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前期京师初级审判制度之变更 被引量:9
1
作者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2-52,60,共12页
关键词 司法审判制度 清前期 乾隆年间 文献记载 清末新政 论述 清代 案例
下载PDF
清代刑部与京师细事案件的审理 被引量:7
2
作者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20,共8页
清代刑部作为天下刑名总汇,却大量审理京师笞杖案件,原因在于旗人尤其是皇族的特殊司法管辖以及清代京师审判制度的内在矛盾。清初,由于旗人特殊司法管辖,内务府和八旗对于旗民交讼之案须送刑部审理;五城察院对于单旗案件,也交刑部。清... 清代刑部作为天下刑名总汇,却大量审理京师笞杖案件,原因在于旗人尤其是皇族的特殊司法管辖以及清代京师审判制度的内在矛盾。清初,由于旗人特殊司法管辖,内务府和八旗对于旗民交讼之案须送刑部审理;五城察院对于单旗案件,也交刑部。清中期以后,涉及皇族的案件,不论罪之轻重,均由宗人府会同户、刑二部审理。清代京师并不存在逐级审转复核制,京师各衙门送刑部之案均不拟律,这使得刑部大量审理笞杖案件以避免拖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刑部 京师 细事案件
原文传递
“逃人法”入“顺治律”考——兼谈“逃人法”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1-118,125,共9页
逃人法与圈地、投充一起并称为清初三大弊政。逃人法旨在阻止旗下家奴逃走以维护满洲为主体的旗人利益。明清鼎革后,逃人法曾多次修改。多尔衮摄政时期,逃人法一度被纳入顺治律,称“隐匿满洲逃亡新旧家人”律。顺治律很大程度上是明... 逃人法与圈地、投充一起并称为清初三大弊政。逃人法旨在阻止旗下家奴逃走以维护满洲为主体的旗人利益。明清鼎革后,逃人法曾多次修改。多尔衮摄政时期,逃人法一度被纳入顺治律,称“隐匿满洲逃亡新旧家人”律。顺治律很大程度上是明律的翻版,而逃人法则源自满洲,可以说是顺治律诸多条款中少有的异数。正是由于逃人法不同于顺治律的其他条文,且逃人法的入律时间对于澄清顺治律的颁布和最早版本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不少学者对其与顺治律的关系进行了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法 顺治 应用 明清鼎革 满洲 多尔衮 旗人 隐匿
原文传递
嘉庆帝对一起宗室犯奸案件的审判 被引量:5
4
作者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7-93,共7页
嘉庆年间,宗室喜福、敦柱父子均与李康氏通奸,后喜福指使李康氏将妻子塔他拉氏杀死。此案引起嘉庆帝震怒,他不等法司拟律,直接判处喜福、敦柱和李康氏死刑。皇帝的判决依据更多来自儒家伦理而非法律,该判决绕过正常司法途径得到贯彻,这... 嘉庆年间,宗室喜福、敦柱父子均与李康氏通奸,后喜福指使李康氏将妻子塔他拉氏杀死。此案引起嘉庆帝震怒,他不等法司拟律,直接判处喜福、敦柱和李康氏死刑。皇帝的判决依据更多来自儒家伦理而非法律,该判决绕过正常司法途径得到贯彻,这显然是皇帝借助其特殊地位来实施;但皇帝判案也并非任意妄为,而是受制于儒家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室 犯奸 嘉庆 道德审判
原文传递
清承明制与清初三法司审判权格局的变迁 被引量:4
5
作者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4-67,214,220,共16页
学界认为清朝刑部"部权特重"的三法司权力格局是顺治之后形成的现象。本文证明"部权特重"在顺治时期就已经形成。在明朝三法司中,"部权特重"的现象就已出现。清朝在学习明制过程中,进一步加重了刑部权力... 学界认为清朝刑部"部权特重"的三法司权力格局是顺治之后形成的现象。本文证明"部权特重"在顺治时期就已经形成。在明朝三法司中,"部权特重"的现象就已出现。清朝在学习明制过程中,进一步加重了刑部权力。顺治元年到三年,刑部垄断了京师现审案件的审判和直省重罪案件的复核,其审判权达到巅峰,而且此后刑部对非死罪案件的审判权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自顺治四年起,三法司开始核拟直省死罪案件。顺治十二年,三法司核拟京师和直省死罪案件的程序基本确定。至此,在审判权上,清朝三法司中刑部"部权特重"的格局基本定型。三法司审判权的变化表明,清朝统治者在学习明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承明制 三法司 刑部 部权特重 顺治
原文传递
清末新政与京师司法官员的满汉比例(1901-1912)——基于《缙绅录》数据库的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1-35,共15页
