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心理因素和自主神经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62
1
作者 张晓光 胡品津 +1 位作者 林金坤 《胃肠病学》 2006年第5期295-297,共3页
心理因素可能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发病有关,但FD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及其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探讨心理因素、自主神经功能以及FD之间的关系。方法:以症状自评量表-90(SCL-90)和24h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分别评定22... 心理因素可能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发病有关,但FD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及其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探讨心理因素、自主神经功能以及FD之间的关系。方法:以症状自评量表-90(SCL-90)和24h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分别评定22例FD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的心理状态和自主神经功能。结果:FD患者大多数心理因子分均较健康对照者显著升高(P<0.05),而自主神经功能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躯体化障碍或焦虑的FD患者,其自主神经功能状态与无躯体化障碍或焦虑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理障碍与FD的发生密切相关,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能是两者间的中间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不良 心理学 自主神经系统
下载PDF
金龙汤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5
2
作者 李子俊 黄松柏 +2 位作者 吴丽桑 聂玉强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 1999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观察金龙汤对胃排空功能延迟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筛选胃排空功能延迟型NUD患者34例,随机分两组,分别予金龙汤和吗丁啉治疗,12 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B超法检测服药前后胃液体排空... 目的:观察金龙汤对胃排空功能延迟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筛选胃排空功能延迟型NUD患者34例,随机分两组,分别予金龙汤和吗丁啉治疗,12 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B超法检测服药前后胃液体排空功能变化,同时观察症状及血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变化。结果:金龙汤组服药前后胃液体半排空时间明显缩短(P< 0.01);症状改善显效率优于吗丁啉组(P< 0.05);金龙汤组服药后血浆胃动素水平较服药前升高(P< 0.05),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不明显( P> 0.05)。结论:中药金龙汤是治疗胃排空功能延迟型NUD的有效方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龙汤 胃排空 消化不良 中医药疗法
原文传递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精神心理因素与胃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35
3
作者 张晓光 +1 位作者 梁伟民 饶珈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435-1437,共3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精神心理因素与胃感觉运动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以焦虑自测量表(SAS)、抑郁自测量表(SDS)、水负荷试验、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及24 h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分别评定20名FD患者...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精神心理因素与胃感觉运动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以焦虑自测量表(SAS)、抑郁自测量表(SDS)、水负荷试验、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及24 h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分别评定20名FD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的精神心理状态、胃感觉运动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结果:FD患者中焦虑抑郁的发生率(12/2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3/20)(P<0.01)。焦虑抑郁FD患者的饮水最大耐受量[(758.3±202.1)mL]较无焦虑抑郁FD患者[(956.3±204.3)mL]显著降低(P<0.05),胃半排空时间[(68.8±15.2)min]较健康对照者[(56.2±17.5)min]显著延长(P<0.05)。HRV分析中焦虑抑郁FD患者的SDNN及SDANN值较健康对照者显著降低(P<0.05)。结论:精神心理障碍与FD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不但可影响FD患者胃的感觉功能,还可能影响胃的运动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不良 心理学 水负荷试验 胃排空 自主神经系统
下载PDF
华南地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0
4
