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元胡止痛滴丸的“性-效-物”三元关系和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95
1
作者 张铁军 许浚 +5 位作者 韩彦琪 胡金芳 张洪兵 龚苏晓 刘昌孝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199-2211,共13页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阐释中药整体功效及其作用本质的核心环节,是实现中药安全、有效和质量控制的重要基础。以往研究多基于"成分-药效"的生物模型方法的二元研究模式。从中药的基本属性、...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阐释中药整体功效及其作用本质的核心环节,是实现中药安全、有效和质量控制的重要基础。以往研究多基于"成分-药效"的生物模型方法的二元研究模式。从中药的基本属性、理论的基本概念、术语出发,并与中医辨证论治、治则、治法、配伍规律、药性理论等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内容相关联,提出基于"性-效-物"三元论的基本认识,建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研究策略和研究模式,并以元胡止痛滴丸为例进行示范性研究,确定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原阿片碱、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为其质量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药性 药效 药效物质基础 质量标志物 作用机制 研究思路 元胡止痛滴丸
原文传递
论建立网络毒理学及中药网络毒理学研究思路 被引量:51
2
作者 范骁辉 赵筱 +2 位作者 金烨成 刘昌孝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2920-2922,共3页
提出网络毒理学研究理念,并对开展中药网络毒理学研究提出了思路和技术途径,最后展望了中药网络毒理学发展前景。
关键词 网络毒理学 网络药理学 中药网络毒理学
原文传递
疏风解毒胶囊解热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48
3
作者 刘静 马莉 +5 位作者 陆洁 田兴美 许浚 张宗鹏 张铁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040-2043,共4页
目的探讨疏风解毒胶囊解热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观察疏风解毒胶囊给药后对体温调节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α(IL-1α)、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前列腺素E_2(PGE_2)、环腺苷酸(cAMP)... 目的探讨疏风解毒胶囊解热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观察疏风解毒胶囊给药后对体温调节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α(IL-1α)、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前列腺素E_2(PGE_2)、环腺苷酸(cAMP)、鸟腺苷酸(cGMP)、Na^+,K^+-ATPase、精氨酸升压素(AVP)的影响。结果疏风解毒胶囊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和下丘脑中炎症因子PGE_2和细胞因子TNF-α、IL-6、IL-1α、IL-1β水平,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和下丘脑中致热介质cAMP水平及cAMP/cGMP值,显著降低下丘脑中Na^+,K^+-ATPase,减少产热,显著升高下丘脑中内源性解热介质AVP的量。结论疏风解毒胶囊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其通过减少炎症因子PGE_2及细胞因子水平、减少致热介质、减少产热、增加AVP的量,从而发挥解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风解毒胶囊 解热作用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Γ干扰素 前列腺素E_2 环腺苷酸 鸟腺苷酸 Na^+ K^+-ATPase 精氨酸升压素
原文传递
新癀片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吕晓静 刘静 +3 位作者 陆洁 王春凤 南淑华 《天津中医药》 CAS 2013年第4期239-241,共3页
[目的]研究新癀片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炎症模型大鼠角叉菜胶脚肿实验,测定造模前及造模后1、2 h踝关节肿胀度并测定血清中环氧合酶-2(COX-2)、组胺(HIS)、前列腺素E2(PGE2)、核因子(NF-κB)等指标、测定醋酸致小鼠腹膜炎模... [目的]研究新癀片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炎症模型大鼠角叉菜胶脚肿实验,测定造模前及造模后1、2 h踝关节肿胀度并测定血清中环氧合酶-2(COX-2)、组胺(HIS)、前列腺素E2(PGE2)、核因子(NF-κB)等指标、测定醋酸致小鼠腹膜炎模型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结果]新癀片能显著抑制大鼠角叉菜胶性脚肿,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与抑制COX-2活性、减少血清IL-1α、IL-1β、组胺含量,增加血清IL-6含量相关。[结论]新癀片的抗炎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COX-2和NF-κB,降低PGE2含量,减少血清IL-1β、组胺含量,抑制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癀片 抗炎机制 炎性介质 细胞因子
