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附17例报告) 被引量:54
1
作者 许百男 周定标 +8 位作者 余新光 张远征 李宝民 姜金利 隆盛 佟怀宇 张军 张纪 段国升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2-144,共3页
目的 报告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 17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施行显微外科手术。术中应用脑保护剂和血管临时阻断技术 ,1例采用低温停循环。结果 本组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分叉部及其分支 12例 ,椎基底动脉结合部 2... 目的 报告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 17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施行显微外科手术。术中应用脑保护剂和血管临时阻断技术 ,1例采用低温停循环。结果 本组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分叉部及其分支 12例 ,椎基底动脉结合部 2例 ,小脑后下动脉 3例。 17例中 ,巨型动脉瘤 7例 ,梭状或半梭状动脉瘤 9例。 10例行动脉瘤夹闭 ,5例行孤立 ,1例行包裹 ,1例行载瘤动脉近端阻断。手术后早期结果好 11例 ,差 5例 ,死亡 1例。经术后 3个月至 8年随访结果好 14例 ,差 1例 ,死亡 1例。结论 后循环动脉瘤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充分地显露动脉瘤和载瘤动脉 ,术中合理应用血管临时阻断和脑保护技术以及低温停循环。对于窄颈的中小型动脉瘤可以选择血管内栓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 颅内肿瘤 外科手术 治疗 手术方法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8
2
作者 许百男 周定标 +8 位作者 余新光 张远征 李宝民 姜金利 隆盛 佟怀宇 张军 张纪 段国升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2-74,共3页
目的 总结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 42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施行显微外科直视手术并用格拉斯哥结果量表 (GOS)评定治疗结果。结果  42例中 37例行动脉瘤夹闭术 ,3例行孤立术 ,1例行包裹术 ,1例行载瘤动脉近端阻断。... 目的 总结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 42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施行显微外科直视手术并用格拉斯哥结果量表 (GOS)评定治疗结果。结果  42例中 37例行动脉瘤夹闭术 ,3例行孤立术 ,1例行包裹术 ,1例行载瘤动脉近端阻断。手术后早期恢复良好 37例 ,重残3例 ,死亡 2例。 2 9例经 4个月~ 7年随访 ,恢复良好或中残 2 7例 ,重残和死亡各 1例。结论 颅内复杂动脉瘤手术需要采取充分的显露、血管临时阻断、脑保护技术、动脉瘤切开减压、缩窄瘤颈和瘤体成形以及载瘤动脉塑形等综合措施 ,方能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在未来的治疗中 ,手术与导管技术的结合是较为合理的模式 ,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外科手术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发泡剂泡沫垫与头颈肩低温热塑膜在放射治疗中体位固定稳定性的比较 被引量:21
3
作者 牛保龙 曲宝林 +3 位作者 金丽媛 陈辉 戴相昆 隆盛 《中国医学装备》 2017年第7期32-36,共5页
目的:通过Cyber Knife系统六维颅骨追踪(6D-skull)技术,研究分析发泡剂泡沫垫在头颈部肿瘤患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体位固定的优势。方法:选取30例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头部肿瘤患者,按照放射治疗中体位固定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 目的:通过Cyber Knife系统六维颅骨追踪(6D-skull)技术,研究分析发泡剂泡沫垫在头颈部肿瘤患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体位固定的优势。方法:选取30例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头部肿瘤患者,按照放射治疗中体位固定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为头颈肩低温热塑膜联合发泡剂固定,对照组为单纯头颈肩低温热塑膜固定。采用6D-skull技术获取患者治疗中体位误差值,比较两组患者分次治疗执行前体位误差、治疗中50 s采样点体位误差及体位位移量,并计算计划靶区(PTV)在X轴、Y轴和Z轴3个线性方向的外扩边界。结果:两组分次治疗执行前体位误差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0.292,t=1.544,t=0.880,t=1.178,t=0.163,t=0.852;P>0.05);治疗中50 s采样点体位误差与体位位移量在3个线性方向有统计学差异(F=8.183,F=21.250,F=3.152,F=27.604,F=39.093,F=4.278;P<0.05),且观察组体位误差与体位位移量均小于对照组;两组3个旋转方向中L-R旋转和CW-CCW旋转体位误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8.737,F=37.024;P<0.05),UP-DOWN旋转体位位移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12.679;P<0.05)。