作者 张泽锋 沙卫红 +1 位作者 谭国瑜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45-450,共6页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的上消化道出血(UGIB)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4年8月就诊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因ACS而行PCI治疗的患者资料....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的上消化道出血(UGIB)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4年8月就诊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因ACS而行PCI治疗的患者资料.分析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1年内的UGIB发生率和临床特点,采用1:3的比例进行性别、年龄匹配,筛选发生UGIB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009年9月至2014年8月共有9118例PCI术后的ACS患者纳入研究,期间有189例(2.07%,189/9118)发生UGIB.除外术后1年以上、合并消化道肿瘤、静脉曲张和胃镜阴性的UGIB,PCI术后1年内的UGIB发生率为0.61% (56/9118),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绝大多数患者(91.07%,51/56)表现为黑便或粪潜血阳性,其余为血便或呕血.胃镜下表现以溃疡相关性为主,占67.86%(38/56),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4例、胃溃疡13例,复合溃疡1例,其余为胃糜烂、胃炎或十二指肠球炎.PCI术后发生UGIB的危险因素包括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OR=25.57,95%CI2.88~ 227.16,P<0.01)和肾功能不全(OR =2.93,95%CI 1.34~6.44,P<0.01);保护因素为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OR =0.44,95% CI 0.20 ~0.98,P<0.05).预防性使用PPI的患者新发ACS的发生率为1.44% (50/3464),未预防性使用PPI的患者发生率为1.34%(76/5654),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PCI术后为预防UGIB的发生而使用PPI并不增加ACS的发生率.结论 ACS患者PCI术后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1年内UGIB的发生率为0.61%,呈现逐年下降趋势.PPI使用有助于预防PCI术后发生UGIB,尤其对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上消化道出血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胃癌及癌前病变细胞增殖和凋亡与bcl-2/bax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子俊 林秋雄 +3 位作者 林华欢 骆新兰 詹德娟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999-1001,共3页
目的:观察细胞凋亡和增殖及其调控基因在胃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异常变化 ,探讨细胞凋亡在胃癌演变中的作用。方法:对 128例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和正常人 ,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 (terminal deoxynucleotidly transferase mediate... 目的:观察细胞凋亡和增殖及其调控基因在胃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异常变化 ,探讨细胞凋亡在胃癌演变中的作用。方法:对 128例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和正常人 ,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 (terminal deoxynucleotidly transferase mediated labelling, TUNEL)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增殖及 bcl- 2/bax表达。结果:正常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的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依次为 (4.58± 1.92)%、 (10.14± 2.56)%、 (24.6± 35.19)%、 (26.26± 9.34)%、 (19.35± 4.04)%、 (19.81± 4.66)% ;PCNA指数分别为 (3.93± 1.02)%、 (13.58± 4.65)%、 (20.16± 4.89)%、 (24.30± 4.44)%、 (39.79± 6.37)%、 (54.79± 10.6)% ; bcl- 2蛋白表达分别为: 0%、 18.6%、 20%、 38.5%、 44.4%、 58.3% ;bax蛋白表达分别为 20%、 51.2%、 55%、 30.85%、 27.8%、 16.7%。结论:胃粘膜癌变过程中 ,起初三个阶段细胞凋亡和 PCNA同时增加 ,而至肠化生后 ,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减少, PCNA指数显著增加 ;凋亡调控基因 bcl- 2和 bax的比值逐渐增加 ,尤其肠化生阶段后增加显著 ,说明在胃癌演变过程中它们起重要作用 ,临床防治胃癌发生应从肠化生之前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BCL-2/BAX 癌前病变 PCNA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广东地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演变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余莲英 +1 位作者 岑荣英 沙卫红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89-293,共5页