下载PDF
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陆洁 刘静 +2 位作者 裴天仙 田兴美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3年第5期341-345,共5页
目的对db/db小鼠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满足糖尿病研究的需要。方法在试验周期内,测定db/db小鼠的空腹血糖、体质量及摄食饮水量,并测定21周龄模型动物的糖耐量、血中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指标的水平,进行胰腺的免疫... 目的对db/db小鼠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满足糖尿病研究的需要。方法在试验周期内,测定db/db小鼠的空腹血糖、体质量及摄食饮水量,并测定21周龄模型动物的糖耐量、血中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指标的水平,进行胰腺的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及主要脏器的病理学检查,并与db/m小鼠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db/m小鼠比较,db/db小鼠过度肥胖,伴有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且肝脏和胰腺组织均出现明显病变,胰腺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结果与血液学测定结果一致,并可观察到胰岛中A细胞和B细胞的分布变化情况。结论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所做的相关生物学特性检测,可供糖尿病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B db小鼠 2型糖尿病 生理学特性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 胰岛素抵抗
原文传递
元胡止痛滴丸对痛经模型镇痛作用的配伍合理性和比较优势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冯玥 朱振娜 +1 位作者 胡金芳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7年第7期917-921,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元胡止痛滴丸及其组分对缩宫素痛经模型的影响,并与临床上同类药月月舒对比,探讨其配伍的合理性及比较优势。方法通过ip缩宫素诱发大鼠痛经模型,观察元胡止痛滴丸及其组成成分延胡索浸膏、白芷浸膏对扭体反应潜伏期及次数... 目的通过观察元胡止痛滴丸及其组分对缩宫素痛经模型的影响,并与临床上同类药月月舒对比,探讨其配伍的合理性及比较优势。方法通过ip缩宫素诱发大鼠痛经模型,观察元胡止痛滴丸及其组成成分延胡索浸膏、白芷浸膏对扭体反应潜伏期及次数的影响;ELISA法检测与疼痛相关血浆中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A)、b-内啡肽(b-EP)、前列腺素F2α(PGF_(2α))、前列腺素E_2(PGE_2)水平,脑组织中多巴胺(DA)水平;金氏概率相加法计算Q值,根据Q值是否大于1判断元胡止痛滴丸的效果是否优于组分单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元胡止痛滴丸、延胡索浸膏和白芷浸膏能够显著减少扭体次数、延长扭体反应的潜伏期(P<0.05、0.01、0.001),Q值均大于1;与月月舒比较,元胡止痛滴丸作用显著增强(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元胡止痛滴丸和延胡索浸膏可显著升高β-EP、PGE_2水平(P<0.05、0.01),显著降低5-HT、NA、DA、PGF_(2α)水平及PGF_(2α)/PGE_2比值(P<0.05、0.01、0.001);白芷浸膏可显著降低5-HT、DA水平(P<0.05、0.01);β-EP、NA、DA和PGE_2的Q值均大于1;与月月舒比较,元胡止痛滴丸可显著升高β-EP、PGE_2水平,显著降低5-HT、PGF_(2α)水平及PGF_(2α)/PGE_2比值(P<0.05、0.01)。结论元胡止痛滴丸对痛经模型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作用强度优于组分单用,配伍具有合理性,与月月舒比较具有起效早、作用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胡止痛滴丸 延胡索 白芷 镇痛 金氏概率相加法 配伍
原文传递
元胡止痛滴丸对硝酸甘油诱导大鼠实验性偏头痛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冯玥 胡金芳 +3 位作者 邸志权 许浚 张铁军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6年第4期423-426,共4页