两组分次治疗执行前与治疗中50 s采样点体位误差在Y轴线性方向PTV外扩范围差别较大,观察组PTV外扩0.421 mm和0.8424 mm;对照组PTV外扩1.162 mm和1.278 mm。X轴与Z轴线性方向PTV外扩范围差别较小。计算观察组PTV外扩范围均<1 mm。结论:发泡剂联合头颈肩低温热塑膜固定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体位固定的精确性,提升患者治疗中的舒适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肿瘤 定位发泡垫 摆位误差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六维颅骨追踪
下载PDF
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分型、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尚爱加 张远征 +3 位作者 程东源 乔广宇 佟怀宇 隆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06-610,共5页
目的 探讨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临床分型及手术方法,并对疗效进行分析。方法218例儿童TCS患儿,根据临床表现和MRI检查结果分为五种类型:终丝紧张型、脊膜脊髓膨出型、脂肪瘤型、术后瘢痕粘连型、脊髓纵裂型。全部病例采取显... 目的 探讨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临床分型及手术方法,并对疗效进行分析。方法218例儿童TCS患儿,根据临床表现和MRI检查结果分为五种类型:终丝紧张型、脊膜脊髓膨出型、脂肪瘤型、术后瘢痕粘连型、脊髓纵裂型。全部病例采取显微手术治疗,对不同类型TCS患儿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手术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86例获随访3—36个月,采用脊柱裂神经功能量表进行评分,评价不同类型TCS患儿手术前后下肢感觉、运动、反射和大小便功能,并分析影响手术效果和预后的因素。结果表明,本组TCS患儿的术后总有效率为75.2%。不同类型TCS有效率分别为:终丝牵拉型90%,脊膜脊髓膨出型84%,脂肪瘤型65%,瘫痕粘连型75%,脊髓纵裂型77%。结论TCS一旦确诊,应及早采取显微手术治疗。影响TCS的手术疗效及预后的因素主要是脊髓栓系的类型,手术时机、症状的严重程度、神经松解是否彻底,再栓系的发生。对TCS进行适当的临床分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栓系综合征 分型 外科手术 预后
原文传递
弥漫性轴突损伤的磁共振氢谱的变化 被引量:17
5
作者 隆盛 许百男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5年第1期70-73,共4页
关键词 弥漫性轴突损伤 磁共振波谱分析 氢谱
下载PDF
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15
6
作者 佟怀宇 张远征 +2 位作者 隆盛 周涛 朱儒远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25-32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手术方法,总结其主要优点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2004年5月至2006年7月共收治16例颈椎管哑铃形肿瘤,其中5例肿瘤最大径超过5cm。5例巨大肿瘤中4例位于上颈段,采用侧方改良的极外侧入路...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手术方法,总结其主要优点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2004年5月至2006年7月共收治16例颈椎管哑铃形肿瘤,其中5例肿瘤最大径超过5cm。5例巨大肿瘤中4例位于上颈段,采用侧方改良的极外侧入路(后外侧肌间入路), 1例外院手术复发的巨大肿瘤位于中颈段,采用分次后正中和前路联合切除并行后方和前方内固定加前方植骨融合;1例肿瘤椎管外部分向前方生长,采用颈前入路切除后行前方植骨融合加内固定,其余10例采用后正中入路,其中1例超过中线的肿瘤采用全椎板切除加椎管成形,7例半椎板切除, 1例复发肿瘤原路切除,1例未切除椎板切除肿瘤。结果手术全切肿瘤14例,次全切2例。所有病例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中2例巨大肿瘤患者术后出现低氧血症,重新气管插管后逐渐恢复, 1例巨大肿瘤患者术后脑脊液漏皮下积液,经穿刺置管引流数日后恢复正常。其中12例随访9-18个月,无一例复发或出现脊柱不稳定的情况。结论对于颈椎管哑铃形肿瘤,应尽可能采用创伤小的手术方式,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减少棘突、韧带、椎板以及小关节的破坏,减小创伤和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预防脊柱后凸和侧凸畸形的发生。极外侧入路适用于微创切除体积较大的高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较小的肿瘤可以采用后正中入路半椎板开窗手术,对骨质破坏严重者需在切除肿瘤后行内固定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 肿瘤 半椎板切除 极外侧入路
原文传递
显微手术治疗骶管Tarlov囊肿 被引量:12
7
作者 尚爱加 张远征 +3 位作者 乔广宇 佟怀宇 隆盛 王鹏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43-145,共3页