清末新政改变了京师司法官员的满汉比例。在1906年官制改革前,京师三法司额设官员中,满(旗)人始终占有优势,且低级官吏几乎被满人垄断。官制改革以后,司法人员大大扩充,尽管满人官员有所增加,但汉(民)人官员增加更多。负责司法行政事务... 清末新政改变了京师司法官员的满汉比例。在1906年官制改革前,京师三法司额设官员中,满(旗)人始终占有优势,且低级官吏几乎被满人垄断。官制改革以后,司法人员大大扩充,尽管满人官员有所增加,但汉(民)人官员增加更多。负责司法行政事务的法部,汉人官员人数逐步增加并超过满人。在大理院和京师各级审判厅、检察厅官员中,汉人官员最终占有绝对多数。由此可见,破除"满汉畛域"对京师司法官员的任命产生了实际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政 司法官员 满汉 缙绅录
原文传递
清朝法史研究中的多元论及其反思 被引量:3
7
作者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3-84,159,共13页
法律多元论是研究法律和法律史的重要理论。近年来,清朝法史学者颇受法律多元论影响,在研究清朝的非国家法、边疆民族地区的法律及国家法内部针对特定地区或人群的法律等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然而,诸多学者在使用这一理论时,未曾关注它... 法律多元论是研究法律和法律史的重要理论。近年来,清朝法史学者颇受法律多元论影响,在研究清朝的非国家法、边疆民族地区的法律及国家法内部针对特定地区或人群的法律等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然而,诸多学者在使用这一理论时,未曾关注它的局限,对法律多元论的另一面——法律中心论,也多视而不见,故持法律多元的清朝法史论著存在着对非国家法定义不清、对话对象虚构、历史解释力不足以及容易坠入法律中心论等问题。因此,运用法律多元论时必须严格界定其定义,并重视法律中心论在清朝法史研究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多元论 清朝 法史研究 法律中心论
原文传递
海外清史研究:历史、趋势与问题 被引量:2
8
作者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7-145,共9页
自1644年清军入关伊始,清朝以及清史研究就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眼光。清朝灭亡百年之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启动"百年清史学术史"项目,对百余年来清史研究予以回顾、反思和展望。鉴于海外清史研究的重要性,清史研究所特邀请... 自1644年清军入关伊始,清朝以及清史研究就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眼光。清朝灭亡百年之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启动"百年清史学术史"项目,对百余年来清史研究予以回顾、反思和展望。鉴于海外清史研究的重要性,清史研究所特邀请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比利时等国学者撰写相关国家或地区百余年来的清史研究学术史。虽然未能邀请到所有域外国家的清史学者,但海外研究清史的重镇,如日本、美国、法国等,都全部在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清军入关 域外国家 学术史 俄罗斯 趋势与问题 海外
原文传递
清代京师涉及旗人的户婚、田土案件的审理——兼谈《户部则例》的司法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云梦学刊》 2004年第5期33-35,共3页
清代京师实行特殊的司法管辖,其中涉及旗人户婚、田土的案件,如八旗、步军统领、五城、内务府等初审衙门不能完案,则交由户部审理。但户部的司法权力并不充分。户部一般根据《大清律例》断案,而《户部则例》中的相关规定也在司法实践中... 清代京师实行特殊的司法管辖,其中涉及旗人户婚、田土的案件,如八旗、步军统领、五城、内务府等初审衙门不能完案,则交由户部审理。但户部的司法权力并不充分。户部一般根据《大清律例》断案,而《户部则例》中的相关规定也在司法实践中发挥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部 审判 则例 户婚田土案件
下载PDF
清代“家长奸家下人有夫之妇”例考论--满、汉法律融合的一个例证 被引量:1
10
作者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2-132,179,共11页
清代"家长奸家下人有夫之妇"例源于满族法,在康熙时期才应用于汉人。满人设立此例的本意可能是限制主人对奴仆的人身权,而汉人社会则基于主仆名分强调家长与仆妇发生性关系是自甘堕落,应当予以惩罚。乾隆以后,清廷处理主婢之... 清代"家长奸家下人有夫之妇"例源于满族法,在康熙时期才应用于汉人。满人设立此例的本意可能是限制主人对奴仆的人身权,而汉人社会则基于主仆名分强调家长与仆妇发生性关系是自甘堕落,应当予以惩罚。乾隆以后,清廷处理主婢之间性关系时更注重妇女贞节,逐步赋予仆妇反抗家主强奸的"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仆名分 满族法 贞节 家下人有夫之妇
