并检测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病程、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导致冠心病(CHD)的危险因素。方法:将已确证为T2DM的85例患者,根据其是否并发CHD分为2组,其中单纯T2DM组44例,T2DM并发CHD组41例。了解并检测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病程、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FBG、P2BG)、胰岛素(FINS、P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HDL-C、LDL-C、VLDL-C)、甘油三酯(TG)、血尿酸(U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24h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S-CRP)及下肢动脉狭窄程度。结果:(1)2组在HbA1c、FBG、TG、TC、HDL-C、FINS、UMA、PINS、FIB、S-CRP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在病程、BMI、SBP、DBP、P2BG、LDL-C、UA、HOMA-IR、P2BG/FBG方面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病程、BMI、DBP、P2BG、LDL-C、HOMA-IR是T2DM并发CHD的高危临床因素,必须予以早期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免疫亲和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中成药中14个真菌毒素 被引量:17
2
作者 赵孔祥 +2 位作者 何佳 宓捷波 葛宝坤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46-851,共6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中成药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HT-2毒素,T-2毒素,赭曲霉毒素A,伏马毒素B1、B2,玉米赤霉烯酮,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α-玉米赤霉醇以及β-玉米赤霉醇共14个真菌毒素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PBS溶液和70%...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中成药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HT-2毒素,T-2毒素,赭曲霉毒素A,伏马毒素B1、B2,玉米赤霉烯酮,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α-玉米赤霉醇以及β-玉米赤霉醇共14个真菌毒素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PBS溶液和70%甲醇-PBS溶液依次提取样品中真菌毒素,提取液经多功能免疫亲和柱净化,0.1%吐温-PBS溶液和水依次淋洗,甲醇洗脱,氮气流下浓缩定容,测定时采用Waters Xterra C18MS(100 mm×2.1 mm,3.5μm)分析柱,0.3 mL·min-1的流速,梯度洗脱,质谱测定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结果:14个真菌毒素的最小检出浓度(LOQ)为1.0~5.0μg·kg-1;4个中成药基质的3个不同水平的添加回收率(n=6)为75.7%~97.9%,RSD为5.3%~13.8%。结论:本方法采用了多功能免疫亲和柱净化,质谱定性定量,加快了检测速度,降低了中成药复杂基体的干扰,方法检测限满足了国内外中成药多个真菌毒素限量控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成药污染 限量控制 安全监测 免疫亲和净化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真菌毒素 真菌代谢物 黄曲霉毒素 HT-2毒素 T-2毒素 伏马毒素 赭曲霉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醇 玉米赤霉醇
原文传递
喷雾模式及喷雾形态用于口腔吸入及鼻用制剂的质量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妍 姜锦秀 +3 位作者 夏俊 李志万 李静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9年第12期2325-2328,共4页
口腔吸入及鼻用制剂(orally inhaled and nasal drug products,OINDPs)是指将药物制备成干粉或雾滴,利用给药装置,分别将药物运送至肺部或鼻腔黏膜,进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剂型。喷雾模式和喷雾形态是溶液及混悬型吸入及鼻用制剂... 口腔吸入及鼻用制剂(orally inhaled and nasal drug products,OINDPs)是指将药物制备成干粉或雾滴,利用给药装置,分别将药物运送至肺部或鼻腔黏膜,进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剂型。喷雾模式和喷雾形态是溶液及混悬型吸入及鼻用制剂体外评价的重要指标,可以采用激光成像系统进行测定。对喷雾模式及喷雾形态的测定方法和结果评价进行了详细讨论,同时对激光成像系统中自动触发器模块的参数选择进行了相关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模式 喷雾形态 口腔吸入及鼻用制剂 激光成像系统 自动触发器
原文传递
地塞米松片在健康受试者中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任戎 《天津药学》 2023年第4期1-6,共6页
