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埃欧关系的历史建构与当下演变--从非对称到强相互依赖 被引量:3
1
作者 钱磊 穆尼尔·宰亚达 《欧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47,共25页
埃及与欧洲的关系由来已久,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埃欧关系长期受限于殖民主义模式,其中基于苏伊士运河控制权的非对称相互依赖是双方关系的核心主题。自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终结了殖民主义模式后,埃欧关系开始以非对称为起点,逐渐建构... 埃及与欧洲的关系由来已久,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埃欧关系长期受限于殖民主义模式,其中基于苏伊士运河控制权的非对称相互依赖是双方关系的核心主题。自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终结了殖民主义模式后,埃欧关系开始以非对称为起点,逐渐建构起一种多维的、可相互制衡的强相互依赖。在此模式下,双方关系既非静止的也非和谐的,而是处于现实利益考量下的博弈状态。2011年"埃及革命"以来埃欧关系的一波三折,可以说是这种常态博弈的具体表现。在推动埃欧关系当下演变的所有因素中,社会价值观或反恐安全因素并没有发挥决定性作用,欧盟地中海政策主导权的变迁和2015年塞西政府对德经济联系战略才是左右变化的关键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欧关系 非对称相互依赖 强相互依赖 欧盟地中海政策
原文传递
欧洲萨拉菲主义激进化的原因探析--以德、法两国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穆尼尔.宰亚达 钱磊 《欧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2-126,157,158,共37页
萨拉菲主义是当下欧洲"再伊斯兰化"运动中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伊斯兰主义派别。萨拉菲主义本身是一股思潮,其中存在一个激进的派别———吉哈德萨拉菲主义。吉哈德萨拉菲主义是萨拉菲主义者思想激进化的产物,而吉哈德化则是... 萨拉菲主义是当下欧洲"再伊斯兰化"运动中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伊斯兰主义派别。萨拉菲主义本身是一股思潮,其中存在一个激进的派别———吉哈德萨拉菲主义。吉哈德萨拉菲主义是萨拉菲主义者思想激进化的产物,而吉哈德化则是指吉哈德萨拉菲主义者"由思想而行动"走上圣战道路的过程。德法两国的萨拉菲主义均起步于1990年代,从2004年开始也都经历了大规模的思想激进化。其中,法国萨拉菲人在2004年后和2012年后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吉哈德化,而德国萨拉菲主义者只在2012年后大规模吉哈德化。而自2015年以来,法国还遭遇了"对法圣战主义"。研究表明,"伊斯兰恐惧症"是德法萨拉菲青年思想激进化的重要原因,而2012-2015年间德法对本国穆斯林激进派前往中东参加圣战的"纵容",则是两国萨拉菲主义者"吉哈德化"的主要原因。法国遭受"对法圣战主义"的攻击,则与其激进化的中东政策具有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拉菲主义 吉哈德萨拉菲主义 激进化 德国 法国
原文传递
纳赛尔的和平努力与以色列的选择(1953~1956年)
3
作者 钱磊 穆尼尔·宰亚达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5-119,159,160,共27页
埃及与以色列之间早期实现和平的尝试始于1953年4月纳赛尔对联邦德国的秘密委托,中经1953~1955年的埃以缓和,终于1956年中东战争。时任以色列总理摩西·夏里特曾主动回应纳赛尔的和平倡议,联邦德国、美国、英国、联合国贵格会等多... 埃及与以色列之间早期实现和平的尝试始于1953年4月纳赛尔对联邦德国的秘密委托,中经1953~1955年的埃以缓和,终于1956年中东战争。时任以色列总理摩西·夏里特曾主动回应纳赛尔的和平倡议,联邦德国、美国、英国、联合国贵格会等多方力量也先后加入调解,故这次和平尝试被赋予内外福祉。但因以色列国内激进派的阻扰和国际机遇的转瞬即逝,埃以和谈无果而终。究其原因,本-古里安为以色列选择了“强大”而非“承认”的中等强国之路,并在政策主导权争夺中战胜了夏里特,从而终结了埃以实现和平的尝试。以色列的选择表明,霸权秩序并不必然导致稳定与和平,因其等级制结构催生的中间等级特殊利益,往往激励一些国家全力追逐中等强国地位,并实施“背靠霸权”的战略机会主义。因此,将所谓自由主义霸权秩序暗示为“宪政主义秩序的初级阶段”,是很难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以和平 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 摩西·夏里特 本-古里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