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享发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命题 被引量:7
1
作者 鹏颖 《黑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16年第3期68-72,共5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以"共享发展"诠释"共同富裕",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回归和超越;以"共享发展"践行"五大理念",开拓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以"共享发展"诠释"共同富裕",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回归和超越;以"共享发展"践行"五大理念",开拓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战略布局的新境界;以"共享发展"引导"人人共建",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和动力;"共享发展"蕴含着"全面发展",展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追求。共享发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发展 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核心命题
下载PDF
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被引量:6
2
作者 《理论视野》 CSSCI 2022年第10期54-59,共6页
在物质文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稳步前进,形成强大的意识形态引领力与高度发达的精神生产力,实现文化类型的多样性发展,凝聚起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精神要求。“两个文明”相协调有助于增强历史... 在物质文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稳步前进,形成强大的意识形态引领力与高度发达的精神生产力,实现文化类型的多样性发展,凝聚起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精神要求。“两个文明”相协调有助于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抵御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侵蚀;有助于推动贯彻新发展理念,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度构建,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提供思想保障和价值引领。以“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道路,促进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弘扬中国精神,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构筑中国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凝聚中国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明互鉴,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表现及其超越*——基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 被引量:3
3
作者 王贵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8年第4期43-49,共7页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但社会生活领域中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精神生活的丰富尚未实现协调发展。本质上看,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但社会生活领域中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精神生活的丰富尚未实现协调发展。本质上看,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要解决这一矛盾,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应明确"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经济内容也包括文化内容这一基本前提,通过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广大人民的精神境界,以促进人们全面理解和合理追求真正的美好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美好生活
下载PDF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及其建构路径 被引量:3
4
作者 邹广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7年第5期28-35,共8页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建构文化自信愈发成为中国步入历史新阶段的紧迫任务。建构文化自信面临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相对滞后、文化价值诉求的相对混乱、中国主流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的相对失语等,这些问题成为...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建构文化自信愈发成为中国步入历史新阶段的紧迫任务。建构文化自信面临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相对滞后、文化价值诉求的相对混乱、中国主流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的相对失语等,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中国迈向文化强国的重要因素。我们需要站在时代发展前沿,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观,反思并超越传统意义上二元对立的文化观念,努力克服现代性困境,破解现代性发展之谜,积极寻找建构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观 文化建设 当代中国
下载PDF
如何理解贫困: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 被引量:3
5
作者 《哲学分析》 CSSCI 2021年第2期38-49,196,197,共14页