目的研究元胡止痛滴丸对大鼠实验性偏头痛的镇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正天丸(3.0 g/kg)组以及元胡止痛滴丸0.4、0.8、1.6 g生药/kg组,每组10只,ig给药,给药体积0.5 m L/100 g,1次/d,连续给药3 ... 目的研究元胡止痛滴丸对大鼠实验性偏头痛的镇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正天丸(3.0 g/kg)组以及元胡止痛滴丸0.4、0.8、1.6 g生药/kg组,每组10只,ig给药,给药体积0.5 m L/100 g,1次/d,连续给药3 d。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去离子水。末次给药后30 min,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sc硝酸甘油注射液10 mg/kg,复制大鼠实验性偏头痛模型。立即记录大鼠搔头潜伏期以及60 min内的搔头次数,计算搔头潜伏期延长率和搔头次数抑制率。测定大鼠脑组织和血清中多巴胺(DA)、5-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NO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元胡止痛滴丸0.8、1.6 g生药/kg组偏头痛大鼠的搔头次数显著减少(P〈0.05、0.01),并呈剂量相关性。与模型组比较,元胡止痛滴丸0.8 g生药/kg组DA、NO水平显著降低(P〈0.05),1.6 g生药/kg组5-HT、DA、NO水平显著降低(P〈0.01、0.001),β-EP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对CGRP水平基本无影响。结论元胡止痛滴丸在0.8~1.6 g生药/kg对大鼠实验性偏头痛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5-HT、NO、DA、β-EP等与疼痛相关的血管活性物质及神经递质的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胡止痛滴丸 实验性偏头痛 镇痛作用
原文传递
丹参滴丸对CCl_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兆凤 胡金芳 +3 位作者 马洁 刘静 王晶晶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991-1996,共6页
目的观察丹参滴丸对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用CCl4复合因素法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丹参滴丸各组同时ig给予丹参滴丸700、350、175 mg/kg,阳性对照组给予扶正化瘀胶囊1 500 mg/kg... 目的观察丹参滴丸对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用CCl4复合因素法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丹参滴丸各组同时ig给予丹参滴丸700、350、175 mg/kg,阳性对照组给予扶正化瘀胶囊1 500 mg/kg,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7周,正常大鼠给予蒸馏水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活性及总蛋白(TP)、白蛋白(ALB)、IV型胶原的水平;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和羟脯氨酸(Hyp)的量;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丹参滴丸能明显抑制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ALT、AST、NAG活性的升高,降低IV型胶原的量,增加TP和ALB的量;降低肝组织中Hyp和MDA的量,提高SOD的活性,抑制胶原纤维的增加,亦能降低α-SMA的表达。结论丹参滴丸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其抗脂质过氧化、抑制胶原纤维的增加及降低α-SMA的表达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滴丸 CCL4 肝纤维化 脂质过氧化 胶原纤维 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
原文传递
益肾蠲痹丸对Ⅱ型胶原致关节炎大鼠踝关节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晶晶 刘静 +5 位作者 裴天仙 郭景玥 郭传敏 杨东 张宗鹏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3064-3069,共6页
目的观察益肾蠲痹丸对II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踝关节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并探讨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建立CIA大鼠模型,观察益肾蠲痹丸对CIA大鼠足肿胀的... 目的观察益肾蠲痹丸对II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踝关节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并探讨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建立CIA大鼠模型,观察益肾蠲痹丸对CIA大鼠足肿胀的治疗作用,对踝关节局部组织病理形态损伤的治疗作用,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滑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肝组织中的VEGF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益肾蠲痹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踝关节肿胀程度明显减轻,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0.001)。