目的探讨近20年来广东地区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病因及死亡率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9年10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确诊的UGIB患者共3140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及年龄分组,对比UGIB病因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UGIB患者中男性多... 目的探讨近20年来广东地区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病因及死亡率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9年10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确诊的UGIB患者共3140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及年龄分组,对比UGIB病因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UGIB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2.5:1,前后10年性别构成比未发生明显变化;消化性溃疡(PU)出血是中青年(〈60岁)UGIB患者最主要病因,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DU)出血(45.0%),其次为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16.6%);老年组(≥60岁)患者中,AGML(40.5%)是最主要病因,较中青年(16.6%)明显多(P〈0.01)。前、后10年相比,Pu总体呈下降趋势(57.4%比42.8%,P%0.01),其中DU、复合溃疡出血较前明显减少,(43.8%比27.7%,P〈0.01;7.7%比5.5%,P〈0.05),胃溃疡(7.4%比8.1%,P〉0.05)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VB)(11.7%比12.9%,P〉0.05)相对稳定。AGMI。出血较前明显增加(18.8%比32.4%,P%0.01),已超过DU成为UGIB最主要病因之一。结论PU仍为广东地区UGIB的主要原因,AGML成为老年患者UGIB的另一重要病因,可能与非甾体抗炎药、抗血小板及抗肿瘤药物等使用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出血 消化性溃疡出血 胃黏膜 抗炎药 非甾类 年龄分布
原文传递
广东省人民医院超说明书用药临床管理方法与流程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劳海燕 +5 位作者 杨敏 曾英彤 刘晓琦 林璐 张晓娟 李幼平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9期1025-1029,共5页
广东省人民医院从管理层面上开展了超说明书用药临床管理方法与流程研究,制订了超说明书用药管理规定、流程和策略,旨在规范临床超说明书用药行为。该院于2013年2月正式启动超说明书用药申请备案审批流程,首批接到5个临床专业合计22个... 广东省人民医院从管理层面上开展了超说明书用药临床管理方法与流程研究,制订了超说明书用药管理规定、流程和策略,旨在规范临床超说明书用药行为。该院于2013年2月正式启动超说明书用药申请备案审批流程,首批接到5个临床专业合计22个药品超说明书用药申请,药事管理和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按规程审核,批准了8个药品的超说明书用药备案,否定了1个申请。该院采用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制订的超说明书用药管理办法规范临床医师超说明书用药效果显著,对进一步规范该院临床超说明书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人民医院 超说明书用药 临床管理方法与流程
原文传递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刘婉薇 布小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365-366,共2页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 (PEG)的方法及有关临床问题。方法 :对需胃肠营养而无法经口进食的 6 2例病人行PEG术。结果 :行PEG术后 ,42例病人置管时间在 3个月以上 ,另 2 0例病人置管时间在 3个月以内。所有行PEG术的病人中 ,仅 8...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 (PEG)的方法及有关临床问题。方法 :对需胃肠营养而无法经口进食的 6 2例病人行PEG术。结果 :行PEG术后 ,42例病人置管时间在 3个月以上 ,另 2 0例病人置管时间在 3个月以内。所有行PEG术的病人中 ,仅 8例出现造瘘口周围皮肤感染 ,未出现其它并发症。结论 :PEG能有效地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 ,防止肺部感染 ,提高生活质量 ,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胃造瘘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 胃造瘘术 临床研究 内镜
下载PDF
异丙酚静脉镇静/麻醉在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9
作者 刘婉薇 +1 位作者 姚远涛 布小玲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3-184,共2页
关键词 结肠镜检 异丙酚 静脉镇静 静脉麻醉
原文传递
938例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病因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马娟 邓卫平 +3 位作者 曾志刚 刘婉薇 沙卫红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58-1361,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938例下消化道出血病因。方法收集我院下消化道出血患者938例,接受结肠镜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分析不同年龄组间病因构成差异,卡方检验用于组间率的比较。结果902例经结肠镜检查明确病因,总检出率96.16%。主要病因依... 目的回顾性分析938例下消化道出血病因。方法收集我院下消化道出血患者938例,接受结肠镜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分析不同年龄组间病因构成差异,卡方检验用于组间率的比较。结果902例经结肠镜检查明确病因,总检出率96.16%。主要病因依次为大肠恶性肿瘤(41.26%)、大肠息肉(12.37%)、炎症性肠病(9.59%)、大肠糜烂溃疡性病变(10.34%)、痔疮出血(8.64%)。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三组问比较,大肠恶性肿瘤x^2=68.116,df=2,P=0.000)和大肠息肉x^2=9.101,df=2,P=0.011)的发生率显著增加,炎症性肠病(x^2=62.150,af=2,P=0.000)和糜烂溃疡性病变(x^2=20.292,df=2,P=0.000)的发生率则显著下降。结论下消化道出血结肠镜检查阳性检出率高,主要病因为大肠恶性肿瘤、大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糜烂溃疡性病变、痔疮出血。随着年龄增长,炎症性肠病或糜烂溃疡性炎症导致下消化道出血有所下降,大肠恶性肿瘤或息肉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消化道出血 结肠镜 病因分析 大肠恶性肿瘤 大肠息肉 炎症性肠病 糜烂溃疡性病变 痔疮 青年组 中年组 老年组