目的探讨骶管Tarlov 囊肿(骶管囊肿)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有症状的骶管囊肿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结果术后早期25例中21例症状缓解。24例随访3~48个月(平均18月),囊肿未见复发。19例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5例仍存在... 目的探讨骶管Tarlov 囊肿(骶管囊肿)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有症状的骶管囊肿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结果术后早期25例中21例症状缓解。24例随访3~48个月(平均18月),囊肿未见复发。19例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5例仍存在疼痛及麻木不适感,不影响生活及工作。结论对有明确症状的骶管囊肿患者应采取显微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骶管囊肿的不同类型,采取囊肿交通孔结扎囊壁切除,或囊肿大部切除神经袖套塑形的方法,并采取带蒂脂肪填塞囊肿切除后遗留的残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lov 囊肿 骶管神经根囊肿:显微手术 治疗
下载PDF
髓内肿瘤切除术中的解剖学复位技术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远征 隆盛 +1 位作者 乔光宇 尚爱佳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55-856,共2页
以往髓内肿瘤切除术多采用椎板切除术,脊髓敞开减压,缝或不缝合硬脊膜。这样术后易造成脊髓与肌肉组织的粘连,脊髓后移,形成横向拴系,产生新的症状。同时由于椎板的切除,往往会造成脊柱后突畸形。尤其在颈段,更易形成鹤颈畸形。... 以往髓内肿瘤切除术多采用椎板切除术,脊髓敞开减压,缝或不缝合硬脊膜。这样术后易造成脊髓与肌肉组织的粘连,脊髓后移,形成横向拴系,产生新的症状。同时由于椎板的切除,往往会造成脊柱后突畸形。尤其在颈段,更易形成鹤颈畸形。根据我科1200余例椎管内手术的经验体会,采用“解剖学复位技术”可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现介绍这一手术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切除术 解剖学 复位 髓内 脊柱后突畸形 椎板切除术 椎管内手术 肌肉组织
原文传递
六维颅骨追踪技术在头部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体位误差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牛保龙 鞠忠建 +2 位作者 戴相昆 隆盛 王金媛 《中国医学装备》 2017年第3期32-36,共5页
目的:利用六维颅骨追踪(6D-skull)技术,研究头部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的体位误差及位移量,为临床放射治疗靶区精确勾画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15例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头部肿瘤患者,均采用6D-skull技术。治疗中每隔40 s采集一... 目的:利用六维颅骨追踪(6D-skull)技术,研究头部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的体位误差及位移量,为临床放射治疗靶区精确勾画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15例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头部肿瘤患者,均采用6D-skull技术。治疗中每隔40 s采集一次正交图像,与数字重建图像(DRR)配准记录体位误差值。分析放射治疗执行前体位误差、治疗中采样点体位误差及体位位移量数据统计,由公式M=2.5Σ+0.7δ计算计划靶区(PTV)外扩间距。结果:放射治疗可执行前左右(X)、头脚(Y)、垂直(Z)线性体位误差分别为(-0.098±0.590)mm、(0.278±0.637)mm、(-0.071±0.679)mm,PTV外扩间距分别为0.168 mm、1.141 mm、0.298 mm。间隔40 s采样点误差分别为(-0.032±0.550)mm、(0.350±0.636)mm、(-0.058±0.821)mm,PTV外扩间距分别为0.305 mm、1.320 mm、0.430 mm。位移量计算d=d_1-d_0误差分别为(-0.015±0.550)mm、(-0.061±0.645)mm、(0.003±0.657)mm,PTV外扩间距分别为0.338 mm、0.299 mm、0.467mm。3个线性方向、3个旋转角度的6个分组之间直线相关性分析L-R与DOWN-UP(r=0.023,P>0.05),Y轴与Z轴(r=0.513,P<0.05),8组两两直线正相关,7组负相关。三类线性数据中,Y轴变化较大,PTV外扩基本在1.6 mm之内。结论:利用射波刀6D-skull技术对患者头部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体位误差分析,能够较好的监测并修正头颈部肿瘤治疗前与治疗中的体位误差,实现对颅内肿瘤精确性放射治疗,同时也提供对临床颅内肿瘤PTV外放相应数据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维颅骨追踪 头部肿瘤 图像引导 摆位误差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射波刀
下载PDF
