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十世纪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路径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益 关斯玥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3-37,共5页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诞生以来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得到许多哲学家的继承与发展。与十九世纪相比,二十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得到发展的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二十世纪也展现出不同的风貌。这主要表现在影响范围的扩大化...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诞生以来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得到许多哲学家的继承与发展。与十九世纪相比,二十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得到发展的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二十世纪也展现出不同的风貌。这主要表现在影响范围的扩大化、适用范围的微观化、表现形式的隐性化和超越方式的非暴力化。探析马克思异化理论在二十世纪的发展路径,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凸显其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转向的现实路径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益 关斯玥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5-8,共4页
近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实践转向,也就是从传统的认识论领域的研究转向生活实践层面的探讨,这可以看作是以往认识论领域研究的深化和发展。转向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现实生活为理论生长点,以解决生活世界... 近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实践转向,也就是从传统的认识论领域的研究转向生活实践层面的探讨,这可以看作是以往认识论领域研究的深化和发展。转向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现实生活为理论生长点,以解决生活世界的现实矛盾为旨趣,其进步性在于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质,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这种实践转向依然面临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困境,即马克思主义如何切入现实生活这一关系性矛盾结构?如何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误区?而马克思的"生活方式"范畴为解决这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提供了思维借鉴,为实践转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明了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实践转向 现实生活 生活方式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下载PDF
个体宽容与制度宽容的比较审视——马克思主义宽容观的解读
3
作者 王益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33-35,共3页
个体宽容和制度宽容是宽容研究领域必须注意的两类宽容,它们各自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立足于当代社会、当代多元的生活架构,从个体宽容和制度宽容二者所具有的不同的人性预设、不同的内蕴、不同的维系与提升手段、不同的价值... 个体宽容和制度宽容是宽容研究领域必须注意的两类宽容,它们各自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立足于当代社会、当代多元的生活架构,从个体宽容和制度宽容二者所具有的不同的人性预设、不同的内蕴、不同的维系与提升手段、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适用历史时期这五个方面,厘清个体宽容和制度宽容各自的边界、支点、合法性以及历史语境,进而揭示宽容研究中不可将个体宽容与制度宽容语境错位,必须在一定的历史语境、社会语境中确定其各自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容 个体宽容 制度宽容
下载PDF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出场路径
4
作者 李霞 王益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3期45-47,51,共4页
无论是从总体性的"人的类本质"出发去阐明现实人的生活状况,还是以"利己主义的人"为出发点去论述总体性的社会现实状况,这两个出发点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抽象的,都不是彻底现实的东西,所以,马克思在由此出发去阐述历... 无论是从总体性的"人的类本质"出发去阐明现实人的生活状况,还是以"利己主义的人"为出发点去论述总体性的社会现实状况,这两个出发点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抽象的,都不是彻底现实的东西,所以,马克思在由此出发去阐述历史、证实历史观的道路上遇到了理论难题。而正是把"人的类本质"所内蕴的辩证法和"利己主义的人"所内蕴的唯物论内在地结合在一起,马克思得出了"现实的个人"的结论,建立起了一个既是辩证的又是唯物的新的出发点,从而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大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现实的个人 人的类本质 利己主义的人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论日常生活维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5
作者 王益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39-43,共5页