基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黑格尔认为现代社会贫困问题的核心是精神贫困,即市民在思想意识中抛弃市民社会原则。物质贫困从属于精神贫困,是“底层劳动阶级”精神贫困的外化。与之相对,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批判黑格尔的哲学立场,强调“感性... 基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黑格尔认为现代社会贫困问题的核心是精神贫困,即市民在思想意识中抛弃市民社会原则。物质贫困从属于精神贫困,是“底层劳动阶级”精神贫困的外化。与之相对,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批判黑格尔的哲学立场,强调“感性的人”是历史的起点,应从物质生产的实践领域出发理解贫困问题的实质。现代社会建立在阶级压迫的基础上,市民社会原则并不存在。物质贫困是贫困问题的核心,即工人阶级遭受剥削压迫,精神贫困由物质贫困决定,表现为个体的利己主义观念。在黑格尔那里,贫困问题是无解的,不过,马克思则通过对历史现实和社会思想语境的考察,逐渐自觉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形成了解决贫困问题的正确理念与科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精神贫困 物质贫困
下载PDF
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基于《巴黎手稿》的市民社会批判视角 被引量:2
6
作者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1-77,共7页
在传统理解里,人们大多从本体论的立场出发把握《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往往忽视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对这一过程的重要影响。实际上,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已经总体上接受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原则,并早在《... 在传统理解里,人们大多从本体论的立场出发把握《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往往忽视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对这一过程的重要影响。实际上,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已经总体上接受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原则,并早在《笔记本Ⅰ》里就延续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抽象化"的基本理解,认为"真正的生产"是人进入市民社会进而超越动物局限性的关键。不过,马克思没有像黑格尔那样深陷市民社会原则的悖论,而是正面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异化劳动"与市民社会原则的尖锐对立,这为他今后形成解读历史发展的独立框架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劳动 市民社会
原文传递
马克思“巴黎时期”劳动观及其现代性启示——《巴黎手稿》中劳动概念对“双重逻辑”的统摄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贵贤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8-422,共5页
《巴黎手稿》中的"人本主义逻辑",实际是马克思"异化劳动"批判的总体宏观框架;而"唯物主义逻辑"则是马克思"谋生劳动"批判的具体微观框架。虽然,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实现了对"双重逻辑"... 《巴黎手稿》中的"人本主义逻辑",实际是马克思"异化劳动"批判的总体宏观框架;而"唯物主义逻辑"则是马克思"谋生劳动"批判的具体微观框架。虽然,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实现了对"双重逻辑"的统摄,但"人本主义逻辑"的核心地位,使得劳动批判理论尴尬地徘徊于应然与实然之间,并不得不最终宣告《巴黎手稿》理论目的及其演进路径的破产。可无论如何,马克思"巴黎时期"劳动观的基本特点,仍旧给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发展历程带来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巴黎手稿》 劳动 人本主义逻辑 唯物主义逻辑
下载PDF
贫困如何产生:马克思与黑格尔的认知差异——从《法哲学讲义》到《哲学的贫困》 被引量:1
8
作者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6-75,共10页
在市民社会原则的框架下,黑格尔的贫困成因思想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体的自然差异和社会分工都能引发相对贫困,但他仅从前者出发,认为贫困者对市民社会的不满是"违背自然"的"任性",并将之视为"贫困贱民"... 在市民社会原则的框架下,黑格尔的贫困成因思想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体的自然差异和社会分工都能引发相对贫困,但他仅从前者出发,认为贫困者对市民社会的不满是"违背自然"的"任性",并将之视为"贫困贱民"(绝对贫困)产生的直接原因;第二,他的"富裕贱民"思想,无法解释为什么资本家可以不通过等价交换就从工人那里获得所需(压迫)。与之相比,马克思则放弃了市民社会原则,通过"阶级对抗"的视角指出,"压迫"和"被压迫"根植于资本家与工人的阶级身份,贫困来源于社会经济结构而非个体的自然差异或"任性"等主观因素。这种对历史的客观把握,为贫困者形成"阶级意识"、改变自身命运,找到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马克思 贫困 工人 资本家
原文传递
如何摆脱贫困: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
9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4期31-32,共2页
如何摆脱贫困?这是一个困扰现代社会的难题。黑格尔与马克思都关注18世纪、19世纪人类社会的贫困问题,但对此却得出了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探究他们的思想生成与实质差异,有助于今人更清楚地理解现代社会运行发展的内在规律,探寻摆脱贫... 如何摆脱贫困?这是一个困扰现代社会的难题。黑格尔与马克思都关注18世纪、19世纪人类社会的贫困问题,但对此却得出了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探究他们的思想生成与实质差异,有助于今人更清楚地理解现代社会运行发展的内在规律,探寻摆脱贫困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摆脱贫困 黑格尔 现实路径 解决方案 内在规律 马克思 18世纪
原文传递
《巴黎手稿》问题的逻辑内涵及哲学本质
10
作者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49-54,共6页
马克思《巴黎手稿》的逻辑展开过程中,存在着一次深刻的路径否定,即"历史现象学的辩证法演绎"取代"历史现象学的价值批判"。这一方面,标志着费尔巴哈哲学在马克思思想中的没落;另一方面,预示着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精... 马克思《巴黎手稿》的逻辑展开过程中,存在着一次深刻的路径否定,即"历史现象学的辩证法演绎"取代"历史现象学的价值批判"。这一方面,标志着费尔巴哈哲学在马克思思想中的没落;另一方面,预示着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精神在马克思话语体系中,实现了深层次的复兴。但是,理解这一哲学路径的转换,必须基于此前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历程,从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理解及对"人的解放"路径的探究出发,才能真正重现《巴黎手稿》中马克思理论范式变革的深层逻辑渊源及其哲学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巴黎手稿》问题” 《论犹太人问题》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下载PDF
