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指纹图谱及抗氧化活性考察不同杀青方法地黄叶的质量特征 被引量:8
1
作者 崔锦鹏 耿晓桐 +5 位作者 李伟峰 刘庆普 雷敬卫 谢彩侠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97-204,共8页
目的:分析不同杀青方式对地黄叶化学质量特征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为地黄叶的加工工艺选择及质量评价奠定基础。方法:分别采用55℃杀青、沸水杀青与105℃杀青3种方法对地黄叶进行处理,杀青处理后样品55℃烘干。采集各处理样品的高效液相... 目的:分析不同杀青方式对地黄叶化学质量特征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为地黄叶的加工工艺选择及质量评价奠定基础。方法:分别采用55℃杀青、沸水杀青与105℃杀青3种方法对地黄叶进行处理,杀青处理后样品55℃烘干。采集各处理样品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近红外光谱(NIRS)指纹图谱,并利用2,2-联苯基-1-苦基肼基(DPPH)法分析其抗氧化活性。利用相似度分析、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不同杀青处理地黄叶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HPLC、NIRS指纹图谱分析结果均显示,不同杀青处理的地黄叶质量特征存在差异,其中55℃杀青样品的化学质量综合得分最高,平均综合得分2.096分,105℃杀青次之,最低为沸水杀青。55℃杀青地黄叶的抗氧化活性最强,沸水杀青次之。OPLS-DA结果表明,引起3种杀青处理地黄叶化学质量产生差异的主要成分为毛蕊花糖苷、异类叶升麻苷和梓醇,这3种成分与地黄叶的抗氧化活性均呈正相关,其中毛蕊花糖苷、异类叶升麻苷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结论:不同杀青方法对地黄叶的化学质量及抗氧化活性均有一定影响,其中低温杀青为地黄叶最佳的初加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叶 杀青方法 指纹图谱 抗氧化活性 质量评价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近红外光谱(NIRS)
原文传递
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方法鉴别鹿角(马鹿)药材及其配方颗粒
2
作者 周海琴 海丰 +4 位作者 胡剑虹 李松 陈盛君 张开雪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7-1525,共9页
鹿角为鹿科马鹿Cervus elaphus或梅花鹿C.nippon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目前市场上鹿角基原混杂,为快速准确地鉴别鹿角多基原及混伪品,研究通过比较马鹿、梅花鹿及其混伪品线粒体条形码Cytb基因序列差异,筛选获得鹿角... 鹿角为鹿科马鹿Cervus elaphus或梅花鹿C.nippon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目前市场上鹿角基原混杂,为快速准确地鉴别鹿角多基原及混伪品,研究通过比较马鹿、梅花鹿及其混伪品线粒体条形码Cytb基因序列差异,筛选获得鹿角的特异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设计鹿角特异性鉴别引物dishmy⁃F及dishmy⁃R,分别采集鹿角及其混伪品,建立鹿角配方颗粒特异性PCR鉴别方法并优化PCR反应体系,对影响该方法重复性的Taq酶种类、PCR仪型号进行耐受性和适用性考察,再使用限制性内切酶MseⅠ对梅花鹿与马鹿的扩增产物进行酶切。结果显示,当退火温度为56℃,循环次数为35时,鹿角药材、标准汤剂及其配方颗粒经PCR反应及凝胶电泳后,马鹿可在近100 bp处观察到单一明亮的特异性鉴别条带,且马鹿的条带较梅花鹿短约60 bp,而其他混伪品如驼鹿、驯鹿、白尾鹿、黑尾鹿、狍子、白唇鹿等及阴性对照均无条带。该研究建立的PCR⁃RFLP方法可快速准确的鉴别出鹿角药材、标准汤剂和配方颗粒中的马鹿成分,并可区分梅花鹿和其他混伪品,同时为其他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角 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 分子鉴别
原文传递
女萎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周小菊 李振麟 +3 位作者 李杰 周静 钱士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57-562,共6页
目的对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女萎Clematis apiifoli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通过硅胶、ODS、凝胶Sephadex LH-20、HW-40C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分离和纯化,利用核磁共振(NMR)及质谱等现代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女萎乙醇提取物... 