原文传递
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瑜元 聂玉强 +3 位作者 胡品津 陈湖 张振书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19-120,共2页
目的 :了解泮托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2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各 41例。分别服泮托拉唑 40mg和奥美拉唑 2 0mg ,qd ,疗效均为 2周。 结果 :两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 75 6 %和 6 8 3% ,总有效率分别为 97... 目的 :了解泮托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2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各 41例。分别服泮托拉唑 40mg和奥美拉唑 2 0mg ,qd ,疗效均为 2周。 结果 :两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 75 6 %和 6 8 3% ,总有效率分别为 97 6 %与 10 0 % ,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两组腹痛消失时间分别为 (3 1±1 5 )和 (3 2± 1 6 )d ,无显著差别 (P >0 0 5 )。结论 :2周常规剂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脂肠溃疡 泮托拉唑 奥美拉唑 治疗 药理
下载PDF
不同剂量泮托拉唑对消化性溃疡并出血高危患者胃内pH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翟丽华 +4 位作者 沙卫红 布小玲 岑荣英 李子俊 刘婉薇 《新医学》 2015年第4期254-258,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泮托拉唑对消化性溃疡并出血(PUB)高危患者胃内pH值的影响。方法 19例经胃镜确诊为PUB的患者(Forrest分级Ib-Ⅱb)分为2组,分别予静脉使用大剂量泮托拉唑(首剂80 mg静脉注射,然后以8 m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注射)和常规剂量...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泮托拉唑对消化性溃疡并出血(PUB)高危患者胃内pH值的影响。方法 19例经胃镜确诊为PUB的患者(Forrest分级Ib-Ⅱb)分为2组,分别予静脉使用大剂量泮托拉唑(首剂80 mg静脉注射,然后以8 m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注射)和常规剂量泮托拉唑(首剂40 mg静脉注射,然后以4 m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注射)治疗,并对其进行24 h动态胃酸监测。其中,大剂量组8例,常规剂量组11例。观察2组患者24 h胃内pH达到6.0的时间,并比较其pH>6.0占总监测时间百分比。结果 2组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溃疡类型、内镜分级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大剂量组患者胃内p H达到6.0时间为(30.50±4.84)min,常规剂量组为(57.09±13.56)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剂量组患者胃内p H>6.0所占时间百分比为95.42%(44.36%),常规剂量组为42.15%(40.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大剂量和常规剂量静脉使用泮托拉唑均能使PUB高危患者胃内p H值达到6.0以上,但大剂量组起效更快且持续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出血 泮托拉唑 胃内PH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直肠癌临床特征比较 被引量:14
13
作者 朱小波 沙卫红 +3 位作者 刘婉薇 梁伟民 张晓光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69-1571,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直肠癌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将1 074例直肠癌患者分为青年、中年及老年3个年龄段,比较该3个年龄段直肠癌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青年、中年和老年直肠癌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3.6%、29.1%和57.4%。青年、中年和老年患者...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直肠癌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将1 074例直肠癌患者分为青年、中年及老年3个年龄段,比较该3个年龄段直肠癌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青年、中年和老年直肠癌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3.6%、29.1%和57.4%。青年、中年和老年患者男性所占比例分别为52.7%、59.6%和62.0%,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便血(43.0%)、腹泻(30.0%)和腹痛(11.7%)为所有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随着发病年龄增加,腺癌在青年(81.5%)、中年(92.0%)和老年(95.0%)所占比例呈升高趋势(C=0.178,P<0.05),且高分化腺癌的比例逐渐上升,年龄与直肠腺癌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s=0.169,P<0.05);青年患者组织学类型恶性程度高的比例(44.5%)高于中年组(36.5%)及老年组(25.8%)(P<0.001),年龄与直肠癌恶性程度呈负相关(rs=-0.150,P<0.05)。青年患者肿瘤病灶下缘距肛缘距离[(7.4±3.7)cm]较中年组[(7.8±3.8)cm]和老年组[(8.3±3.9)cm]更近(P=0.04),年龄与直肠癌下缘距肛缘距离呈正相关(r=0.102,P=0.001)。结论直肠癌更多见于男性患者,年轻患者的组织学恶性程度更高,更容易发生低位直肠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年龄 临床特征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被引量:14
14
作者 沈小娜 张世斌 《现代护理》 2003年第12期931-932,共2页
