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陈明胜 +3 位作者 江晓燕 杨惠安 胡盈莹 潘晨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93-197,共5页
目的 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福州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住院治疗的666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肝硬化基础、糖尿病),并发... 目的 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福州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住院治疗的666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肝硬化基础、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情况(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以及治疗基线时临床检测指标,分析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析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满足正态分布的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非参数统计,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66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有125例合并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8.76%,病原菌以真菌最多见(54.84%),年龄≥60岁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41.18%,年龄<60岁发生率为16.9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36,P<0.01).125例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合并肝硬化和糖尿病者均高于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胆固醇、甲胎蛋白、白细胞计数、Hb、PTA、国际标准化比值、血清钠在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出现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比例高于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自发性腹膜炎、年龄、白蛋白、Hb、血清钠对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生存在重要的影响,其中白蛋白、Hb、血清钠为保护因素.结论 肺部感染作为肝功能衰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对肝功能衰竭的预后影响显著,早期预测肺部感染发生至关重要,对于高龄,并发自发性腹膜炎,低白蛋白、低血清钠、低Hb的患者应及时预防并监测肺部感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功能衰竭 肺炎 预后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冬青 陈立 +3 位作者 周锐 黄建荣 潘晨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740-743,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记录263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治疗基线时血清胆碱酯酶、白蛋白及胆固醇等反应肝脏储备功能的临床指标及重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计算其MELD评分。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记录263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治疗基线时血清胆碱酯酶、白蛋白及胆固醇等反应肝脏储备功能的临床指标及重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计算其MELD评分。所有患者随访满1年。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1年的随访时间内,67例死亡,病死率为25.5%。死亡组血清胆碱酯酶、白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存活组低。血清胆固醇水平随着MELD值的升高而下降。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得出,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胆固醇≤2.5 mmol/L、MELD评分≥30是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分别为6.286、2.983、2.272、2.168及1.853。结论胆固醇≤2.5 mmol/L、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及MELD评分≥30是决定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功能衰竭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停药复发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3
作者 陈立 李孝楼 +3 位作者 张冬青 林榕生 林明华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25-828,共4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达到停药标准后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且达到停药标准后复发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的资料。分析复发患者在治疗基线、停药和复发时生物化...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达到停药标准后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且达到停药标准后复发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的资料。分析复发患者在治疗基线、停药和复发时生物化学、血清学和病毒学等指标的特征。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停药复发的危险因素。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中位时间分别为38(24~80)个月和35(30~60)个月留=-1.313,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12(2~72)个月。49例(81.7%)患者出现生物化学突破,17例(28.3%)患者出现HBeAg阳转,其基线HBVDNA载量显著高于无生物化学突破和持续HBeAg阴性患者(f值分别为2.15和-2.54,P值均〈0.05)。HBeAg阳性组患者中位复发时间为14(3~72)个月,长于HBeAg阴性组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6(3~36)个月,X2=7.045,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HBeAg状态是影响停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R=1.937,95%C/为1.14~3.28,P〈0.05)。结论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停药复发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特征。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后更容易复发,对于此类患者在治疗达标后应延长疗程、巩固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抗病毒药 复发 治疗终点
