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冬季雾爆发性增强的物理特征研究 被引量:70
1
作者 严文莲 +2 位作者 商兆堂 杨军 李子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11-1118,共8页
根据2006年12月在南京市郊观测的3次浓雾过程(12月12日、14日和24~27日)资料,分析了雾的发展过程及爆发性增强特征,探讨了雾体爆发性增强的原因。结果表明:南京冬季雾爆发性增强的物理特征是在很短时间内(30min以内),能见度急... 根据2006年12月在南京市郊观测的3次浓雾过程(12月12日、14日和24~27日)资料,分析了雾的发展过程及爆发性增强特征,探讨了雾体爆发性增强的原因。结果表明:南京冬季雾爆发性增强的物理特征是在很短时间内(30min以内),能见度急剧下降,雾滴数密度和含水量明显增加、尺度明显增大、雾滴谱变宽。究其原因,发现夜晚长波辐射增强或近地层出现冷平流造成的气温急剧下降,日出后地表水分蒸发或西南湿平流增强造成的湿度明显增大以及湍流混合作用,都能导致雾体爆发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浓雾 平流-辐射雾
下载PDF
2008年初中国南方持续性冰冻雨雪灾害形成的温度场结构分析 被引量:70
2
作者 曾明剑 陆维松 +3 位作者 梁信忠 吴海英 尹东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43-1052,共10页
2008年初,中国南方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低温冰冻雨雪天气,冻雨、暴雪灾害历史罕见,许多地方打破50年记录。文中主要从3种降水类型,特别是冻雨的地域分布和促使其形成的温度场层结及地面温度分布特征方面讨论了1月25日到2月2日冰冻雨雪... 2008年初,中国南方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低温冰冻雨雪天气,冻雨、暴雪灾害历史罕见,许多地方打破50年记录。文中主要从3种降水类型,特别是冻雨的地域分布和促使其形成的温度场层结及地面温度分布特征方面讨论了1月25日到2月2日冰冻雨雪灾害最为严重的过程阶段。分析表明,降雨、冻雨和降雪3种类型降水物的自南向北分布特征是由对流层中低层向北后倾的锋区在南北不同区域上的层结特征和地面温度条件决定的;在倾斜锋区存在背景下,在对流层中低层形成了产生冻雨的大气逆温特征和较低的地面(表)温度条件。逆温区大于0℃的暖层应具有合适的强度、厚度和高度,既不能太厚太低,也不能太薄太高。如果太厚太低,降水将会以雨的类型降落地面,如果太薄太高,降水则会以雪或冰粒子的类型出现。这次过程中0—6℃的暖层在650—850hPa,其下为低于0℃的次冻层,在次冻层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即使地面(表)温度在0—1℃,也可能形成冻雨或冰冻灾害。此外,在没有适宜逆温区存在的条件下,较低的地面(表)温度也能使"冰包水"物质、过冷却水滴降落到地面或雪融化成水后迅速凝冻成冰,或使冰冻维持而至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持续性 冰冻 温度结构
下载PDF
南京冬季大气气溶胶粒子谱分布及其对能见度的影响 被引量:68
3
作者 尚倩 李子华 +1 位作者 杨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750-2760,共11页
2009年11~12月采用宽范围气溶胶粒径谱仪(WPS)、自动气象站和能见度仪等高分辨率仪器对南京北郊气溶胶粒子的谱分布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及其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浓度谱呈双峰分布,主峰集中在0.04~0.1μm;质量浓... 2009年11~12月采用宽范围气溶胶粒径谱仪(WPS)、自动气象站和能见度仪等高分辨率仪器对南京北郊气溶胶粒子的谱分布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及其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浓度谱呈双峰分布,主峰集中在0.04~0.1μm;质量浓度谱的2个主峰位于0.5~0.7μm和2.7μm左右;表面积谱的2个主峰分别位于0.1~0.5μm和0.5~0.9μm之间.气溶胶浓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日际变化,日变化主要与人类活动及大气边界层状况有关,而日际变化主要受降水、风、相对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影响;粒子数浓度分布受相对湿度(RH)的影响较显著,当RH<54%时,随着RH增大,直径<1μm的粒子数浓度增加,而直径>1μm的粒子数浓度几乎无变化,当相对湿度>54%时,随着RH增大,0.01~0.2μm和2.7~10μm范围内粒子数浓度降低,0.5~1.5μm之间的粒子数浓度明显增加;雨、雾、晴和灰霾天气状态下气溶胶粒子谱分布各异,雨天各尺度档数浓度与晴天相比都有减少,雾天0.01~0.3μm和2.7~10μm范围的气溶胶粒子数浓度比晴天低,而0.3~2.7μm之间的粒子数浓度高于晴天,降雨和浓雾对粗粒子的清除作用依次比核模态和积聚态粒子大;灰霾天气溶胶粒子谱的峰值略向大粒径方向偏移,0.03~0.1μm之间的粒子数浓度比晴天低,而0.1~2.7μm范围内粒子数浓度高于晴天;根据Mie理论,对能见度和不同粒径段气溶胶粒子的表面积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0.1~2μm之间的粒子表面积浓度与能见度相关性较好,是导致南京地区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粒子 尺度谱 气象因子 能见度 南京