目的 解决患者需要长期肠内营养却不能正常饮食的问题。方法 通过内镜在患者上腹部放置胃引流管进行肠内管饲营养。结果  9例患者手术全部顺利 ,成功率 10 0 % ,与传统的外科胃造瘘术相比 ,此项操作更安全、简便、快捷、并发症少 ,... 目的 解决患者需要长期肠内营养却不能正常饮食的问题。方法 通过内镜在患者上腹部放置胃引流管进行肠内管饲营养。结果  9例患者手术全部顺利 ,成功率 10 0 % ,与传统的外科胃造瘘术相比 ,此项操作更安全、简便、快捷、并发症少 ,患者较舒适。结论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能够维持机体长期高营养的需要 ,是不能正常饮食患者的首选管饲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 胃造瘘 护理
下载PDF
上消化道息肉临床特征分析2376例 被引量:14
15
作者 刘婉薇 马娟 +2 位作者 余莲英 沙卫红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09-713,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胃十二指肠息肉的临床学特征,以期指导临床诊疗.方法:收集近十年来我院胃镜确诊上消化道息肉的患者,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分析上消化道息肉部位、病理类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性别、年龄...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胃十二指肠息肉的临床学特征,以期指导临床诊疗.方法:收集近十年来我院胃镜确诊上消化道息肉的患者,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分析上消化道息肉部位、病理类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性别、年龄、伴随症状等临床特征.结果:共收集2376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男691例(29.08%)和女1685例(70.92%);68.01%(1616/2376)的年龄>40岁者发生上消化道息肉;41.96%(997/2376)的患者主要症状为上腹部不适,39.26%(932/2376)的患者反复上腹痛;所有上消化道息肉发生部位为食管35例(1.47%)、贲门211例(8.88%)、胃底体1530例(64.39%)、胃窦275例(11.57%)、十二指肠290例(12.21%)、残胃35例(1.47%).发生于胃窦和贲门的息肉伴随较高的H.pylori阳性率,分别为41.44%和33.07%(P<0.05).结论:上消化道息肉多为良性病变,好发于40岁以上患者,女性多见,伴随症状多为上腹不适,息肉病理类型与息肉发生部位有一定关系.胃底体息肉以胃底腺息肉为主,食管、胃窦、十二指肠和残胃的息肉以黏膜萎缩的息肉样改变为主要病理表现.H.pylori感染者上消化道息肉容易发生在贲门和胃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 息肉 病理类型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与胃黏膜损伤 被引量:11
16
作者 马娟 沙卫红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45-1149,共5页
Hent于1950年发现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明确了GCs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上的确切效果,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此后数十年GCs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也带来一些胃肠道不良反应.不过,GCs究竟是否为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disease,PUD)... Hent于1950年发现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明确了GCs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上的确切效果,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此后数十年GCs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也带来一些胃肠道不良反应.不过,GCs究竟是否为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disease,PUD)及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一直有争议,其相关胃黏膜损伤的发生机制也不明了.本文就国内外关于GCs对胃肠道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胃黏膜损伤 消化性溃疡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预防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林焕建 +3 位作者 刘颖 巩兰波 群英 继德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7期626-628,共3页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作用。方法应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制备SD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DSS)组、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Hp-CAT)预防组,观察...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作用。方法应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制备SD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DSS)组、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Hp-CAT)预防组,观察大鼠一般症状,病理学方法检查大鼠肠黏膜改变,RT-PCR方法检测大鼠肠粘膜内TNF-α、IL-1β、IL-8mRNA的表达。结果DSS组最早出现腹泻及肉眼血便,CAT预防组较晚仅出现不同程度腹泻,正常对照组无改变。大体病理学及组织病理学见CAT预防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DSS组,正常对照组无改变。DSS组和CAT预防组TNF-α、IL-1β、IL-8的表达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CAT预防组的表达较DSS组却明显降低(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能够减轻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及肠道病理学改变,其机制与降低肠黏膜炎性因子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过氧化氢酶 溃疡性结肠炎