益肾蠲痹丸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滑膜细胞增生减轻,滑膜组织充血水肿明显减轻,血管增生和浸润炎细胞数量减少,血管翳形成显著减少,纤维组织形成减少,软骨与骨组织破坏程度减轻。益肾蠲痹丸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滑膜组织中VEGF表达明显降低(P<0.05、0.01),低剂量组滑膜组织中VEGF表达亦有下降趋势。益肾蠲痹丸高、中剂量组能显著下调肝组织中VEGF-B基因的表达(fold change>1.5)。结论益肾蠲痹丸对CIA大鼠有显著治疗作用,能明显减轻大鼠踝关节肿胀程度,显著抑制CIA大鼠组织病理改变,能显著下调滑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肝组织中VEGF-B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肝组织、滑膜组织中VEGF的量,抑制滑膜组织中血管翳的形成,减少对关节软骨和骨组织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肾蠲痹丸 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因芯片 血管翳
原文传递
白脉软膏对脑卒中的治疗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维武 刘静 +1 位作者 陆洁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7年第2期196-200,共5页
目的观察白脉软膏对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对其可能的活血化瘀治疗原则进行初步探究。方法白脉软膏皮肤外涂给药,高、中、低剂量分别为0.075、0.150、0.300 g生药/kg,采用大鼠脑中动脉血栓性局部缺血模型评价白脉软膏的预防和治疗作... 目的观察白脉软膏对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对其可能的活血化瘀治疗原则进行初步探究。方法白脉软膏皮肤外涂给药,高、中、低剂量分别为0.075、0.150、0.300 g生药/kg,采用大鼠脑中动脉血栓性局部缺血模型评价白脉软膏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采用大鼠自身血肿吸收实验、大鼠急性血瘀模型和大鼠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实验评价白脉软膏活血化瘀作用。结果白脉软膏皮肤外涂给药,在0.075、0.150、0.300 g生药/kg剂量下,对脑卒中模型大鼠无显著预防作用;显著改善脑卒中模型大鼠行为学评分;显著减小大鼠自身血肿面积;显著降低血瘀模型大鼠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显著的延长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时间。结论白脉软膏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模型大鼠行为协调性,发挥显著治疗作用,但并无显著预防作用,初步探明其可能的中医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脉软膏 脑卒中 活血化瘀 血流变 血栓
原文传递
小分子阿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邸志权 姜一朴 +4 位作者 王延涛 安梦培 胡金芳 张淹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8年第9期1602-1605,1667,共5页
目的研究小分子阿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生血丸3.00 g/kg组和小分子阿胶3.00、1.50、0.75 g/kg组,ig给药14 d,ip环磷酰胺或氢化可的松建立免疫低下模型,用鸡红细胞诱导小鼠溶血素,测定小... 目的研究小分子阿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生血丸3.00 g/kg组和小分子阿胶3.00、1.50、0.75 g/kg组,ig给药14 d,ip环磷酰胺或氢化可的松建立免疫低下模型,用鸡红细胞诱导小鼠溶血素,测定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观察小分子阿胶对体液免疫的影响;采用二硝基氯苯诱导小鼠耳廓肿胀,检测小鼠耳廓肿胀度,观察小分子阿胶对细胞免疫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对小鼠淋巴细胞亚群进行分析,观察小分子阿胶对小鼠淋巴细胞分型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小分子阿胶3.00、1.50、0.75 g/kg显著提高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血清溶血素含量(P<0.01);3.00、1.50 g/kg显著提高小鼠耳廓肿胀度(P<0.01、0.05);3.00 g/kg显著提高小鼠T淋巴细胞(CD3^+)、辅助性T细胞和迟发超敏性T细胞(CD3^+CD4^+)占淋巴细胞的比例(P<0.01)。结论小分子阿胶能提高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对免疫功能有正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分子阿胶 免疫功能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迟发型变态反应 淋巴细胞亚群