ROSA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术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毛之奇 余新光 +4 位作者 凌至培 隆盛 崔志强 徐欣 孙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712-715,共4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辅助系统(ROSA)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共6例未能准确定位致灶的癫患者均行ROSA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术,术后复查CT和MRI,记录电极偏差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计算平均值... 目的探讨机器人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辅助系统(ROSA)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共6例未能准确定位致灶的癫患者均行ROSA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术,术后复查CT和MRI,记录电极偏差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计算平均值,以评价手术准确性;术中记录电极相关出血事件,术后随访时复查CT或MRI记录电极相关出血或缺血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评价手术安全性。结果 6例患者术前计划植入电极37根,术中实际植入37根,成功率达100%。植入电极主要分布于颞叶内侧、海马和岛叶(5例)、顶枕叶(1例)。电极尖端最大偏差距离为8.79 mm、最小偏差距离为1.14 mm,平均(3.65±1.82)mm。术中无一例发生电极相关出血事件,术后复查头部CT和MRI均未见电极相关出血或缺血事件。术后随访3~5个月(平均3.67个月),均未发生颅内感染、电极折断、头皮愈合不良、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ROSA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术简便、快捷,电极植入准确性高、安全性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 电极 植入 立体定位技术
下载PDF
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8
11
作者 佟怀宇 张远征 +2 位作者 隆盛 周涛 朱儒远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66-68,共3页
目的总结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哑铃形肿瘤而尽量保护脊柱稳定性的方法。方法我科从2004年5月~2006年7月,采用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哑铃形肿瘤22例。其中颈段肿瘤16例,分别采用改良的极外侧入路、颈前入路、分次后正中和前路联合切除并行内固定... 目的总结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哑铃形肿瘤而尽量保护脊柱稳定性的方法。方法我科从2004年5月~2006年7月,采用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哑铃形肿瘤22例。其中颈段肿瘤16例,分别采用改良的极外侧入路、颈前入路、分次后正中和前路联合切除并行内固定加植骨融合,后正中入路全椎板切除加椎管成形或半椎板切除。胸段肿瘤2例采用半椎板切除,1例采用全椎板切除。3例腰段肿瘤采用半椎板切除,其中2例行钉棒固定。结果肿瘤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2例。所有病例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18例随访9~18个月,无复发或脊柱不稳定。结论大部分椎管哑铃形肿瘤可采用半椎板切除手术,极外侧入路适用于微创切除体积较大的高颈段肿瘤,对骨质破坏严重的肿瘤和完全切除一侧小关节者需行内固定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 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经颅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治疗帕金森病震颤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8
12
作者 宗睿 李雪梅 +7 位作者 何建风 张德康 余新光 凌至培 赵珺燕 马林 娄昕 隆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30-1134,共5页
目的观察经颅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简称磁波刀)治疗震颤为主型帕金森病(TDPD)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4—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TDPD患者。所有患者采用磁波刀行主要症状侧的丘脑腹中间核(V... 目的观察经颅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简称磁波刀)治疗震颤为主型帕金森病(TDPD)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4—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TDPD患者。所有患者采用磁波刀行主要症状侧的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临床震颤评定量表(CRST)评分,以评价对震颤症状的治疗效果。结果10例患者中,7例采用磁波刀行左侧Vim毁损术、3例行右侧Vim毁损术。10例患者给予超声波能量次数为(10.4±2.6)次;初始治疗能量范围为849~2823 J,最终能量范围6737~20096 J,最高治疗温度为(56.7±1.7)℃。