原文传递
浅析清政府对塔城火烧贸易圈事件的处理
11
作者 《青海社会科学》 2002年第6期83-88,共6页
关键词 清朝 塔城市 俄国贸易圈 英秀 塔城火烧贸易圈事件
下载PDF
清史研究在英国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娜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0,共10页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传统王朝,清朝的历史遗产对当代中国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要深刻、准确地理解现代中国的形成,就必须深入认识清史。因是之故,清史研究在国内外学界长期备受关注,社会上对了解清史亦有着十分广泛的兴趣。《清史研...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传统王朝,清朝的历史遗产对当代中国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要深刻、准确地理解现代中国的形成,就必须深入认识清史。因是之故,清史研究在国内外学界长期备受关注,社会上对了解清史亦有着十分广泛的兴趣。《清史研究》作为国内外唯一一家专注于清史的学术期刊,对于深化清史研究,客观呈现当代清史研究的成就和特色,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期编发的专栏文章,反映了部分西欧国家近百年来在清史研究领域的学术理路和研究成就,这是我们立足国际视野,全面回顾与总结清史研究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研究 英国 中国历史 当代中国 历史遗产 现代中国 学术期刊 专栏文章
原文传递
顺治朝题本中所见“两议”案件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北大法律评论》 CSSCI 2017年第1期118-145,共28页
顺治十到十二年,刑部和三法司在审理、复核案件时常常提出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拟律。这些“两议”案件多因为案情认定或者定罪量刑上的分歧而产生。由于满洲司法体系下对罪犯定罪时不一定必须有罪犯承招的口供,大量案情尚未确定的案件就... 顺治十到十二年,刑部和三法司在审理、复核案件时常常提出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拟律。这些“两议”案件多因为案情认定或者定罪量刑上的分歧而产生。由于满洲司法体系下对罪犯定罪时不一定必须有罪犯承招的口供,大量案情尚未确定的案件就被呈送到皇帝面前。在犯罪情节确定的情况下,官员定罪量刑也常常有分歧,从而产生“两议”案件。这些“两议”案件证明此时清律已经是刑部引律定罪的基本依据;刑部满官在拟律时并非一个整体,其内部常常有不同意见;刑部和三法司的汉官并非摆设,他们积极参与审判,并且敢于和满官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议 顺治 大清律 满汉关系
原文传递
清代的奢靡顽疾
14
作者 《时事报告》 2014年第6期54-55,共2页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奢靡之风是古代封建王朝的顽疾,它带来的贪污腐化以及民间财富的浪费等弊病通常是封建王朝覆灭的重要原因。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建立之初也曾大力去奢从俭,抑制腐败。虽然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关键词 奢靡之风 清代 封建王朝 贪污腐化
原文传递
吴达海揭帖的发现与《顺治律》制定过程新考
15
作者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0-106,共7页
新发现的吴达海揭帖可以确证吴达海曾为《顺治律》上请御制序,而且上请时间是在顺治三年正月而非五月。清廷在顺治三年对修律宗旨作了改变。吴达海在顺治三年正月所呈律典与顺治四年颁布的《顺治律》是不同修律宗旨下的产物。前者参酌... 新发现的吴达海揭帖可以确证吴达海曾为《顺治律》上请御制序,而且上请时间是在顺治三年正月而非五月。清廷在顺治三年对修律宗旨作了改变。吴达海在顺治三年正月所呈律典与顺治四年颁布的《顺治律》是不同修律宗旨下的产物。前者参酌满、汉,后者则基本复制明律。修律宗旨的变化是《顺治律》御制序成于三年五月而《顺治律》颁布却在四年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治律》 吴达海疏 多尔衮
原文传递
变与不变:太平天国运动与京师司法审判
16