原文传递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肝肾综合征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冬青 陈立 +2 位作者 林清锋 潘晨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43-746,共4页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发生肝肾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726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家族史、肝硬化、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情况(自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发生肝肾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726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家族史、肝硬化、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情况(自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以及基线时临床检测指标(白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ALT、AST、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胆碱酯酶、血钾、血钠、凝血酶原活动度、甲胎蛋白、HBV DNA、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对以上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肝肾综合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消化道出血(回归系数为1.313,比值比为3.716,95%可信区间为2.156 ~ 6.404)、肝性脑病(回归系数为1.120,比值比为3.065,95%可信区间为1.900 ~ 4.945)、自发性腹膜炎(回归系数为1.005,比值比为2.733,95%可信区间为1.379 ~ 5.417)、肺部感染(回归系数为1.051,比值比为2.862,95%可信区间为1.783 ~ 4.592)以及血白细胞水平(回归系数为0.056,比值比为1.058,95%可信区间为1.010 ~ 1.107)是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肝肾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腹膜炎、肺部感染、血白细胞水平升高是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肝肾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肝功能衰竭 肝.肾综合征 预后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孝楼 陈明胜 +2 位作者 江晓燕 陈立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288-291,共4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三代头孢菌素预防性抗感染治疗7 d,观察抗感染治疗... 目的探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三代头孢菌素预防性抗感染治疗7 d,观察抗感染治疗2周内的疗效,比较分析预防有效组和无效组之间临床特征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预防性抗感染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38例(46.4%)患者发生继发感染,预防有效组和预防无效组在凝血酶原时间、入住ICU的比例、入住ICU时间、接受深静脉穿刺的比例、Child-Pugh分级和Child-Pugh评分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hild-Pugh分级和入住ICU是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2.455[95%可信区间(95%CI):1.01~5.97,P=0.048]和4.12(95%CI:1.32~12.83,P=0.015)。结论三代头孢菌素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失败率较高,入住ICU和高Child-Pugh分级是影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胃肠出血 头孢菌素类 治疗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降钙素原、白介素-6及C反应蛋白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6
作者 孔金峰 陈丽芳 +4 位作者 熊克宫 林太杰 柯坤宇 柳丽娟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腹水性质,将我院住院的15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分为SBP组90例,非SBP组60例,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腹水性质,将我院住院的15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分为SBP组90例,非SBP组60例,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PCT、IL-6和CRP,利用ROC曲线分析PCT、IL-6和CRP对SBP的诊断价值。结果 1)血清PCT在SBP组、非SBP组、对照组分别为(0.78±0.59)ng/mL、(0.18±0.16)ng/mL、(0.05±0.03)ng/mL,SBP组高于非SBP组和对照组(P值均<0.05),非SBP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IL-6及CRP在SBP组分别为(87.89±43.33)pg/mL及(40.53±31.98)mg/mL,非SBP组分别为(41.90±25.38)pg/mL及(13.29±11.33)mg/L,对照组分别为(5.23±12.13)pg/mL及(3.13±2.24)mg/L,SBP组血清IL-6及CRP均高于非SBP组和对照组(P值均<0.05),非SBP组血清IL-6及CRP亦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3)PCT在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较IL-6及CRP在ROC曲线下面积大(分别为0.721及0.674)(P<0.05),而IL-6与CRP在ROC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PCT、IL-6和CRP作为诊断指标来判断SBP,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63ng/mL、72.58pg/mL和38.87mg/L,所对应的灵敏度分别为90.1%、83.4%和88.2%,特异度分别为82.9%、76.3%和67.5%。结论血清PCT、IL-6及CRP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SBP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以PCT的诊断价值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降钙素原 白介素-6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早期的病毒学应答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抗病毒治疗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立 郑彩霞 +5 位作者 林明华 林榕生 高海兵 黄建荣 潘晨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34-737,共4页