目的:研究健康受试者在空腹条件下地塞米松片的药代动力学,评价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随机、开放性、两周期、两顺序、两制剂、两交叉、空腹给药试验设计,空腹口服0.75 mg地塞米松片,用LC-MS/MS法测... 目的:研究健康受试者在空腹条件下地塞米松片的药代动力学,评价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随机、开放性、两周期、两顺序、两制剂、两交叉、空腹给药试验设计,空腹口服0.75 mg地塞米松片,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地塞米松的浓度,用Phoenix WinNonlin 6.4版按非房室模型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28例健康受试者空腹口服地塞米松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0.75 mg后,血浆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C_(max)分别为(15.6029±3.4305)和(17.6474±3.9338)ng/ml,t_(max)分别为(0.75±0.52)和(0.75±0.71)h,AUC_(0-t)分别为(74.442±17.365)和(70.722±14.673)ng/ml,AUC_(0-∞)分别为(76.336±18.130)和(72.553±15.166)ng/ml。2种制剂的C_(max)、AUC_(0-t)和AUC_(0-∞)经对数转换后在几何均值90%置信区间分别为:82.65%~95.36%、100.82%~108.86%和100.67%~108.80%,均介于80.00%~125.00%之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2种地塞米松片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空腹条件下具有生物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片 健康受试者 空腹 生物等效性
下载PDF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雾剂微细粒子剂量测试方法研究
5
作者 任戎 《天津药学》 2023年第3期1-7,共7页
目的:建立沙美特罗替卡松粉雾剂微细粒子剂量测试方法。方法:采用新一代药用撞击器(next generation pharmaceutical impactor,NGI),对测试吸数、提取溶剂种类、提取时间、涂层与否、涂层静置时间等因素下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进行了测... 目的:建立沙美特罗替卡松粉雾剂微细粒子剂量测试方法。方法:采用新一代药用撞击器(next generation pharmaceutical impactor,NGI),对测试吸数、提取溶剂种类、提取时间、涂层与否、涂层静置时间等因素下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进行了测试,以微细粒子剂量为评价指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提取溶剂种类以及涂层与否因素均会对微细粒子剂量产生影响,而测试吸数、适宜的提取时间以及涂层静置时间因素均不会对微细粒子剂量产生影响。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信,为粉雾剂微细粒子剂量测试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雾剂 新一代药用撞击器 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 微细粒子剂量
下载PDF
ACE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6
作者 王建华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5年第4期980-982,共3页
关键词 ACE 基因多态性 2型糖尿病 肾病 视网膜病变 等位基因
下载PDF
反向配比设计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7
作者 王建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23-725,共3页
目的探讨反向配比设计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以评价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乳腺癌病因学研究为实例,介绍反向配比的设计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结果该实例说明当人群中基因突变和感兴趣的环境暴露因素均为罕见因素时,使用反向配比设... 目的探讨反向配比设计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以评价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乳腺癌病因学研究为实例,介绍反向配比的设计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结果该实例说明当人群中基因突变和感兴趣的环境暴露因素均为罕见因素时,使用反向配比设计可提高研究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潜能。结论反向配比设计比传统的流行病学方法更适合研究包括罕见因素在内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 反向配比设计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 设计方法 配比 交互作用 统计分析方法 基因突变 流行病学方法
原文传递
鼻腔药物递送的影响因素和提高递送效率的设计策略
8
作者 岳霄 +1 位作者 吴传斌 张雪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8-337,共10页
鼻腔药物递送系统是一种非侵入式给药途径,具有无首过效应、快速起效、脑靶向等优势,是注射给药的一种可行替代途径,亦是中枢神经系统潜在的给药途径。但鼻腔生理环境复杂,且鼻腔药物递送系统为“药械合一”类制剂,药物经鼻递送效率受... 鼻腔药物递送系统是一种非侵入式给药途径,具有无首过效应、快速起效、脑靶向等优势,是注射给药的一种可行替代途径,亦是中枢神经系统潜在的给药途径。但鼻腔生理环境复杂,且鼻腔药物递送系统为“药械合一”类制剂,药物经鼻递送效率受药物、制剂、装置及鼻腔生理等多因素影响。通过改变药物理化性质、制剂中添加酶抑制剂或吸收促进剂、设计新型药物载体等策略,改善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膜渗透性和鼻腔滞留时间,可以提高鼻腔药物递送效率。本文对鼻腔药物递送系统的影响因素和设计策略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鼻腔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药物递送系统 鼻腔药物递送效率 药物吸收机制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