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清英国驻华外交代表机关印信、公文的“中国化” 被引量:2
1
作者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4-139,共16页
文书往来是外交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为了维护国体,外交文书必须遵循一定的体例,中外皆然。晚清中英双方针对文书往来的体例、制度,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与交涉,从1834年"律劳卑事件"的爆发直至1880年《中外往来仪式节略》的出... 文书往来是外交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为了维护国体,外交文书必须遵循一定的体例,中外皆然。晚清中英双方针对文书往来的体例、制度,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与交涉,从1834年"律劳卑事件"的爆发直至1880年《中外往来仪式节略》的出台才基本告一段落。英国驻华外交代表机关印信、公文的"中国化",指的是英方在与清政府的文书往来中,印信的使用、文书体例的选择等,从外在的文书格式到内在的文书话语体系遵循中国习惯、体制的现象。从本质上来讲,这种"中国化"现象的存在,并不是清政府羁縻政策的胜利,而是英国驻华外交官在挑战"天朝体制"的实践中,做出的实用主义的策略性选择。外交斗争的需要,迫使他们尽快适应中国的文化和体制,并在掌握乃至破解中国文书话语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其自身的话语和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中英外交 中国化 印信 公文 文化适应
原文传递
本土知识与晚清士人对西方外交概念的受容 被引量:1
2
作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9-134,共6页
本土知识是认知和理解异质文明的参照基准和思想资源,在不同文明相互隔绝、交通不畅的情况下尤其如此。晚清士人在认知西方外交概念如"驻外公使"时,除了体制上的隔膜外,其思想基础是春秋、战国交聘会盟以及历朝派遣使者的历... 本土知识是认知和理解异质文明的参照基准和思想资源,在不同文明相互隔绝、交通不畅的情况下尤其如此。晚清士人在认知西方外交概念如"驻外公使"时,除了体制上的隔膜外,其思想基础是春秋、战国交聘会盟以及历朝派遣使者的历史。吕海寰在驻外任使期间编辑《奉使金鉴》,突出反映出了本土知识和"视已成事"的传统对使臣认识常驻公使职能的影响和制约。对本土文化的高度自信和推崇,既制约了晚清士人对近代外交概念的认知,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西方文化的误读,将驻外公使看作"情类质子"。洋务运动的开展以及甲午战败、八国联军侵华的惨痛教训,才逐渐让晚清士人认识到了本土知识的局限性。本土的知识结构和学科分类,既不能涵盖洋务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更不能解决民族危亡的现实问题。外国历史和国际政治,成了晚清士人理解西方外交概念的新的思想资源。晚清经世文编著作编目分类的变化,即直观地反映了新概念逐渐被接受,进而代替传统知识分类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知识 晚清 外交 驻外公使 质子 经世文编
下载PDF
文明对话应在开放的语境下展开——对“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交流的反思 被引量:2
3
作者 《文化纵横》 CSSCI 2020年第2期132-138,M0004,共8页
自联合国将2001年定为“文明对话年”,并通过《不同文明对话全球议程》以来,文明对话已成为国际公共产品。中华文明本身就有海纳百川的特质,古丝绸之路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跨界对话、多元文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我们推动... 自联合国将2001年定为“文明对话年”,并通过《不同文明对话全球议程》以来,文明对话已成为国际公共产品。中华文明本身就有海纳百川的特质,古丝绸之路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跨界对话、多元文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我们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在向世界提供基础设施、金融、全球治理等物质和理念上的公共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文明对话 国际公共产品
原文传递
军事与外交:二战史专题国际研讨会综述
4
作者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9-140,共2页
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发起主办的军事与外交:二战史专题国际研讨会,于2012年11月17至18日在京举行。来自中、美、日等5个国家和地区17所科研机构的学者近30人与会,就二战史研究的某些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会议的举办在促进二战史的... 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发起主办的军事与外交:二战史专题国际研讨会,于2012年11月17至18日在京举行。来自中、美、日等5个国家和地区17所科研机构的学者近30人与会,就二战史研究的某些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会议的举办在促进二战史的多国视角研究及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合作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得到了与会学者的积极响应。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学者们就二战史研究的发展、二战的起源与影响、二战爆发前后的军事与外交、战后国际秩序构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研讨会 专题讨论 二战史 研讨会综述 外交 军事 大学历史 科研机构
原文传递
将相无种 事在人为——记新中国第一代世界史专家齐世荣先生
5
作者 《北京教育(高教)》 2017年第7期157-160,共4页
齐世荣(1926年-2015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新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的创建者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1945年考入成都燕京大学历史系,1947年转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54年调入北京师范学院... 齐世荣(1926年-2015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新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的创建者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1945年考入成都燕京大学历史系,1947年转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54年调入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先后担任历史系主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史学科 齐世荣 新中国 第一代 首都师范大学 专家 历史学家 1954年
原文传递
“世界史学会第20届年会”综述
6
作者 杜宪兵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2-145,共4页