目的研究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早期快速病毒学应答对治疗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7月的乙型肝炎相关陧力Ⅱ急性肝衰竭患者106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拉米夫定(100mg/d)... 目的研究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早期快速病毒学应答对治疗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7月的乙型肝炎相关陧力Ⅱ急性肝衰竭患者106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拉米夫定(100mg/d)或恩替卡韦(0.5mg/d)抗病毒治疗,在治疗基线和第4周检测患者生物化学、凝血功能和HBVDNA载量,根据第4周的HBVDNA载量分为HBVDNA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的差别。用,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均数,对影响治疗转归的所有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治疗第4周时,HBVDNA阳性和阴性组TBil分别为(261.6±205.6)umol/L、(160.1±173.4)umol/L,两组比较,t=2.1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PTA分别为44.%±19.7u/0、56.8%±23.1%,两组比较,t=-2.07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VDNA阳性组和阴性组在治疗终点时的治疗无效率分别为50%(9/18)、14.8%(13/88),两组比较,X^2=9.23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情分期(早、中、晚期)影响治疗转归的OR值为6.559,95%可信区间为2.316~18.576;HBVDNA阴转影响治疗转归的OR值为0.209,95%可信区间为0.058~0.747。结论核苷类似物对病毒的快速抑制可提高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治疗4周内的早期病毒学应答有助于判断疾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功能衰竭 预后 抗病毒治疗
原文传递
基于角蛋白18的回归模型对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江晓燕 +2 位作者 张鑫 陈明胜 潘晨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18-522,共5页
目的研究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角蛋白18(K18)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3月于福州市传染病医院肝内科就诊并被确诊为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20例,随访3个月,分成死亡组和生存组,检测... 目的研究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角蛋白18(K18)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3月于福州市传染病医院肝内科就诊并被确诊为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20例,随访3个月,分成死亡组和生存组,检测其血清K18(M30、M65)片段含量,并收集相关实验室资料,分析不同组间M30、M65、M30/M65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相应logistic回归模型(LRM)。再选取2014年4月至2014年10月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51例,测定其M30、M65值,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计算LRM值,验证LRM模型诊断价值。结果对120例肝衰竭患者随访3个月,死亡40例,病死率33.3%。死亡组年龄、血氨、国际标准化比值、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65值高于存活组,凝血酶原活动度、甲胎蛋白水平低于存活组;糖尿病、肝硬化、肝性脑病、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等基础病及并发症在死亡组中的发生率高于存活组。年龄、肝性脑病(HE)、上消化道出血、直接胆红素、M30/M65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构建的模型LRM=0.061×年龄+0.69×HE+4.11×上消化道出血+3.201×in(直接胆红素)-3.875×In(M30/M65)-24.248。计算51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LRM值和MELD评分,并随访3个月,LRM模型AUC0.889,MELD评分AUC0.858,两者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z=0.417,P〉0.5)。结论M30/M65比值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构建的包含M30/M65的LRM模型对预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蛋白18 肝炎病毒 乙型 肝功能衰竭 急性 预后
原文传递
血栓弹力图评价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出血风险及预后价值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江晓燕 +2 位作者 李孝楼 李芹 陈明胜 《传染病信息》 2019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 TEG)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HBV-ACLF)患者的凝血功能,评价其在判断患者出血风险及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收集83例HBV-ACLF患者的临...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 TEG)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HBV-ACLF)患者的凝血功能,评价其在判断患者出血风险及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收集83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用TEG检测患者全血凝血动力学,同时检测其常规生化、凝血等指标;比较消化道出血组和无消化道出血组之间,生存组和死亡组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凝血指标[PT、APTT、凝血酶原国际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等]与TEG各参数[凝血因子活性(R值)、纤维蛋白原功能(K值)、纤维蛋白原功能(α-角)等]间的相关性;并用ROC曲线评价TEG的参数R值和PT对HBV-ACLF患者预后评估的能力。结果消化道出血组的R值、PT均较无消化道出血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3例患者中死亡37例,病死率为44.58%,死亡组年龄、R值、K值、PT、INR、TBIL、血清肌酐均明显高于生存组,凝血综合指数(CI值)、α-角、血小板功能(MA值)、凝血酶原活动度、抗凝血酶III、AFP水平均低于生存组(P均<0.05);TEG参数中R值、K值与PT呈正相关,与纤维蛋白原(fibrirlogerl, Fg)呈负相关;α-角和MA值、CI值都与PT、INR、TBIL呈负相关,与Fg呈正相关; R值对HBVACLF患者预后评估的能力低于PT,AUC分别为0.655、0.816。结论 TEG检测能真实反映HBV-ACLF患者凝血和抗凝在低水平的再平衡状态,其指标的异常提示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增加,但对预后评估的准确性低于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乙型肝炎 慢加急性肝衰竭 血栓弹力图 凝血障碍
下载PDF
纵向评估的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立 +3 位作者 周锐 黄建荣 李芹 潘晨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72-473,共2页