目的对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女萎Clematis apiifoli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通过硅胶、ODS、凝胶Sephadex LH-20、HW-40C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分离和纯化,利用核磁共振(NMR)及质谱等现代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女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常春藤皂苷元(1)、α-hederin(2)、sapindosideB(3)、豆甾-22-烯-3β,6β,9β-三醇(4)、pleuchiol(5)、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6)、豆甾醇(7)、毒马草素(8)、莽草酸(9)、乙基-α-D-葡萄糖苷(10)、乙基-β-D-葡萄糖苷(11)、D-葡萄糖醛酸(12)、3,5-二羟基-4-戊内酯(13)、2-醛基-5-羟甲基呋喃(14)、尿嘧啶(15)、尿嘧啶核苷(16)、正二十三烷醇(17)、正三十烷醇(18)、正二十六烷酸(19)、棕榈酸-1-甘油酯(2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女萎中分离鉴定,其中化合物3为首次从铁线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5、9~12为首次从毛茛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萎 常春藤皂苷元 豆甾-22-烯-3β 9β-三醇 莽草酸 乙基-α-D-葡萄糖苷
原文传递
不同种质怀地黄生育期根际土壤挥发性有机物变化分析
4
作者 耿晓桐 +5 位作者 张宝 王丰青 龚海燕 雷敬卫 张重义 谢彩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7-96,共10页
【目的】分析不同种质怀地黄生育期根际土壤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变化特征,为探讨地黄连作障碍及其与根际土壤中化学成分变化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九、北京1号、白选3个种质地黄为研究对象,于07-28(地上部位快速生长期)、08... 【目的】分析不同种质怀地黄生育期根际土壤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变化特征,为探讨地黄连作障碍及其与根际土壤中化学成分变化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九、北京1号、白选3个种质地黄为研究对象,于07-28(地上部位快速生长期)、08-24(地下块根膨大初期)和10-18(成熟期)采集根际土壤样品,分别编号为J-7、J-8、J-10,B-7、B-8、B-10和X-7、X-8、X-10,利用气相-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其乙酸乙酯和二氯甲烷提取物的VOCs,通过面积归一化法对各成分的相对含量进行计算,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种质地黄各生育期根际土壤VOCs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聚类分析(HCA),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合t检验筛选各生育期差异的VOCs。【结果】从3个种质地黄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共得到56个共有色谱峰,从二氯甲烷提取物中共得到50个共有峰。不同时期地黄根际土壤VOCs差异较为明显,其中8月根际土壤VOCs与7月、10月差异更为明显,3个生育期地黄根际土壤乙酸乙酯提取物与二氯甲烷提取物共有差异VOCs分属于酮类、醇类、酚类。【结论】不同种质地黄同一时期根际土壤VOCs表现基本一致,但同一种质地黄根际土壤VOCs在不同生育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 根际土壤 GC-MS 挥发性有机物 代谢组学
下载PDF
基于GC-MS的荆芥和荆芥穗饮片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耿晓桐 +5 位作者 龚海燕 谢彩侠 陈志红 杜宇 雷敬卫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3期362-372,共11页
分析荆芥和荆芥穗饮片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特征的差异,为其质量评价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本研究收集市场上不同来源的荆芥和荆芥穗饮片,首先,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样品总挥发油,并利用GC-MS对荆芥和荆芥穗样品中的挥发油成分及含量进行测定... 分析荆芥和荆芥穗饮片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特征的差异,为其质量评价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本研究收集市场上不同来源的荆芥和荆芥穗饮片,首先,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样品总挥发油,并利用GC-MS对荆芥和荆芥穗样品中的挥发油成分及含量进行测定;其次,利用SIMCA14.1软件对荆芥与荆芥穗中挥发油共有成分相对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最后,利用OPLS-DA结合t-test筛选导致荆芥和荆芥穗挥发油存在差异的代谢标志物。结果表明,荆芥中挥发油总含量普遍低于荆芥穗,荆芥和荆芥穗挥发油含量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荆芥中挥发油成分种类多于荆芥穗,荆芥与荆芥穗挥发油成分特征存在差异,各自聚为一类;OPLS-DA结果结合t检验共筛选出薄荷酮、异胡薄荷酮、β-石竹烯、柠檬烯、β-蒎烯、胡薄荷酮、香芹醇、顺-p-2,8-薄荷二烯醇、1-辛烯-3-醇、4-异丙烯基甲苯10种引起两种饮片差异的主要代谢标志物。因此,荆芥与荆芥穗两种饮片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特征存在差异,该差异与其临床功效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 荆芥穗 挥发油 GC-MS PC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