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9-100,共12页
咸丰三年(1853),为应对太平军北伐,清廷在京师成立京城巡防处并强化治安。清廷的一系列举措直接影响到京师司法审判。京城巡防处审理叛逆案件,实际上分担了刑部的部分职能,但是巡防处的审判仍遵循清朝制度。尤其是对死刑的审判,尽管多按... 咸丰三年(1853),为应对太平军北伐,清廷在京师成立京城巡防处并强化治安。清廷的一系列举措直接影响到京师司法审判。京城巡防处审理叛逆案件,实际上分担了刑部的部分职能,但是巡防处的审判仍遵循清朝制度。尤其是对死刑的审判,尽管多按"军法从事",但判决仍需得到皇帝的批准方可生效。1855年,在军事形势缓和的情况下,京城巡防处审理大钱案件,但不久京城巡防处就被裁撤,京师司法审判仍沿旧制。尽管太平军北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京师审判制度,但这种变化仍然是中国传统的自我演化,并未渗入任何近代的因素;同时,与各直省相比,太平天国运动对京师司法的影响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城巡防处 太平天国运动 京师 司法审判 就地正法
下载PDF
一部研究我国近代书报检查制度形成演变的信史——评张运君著《晚清书报检查制度研究》
17
作者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1-112,共2页
人类文明史上,书报是知识与信息的主要载体。在传统社会,书报检查是政府对知识与信息进行控制的重要途径。在皇帝集权的中国,尤其是明清时期,为了进行思想控制,对书籍(以及后来的报纸)的检查一直未曾间断。清代前中期的君主大兴... 人类文明史上,书报是知识与信息的主要载体。在传统社会,书报检查是政府对知识与信息进行控制的重要途径。在皇帝集权的中国,尤其是明清时期,为了进行思想控制,对书籍(以及后来的报纸)的检查一直未曾间断。清代前中期的君主大兴“文字狱”,即是书籍检查制度的极端形式。鸦片战争之后,西学东渐,清廷对书报的检查,也变得更为复杂。然而诡异的是,尽管书报检查对清廷进行思想控制和维护统治都极为重要,但直至清末,清廷都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和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研究 检查 制度形成 晚清 信史 演变 近代 思想控制
下载PDF
海外清史研究:历史、趋势与问题
18
作者 《社会科学文摘》 2020年第10期91-93,共3页
自1644年清军入关伊始,清朝以及清史研究就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眼光。清朝灭亡百年之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邀请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比利时等国学者撰写相关国家或地区百余年来的清史研究学术史。他们的研... 自1644年清军入关伊始,清朝以及清史研究就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眼光。清朝灭亡百年之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邀请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比利时等国学者撰写相关国家或地区百余年来的清史研究学术史。他们的研究表明,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之间虽然存在学术思路和研究选题上的不同,但各国清史学者相互影响、学术思潮也经常跨越国界。百年来海外和中国的清史研究始终是一个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研究 清军入关 中国人民大学 清朝灭亡 学术思潮 学术思路 学术史 研究选题
原文传递
警犬技术中辅警队伍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19
作者 高航飞 《中国工作犬业》 2014年第12期43-44,共2页
辅警,顾名思义,是辅助警务的人员(又称协警)。警犬技术辅警是指直接协助在编带犬民警履行职能的专业警犬技术人员。
关键词 技术人员 规范化管理 警犬
下载PDF
犬的‘注意’与训练
20
作者 《中国工作犬业》 2000年第3期12-13,共2页
"注意"是指犬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警犬训导员较为熟悉的犬的行为之一。训练时,训导员用物品调引犬,会发现犬的目光停留在物品上,此时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该物品。又如。
关键词 心理活动 训练 新异刺激 定向反射 大脑皮层 外界刺激 自然环境 指向性 新异性 行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