本研究在肝衰竭患者中对静态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forend-stageliverdisease,MELD)评分系统进行纵向的改良,以期通过动态的MLED评分更好的判断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衰竭 预后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自然史阶段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与肝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明胜 欧旸 +3 位作者 吕旭江 李孝楼 陈立 《中华传染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57-260,共4页
目的探讨CHB患者在不同自然阶段时血清HBsAg水平及其与肝组织病理学的关系,建立一种基于HBsAg的无创肝纤维化诊断模型。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住院接受肝活组织检查的CHB患者145例,其中HBeAg阳性73例。比较在不同自然史阶段以及不... 目的探讨CHB患者在不同自然阶段时血清HBsAg水平及其与肝组织病理学的关系,建立一种基于HBsAg的无创肝纤维化诊断模型。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住院接受肝活组织检查的CHB患者145例,其中HBeAg阳性73例。比较在不同自然史阶段以及不同HBeAg状态下患者HBsAg和HBV DNA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HBeAg阳性患者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评价基于HBsAg的无创肝纤维化诊断模型——肝纤维化判别函数的预测价值。统计学处理采用ANOVA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CHB患者在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再激活期的血清HBsAg分别为(4.29±0.69)、(3.56±0.61)、(3.22±0.64)和(3.54±0.50) lg IU/mL(F=16.72,P〈0.01);HBV DNA分别为(8.48±0.58)、(6.69±1.44)、(3.80±0.59)和(6.21±1.06) lg拷贝/mL(F=76.73,P〈0.01)。HBeAg阳性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G)≤G1、G2、G3、G4时的HBsAg分别为(4.44±0.65)、(4.00±0.72)、(3.74±0.62)和(3.28±0.50) lg IU/mL(F=9.198,P〈0.01);HBeAg阳性患者肝组织纤维化分期(S)≤S1、S2、S3、S4时的HBsAg分别为(4.55±0.54)、(4.04±0.89)、(3.59±0.63)和(3.34±0.50) lg IU/mL(F=10.66,P〈0.01)。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1.091,95%CI:1.013~1.175)和HBsAg(OR=0.190,95%CI:0.066~0.542)是HBeAg阳性患者肝纤维化的独立影响因素。肝纤维化判别函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49,高于AST与血小板比值指数(0.749)和基于4因子的肝纤维化指标(0.763)。结论血清HBsAg水平在CHB不同自然史阶段存在明显差异,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sAg水平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而降低,以HBsAg定量建立的无创肝纤维化模型可以初步判断肝组织的纤维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自然史 病理损伤
原文传递
126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郑玲 +1 位作者 李艳珍 李芹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2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对本院2008至2009年期间收治的12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年龄、性别、居住地区、病程、发热程度与持续时间、皮疹特点和消退规律、各项并发症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126例手...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对本院2008至2009年期间收治的12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年龄、性别、居住地区、病程、发热程度与持续时间、皮疹特点和消退规律、各项并发症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126例手足口病患儿,男女性别比为2∶1;发病年龄趋向低年龄组,76.19%为3岁以下儿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发病率高于市区;发病高峰为5~7月份;多数(71.42%)有发热,多数(97.62%)均有口腔疱疹及手足疱疹,合并支气管炎者32例、电解质紊乱者8例、咽峡炎者5例和肝损害者1例,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多见,126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结论手足口病为儿科常见病之一,常见并发症为支气管炎,可出现心肌受损及肝功能受损,尚未发现肾功能损害,只要及早诊断,正确治疗,其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传染病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郑丽青 柴一红 +3 位作者 姚履枫 张冬青 朱月永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119-122,共4页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78例中疗程≥48周的45例纳入研究,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观察生化学、病毒学及血清学应答,对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治疗24周时HBeAg...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78例中疗程≥48周的45例纳入研究,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观察生化学、病毒学及血清学应答,对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治疗24周时HBeAg定量水平≤10s/co的患者可获得较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治疗24周时的HBV DNA载量更能准确预测其HBeAg血清学转换率;治疗36周时血清HBsAg水平下降>2lg或绝对值≤10IU/mL的患者可获得较高的HBsAg阴转率,较治疗36周时的HBV DNA载量更能准确预测其HBsAg阴转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36周时HBsAg水平及HBsAg水平较基线的下降值是观察结束时HBsAg清除的预测因素。结论治疗24周时的HBeAg定量水平可作为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因素,治疗36周时HBsAg水平及HBsAg水平较基线的下降值是HBsAg清除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慢性 乙型 长效干扰素 疗效
下载PDF
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病理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明胜 孔金峰 +1 位作者 张元芬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18-218,220,共2页
