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河上游高寒退化草地狼毒种群小尺度点格局分析 被引量:45
1
作者 赵成章 高福元 +2 位作者 王小鹏 盛亚萍 石福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19-1326,共8页
植被斑块化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斑块的形成和变化对植物种群格局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在黑河上游祁连山北坡高寒退化草地,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小尺度上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种群的种群密度、组成格局以及分布格... 植被斑块化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斑块的形成和变化对植物种群格局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在黑河上游祁连山北坡高寒退化草地,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小尺度上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种群的种群密度、组成格局以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随着狼毒种群分盖度的增大,种群密度、领地密度和组成格局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斑块内部狼毒种群的数量出现增减交替变化趋势,组成格局规律明显;狼毒种群的分布格局表现出与尺度关联的变化趋势,在31%–40%分盖度下,狼毒种群在所有尺度上表现为随机分布,在41%–50%、51%–60%、61%–70%、71%–80%分盖度下随着尺度增大,分布格局的基本模式为:随机—聚集—随机或均匀—随机—聚集—随机分布,在聚集状态下,聚集强度不同。以成株为核心的斑块内部种群表现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相对于外部表现为聚集分布,随着成株个体数量的逐渐增多,种群竞争关系由种间竞争转化为种内竞争,促进了斑块扩张与合并、斑块增多与吞并,从而实现了种群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北坡 斑块 种群扩散 空间分布格局 狼毒种群
原文传递
祁连山北坡退化林地植被群落的自然恢复过程及土壤特征变化 被引量:37
2
作者 赵成章 石福 +4 位作者 董小刚 任珩 盛亚萍 高福元 杨文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5-122,共8页
采用长期定位观测的方法,研究了祁连山北坡退化林地人工抚育下2001—2008年间植被群落的自然恢复过程和土壤特征变化。结果表明:人为干扰消除后,退化林地群落环境逐渐优化,群落的科、属、种均明显增加,物种成员更替频繁;灌木和乔木物种... 采用长期定位观测的方法,研究了祁连山北坡退化林地人工抚育下2001—2008年间植被群落的自然恢复过程和土壤特征变化。结果表明:人为干扰消除后,退化林地群落环境逐渐优化,群落的科、属、种均明显增加,物种成员更替频繁;灌木和乔木物种出现后,群落垂直高度增大,群落结构出现成层现象;群落总体多样性指数呈不断增大的趋势,在空间结构上,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规律,而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相反;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植被恢复均不断增加。在实施封育禁牧措施后,退化林地实现了由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方向的快速演替,当恢复到早期的先锋乔灌混交阶段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多样性趋于复杂化,土壤性状也得到一定改善,显示出相对较好的适应性和恢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退化林地 植被恢复 群落演替 物种多样性 土壤特征
下载PDF
高寒退化草地甘肃臭草种群分布格局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被引量:30
3
作者 赵成章 高福元 +2 位作者 石福 任珩 盛亚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6688-6695,共8页
植物种群对土壤水分响应的异质性是其格局形成和演变的环境基础。在石羊河上游的高寒草地,运用点格局分析法和群落调查法,研究了甘肃臭草单一优势种群斑块发育过程中的种群小尺度点格局和土壤水分特征。在4个发育阶段甘肃臭草种群的空... 植物种群对土壤水分响应的异质性是其格局形成和演变的环境基础。在石羊河上游的高寒草地,运用点格局分析法和群落调查法,研究了甘肃臭草单一优势种群斑块发育过程中的种群小尺度点格局和土壤水分特征。在4个发育阶段甘肃臭草种群的空间格局由聚集分布过渡为随即分布,土壤水分均呈现出从斑块中心向边缘增大的趋势;在斑块形成、扩散、稳定阶段,甘肃臭草斑块以类似"同心圆"的方式向周围土壤水分高的空间扩散,斑块半径由0.5m扩大至1.5m,种群的高度、密度、盖度由斑块中心向边缘递减;在衰退阶段斑块中心出现裸斑,种群的高度、密度、盖度以类似"同心圆"方式从中心向边缘逐层递增。在甘肃臭草斑块消长过程中,种群的分布格局和主要生物学特征与土壤水分之间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臭草 斑块 点格局 土壤水分 石羊河上游
下载PDF
祁连山北坡高寒草地狼毒种群格局 被引量:19
4
作者 高福元 赵成章 +3 位作者 石福 盛亚萍 任珩 贺国宝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12-1316,共5页