当前学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上的误区主要是脱离文本的任意曲解和执着于片面深刻的自圆其说,造成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解上存在一系列错误。马克思主义文献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思维借鉴作用。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 当前学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上的误区主要是脱离文本的任意曲解和执着于片面深刻的自圆其说,造成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解上存在一系列错误。马克思主义文献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思维借鉴作用。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讨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主要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从日常生活出发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日常生活维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符合人的解放理论的运思路径。日常生活成为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理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众化 日常生活 现实生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和东欧共产主义的解体 被引量:1
6
作者 斯维托扎尔·斯托扬诺维奇(Svetozar Stojanovi c) 王益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2-26,共5页
20世纪50—70年代,东欧对官方"马列主义"的批判经历了"真正马克思主义"和"修正马克思主义"两个阶段。由于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内在演化,后马克思主义转向是必然趋势,其转折点是放弃了马克思关于在新社会中... 20世纪50—70年代,东欧对官方"马列主义"的批判经历了"真正马克思主义"和"修正马克思主义"两个阶段。由于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内在演化,后马克思主义转向是必然趋势,其转折点是放弃了马克思关于在新社会中必须克服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裂之观点,认为恰恰是这种分裂对东欧现存共产主义体制的结构性转变具有积极意义。而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苏联官方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经历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改革"后陷入困境。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共产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否定辩证法。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证明,全球市场经济是对共产主义中央集权制进行的一场"资本主义合围"的胜利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 东欧共产主义 南斯拉夫实践派
下载PDF
个体性与社会性:现代社会伦理建构的双重向度
7
作者 王益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16,共7页
赫勒从伦理道德着手解答现代性危机所引发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与伦理问题。面对后现代境遇中传统普遍性道德伦理规范所遭遇的巨大挑战,她提出了个性伦理思想,通过吸纳传统伦理学的合理内核和强调个人的道德选择责任而试图努力克服现代伦理... 赫勒从伦理道德着手解答现代性危机所引发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与伦理问题。面对后现代境遇中传统普遍性道德伦理规范所遭遇的巨大挑战,她提出了个性伦理思想,通过吸纳传统伦理学的合理内核和强调个人的道德选择责任而试图努力克服现代伦理学的极端相对主义的理论局限。赫勒之所以能够避免后现代主义从根本上否认普遍性道德伦理规范作用的偏激立场,根本上得益于马克思理论传统对她的影响。同样,赫勒的个性伦理学没有完全摆脱理想性的理论困境,则与她没有充分吸纳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有着重要的关联。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中包含着重要的伦理批判维度和思想资源,在“人道主义精神”“个体在伦理道德中的作用”“人性观”和“自由观”等方面为个性伦理学的实现提供某种理论参照。我们应给以个体性与社会性同样的重视,这不仅是马克思社会伦理思想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建构现代社会伦理规范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性 社会性 赫勒 马克思
下载PDF
民主政治的道德准则
8
作者 阿格妮丝·赫勒 王益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2,共8页
赫勒否认今天的政治只是一种技艺,她认为,这只有在所有社会决策皆出自一人的特殊情况下才正确。除此,任何政治活动都要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其技术规则也必须符合这些规范。然而,社会规范却与道德无关,由宪法保障的人权才是所有政治活动... 赫勒否认今天的政治只是一种技艺,她认为,这只有在所有社会决策皆出自一人的特殊情况下才正确。除此,任何政治活动都要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其技术规则也必须符合这些规范。然而,社会规范却与道德无关,由宪法保障的人权才是所有政治活动的道德框架。事与愿违的是,在现实层面上,道德化的政治与压迫联手。因此,赫勒在分析政治的道德基础前,首先审视了有原则的政治与实用主义政治,进而提出了民主政治的五项道德准则,并指出遵循道德准则的民主政治既不排斥实用主义,也不排斥政治技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技艺 社会规范 道德准则
下载PDF
调和激进哲学与民主政治:阿格妮丝·赫勒和布达佩斯学派的著述 被引量:4
9
作者 安东尼·卡马斯 王益(译)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27,共15页
赫勒关于民主的公民和政治的思想是本文集中讨论的问题。她与布达佩斯学派成员共同构筑了一种多元化参与的政治愿景,以回应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制度和实践的不足。赫勒和布达佩斯学派成员们从日常生活入手,通过系统研究"特性"和&... 赫勒关于民主的公民和政治的思想是本文集中讨论的问题。她与布达佩斯学派成员共同构筑了一种多元化参与的政治愿景,以回应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制度和实践的不足。赫勒和布达佩斯学派成员们从日常生活入手,通过系统研究"特性"和"个性"这两种主体性,揭示日常生活的异化特征,并展开日常生活人道化的论述;从人的需要入手,通过批判以"对需要的专政"为特征的专政主义的政治社会,而强调激进需要和具有激进需要的个体出现的重要性。其中,个体是道德政治的承载者。通过日常生活批判和激进需要理论,赫勒和布达佩斯学派成员们将他们的政治愿景定位于一种解放了的政治形象——伟大的共和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勒 日常生活 激进需要 特性 个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