下载PDF
1108例食管癌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小平 沙卫红 +3 位作者 刘婉薇 梁伟民 张晓光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15年第3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近10年广东省人民医院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分析其发病趋势及内镜、组织病理学特征改变,为食管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确诊的1108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前、后5年... 目的探讨近10年广东省人民医院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分析其发病趋势及内镜、组织病理学特征改变,为食管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确诊的1108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前、后5年所有食管癌患者的发病趋势、内镜、病理组织学分型等差异。结果 1108例食管癌患者,占总胃镜检查人数的1.3%(1 108/87 805);病理分型以鳞癌为主,占92.3%(1 023/1 108);其次为食管腺癌,占4.6%(85/1 108);超过半数(50.9%,564/1 108)的食管癌位于食管下段。前、后5年相比,食管癌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2%vs 1.3%),后5年食管腺癌的构成比较前5年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vs 2.4%,P=0.04)。前、后5年间早期食管癌构成比由4.0%(20/509)上升至5.9%(35/5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 10年间经胃镜食管癌检出率无明显变化,食管癌病理类型仍以鳞癌为主,但近年来食管癌中腺癌的构成比明显增加,侧面反映出华南地区食管腺癌发病率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流行病学 内窥镜 病理学
原文传递
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细胞凋亡与bcl-2/bax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子俊 陈颜芳 +3 位作者 彭仲生 林秋雄 聂玉强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0-41,53,共3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引起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改变及HP致癌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对HP阳性和HP阴性者胃粘膜上皮中增殖...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引起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改变及HP致癌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对HP阳性和HP阴性者胃粘膜上皮中增殖细胞,凋亡细胞进行原位观察和比较,同时检测 bc1-2/bax蛋白表达状态。结果: HP阳性者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指数和凋亡指数显著高于HP阴性者(P<0.01)。bax蛋白表达阳性率在HP阳性组较HP阴性组升高显著( P< 0. 01),而 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两组差异不显著( P> 0. 05)。在 HP阳性慢性胃炎中, bcl-2蛋白表达阳性组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阴性组(P<0.01)。bax蛋白表达阳性组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HP可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和过度增殖,bcl-2蛋白低表达和bax蛋白高表达参与此调节机制,推测认为HP在胃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炎 细胞凋亡 PCNA 螺杆菌幽门
下载PDF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TGF-β_1水平与肝纤维化、HBV DNA载量的关系——附116例报告 被引量:7
20
作者 廖山婴 陈惠新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42-644,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水平与肝纤维化、HBVDNA载量的关系。方法:检测116例慢乙肝(慢乙肝组)患者和60名正常人(对照组)的血清TGF-β1、4项肝纤维化指标...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水平与肝纤维化、HBVDNA载量的关系。方法:检测116例慢乙肝(慢乙肝组)患者和60名正常人(对照组)的血清TGF-β1、4项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以及HBVDNA载量,并作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乙肝组的血清TGF-β1水平、4项肝纤维化指标升高,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的慢乙肝患者的TGF-β1水平及4项肝纤维化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上述指标的增高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比,且TGF-β1与4项肝纤维化指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29、0.586、0.622、0.618,均为P<0.01)。慢乙肝患者的TGF-β1水平与HBVDNA载量呈正比。结论:慢乙肝患者血清TGF-β1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肝纤维化指标及HBVDNA载量呈正比,检测慢乙肝患者的血清TGF-β1水平有助于判断其肝纤维化程度和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 转化生长因子-β1 肝纤维化 透明质酸 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层粘连蛋白 Ⅳ型胶原 Ⅲ型前胶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