在祁连山北坡高寒退化草地,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与点格局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小尺度上狼毒种群的组成特征和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伴随狼毒分盖度的增加,狼毒植株数总体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分布规律;幼株分布格局由随机分布向... 在祁连山北坡高寒退化草地,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与点格局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小尺度上狼毒种群的组成特征和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伴随狼毒分盖度的增加,狼毒植株数总体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分布规律;幼株分布格局由随机分布向聚集分布过渡,聚集强度表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规律,成株分布格局基本表现为随机分布;狼毒分盖度较低时,不同大小级狼毒种群在0~100cm尺度上均表现为随机分布,狼毒分盖度较高时,随着种群的发育,分布格局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过渡。种群的分布格局与种群的扩散阶段存在密切的关系,狼毒种群通过斑块合并、斑块吞并以及竞争作用和协同作用的相互转化实现种群的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毒种群 斑块 种群扩散 分布格局 高寒草地
原文传递
高寒山区混播草地燕麦和毛苕子种间的竞争关系 被引量:18
5
作者 盛亚萍 赵成章 +3 位作者 高福元 张军霞 石福 屈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437-2441,共5页
植物通过调整生长发育阶段的生长行为和形态特征来适应种间竞争关系的变化。在祁连山区建立了禾本科牧草燕麦与豆科毛苕子混播草地,以相对产量(RY)、相对密度(RD)和相对产量总值(RYT)为指标,研究了这2种1年生植物在不同物候期的种间竞... 植物通过调整生长发育阶段的生长行为和形态特征来适应种间竞争关系的变化。在祁连山区建立了禾本科牧草燕麦与豆科毛苕子混播草地,以相对产量(RY)、相对密度(RD)和相对产量总值(RYT)为指标,研究了这2种1年生植物在不同物候期的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物候期的变化,种间竞争关系发生着动态变化,在出苗期,二者存在激烈的种间竞争,2个物种限制彼此相对数量的发展,株高、叶片数等增长缓慢;分蘖期,种间竞争转换为种间协作,分蘖数、叶片数等迅速增大,相对产量总值不断积累;进入拔节期,毛苕子开始扩大相对数量,限制了燕麦的生长,导致了激烈的种内竞争;到结实期,种内竞争再次转化为种间竞争。不同物候期的燕麦和毛苕子通过对植物形态可塑性的调整,更好地响应了种间竞争关系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播牧草地 种间竞争 1年生植物 祁连山区
原文传递
不同高寒退化草地阿尔泰针茅种群的小尺度点格局 被引量:17
6
作者 赵成章 任珩 +2 位作者 盛亚萍 高福元 石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6388-6395,共8页
种群空间格局是种群自身特性、种间相互关系及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采用草地群落学调查与点格局分析方法,在祁连山北坡选择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等4种高寒草地,分析了阿尔泰针茅(Stipa krylovii)种群斑块特征、株... 种群空间格局是种群自身特性、种间相互关系及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采用草地群落学调查与点格局分析方法,在祁连山北坡选择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等4种高寒草地,分析了阿尔泰针茅(Stipa krylovii)种群斑块特征、株丛结构和点格局特征。结果表明:阿尔泰针茅在衰退过程中种群密度和种群领地面积减小,空斑面积增大,领地密度先增大后减小,小株丛(株丛径0.1—1.0 cm)比例增加,大株丛(株丛径2.1—7.0 cm)比例减小;不同草地梯度中阿尔泰针茅种群的空间格局存在明显差异:未退化草地中阿尔泰针茅种群在0—64 cm尺度上为均匀分布,64—100 cm尺度上为随机分布;中度退化草地中阿尔泰针茅种群在0—70 cm尺度上为随机分布,而在70—100 cm尺度上为聚集分布;轻度退化和重度退化草地中阿尔泰针茅种群在0—100 cm尺度上均为随机分布。在放牧干扰和种间竞争作用下,阿尔泰针茅种群斑块从中心开始破碎,并逐渐向四周辐散,引起小尺度上种群斑块间分布格局出现"随机分布-聚集分布-随机分布"转变,促使原有斑块被分割为多个直径较小的"岛"状小斑块并进一步分化,最终种群斑块完全破碎、草毡层逐步消失,从而造成阿尔泰针茅种群的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泰针茅 斑块 空间格局 株丛结构 种群衰退 祁连山北坡
下载PDF
中亚热带濒危植物毛红椿和南方红豆杉种内与种间竞争差异 被引量:16
7
作者 徐佳文 石福 +4 位作者 张朝晖 万松泽 吴盼盼 刘姗姗 毛瑢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共8页
濒危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弄清中亚热带地区不同生长型濒危乔木树种的竞争模式及其机制,研究了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红椿和南方红豆杉的种内与种间竞争差异。结果表明:阳性落叶树种毛红椿种群的竞争压力主... 濒危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弄清中亚热带地区不同生长型濒危乔木树种的竞争模式及其机制,研究了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红椿和南方红豆杉的种内与种间竞争差异。结果表明:阳性落叶树种毛红椿种群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同种个体,种内竞争指数占总竞争指数的66.4%,耐阴常绿树种南方红豆杉种群主要受种间竞争的影响,种间竞争指数占总竞争指数的68.7%。2种濒危植物受到的种内、种间以及总竞争强度均随着林木径级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表明竞争压力由幼林向成熟林逐渐降低。在生长过程中,毛红椿以种内竞争引起的自疏作用为主导,南方红豆杉则由种间竞争引起的他疏作用为主导。毛红椿和南方红豆杉种群在更新过程中,小径级个体都要经历强度较大的种内或种间竞争选择才能发育为成树。由于主要竞争压力的来源差异,对于生活在中亚热带同一区域内不同生长型的濒危植物应该采取不同的生物多样性保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植物 植物生长型 生物多样性保育 竞争 亚热带森林