原文传递
一次罕见的平流辐射雾过程的特征 被引量:51
4
作者 张国正 +1 位作者 严文莲 李子华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76-783,共8页
为研究大气成分对雾的影响,2006年12月份在南京市郊进行了雾的综合外场观测试验.12月24~27日,南京出现了持续4d的浓雾过程.揭示了这次浓雾过程一些罕见的特征:持续时间长,浓度大,雾顶高,雾水酸,爆发性增强.对这些特征进行了... 为研究大气成分对雾的影响,2006年12月份在南京市郊进行了雾的综合外场观测试验.12月24~27日,南京出现了持续4d的浓雾过程.揭示了这次浓雾过程一些罕见的特征:持续时间长,浓度大,雾顶高,雾水酸,爆发性增强.对这些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成因的探讨.结果表明,这次雾是在夜晚辐射条件下形成,而后在暖湿平流作用下维持、发展,是一次平流辐射雾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平流辐射雾 强浓雾 酸雾 爆发性增强
原文传递
2006年12月南京连续4天浓雾的微物理结构及演变特征 被引量:47
5
作者 刘端阳 +3 位作者 杨军 张国正 严文莲 李子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7-157,共11页
2006年12月24—27日南京地区出现了连续4天的浓雾天气,其中能见度小于50 m的强浓雾持续了40多个小时。利用FM-100型雾滴谱仪,连续观测了雾滴谱、数密度和含水量等微物理参量。结合自动气象站及能见度仪观测资料,分析了这次浓雾过程的微... 2006年12月24—27日南京地区出现了连续4天的浓雾天气,其中能见度小于50 m的强浓雾持续了40多个小时。利用FM-100型雾滴谱仪,连续观测了雾滴谱、数密度和含水量等微物理参量。结合自动气象站及能见度仪观测资料,分析了这次浓雾过程的微物理特征,并与1996年观测结果进行对比:雾滴的平均含水量和平均直径与1996年观测结果相当,含水量最大值比1996年观测结果大4倍,数密度比10年前小。认为前2个子过程的雾滴数密度、含水量很高,造成了南京本次大雾能见度长时间低于50 m的恶劣天气。结合边界层探空资料,认为形成这种强浓雾的主要原因是近地层持续存在强盛的水汽平流,具有平流雾的特征。根据雾微物理参量的起伏变化,将浓雾过程分成4个子过程,分析并比较了4个子过程的雾滴谱分布,总过程的谱分布及4个子过程的谱分布都服从Deirmendjian分布,谱型都基本呈指数下降,雾滴主要集中在小滴段。最后,对第一个子过程微物理参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发现这次浓雾是在夜间晴空辐射降温后形成的,午夜最强,日出后随着气温的升高逐渐减弱,反映了辐射雾的日变化特征。另外,还发现雾形成以后,开始变化不大,但随着进一步辐射降温,地面雾团不断产生,雾爆发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持续浓雾 辐射平流雾 雾滴谱
下载PDF
秸秆焚烧导致的江苏持续雾霾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45
6
作者 严文莲 刘端阳 +2 位作者 孙燕 魏建苏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7-247,共11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从污染情况、环流背景、地面气象要素特征、水汽、热力及动力条件等几个方面对江苏2012年6月中上旬持续雾霾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及周边省市秸秆焚烧造成大量的气溶胶粒子悬浮于空中,是造成...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从污染情况、环流背景、地面气象要素特征、水汽、热力及动力条件等几个方面对江苏2012年6月中上旬持续雾霾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及周边省市秸秆焚烧造成大量的气溶胶粒子悬浮于空中,是造成江苏出现持续不同程度的霾天气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为雾滴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凝结核;中高层冷空气强度未能完全破坏底层相对稳定的层结,较小的风速和较大的湿度有利于雾霾的发展,重度霾或雾风速多在3 m/s以下,且相对湿度在80%以上。频繁的弱降水过程对雾的形成和霾的加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低层的逆温或近中性层结的维持,为雾霾持续存在提供了有利的层结条件,且浓雾形成主要有辐射贴地逆温和平流逆温两种形式;垂直上升运动与雾霾的发展之间有着互相影响的紧密联系,在具备一定的水汽条件时,底层弱的上升运动有利于雾体的向上发展从而促进雾的加浓。后向轨迹模拟雾霾相对较严重的6月10日污染轨迹表明沿江和苏南地区污染物浓度上升除了本地悬浮颗粒物外,安徽境内的污染物的输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而北部地区更多还是本地的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雾霾 秸秆焚烧 大气污染 气象条件 轨迹分析
下载PDF