原文传递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对环磷酰胺诱导小鼠免疫低下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晓光 胡金芳 +4 位作者 宋美珍 万梅绪 叶正良 鞠爱春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6年第6期962-965,共4页
目的探索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YQFM)对环磷酰胺致免疫低下小鼠的影响。方法 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注射用益气复脉高、中、低剂量(1417.00、708.50、354.25 mg/kg)组,尾iv给药,每天1次,连续6 d,于第2天给药后,ip环磷酰胺100... 目的探索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YQFM)对环磷酰胺致免疫低下小鼠的影响。方法 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注射用益气复脉高、中、低剂量(1417.00、708.50、354.25 mg/kg)组,尾iv给药,每天1次,连续6 d,于第2天给药后,ip环磷酰胺100 mg/kg制备小鼠免疫低下模型。尾iv印度墨汁检测小鼠炭廓清功能;检测小鼠脾脏指数;ip 5%鸡红细胞悬液检测血清溶血素水平;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建立耳廓迟发型超敏反应模型,观察各组小鼠耳肿胀度的变化;动物血液分析仪测定小鼠白细胞数和骨髓有核细胞数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的YQFM均可显著促进免疫低下小鼠的炭廓清功能,显著增加脾脏指数、骨髓有核细胞数和白细胞数(P<0.05、0.01、0.001);高剂量可显著增加溶血素的生成(P<0.05);中、低剂量显著增强迟发型超敏反应(P<0.05、0.01)。结论 YQFM可显著改善环磷酰胺导致的小鼠免疫低下,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抗肿瘤辅助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 环磷酰胺 免疫低下 炭廓清功能 脾脏指数 溶血素 迟发型超敏反应 抗肿瘤辅助用药
原文传递
新癀片中药成分对吲哚美辛胃肠毒性的减毒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静 邸志权 +3 位作者 王晶晶 王春凤 包侠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15-1120,共6页
目的研究新癀片中药成分对吲哚美辛产生的胃肠毒性反应的减毒作用机制。方法大鼠分别ig给予新癀片及相当剂量的吲哚美辛,每日1次,连续给予3 d,测定各组大鼠胃酸分泌量及胃蛋白酶活性;测定血清胃泌素、环氧化酶-1(COX-1)、环氧化酶-2(COX... 目的研究新癀片中药成分对吲哚美辛产生的胃肠毒性反应的减毒作用机制。方法大鼠分别ig给予新癀片及相当剂量的吲哚美辛,每日1次,连续给予3 d,测定各组大鼠胃酸分泌量及胃蛋白酶活性;测定血清胃泌素、环氧化酶-1(COX-1)、环氧化酶-2(COX-2)等指标;大鼠分别ig给予新癀片及相当剂量的吲哚美辛,每日1次,连续给予2周,进行肝组织基因表达芯片分析,研究新癀片及吲哚美辛对胃肠毒性相关基因的影响。结果吲哚美辛可促进大鼠胃泌素分泌,从而促进胃酸分泌及增加胃蛋白酶活性,新癀片能显著抑制胃泌素分泌,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对胃酸分泌增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吲哚美辛可显著抑制COX-1活力,而与吲哚美辛比较,新癀片可以升高COX-1活性。吲哚美辛能显著下调基质金属肽酶2(Mmp2)表达,上调穿孔蛋白基因表达,显著下调免疫、凝血系统相关基因表达;与吲哚美辛比较,新癀片能显著上调Mmp2、紧密连接蛋白1(Cldn1)表达,下调穿孔蛋白基因表达,显著上调免疫相关基因、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表达。结论新癀片中药成分对吲哚美辛胃肠毒性的减毒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胃泌素分泌增加、提高被吲哚美辛抑制的COX-1活性,以及上调Cldn1表达,下调穿孔蛋白表达,增加细胞膜稳定性,上调免疫相关蛋白基因、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表达,促进伤口修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癀片 吲哚美辛 基因芯片 胃溃疡 减毒作用
原文传递
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基础研究及抗COVID-19中药新药研发思路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铁军 许浚 +5 位作者 韩彦琪 刘静 张洪兵 白钢 刘昌孝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273-2282,共10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疫情,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对COVID-19的认识以及中医药防控路径,以疏风解毒胶囊为例,概述了中医药针对早期干预、阻断病情进展、改善症状、抗炎免疫、抑制&qu...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疫情,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对COVID-19的认识以及中医药防控路径,以疏风解毒胶囊为例,概述了中医药针对早期干预、阻断病情进展、改善症状、抗炎免疫、抑制"细胞因子风暴"以及辨证分型、发挥配伍优势等方面的思路和研究实践,并提出中药新药研发科学模式建立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疏风解毒胶囊 抗炎 免疫调节 新药 细胞因子风暴