2011年7月8—10日,由世界史学会(World History Association)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中心协办的“世界史学会第20届年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这是世界史学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五... 2011年7月8—10日,由世界史学会(World History Association)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中心协办的“世界史学会第20届年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这是世界史学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五百多位学者与会,其中包括国内二百多位从事世界史或中国史研究的专家和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史 学会 年会 首都师范大学 综述 大学历史 中国史研究 全球史
原文传递
本土知识与晚清士人对西方外交概念的受容
7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7年第11期66-68,共3页
在近代西力东渐的大背景下,中国与西方的交往应遵循怎样一种模式,成了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与西方存在两种不同的外交体制或者世界秩序,已成学界的共识。两种体制或秩序碰撞的结果,是中国被迫“加入国际社会”,或者说中国外交开始... 在近代西力东渐的大背景下,中国与西方的交往应遵循怎样一种模式,成了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与西方存在两种不同的外交体制或者世界秩序,已成学界的共识。两种体制或秩序碰撞的结果,是中国被迫“加入国际社会”,或者说中国外交开始了一个近代转型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容 世界秩序 外交体制 近代转型 本土知识 中国与西方 晚清士人 需要解决的问题
原文传递
评程美宝等《把世界带进中国:从澳门出发的中国近代史》
8
作者 《全球史评论》 CSSCI 2015年第1期335-339,共5页
程美宝等:《把世界带进中国:从澳门出发的中国近代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东西方两个世界、两种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是近代中国经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进程。无论中国对西学的接受是被动的抑或主动的。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近代中国 历史进程 全球史 中国内陆 模式转换 内生动力 史学方法 中国史学 建筑样式
原文传递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9
作者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1-152,共2页
2014年7月29—30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我国世界史学界首次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专题”召开的一次高水平的全国性专题学术研讨会,也是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首次在其主办的学术会... 2014年7月29—30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我国世界史学界首次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专题”召开的一次高水平的全国性专题学术研讨会,也是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首次在其主办的学术会议中邀请国内外学者同台对话。 本次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与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三十余所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英、美、德、澳、马来西亚、印度等国的近百位专家和学者与会。参会代表重点围绕“国内外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与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关系”、“20世纪的战争与国际关系”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次世界大战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现代史研究 北京大学
原文传递
和平时期的暗涌:英国对公使优待礼仪的交涉与晚清近代外交的形塑
10
作者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0-36,共7页
通过《天津条约》的签订,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实现了长期追求的公使驻京的目标,清政府同时承诺对驻京公使“应有优待”。这是对清政府外交体制的一个重大突破,对清政府及其官员来说这是“城下之盟”不得已的妥协,内心是抗拒的,因而在... 通过《天津条约》的签订,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实现了长期追求的公使驻京的目标,清政府同时承诺对驻京公使“应有优待”。这是对清政府外交体制的一个重大突破,对清政府及其官员来说这是“城下之盟”不得已的妥协,内心是抗拒的,因而在条约内容的具体落实上是敷衍的。英国为了实现与清政府的平等交往,开展西方意义上的外交,对于落实公使优待条款进行了漫长的交涉过程。其主要交涉内容,集中在允许外交人员游历禁地园囿、与部院大臣开展社交活动等方面。英方希望借此展现清政府对外平等、开放的态度,以消弭各地官民的排外情绪,减少中外冲突事件的发生。这是一个漫长的互相妥协的交涉过程,也是英方逐渐输入西方外交知识,形塑晚清近代外交的过程。多层面的公使优待礼仪的落实,英方虽最终通过“马嘉理案”以及《辛丑条约》的谈判,凭武力威胁得以实现,但其中也有对中国文化、制度、成例的学习和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使优待 晚清 外交体制 总理衙门
下载PDF
中外商战浪潮中的王文典及其国货事业
11
作者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17年第1期17-32,共16页
王文典是近代中国商界有新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人物。他毕生致力于国货事业,以中华国货维持会、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等具有全国影响的商界团体为平台,向政府请愿,为商界服务,给社会造福。王文典在商界团体和社会事业方面的成就远高于... 王文典是近代中国商界有新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人物。他毕生致力于国货事业,以中华国货维持会、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等具有全国影响的商界团体为平台,向政府请愿,为商界服务,给社会造福。王文典在商界团体和社会事业方面的成就远高于其实业经营方面,商人外交及开拓国货海外市场两方面尤其突出,这是他有别于其他商界领袖的闪光点。一方面,这与他早年得外交耆宿伍廷芳的引导、提携关系密切——在组织恳让庚子赔款会、世界人类永久和平联盟会、裁厘加税及赴斐律滨赛会等涉外活动中,王文典是伍廷芳的得力助手;另一方面,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会组织为王文典提供了很好的施展平台——北洋政府在关税自主、中俄会议及改订条约等外交活动中,有关税则等涉及商界的部分都需要全国商会联合会的支持。国民意识的觉醒、政府对一部分社会治理权力的让渡、中外商战的大环境等,使得商人、商会、政府、侨商团体、国际商业组织等已构成一个相互交织的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文典 商战 国货运动 关税自主 商人外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