江苏沿海高速公路低能见度浓雾的气候特征和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39
7
作者 王博妮 +2 位作者 田力 张振东 吴建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2-202,共11页
文章对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发生于江苏省沿海高速公路的浓雾过程(能见度<0.5 km)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低能见度浓雾的气候特征、气象要素变化以及主要环流形势背景。研究结果表明:(1)低能见度浓雾月分布次数有显著差异,3-6月、1... 文章对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发生于江苏省沿海高速公路的浓雾过程(能见度<0.5 km)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低能见度浓雾的气候特征、气象要素变化以及主要环流形势背景。研究结果表明:(1)低能见度浓雾月分布次数有显著差异,3-6月、12月至次年2月雾发生次数最高,春、冬季高于夏、秋季;03:00-05:00为低能见度生成的高峰时段,08:00左右为消散峰值时段。(2)能见度低于0.5 km后,如果相对湿度继续增大到97%左右、温度处于0~4℃、风速在0~2 m·s^(-1)、风向在ENE-SSE,能见度可能继续下降到0.2 km以下。(3)对150366个样本的环流背景统计分析表明,中北部路段的低能见度天气大多数是由锋前雾引起的,主要出现在中低层暖区域内,地面为冷锋前部弱气压场的环流条件下。全路段大面积低能见度天气由辐射雾和平流雾造成,辐射雾天气形势主要是高层为下沉气流,配合地面受弱高压或高压南下;平流雾出现在中低层暖性系统,地面位于入海高压后部或低压倒槽东侧,低层盛行偏东风或东南风。(4)"象鼻型"先期振荡现象适用于沿海高速公路低能见度预报过程,尤其对能见度稳定维持0.2 km以下的浓雾过程有很好的预警和监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高速公路 浓雾 气候特征 先期振荡
下载PDF
南京地区雨雾的形成及其结构特征 被引量:38
8
作者 严文莲 刘端阳 +1 位作者 李子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9-36,共8页
为研究南京冬季雾的物理化学过程,揭示空气污染与雾水化学结构的关系及建立雾的预报方法,2006—2007年冬季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进行了雾的外场综合观测试验。利用所获得的资料及南京观测站2006—2008年的常规观测资料,对雨雾天气下的天... 为研究南京冬季雾的物理化学过程,揭示空气污染与雾水化学结构的关系及建立雾的预报方法,2006—2007年冬季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进行了雾的外场综合观测试验。利用所获得的资料及南京观测站2006—2008年的常规观测资料,对雨雾天气下的天气形势和雨雾的宏、微观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地区出现雨雾的地面形势主要有锋面型、冷高压底部型和低压倒槽型;弱冷空气入侵是雨雾形成的重要条件;较强的逆温层存在,且边界层上层气温高于近地层,是形成雨雾的又一个重要的条件;雨势增强或地面风速加大,干冷空气的不断侵入,都可能造成雨雾消散。雨雾的本质就是蒸发雾。雨雾的数密度、含水量和平均直径与其他种类雾相比都比较小;雾滴谱很窄,其曲线变化成指数快速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雾 宏微观结构 天气形势
下载PDF
2006年江苏两次降雪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34
9
作者 尹东屏 张备 +2 位作者 韩桂荣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8-402,共5页
利用NCEP/NCAR6h一次的全球同化系统分析资料,针对2006年发生在江苏冬季的两次不同量级的降雪,着重分析和讨论了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结果表明:暴雪产生在低空急流的左前方和700hPa切变线的风速辐合区中,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区和上升运... 利用NCEP/NCAR6h一次的全球同化系统分析资料,针对2006年发生在江苏冬季的两次不同量级的降雪,着重分析和讨论了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结果表明:暴雪产生在低空急流的左前方和700hPa切变线的风速辐合区中,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区和上升运动场的合理配置是暴雪产生的重要原因。通过这两次不同量级降雪的对比分析,得到,无论是在急流的强度还是在物理量场上,中雪和暴雪有着明显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物理量场 对比分析
下载PDF
江苏省气象服务效益研究(Ⅰ)──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 被引量:31
10
作者 解令运 +2 位作者 刘立忠 潘光照 胡辛陵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96-203,共8页