原文传递
养分添加对三江平原沼泽化草甸植物群落组成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慧敏 石福 +2 位作者 杨桂生 张新厚 毛瑢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40-1446,共7页
三江平原是人类农业开垦活动最为强烈的区域之一,农业施肥已经显著增加了该地区自然沼泽湿地氮和磷的输入量,这将会深刻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3年的氮和磷添加试验,研究了养分富集对三江平原沼泽化草甸植物群落物种组成... 三江平原是人类农业开垦活动最为强烈的区域之一,农业施肥已经显著增加了该地区自然沼泽湿地氮和磷的输入量,这将会深刻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3年的氮和磷添加试验,研究了养分富集对三江平原沼泽化草甸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氮添加(N,6 g N·m^(-2)·a^(-1))显著增加了禾本科植物的优势度,降低莎草科植物的优势度,导致物种多样性下降,但提高了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而磷添加(P,1.2 g P·m^(-2)·a^(-1))降低了禾本科植物的优势度,增加了莎草科植物的优势度,但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均没有造成显著的影响;氮、磷同时添加(N+P)虽然对植物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没有产生显著的交互作用,但增强了小叶章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降低了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提高了植物地上生物量。本研究表明,在三江平原沼泽化草甸中,养分富集将显著改变植物群落组成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而且氮素和磷素富集影响并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富集 磷富集 物种优势度 植物功能群 湿地
原文传递
黑河上游蝗虫与植被关系的CCA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赵成章 周伟 +2 位作者 王科明 石福 高福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384-3390,共7页
蝗虫与植物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能够反映蝗虫对生境的选择和适应能力以及种群内部的协同关系。2009年6—8月在野外实地采样的基础上,采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 icalcorresponde... 蝗虫与植物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能够反映蝗虫对生境的选择和适应能力以及种群内部的协同关系。2009年6—8月在野外实地采样的基础上,采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 ical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方法,研究了草地蝗虫种类组成、蝗虫群落分类、优势植物与蝗虫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的13种蝗虫分为6个类群,不同群组间蝗虫的种类数、食性和栖境选择存在较大差异,同组内的蝗虫在发生时间、生活型和营养生态位上不重叠;蝗虫的多度与优势植物盖度之间表现出极显著相关、显著相关和不相关的复杂关系,植物对蝗虫的影响更多的表现在为蝗虫提供适宜的栖息地而不完全是食物资源,禾本科和菊科植物对蝗虫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蝗虫分布格局受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植物群落组成差异的影响,蝗虫与植物群落和优势植物之间的关系,能够为蝗虫灾害发生与防治提供可借鉴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虫群落 除趋势对应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植物群落 祁连山地
下载PDF
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复合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2
10
作者 石福 宋长春 +2 位作者 赵成章 张静 史丽丽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98-1604,共7页