目的:了解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在HBV DNA达105copies/ml以上时肝脏的病理和肝脏B超回声分布情况,探讨肝脏组织炎症与纤维化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将94例HBsAg阳性持续半年以上,TBil、ALT、AST正常,HBV DNA≥105copies/ml,且... 目的:了解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在HBV DNA达105copies/ml以上时肝脏的病理和肝脏B超回声分布情况,探讨肝脏组织炎症与纤维化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将94例HBsAg阳性持续半年以上,TBil、ALT、AST正常,HBV DNA≥105copies/ml,且未进行抗病毒治疗者进行肝组织病理及B超检查,进行分析。结果:94例中有69例(73.40%)感染者肝脏炎症程度≥2级,30例(31.91%)肝纤维化程度≥2级。B超回声差而炎症程度≥G2者的比例高达83.33%(20/24),纤维化程度≥S2者的比例达54.17%(13/24),在肝脏回声正常或中等的感染者中炎症度≥G2者的比例达70.21%(33/47)和69.57%(16/23),超声回声中等及差两组中,肝纤维化程度≥S2者的比例达84.60%。结论: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肝脏大多有G2以上炎症。对这类感染者应建议做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以便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B超回声情况与纤维化程度符合度较好,可根据B超回声不同初步判断肝脏纤维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活组织检查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对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抗生素使用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熊克宫 柯坤宇 +4 位作者 林太杰 孔金峰 柳丽娟 陈丽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3872-3874,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抗生素使用中的指导作用。方法:12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SBP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抗生素疗程按照我国抗生素使用指南,PCT组则通过检测血清PCT指导使用。观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抗生素使用中的指导作用。方法:12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SBP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抗生素疗程按照我国抗生素使用指南,PCT组则通过检测血清PCT指导使用。观察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抗生素疗程、住院费用、抗生素费用、临床有效率以及治疗后30 d 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和病死率。结果:PCT组的住院时间[14(7,23)d]、抗生素疗程[7(5,13)d]、住院费用[6 986(2 352,7 968)元]及抗生素费用[764(390,2216)元]均低于常规组[18(8,32)d、10(5,21)d、8 495(4 354,14 982)元、858(686,3 827)元]。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参考血清PCT能有效减少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SBP患者抗生素的使用,减少住院时间及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乙型肝炎肝硬化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抗生素
下载PDF
血清程序性死亡蛋白1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水平与脓毒症并发肝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林爱芳 吴旭玮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1,HMGB1)水平与脓毒症并发肝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8例脓毒症并发肝损伤患者作为肝损伤组,同期选择58例单纯脓毒... 目的探讨血清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1,HMGB1)水平与脓毒症并发肝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8例脓毒症并发肝损伤患者作为肝损伤组,同期选择58例单纯脓毒症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肝损伤程度将肝损伤组患者分为轻度损伤组(n=18)、中度损伤组(n=26)、重度损伤组(n=14);比较患者血清PD1、HMGB1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患者血清PD1、HMGB1表达水平与肝损伤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评估血清PD1、HMGB1表达水平对脓毒症患者并发肝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肝损伤组患者的血清PD1、HMGB1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重度损伤组患者的血清PD1、HMGB1表达水平依次递增(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血清PD1、HMGB1表达水平与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PD1、HMGB1表达水平对脓毒症并发肝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分别为0.718和0.777,且两者联合检测的AUC值最大,为0.865。结论血清PD1、HMGB1表达水平与脓毒症并发肝损伤密切相关,且两者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并发肝损伤的诊断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蛋白1 高迁移率族蛋白1 脓毒症 肝损伤
下载PDF
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并发肝肾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宝荣 杨世达 +4 位作者 黄水文 张冬青 潘晨 李东良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并发肝肾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以736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肝肾综合征与未并发肝肾综合征患者,观察患者一般情...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并发肝肾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以736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肝肾综合征与未并发肝肾综合征患者,观察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血液检测指标、肝脏大小及肝衰竭其他常见并发症等因素与肝肾综合征发生的相关性,并探讨肝肾综合征发生情况与患者90天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HBe Ag阴性率、基线CHOL、AFP、凝血酶原活动度、肝左叶长径、肝右叶斜径均显著低于未并发肝肾综合征患者,而年龄、血Cr、INR则显著高于未并发肝肾综合征(P<0.01或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真菌感染、上消化道出血、PTA降低、肝右叶斜径缩小为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并发肝肾综合征高危险因素,与HRS的发生密切相关。HRS的发生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90天的短期预后相关。结论: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真菌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肝右叶斜径缩小为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并发肝肾综合征的高危险因素,临床应积极预防和及早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 肝肾综合征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CD64对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抗生素应用的指导价值 被引量:4