原文传递
新癀片皮肤外涂给药抗炎镇痛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胡金芳 刘静 +1 位作者 王春凤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0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观察新癀片外涂给药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制作炎症及镇痛模型,观察新癀片外涂给药的抗炎镇痛作用。结果:新癀片外涂给药对小鼠耳肿、大鼠角叉菜胶足肿、棉球肉芽肿等急、慢性炎症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大、小鼠水浴甩尾、小鼠... 目的:观察新癀片外涂给药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制作炎症及镇痛模型,观察新癀片外涂给药的抗炎镇痛作用。结果:新癀片外涂给药对小鼠耳肿、大鼠角叉菜胶足肿、棉球肉芽肿等急、慢性炎症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大、小鼠水浴甩尾、小鼠醋酸扭体等温热刺激、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有非常显著的镇痛作用,且在相同剂量下,外涂给药和ig给药的作用无明显差异。结论:新癀片外涂给药同ig给药一样,对各种肿痛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 抗炎 外用给药 新癀片
原文传递
新癀片中药组分对吲哚美辛的减毒作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胡金芳 刘静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0年第3期204-206,共3页
目的探讨新癀片中的中药组分对化学药成分吲哚美辛的减毒作用。方法采用急性毒性实验。给ICR小鼠分别ig不同剂量的新癀片、化学药成分吲哚美辛,记录各组小鼠的死亡数、毒性症状,用Bliss法分别计算LD50。同时另设新癀片中药组分组,确定... 目的探讨新癀片中的中药组分对化学药成分吲哚美辛的减毒作用。方法采用急性毒性实验。给ICR小鼠分别ig不同剂量的新癀片、化学药成分吲哚美辛,记录各组小鼠的死亡数、毒性症状,用Bliss法分别计算LD50。同时另设新癀片中药组分组,确定其最大给药量,并观察毒性反应。结果新癀片中药组分对小鼠的1日最大给药量为18.2g/kg。吲哚美辛的LD50为18.31mg/kg,新癀片的LD50为1217.83mg/kg,由于吲哚美辛在新癀片中的质量分数为2.478%,因此折算成新癀片中吲哚美辛的LD50为30.16mg/kg。结论新癀片中中药组分对吲哚美辛具有减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癀片 中药组分 减毒 吲哚美辛 急性毒性
原文传递
疏风解毒胶囊二次开发的系统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铁军 朱强 +3 位作者 许浚 曹勇 李翔宇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3517-3525,共9页
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研究是中药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突破制约中医药理论和中药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路径。以疏风解毒胶囊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二次开发研究,通过药材、成品以及口服入血成分的辨识和表征,阐释... 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研究是中药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突破制约中医药理论和中药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路径。以疏风解毒胶囊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二次开发研究,通过药材、成品以及口服入血成分的辨识和表征,阐释了疏风解毒胶囊的化学物质组,进一步通过UPLC-Q/TOF-MS整合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实验以及网络药理学分析和谱-效筛选方法,筛选和明确了主要药效物质基础;基于传统功效,以整体动物模型、基因组学等方法,从抗炎免疫、解热等方面阐释其作用机制,并阐明主要成分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规律,阐释了疏风解毒胶囊的作用机制;通过拆方研究并与同类中药以及化学药比较,阐释了该药的组方特点和配伍规律,提炼和发现了其作用特点、比较优势和临床核心价值;通过多批样品、多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以及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的建立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建立疏风解毒胶囊的药材与成品的质量控制体系,对原有的质量标准进行了全面提升,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均一、稳定、可控。为该品种的临床推广应用和指导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并为其他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思路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大品种 疏风解毒胶囊 质量标志物 二次开发 系统研究 网络药理学 谱-效关系