从不同生态功能区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助于认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异质性。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甘州区和民勤县为例,分别计算了河西走廊南部山地、中部绿洲、北部荒漠区2002年和2009年的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模... 从不同生态功能区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助于认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异质性。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甘州区和民勤县为例,分别计算了河西走廊南部山地、中部绿洲、北部荒漠区2002年和2009年的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功能区人类活动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基本服务价值和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都呈北部荒漠>中部绿洲>南部山地的空间梯度分异;在研究期内,不同生态功能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都呈增长趋势,其中北部荒漠区增加了1.83×108元、中部绿洲增加了0.70×108元、南部山地增加了0.13×108元;农田生态系统基本服务价值,北部荒漠区年均增加0.16×108元、中部绿洲年均增加0.11×108元、南部山地年均增加0.02×108元;使用化肥等导致农田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大趋势;农业耗水损失价值方面,下游荒漠区年均减少0.11×108元,而中部绿洲年均增加0.03×108元,南部山地变化较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河西走廊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主要是由种植业结构调整引起的,不同生态功能区所受影响程度具有一定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服务价值 空间梯度分异 影响因子 河西走廊
原文传递
高寒山区退耕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群落稳定性 被引量:11
11
作者 赵成章 董小刚 +2 位作者 石福 达光文 杨文斌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11,共6页
稳定的群落结构是退耕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标志之一。以祁连山东段旱泉沟流域退耕区为例,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建植6 a的人工草地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人工草地在短期内形成了不同于撂荒地的植被格局,草地群落盖... 稳定的群落结构是退耕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标志之一。以祁连山东段旱泉沟流域退耕区为例,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建植6 a的人工草地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人工草地在短期内形成了不同于撂荒地的植被格局,草地群落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特性明显优于撂荒地和天然草地,部分人工草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撂荒地,功能群结构仍以多年生禾草占优势,无芒雀麦+紫花苜蓿混播草地多样性指数低,处于高产和稳定阶段;各草地根系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层,不同草地类型0~20 cm土壤含水量变化最大,4种人工草地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表现为提高30~50 cm土层的水分含量,在水分涵蓄方面优于撂荒地。但与天然草地相比未形成密丛型禾草,群落稳定性差,草地群落的演替方向具有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地 人工草地 群落稳定性 植被恢复 祁连山
下载PDF
辽东桤木扩张对大兴安岭泥炭地植物群落组成和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陈慧敏 宋长春 +2 位作者 石福 张新厚 毛瑢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78-784,共7页
近几十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及其引起的土壤干化,北方泥炭地生态系统中固氮树种桤木(Alnus spp.)的数量越来越多,已呈现出大规模的扩张趋势.为揭示其对植物群落组成和生物量的影响,在大兴安岭北部选取典型泥炭地,以辽东桤木(A.sibirica)树... 近几十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及其引起的土壤干化,北方泥炭地生态系统中固氮树种桤木(Alnus spp.)的数量越来越多,已呈现出大规模的扩张趋势.为揭示其对植物群落组成和生物量的影响,在大兴安岭北部选取典型泥炭地,以辽东桤木(A.sibirica)树岛作为研究对象,以毗邻的开阔泥炭地作为对照,比较物种多样性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差异.结果显示:辽东桤木树岛中植物群落总的地上部分生物量高于开阔泥炭地,但物种丰富度、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低于开阔泥炭地;在物种水平上,辽东桤木树岛中柴桦(Betula fr uticosa)的地上部分生物量高于开阔泥炭地,但白毛羊胡子草(Eriophor um vaginatum)、三叶鹿药(Smilacina trifolia)、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沼泽皱朔藓(Aulacomnium palustre)、金发藓(Polytrichum commune)和石蕊(Cladonia rangiferina)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则低于开阔泥炭地;在植物功能群水平上,辽东桤木树岛与开阔泥炭地之间常绿灌木地上部分生物量没有显著差异,但辽东桤木树岛落叶灌木地上部分生物量高于开阔泥炭地,而草本植物、苔藓植物和地衣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低于开阔泥炭地.而且,由于辽东桤木较大的生物量,树岛中落叶灌木、常绿灌木、草本植物、苔藓植物和地衣的优势度均显著低于开阔泥炭地.本研究表明北方泥炭地固氮物种扩张尽管能增加植物生物量,但导致苔藓植物和地衣消失,显著降低生物多样性,这将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氮物种 活性氮增加 北方泥炭地 物种优势度 物种丰富度 生物量