本文根据经济学中费用效益分析的有关理论,应用“影子价格法”、“节省费用法”和“自愿付费法”,对电视、广播、电话等媒介向公众发布的大气预报和警报服务的需求状况进行了社会抽样调查,定量分析评估了江苏省公众气象服务效益,得... 本文根据经济学中费用效益分析的有关理论,应用“影子价格法”、“节省费用法”和“自愿付费法”,对电视、广播、电话等媒介向公众发布的大气预报和警报服务的需求状况进行了社会抽样调查,定量分析评估了江苏省公众气象服务效益,得出江苏省公众天气预报服务产生的年效益达几亿至几十亿元。这项研究成果对于社会各界认识气象服务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服务 效益 天气预报 警报服务
下载PDF
一次罕见的辐射-平流雾研究(Ⅰ)——生消物理过程分析 被引量:34
11
作者 严文莲 +2 位作者 王巍巍 杨军 刘端阳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6,共8页
2006年12月份在南京市郊进行了雾的综合外场观测。本文通过对12月24—27日持续4 d的大雾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南京市郊雾生消过程中宏观物理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这次大雾为辐射平流雾,其边界层温、湿结构特... 2006年12月份在南京市郊进行了雾的综合外场观测。本文通过对12月24—27日持续4 d的大雾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南京市郊雾生消过程中宏观物理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这次大雾为辐射平流雾,其边界层温、湿结构特征与以往研究的辐射雾存在明显的不同;大雾维持时间久,尤其是强浓雾天气(能见度<50 m)持续时间长达约37 h;逆温深厚,雾层厚,雾顶高,多在450 m以上。研究表明:逆温层深厚、大气层结稳定、风向风速适宜,暖湿气流的不断补充,是这次大雾长时间稳定维持且雾顶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平流雾 宏观物理特征 暖湿平流
下载PDF
南京市冬季雾的物理化学特征 被引量:32
12
作者 李子华 刘端阳 +1 位作者 杨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06-718,共13页
为研究南京冬季浓雾的宏微观物理结构和物理化学过程,揭示空气污染物与雾水化学结构的关系,2006—2007年冬季,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院内进行了雾的综合观测试验。观测项目包括雾的宏微观结构、雾水化学、大气气溶胶粒子谱及化学成分、辐... 为研究南京冬季浓雾的宏微观物理结构和物理化学过程,揭示空气污染物与雾水化学结构的关系,2006—2007年冬季,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院内进行了雾的综合观测试验。观测项目包括雾的宏微观结构、雾水化学、大气气溶胶粒子谱及化学成分、辐射和热量平衡各分量、湍流以及常规气象和环境监测。在雾的生消过程中,各项目的观测是连续进行的。两年共观测到27次雾过程,并采集到37个雾水样本。按其形成,将南京冬季雾分为辐射雾、平流辐射雾和蒸发雾三类。该文详细分析了各类雾的宏微观结构,研究了强浓雾(能见度小于50m)发展的物理过程。结果指出,南京冬季雾多属暖雾,雾顶高度以平流辐射雾最高,平均顶高851m,辐射雾次之,平均顶高486m,蒸发雾偏低,平均顶高428m;各微物理参数均以平流辐射雾最大,辐射雾次之,蒸发雾最小,平流辐射雾含水量最大时可达1g/m3。通过对微物理参量连续变化分析发现,平流辐射雾和辐射雾进入强盛阶段时,都具有明显的爆发性增强特征。雾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南京雾水离子浓度比较高,酸雾约占43%,属于硫酸型,均与空气污染物SO2、NO2和颗粒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浓雾 宏微观结构 化学特征
下载PDF
西双版纳地区雾的物理过程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李良福 +1 位作者 李子华 黄建平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25-432,共8页
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是世界著名的热带多雾区。 1997年 11月 2 3—30日 ,实施了一项雾的外场考察计划。这期间雾过程每天都很有规律地出现。本文分析了雾的宏观结构特征 ,研究了雾生消的物理过程。结果发现 ,西双版纳谷地雾首先形成于低... 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是世界著名的热带多雾区。 1997年 11月 2 3—30日 ,实施了一项雾的外场考察计划。这期间雾过程每天都很有规律地出现。本文分析了雾的宏观结构特征 ,研究了雾生消的物理过程。结果发现 ,西双版纳谷地雾首先形成于低空 ,并且具有双层结构 ,及地后则在垂直方向突然增长 ,使雾层爆发性增厚。文中对植被在雾生消过程中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山谷雾 物理过程 植被 生消过程 下垫面 植被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的演变及有关天气系统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胡洛林 +1 位作者 杨秋明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4-301,共8页