马克思《巴黎手稿》中劳动批判的三重视界及其逻辑演进
11
作者 《哲学分析》 2016年第3期91-101,共11页
马克思在笔记本I中发现了"私有财产"的社会历史意义,这意味着"异化劳动"视界不足以支撑起扬弃"私有财产"的现实或逻辑途径。但是,"谋生劳动"视界逻辑框架却仍旧没能超越笔记本I中"异化劳... 马克思在笔记本I中发现了"私有财产"的社会历史意义,这意味着"异化劳动"视界不足以支撑起扬弃"私有财产"的现实或逻辑途径。但是,"谋生劳动"视界逻辑框架却仍旧没能超越笔记本I中"异化劳动"的价值批判范式。所以,在整个笔记本II和III的"世界历史"视界,马克思则通过对市民社会的黑格尔历史辩证法式考察,透视私有财产与人本身矛盾的现实发展历程。因为只有在"世界历史"视界中,私有财产与人的尖锐对立才是可以被逻辑地扬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批判逻辑 “异化劳动”视界 “谋生劳动”视界 “世界历史”视界
下载PDF
可持续与发展的内在紧张——评[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12
作者 《理论界》 2012年第3期45-46,共2页
"可持续"和"发展"是一个充满张力的矛盾丛。自然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与滥用,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资本逻辑",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近代西方哲学的根本价值指向,是人类主宰自然,索取自然,挑战自然... "可持续"和"发展"是一个充满张力的矛盾丛。自然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与滥用,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资本逻辑",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近代西方哲学的根本价值指向,是人类主宰自然,索取自然,挑战自然,进而造成经济社会发展难以持续的根本原因。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启示我们,向自然界学习,以适应自然、依赖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而不能为了满足自身私利,一味索取自然,那种盲目追求GDP的发展观、政绩观应当废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科学技术 资本逻辑 可持续发展 《寂静的春天》
原文传递
《青年黑格尔》中卢卡奇异化理论的再解读
13
作者 《理论界》 2016年第4期15-22,共8页
在《青年黑格尔》中,卢卡奇认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核心范畴在于异化,并把黑格尔的异化概念区分了"三个阶段"。在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对比中,卢卡奇表达他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理解。在卢卡奇看来,... 在《青年黑格尔》中,卢卡奇认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核心范畴在于异化,并把黑格尔的异化概念区分了"三个阶段"。在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对比中,卢卡奇表达他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理解。在卢卡奇看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概念已经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上超越了黑格尔。但是文本中卢卡奇对"唯物主义辩证法"概念的模糊解读,为理解其异化思想提出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卢卡奇 异化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性焦虑的消解
14
作者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84-90,共7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已经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难以绕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批判和重构现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世界历史维度。"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重构现代性的理论创新。探索现代性新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已经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难以绕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批判和重构现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世界历史维度。"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重构现代性的理论创新。探索现代性新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宗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问世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历史价值是对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新贡献。它证明在全球化进程中人们对现代世界本质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普遍性和普适性,它增加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历史文化中的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代性 中国模式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欧内斯特·卡伦巴赫《生态乌托邦》启示
15
作者 陈凡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87-91,共5页
美国当代著名环保作家卡伦巴赫的《生态乌托邦》生动描绘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画面。不可持续发展有其自然科学技术根源、社会制度设计根源和哲学根源。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下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论自觉在很大程度上是合... 美国当代著名环保作家卡伦巴赫的《生态乌托邦》生动描绘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画面。不可持续发展有其自然科学技术根源、社会制度设计根源和哲学根源。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下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论自觉在很大程度上是合乎规律性和合乎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反映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合目性的反映的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尊重。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就要着眼于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的有机统一,共同创造"美丽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乌托邦》 可持续发展 科学与价值