原文传递
三江平原泥炭沼泽湿地N_2O排放通量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7
13
作者 朱晓艳 宋长春 +2 位作者 郭跃东 石福 王丽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228-2234,共7页
运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观测了三江平原毛苔草泥炭沼泽湿地植物生长季N2O排放通量,并分析了其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生长季N2O排放通量季节变化动态明显,最大值出现在7月上旬;平均排放通量为76.77μg/(m2.h),高于潜育沼泽湿地... 运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观测了三江平原毛苔草泥炭沼泽湿地植物生长季N2O排放通量,并分析了其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生长季N2O排放通量季节变化动态明显,最大值出现在7月上旬;平均排放通量为76.77μg/(m2.h),高于潜育沼泽湿地[20~60μg/(m^2.h),2002~2005].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存在极显著指数关系(P〈0.01),且随土壤深度(土壤10cm以下)的增加相关关系逐渐减弱;与水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另外,植被是影响N2O排放的主要生物因子,有植被参与的N2O排放是无植被的1.7倍.总之,水位和土壤温度是控制泥炭沼泽N2O排放呈明显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土壤水文物理特性的差异是引起泥炭沼泽N2O排放高于潜育沼泽的主要原因.经初步估算,三江平原泥炭沼泽每年植物生长季N2O排放总量约为72.9Mg,表明泥炭沼泽湿地在生长季是重要的N2O潜在排放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排放 泥炭沼泽 水位 潜育沼泽 土壤温度 植物
下载PDF
祁连山北坡自然恢复林地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及种间关联动态 被引量:7
14
作者 石福 赵成章 +3 位作者 高福元 任珩 盛亚萍 史丽丽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177-2183,共7页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原则,选择7个主要自然演替群落序列,用多项指标对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测度,同时采用2!2列联表,通过方差比率法和χ2检验对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灌木层物种总体关联性和主要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灌...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原则,选择7个主要自然演替群落序列,用多项指标对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测度,同时采用2!2列联表,通过方差比率法和χ2检验对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灌木层物种总体关联性和主要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灌木层Gleason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针阔混交林阶段相对较高,而均匀度指数在银露梅灌丛群落最高,生态优势度指数则在青海云杉林阶段最高;灌木植物间的正负联结比除山杨白桦混交林>1外,其他群落都<1,反映了演替序列上群落灌木层各物种间的关系以竞争为主;随着群落的演替,灌木层绝大多数种对间的关系逐渐由关联不显著-显著或极显著关联-无关联或关联不显著的方向转变;总体关联性由恢复初期灌丛群落的负关联-阳生性阔叶纯林的负关联-阳生性阔叶混交林的正关联-针阔叶混交林的负关联-中生性针叶林的正关联变化。演替序列上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的变化,可能与群落结构分层导致的生态位分离与重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林地 灌木层 种间关联 物种多样性 祁连山地
原文传递
退化草地阿尔泰针茅生殖株丛与非生殖株丛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6
15
作者 任珩 赵成章 +2 位作者 高福元 石福 张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6909-6916,共8页