18
作者 熊克宫 柯坤宇 +3 位作者 孔金峰 柳丽娟 陈丽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70-73,共4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对乙肝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应用抗生素的指导价值。方法将134例乙肝肝硬化并发SBP患者随机分为CD64组(73例)和对照组(61例),CD64组根据中性粒细胞CD64作为开始和停用抗生素的依据;对照组按照常规...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对乙肝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应用抗生素的指导价值。方法将134例乙肝肝硬化并发SBP患者随机分为CD64组(73例)和对照组(61例),CD64组根据中性粒细胞CD64作为开始和停用抗生素的依据;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应用抗生素。比较两组患者的抗生素疗程、抗生素费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临床有效率及病死率。结果 CD64组抗生素疗程8 d(6~14 d)、抗生素费用781元(458~4 297元)、住院时间15 d(6~29 d)、住院费用7 328元(4 951~13 916元)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1 d(7~20 d),1 084元(728~5 822元),20 d(10~35 d),10 239元(5 325~19 824元)。治疗结束后CD64组与对照组患者Child-pugh评分[(9.26±3.24)vs(9.72±3.12)]、MELD评分[(16.16±8.04)vs(15.71±8.13)]、临床有效率(90.41%vs 91.80%)和病死率(4.11%vs 3.28%)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CD64可作为乙肝肝硬化并发SBP患者临床抗生素应用的参考指标,并能够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天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CD64 乙肝肝硬化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抗生素
下载PDF
角蛋白18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鑫 +2 位作者 陈明胜 江晓燕 潘晨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9-214,共6页
目的研究HBV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HBv_ACLF)患者血清角蛋白18(K18)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lO月在福州市传染病医院就诊并被确诊为HBV-ACLF的患者120例,选择HBV-ACLF患者的性别和年龄... 目的研究HBV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HBv_ACLF)患者血清角蛋白18(K18)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lO月在福州市传染病医院就诊并被确诊为HBV-ACLF的患者120例,选择HBV-ACLF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匹配的CHB患者20例、健康体检者20名。ELISA法检测血清K18(M30、M65)片段含量,分析先人组的40例ACLF患者、CHB患者、健康体检者间M30、M65、M30/M65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所有HBV-ACLF患者随访3个月,分成死亡组和存活组,测定其M30、M65值,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7。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价值,参数相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HBV-ACLF组、CHB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M30分别为(2.99±0.29)、(3.12±0.26)和(2.16±O.12)lgU/L(F=95.36,P〈0.01),M65分别为(3.41±0.29)、(3.38±0.29)和(2.01±0.11)lgU/L(F=217.60,P〈0.01),M30/M65分别为0.39±0.11、0.55±0.09和1.45±0.34(F=202.63,P〈0.01)。HBV-ACLF组白细胞计数、TBil、ALT、AST在3组中最高,血小板计数、白蛋白、血Na^+、PTA最低。对120例HBV-ACLF患者随访3个月,死亡40例,病死率为33.3%。M30/M65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1和0.668(Z=3.011,P〈0.01),M30/M65比值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389,P〈0.01)。结论K18(M30、M65)与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M30/M65比值对HBV-ACLF具有良好的诊断与预后评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蛋白18 肝炎病毒 乙型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 预后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水文 陈明胜 +3 位作者 林春 周锐 潘晨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34-437,共4页
慢性 HBV 感染是目前最具挑战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是慢性 HBV 感染常见的严重后果,病死率非常高[1-3],而感染是导致 ACLF 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 慢性 HBV 感染是目前最具挑战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是慢性 HBV 感染常见的严重后果,病死率非常高[1-3],而感染是导致 ACLF 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SBP)是 ACLF 合并腹水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特指在无腹腔内及邻近器官细菌直接感染(如肠穿孔、腹腔脓肿、胆囊炎、肠脓肿)情况下发生的腹腔感染[4]。普遍认为,SBP 的发病机制是肠道菌群改变,肠壁通透性增高,肠道免疫功能减退[5]。早期诊断并治疗ACLF 患者的SBP ,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本研究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乙型肝炎相关ACLF 患者并发SBP 的影响因素,旨在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功能衰竭 乙型肝炎 自发性腹膜炎 并发症 患者 危险因素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LOGISTI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