本文通过对6—7月份100 hPa南亚高压形态变化规律特征的描述和有关天气系统间的响应变化分析,总结了南亚高压进退振荡周期和南亚高压与副热带高压的响应关系,并进一步论证了南亚高压与江淮梅雨关系。根据所得结论对历史资料进行了反查... 本文通过对6—7月份100 hPa南亚高压形态变化规律特征的描述和有关天气系统间的响应变化分析,总结了南亚高压进退振荡周期和南亚高压与副热带高压的响应关系,并进一步论证了南亚高压与江淮梅雨关系。根据所得结论对历史资料进行了反查验证。提出了有一定应用价值的代表性结论:(1)6—7月南亚高压东伸指数和南亚高压脊线变化呈波动状周期性北跳东进,其变化周期均在10—12 d左右,南亚高压开始北跳东进的时间、维持长度决定了我国东部梅雨始期和梅期长短,并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2)根据南亚高压脊线和副高脊线的线性关系,可采用110~120°E的平均南亚高压脊线位置≥28~30°N作为入梅的指标之一,利用110~120°E的平均南亚高压脊线位置≥32~35°N作为出梅的指标之一。这些结论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特别是利用南亚高压进行入、出梅的判别丰富了梅雨领域的研究,同时这些结论为中长期天气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梅期判别 系统响应
下载PDF
梅汛期100hPa南亚高压特征与江苏梅雨关系研究 被引量:28
15
作者 胡洛林 +1 位作者 张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5-293,共9页
通过2002~2005年南亚高压特征指数、高空槽变化过程分析,讨论了南压高压对江苏梅雨期和主要降水落区的影响。并结合近15年南亚高压特征指数,探讨了不同梅雨年型的特征指数区域分布关系。同时利用2002~2005年45年NCEP100hPa高度场资料... 通过2002~2005年南亚高压特征指数、高空槽变化过程分析,讨论了南压高压对江苏梅雨期和主要降水落区的影响。并结合近15年南亚高压特征指数,探讨了不同梅雨年型的特征指数区域分布关系。同时利用2002~2005年45年NCEP100hPa高度场资料,分析了不同梅雨年型高空环流形势差异。得出:(1)南亚高压特征指数变化和西风槽移动与江苏梅期(入梅、出梅、梅期、梅雨量和落区)特征有密切关系。(2)梅雨期100hPa南亚高压的平均特征对梅期特征和梅雨年型有很好的对应关系。6~7月和梅雨期间南亚高压脊线和东伸指数平均值对梅雨强度指数具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特征指数 江苏梅雨
下载PDF
2006年南京冬季浓雾雾水的化学组分 被引量:27
16
作者 李一 张国正 +2 位作者 朱彬 李子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95-400,共6页
利用2006年12月24-27日南京外场观测试验资料和采集到的雾水样品化学分析资料,从雾水的化学组成及同月采集的雨水的比较、雾水离子间的相关性、雾水离子浓度与污染气体的关系等几方面,分析了南京雾水的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南京雾水pH值介... 利用2006年12月24-27日南京外场观测试验资料和采集到的雾水样品化学分析资料,从雾水的化学组成及同月采集的雨水的比较、雾水离子间的相关性、雾水离子浓度与污染气体的关系等几方面,分析了南京雾水的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南京雾水pH值介于4.24-7.27,多呈酸性;雾水离子浓度随时间有较大变化,这与雾的宏观和微物理结构有关;雾水中离子浓度与同时期(2006年12月上旬)雨水中的离子浓度以及污染气体的浓度变化趋势有一致性.如,雾水SO4^2-和NO3^-的浓度在25日14:30-19:55有1个峰值,而污染气体的峰值则相对提前,大约在13:00-14:00,随后气体和离子的浓度都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浓雾 化学组分 酸雾 空气污染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的若干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7
作者 陶丽 靳甜甜 +1 位作者 夏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4-512,共9页
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方面的研究,涉及到热带低频振荡、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印度洋海盆增暖、准两年振荡(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QBO)... 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方面的研究,涉及到热带低频振荡、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印度洋海盆增暖、准两年振荡(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QBO)等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ENSO与热带气旋活动年际相关的年代际变化,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景,并提出当前此研究领域中一些亟需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热带气旋 气候变化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淮河下游连续雾-霾及转换成因分析 被引量:25