生殖株丛与非生殖株丛的空间格局是株丛自身特性和植物种内、种间关系综合作用的结果。采用草地群落学调查与点格局分析方法,在祁连山北坡高寒退化草地设置4个退化梯度,每个梯度内随机设置3个2 m×2 m的样方,分析了0—100cm空间尺... 生殖株丛与非生殖株丛的空间格局是株丛自身特性和植物种内、种间关系综合作用的结果。采用草地群落学调查与点格局分析方法,在祁连山北坡高寒退化草地设置4个退化梯度,每个梯度内随机设置3个2 m×2 m的样方,分析了0—100cm空间尺度上阿尔泰针茅(Stipa krylovii)种群生殖与非生殖株丛的生物量、高度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未退化草地中,阿尔泰针茅生殖与非生殖株丛均出现聚集格局,且分布于不同的尺度区间;草地退化过程中,生殖与非生殖株丛聚集格局出现重叠且重叠的空间尺度发生转换,从18—19 cm、54—68 cm转换为45—78 cm;生殖株丛空间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聚集格局尺度随生物量和株高增加而增大;非生殖株丛以聚集和均匀分布为主,聚集格局尺度随生物量和株高下降而减小,均匀格局尺度增大。在干扰活动影响下,生物量分配和株高的转变是种群空间格局发生尺度转换的关键因素,反映了退化草地植物种群繁殖与更新的适应性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泰针茅 株丛 空间格局 株高 地上生物量 祁连山北坡
下载PDF
三江平原泥炭沼泽孔隙水甲烷浓度变化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晓艳 宋长春 +3 位作者 郭跃东 石福 张加双 乔田华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233-2239,共7页
湿地土壤孔隙水甲烷浓度变化动态对于揭示湿地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于2012年和2013年对三江平原毛苔草泥炭沼泽不同土壤深度孔隙水甲烷浓度的季节变化动态进行监测,并分析了其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植物生长季孔隙水甲烷浓度呈单... 湿地土壤孔隙水甲烷浓度变化动态对于揭示湿地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于2012年和2013年对三江平原毛苔草泥炭沼泽不同土壤深度孔隙水甲烷浓度的季节变化动态进行监测,并分析了其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植物生长季孔隙水甲烷浓度呈单峰变化趋势,不同土层甲烷浓度峰值(80.45~490.95μmol·L-1)主要集中在湿润的生长季末,但年际间存在显著差异;从土壤剖面来看,土壤融通之后,孔隙水中甲烷浓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表层(5 cm和10 cm)甲烷浓度主要受到株高(R2=0.6,p=0.005)和土壤充水孔隙率(R2=0.36,p=0.01)的影响,而深层(20~40 cm)甲烷浓度主要受到土壤温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还表明,表层土壤孔隙水甲烷浓度能够解释生长季甲烷排放通量变化的26%~60%,而且短期的极端降雨事件可能不会对甲烷浓度以及甲烷排放产生即时影响,而是出现大约一周的延迟(time lag)现象,这主要取决于实际土壤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水 甲烷浓度 泥炭沼泽 时间延迟 土壤温度
原文传递
基于Landsat TM的2001~2015年哈尔滨市地表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潘涛 杜国明 +3 位作者 张弛 董金玮 李全峰 石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59-1766,共8页
以哈尔滨市为例,基于2001年、2004年、2008年和2015年夏季Landsat TM 5/OLI 8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采用"单窗算法"遥感技术手段定量反演瞬时地表温度格局,并深入分析温度特征,分区差异和重心变化。研究表明:2001~2015年研究区温度... 以哈尔滨市为例,基于2001年、2004年、2008年和2015年夏季Landsat TM 5/OLI 8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采用"单窗算法"遥感技术手段定量反演瞬时地表温度格局,并深入分析温度特征,分区差异和重心变化。研究表明:2001~2015年研究区温度增加1.44℃,平均温年增0.10℃,3时段(2001~2004年、2005~2008年、2009~2015年)年均温分别增加0.08℃、0.09℃、0.12℃,具有加速上升趋势;最高温增加2.74℃,始终位于香坊区,最低温基本恒定,始终位于道里区;2001~2015年极高、高、极低温度分区面积增加4.92 km2、104.07 km2、87.71 km2,年均增量均具有持续增加趋势,中、低分区面积减少110.61 km2、84.94 km2,具有波动降低趋势,极高、高、中、低分区格局总体按照城区-城乡结合地区-乡村的水平梯度扩展;地表温度重心向东偏南70.58°方向移动536.90 m,其中6个市辖区迁移方向和距离差异明显,表明地表能量移动方向和温度重新分布的活跃程度不同。总体来看,研究区地表温度上升明显,分区时空变化剧烈,能量的轨迹移动过程具有折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单窗算法 能量迁移 哈尔滨市
下载PDF
溶洞深处人工灯光下新发现的蕨类植物具有目前已知最为偏负的碳同位素值
18
作者 李云霞 秦倩倩 +5 位作者 田怡苹 李嘉燕 杨晨曦 彭诗茵 石福 饶志国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881-884,共4页
The carbon isotope ratios(δ^(13)C) of modern land plants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and they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about modern and past atmospheric,ecological and climatic changes [1].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 The carbon isotope ratios(δ^(13)C) of modern land plants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and they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about modern and past atmospheric,ecological and climatic changes [1].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photosynthetic pathways,land plants are mostly C_(3) and C_(4) plants.The δ^(13)C values of C_(3) plants are mainly within the range of-20‰ to-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值 蕨类植物 (4)