原文传递
新癀片活血化瘀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吕晓静 刘静 +3 位作者 田兴美 王春凤 包侠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3期18-20,共3页
目的研究新癀片活血化瘀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大鼠体内血栓形成试验、大鼠血瘀模型血流变试验、大鼠血小板聚集试验观察新癀片对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以及血小板聚集等方面的作用,以及进行肝组织基因芯片检测,研究新癀片活血化瘀作用... 目的研究新癀片活血化瘀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大鼠体内血栓形成试验、大鼠血瘀模型血流变试验、大鼠血小板聚集试验观察新癀片对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以及血小板聚集等方面的作用,以及进行肝组织基因芯片检测,研究新癀片活血化瘀作用的机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新癀片能显著抑制体内血栓形成时间(P<0.05),能降低血瘀模型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P<0.01),中剂量组显著性更明显(P<0.001),能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P<0.001),基因芯片显示,新癀片各组均显著下调肝组织内皮素转化酶样1蛋白、纤维蛋白原β链、凝固因子Ⅲ、A型内皮素受体、血小板激活因子受体的基因表达。结论新癀片的活血化瘀作用主要是通过减少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凝固因子Ⅲ的基因表达,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纤维蛋白原表达,改善血浆黏度及延长血栓形成时间;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抑制红细胞聚集从而改善全血黏度;减少内皮素转化酶样1蛋白、A型内皮素受体基因表达,从而抑制内皮素发挥缩血管活性,改善血流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癀片 活血化瘀机制 血栓 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血必净口服泡腾片对内毒素损伤大鼠器官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姚小青 张韻慧 +5 位作者 孙长海 祖广影 胡金芳 张金晓 程晓翔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57-359,共3页
血必净是由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奠基人王今达教授以王清任血府逐瘀汤组方为基础,根据“三证三法”辨证原则及“菌毒并治”理论,自行研制的中药制剂,后经天津红日药业开发为中药注射液,属闰家中药保密品种。血必净从36组中药复方... 血必净是由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奠基人王今达教授以王清任血府逐瘀汤组方为基础,根据“三证三法”辨证原则及“菌毒并治”理论,自行研制的中药制剂,后经天津红日药业开发为中药注射液,属闰家中药保密品种。血必净从36组中药复方中筛选组方而成,其有效成分从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中提取,包括红仡黄色素A、川芎嗪、丹参素、阿魏酸、芍药苷、原儿茶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必净口服泡腾片 内毒素 中毒性损伤 血生化指标 器官保护
原文传递
风湿1号颗粒的抗痛风作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多月英 王宇伟 +2 位作者 张道莹 梅学仁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1-343,共3页
目的 研究风湿 1号颗粒的抗痛风作用。方法 风湿 1号颗粒 ig给药 ,并用消炎痛和秋水仙碱作对照。结果 在 5 ,10 ,2 0 g生药剂量下 ,具有非常显著的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其中对尿酸钠诱导的小鼠足肿、大鼠足肿和家兔急性痛风性关节... 目的 研究风湿 1号颗粒的抗痛风作用。方法 风湿 1号颗粒 ig给药 ,并用消炎痛和秋水仙碱作对照。结果 在 5 ,10 ,2 0 g生药剂量下 ,具有非常显著的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其中对尿酸钠诱导的小鼠足肿、大鼠足肿和家兔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抑制作用较强 ,在以上几种实验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上 ,该药的抗痛风作用强于阳性对照药消炎痛和秋水仙碱。结论 风湿 1号颗粒在临床上能够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1号 痛风性关节炎 抗通风作用 中药颗粒 动物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