18
作者 刘端阳 +1 位作者 严文莲 谢真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73-1683,共11页
利用边界层探空资料、地面气象要素及污染物资料,研究了2012年6月中上旬淮河下游一次连续多日大范围雾-霾天气的雾-霾转换过程及成因.结果表明:近地面静小风为雾-霾长时间维持提供良好动力条件,边界层中低层维持的近中性层结或逆温层结... 利用边界层探空资料、地面气象要素及污染物资料,研究了2012年6月中上旬淮河下游一次连续多日大范围雾-霾天气的雾-霾转换过程及成因.结果表明:近地面静小风为雾-霾长时间维持提供良好动力条件,边界层中低层维持的近中性层结或逆温层结创造良好热力条件,秸秆燃烧提供凝结核条件;雾和霾过程中风速下降伴随着能见度降低,风速增大则伴随着能见度升高.中度以上霾的形成和发展都伴随着空气比湿增大,霾向雾转换过程中比湿下降.比湿越大雾-霾持续时间越长,雾前比湿越高雾中最低能见度越低.能见度与SO2浓度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42)、与PM2.5和PM10浓度呈反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49和-0.56);雾-霾过程中上风向SO2、NO2浓度高于下风向2倍左右,下风向NO和PM10浓度高于上风向1.5倍左右,出现污染物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雾 雾-霾转换 秸秆燃烧 逆温 污染物
下载PDF
江苏一次大范围的爆发性强浓雾过程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严文莲 朱承瑛 +2 位作者 朱毓颖 刘端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92-901,共10页
利用江苏省70个自动观测站和365个交通气象观测站资料,对2016年2月11日夜间至12日上午出现在江苏的一次大范围强浓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浓雾过程具有爆发性形成和加强的特征,大部分站点从1000m以上快速下降形成强浓雾,... 利用江苏省70个自动观测站和365个交通气象观测站资料,对2016年2月11日夜间至12日上午出现在江苏的一次大范围强浓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浓雾过程具有爆发性形成和加强的特征,大部分站点从1000m以上快速下降形成强浓雾,且部分站点存在多次爆发增强现象;夜间天空打开,长波辐射降温作用加强,是大范围强浓雾形成和爆发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雾前降雨为本次强浓雾的形成创造了基础条件,也是日出后部分站点由于水汽蒸发增强而导致雾爆发性增强的直接原因;另外,雾前和雾期间近地层强逆温的存在为雾的爆发性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大气层结条件,而逆温顶附近低空急流的形成,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逆温的维持和加强,利于雾的爆发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浓雾 爆发性发展 水汽蒸发 低空急流
下载PDF
江苏省酸雨时空分布特征及酸雨潜势预报因子 被引量:19
20
作者 +1 位作者 尹东屏 张备 《气象科技》 2008年第4期462-467,共6页
通过对江苏4个酸雨监测点近13年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江苏酸雨发生的年平均天数、酸雨出现次数、年平均酸雨量等都具有自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酸雨发生次数和酸雨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分布特征和月变化规律,发生天数和酸雨量的月变化均呈... 通过对江苏4个酸雨监测点近13年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江苏酸雨发生的年平均天数、酸雨出现次数、年平均酸雨量等都具有自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酸雨发生次数和酸雨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分布特征和月变化规律,发生天数和酸雨量的月变化均呈现抛物线形分布。根据发生酸雨时前期污染物浓度和气象因子平行分析,探讨了南京地区酸雨发生时污染物浓度和气象因子的变化规律,总结出了产生酸雨的有利条件:前一天污染物浓度为NO2≥0.04 mg/m3,PM10+NO2≥0.085 mg/m3,SO2+NO2≥0.08 mg/m3,850 hPa主导风向以西南风为主,次之是东南风,风速小于等于12 m/s。900 hPa以下出现逆温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京地区酸雨潜势预报方法并进行了预报结果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时空分布 影响因子 预报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