原文传递
梅里雪山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内在水分利用效率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19
作者 蔡锦枫 薛子静 +6 位作者 黄康祥 张远 袁博森 任久生 史晓宜 蒲焘 石福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8-1565,共8页
为了探究海拔对我国西南高寒地区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本研究以梅里雪山东坡不同海拔(2200、2500、2700、3000、3200和4200 m)上不同功能型植物为对象,分析了不同光合途径(C3和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C... 为了探究海拔对我国西南高寒地区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本研究以梅里雪山东坡不同海拔(2200、2500、2700、3000、3200和4200 m)上不同功能型植物为对象,分析了不同光合途径(C3和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CAM)植物和C3植物中不同生活型(灌木、阔叶乔木和针叶乔木)植物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δ^(13)C_(p))及内在水分利用效率(intrinsic water use efficiency,iWUE)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梅里雪山东坡C3植物叶片的δ^(13)C_(p)值分布范围在-26.72‰~-31.67‰,均值为-29.12‰,而CAM植物的δ^(13)C_(p)值分布范围在-13.24‰~-14.59‰,均值为-13.77‰;(2)CAM植物δ^(13)C_(p)值和iWUE显著高于C3植物,其中,C3植物中不同生活型植物δ^(13)C_(p)和iWUE值呈现灌木>阔叶乔木>针叶乔木的变化规律;(3)海拔3200 m以下乔木和灌木植物δ^(13)C_(p)和iWUE值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主要受土壤水分的影响,3200 m以上灌木植物δ^(13)C_(p)和iWUE值随海拔升高有增大的趋势,可能受温度的调控。梅里雪山东坡不同功能型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反映了不同植物对高寒山地气候不同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3植物 CAM植物 土壤水分 温度 植物功能型
原文传递
湖南城步十万古田泥炭地现生莎草δ^(13)C_(cell)观测
20
作者 秦倩倩 田怡苹 +6 位作者 李云霞 石福 李嘉燕 赵明华 林添妍 曾瑶瑶 饶志国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429-2440,共12页
莎草是泥炭地中的常见植物,对其开展现代观测研究,可为利用泥炭岩芯开展古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参照.2021年3月~2022年7月,对湖南城步十万古田(Shiwangutian,SWGT)泥炭地开放环境和林下环境的新生莎草嫩叶(SCNY)进行了大致的逐月采集,... 莎草是泥炭地中的常见植物,对其开展现代观测研究,可为利用泥炭岩芯开展古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参照.2021年3月~2022年7月,对湖南城步十万古田(Shiwangutian,SWGT)泥炭地开放环境和林下环境的新生莎草嫩叶(SCNY)进行了大致的逐月采集,并对其开展了α-纤维素稳定碳同位素(δ^(13)C_(cell))测试.将获得的δ^(13)C_(cell)数据与原地观测的采样前1个月的气温、水温、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开放环境中,SCNY的δ^(13)C_(cell)与温度(包括气温和水温)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是其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并无显著相关性,表明温度是SWGT开放环境中莎草δ^(13)C_(cell)的主要环境控制因素;(2)林下环境中,SCNY的δ^(13)C_(cell)与气温、水温、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均无显著相关性,表明了局地环境对莎草δ^(13)C_(cell)的影响;(3)位于亚热带季风湿润地区的SWGT开放环境中的莎草δ^(13)C_(cell)研究结果,与中亚干旱区阿尔泰山哈拉沙子泥炭地(Sahara sand peatland,SSP)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暗示泥炭地莎草δ^(13)C_(cell)的确可能具有开展古温度变化研究的潜力.鉴于古温度,尤其是全新世古温度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对于泥炭地莎草δ^(13)C_(cell),尤其是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开放型泥炭地当中的莎草δ^(13)C_(cell),值得在将来开展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万古田 泥炭 莎草δ^(13)C_(cell) 温度 降水量 相对湿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