下载PDF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16
作者 孙培军 《党课参考》 2022年第8期29-41,共13页
2022年3月5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首次用“五个必由之路”系统阐明新时代更加坚定的重要认识。“五个必由之路”其中之一就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2022年3月5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首次用“五个必由之路”系统阐明新时代更加坚定的重要认识。“五个必由之路”其中之一就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述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深刻总结了百年来党和人民团结奋进的宝贵历史经验,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结奋斗 新征程 必由之路 理论自觉 前进方向 行动指南 伟业 内蒙古
原文传递
深刻认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
17
作者 《机构与行政》 2022年第10期13-16,共4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深刻认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首先要把握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经历的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深刻认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首先要把握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经历的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 深刻认识 社会主义发展史 脱贫攻坚 三件大事 改革开放史 里程碑意义 中国史
原文传递
新时代与中国残疾人事业未来发展
18
作者 邹广文 《残疾人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12-16,共5页
马克思将劳动作为考察人类生存境遇的主要范畴。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以后,人与劳动及其产物的关系发生了颠倒,"物的依赖性"成为这一社会阶段的主要特征。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由于先天或后天等原因,残疾人更难以融入社会分工体系... 马克思将劳动作为考察人类生存境遇的主要范畴。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以后,人与劳动及其产物的关系发生了颠倒,"物的依赖性"成为这一社会阶段的主要特征。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由于先天或后天等原因,残疾人更难以融入社会分工体系,更难以得到社会的承认和保障,以至于一定程度上沦为社会的边缘性群体。在新时代的语境下,为了真正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我国应当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转变传统的残疾人帮扶理念,最终实现残疾人保障服务水平的总体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马克思 残疾人事业
下载PDF
如何摆脱贫困: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
19
作者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1-69,共9页
黑格尔认为,相对贫困是个体自然差异的外在表现,无法被消灭。绝对贫困是个体脱离分工体系后的遭遇,导致了社会解体,必须予以消灭。遗憾的是,慈善事业、社会救济或通过惩戒逼迫贱民成为劳动者等方式,都无助于消灭绝对贫困,消灭现代社会... 黑格尔认为,相对贫困是个体自然差异的外在表现,无法被消灭。绝对贫困是个体脱离分工体系后的遭遇,导致了社会解体,必须予以消灭。遗憾的是,慈善事业、社会救济或通过惩戒逼迫贱民成为劳动者等方式,都无助于消灭绝对贫困,消灭现代社会成了维护现代社会的唯一方式。黑格尔陷入了困境。马克思否定了黑格尔的逻辑前提,认为相对和绝对贫困都是阶级压迫的产物,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依据唯物史观,指出贫困问题得以解决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也克服了黑格尔的资产阶级立场,指出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进步,劳动者在“阶级意识”的作用下,能够通过革命消灭阶级压迫,改变自身贫困境遇。同时,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个体自然差异将无法成为个体获得财富多寡的最终根据。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的困境,彻底解决了贫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马克思 贫困 现代社会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与辩证方法——对G.A.科恩的批判
20
作者 (译) 李义天(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1年第1期97-111,共15页
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处在与他物对立统一的关系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这种互动性的关联对于事物来说是内在的、有机的和本质性的。然而,G.A.科恩接受了一种碎片化和机械论的世界图景。他所采用... 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处在与他物对立统一的关系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这种互动性的关联对于事物来说是内在的、有机的和本质性的。然而,G.A.科恩接受了一种碎片化和机械论的世界图景。他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割裂了人类历史中具体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遮蔽了事物及其属性的关系意义,忽视了人与自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使得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各项要素之间的联系变成了外在的和偶然的东西。理解马克思的历史理论,辩证的方法要比分析的方法更加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辩证方法 分析方法 G.A.科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