患者进入治疗室至出治疗室耗时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140.0(13.0,182.5)min,从首次到末次给予超声能量的耗时为(62.3±25.4)min。患者术后头颅MRI显示,在治疗侧Vim区域可见直径约5 mm的消融斑。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的时间窗内完成随访。术后3个月与术前基线比较,CRST总分、CRST A部分评分、B部分评分、C部分评分、治疗侧上肢及治疗侧下肢震颤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与术后1个月比较,以上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出现头皮、唇部或舌尖麻木5例、肌力下降2例、平衡障碍2例;至末次随访,3例麻木缓解,2例改善,2例肌力恢复,2例平衡功能恢复,但1例疾病进展(出现步态障碍)。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应用磁波刀治疗TDPD患者的震颤症状,其短期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震颤 治疗结果 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 丘脑腹中间核
原文传递
脊髓纵裂畸形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8
13
作者 尚爱加 张远征 +1 位作者 乔广宇 隆盛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307-308,311,共3页
目的探讨脊髓纵裂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21例脊髓纵裂患者。男性9例,女性12例。依照脊髓纵裂Pang分型,Ⅰ型12例,Ⅱ型9例。纵裂位于胸段6例,胸腰段6例,腰段7例,腰骶段2例。21例中12例I型SCM患者行骨嵴切... 目的探讨脊髓纵裂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21例脊髓纵裂患者。男性9例,女性12例。依照脊髓纵裂Pang分型,Ⅰ型12例,Ⅱ型9例。纵裂位于胸段6例,胸腰段6例,腰段7例,腰骶段2例。21例中12例I型SCM患者行骨嵴切除、硬膜囊成型和终丝切断;5例II型SCM患者行纵裂纤维束松解1例,终丝切断术4例。结果17例手术患者15例获3~48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术前症状得到明显改善5例,部分改善6例,无变化4例,加重0例。结论I型SCM患者应早期手术治疗,即使无症状也建议手术;II型SCM患者手术适用于有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者,手术方式应针对造成脊髓栓系的原因行纤维束松解或终丝切断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纵裂畸形 脊髓疾病 诊断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治 被引量:7
14
作者 隆盛 许百男 +3 位作者 尚爱加 张远征 余新光 周定标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08-810,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2月至2005年5月间经立体定向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细胞瘤临床表现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12例病人中手术切除7例,立体定向活检5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2月至2005年5月间经立体定向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细胞瘤临床表现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12例病人中手术切除7例,立体定向活检5例。本组12例共21个肿瘤,其中7例(58.3%)为多发性肿瘤,肿瘤多位于额部、颞顶部及基底节区,11例(91.7%)病人肿瘤主体均位于小脑幕上。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12例病人均为B细胞来源。4例病人辅以放疗,8例病人辅以放疗和化疗,生存时间为4—3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6.3个月。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细胞瘤术前诊断困难,预后差,诊断主要靠病理。该疾病多采用综合治疗,术后辅以放、化疗。近年的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受到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淋巴瘤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立体定向脑损毁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尹春宇 宗睿 +1 位作者 隆盛 李雪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46-953,共8页
立体定向脑损毁术或称消融术(LT)是指通过立体定向微创技术损毁脑内特定组织结构从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手术方法,主要包括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消融术(MRgFUS)、伽马刀(GK)及射频消融术(RF)等。对于药物反应欠佳的帕金森病(PD)患者,LT可... 立体定向脑损毁术或称消融术(LT)是指通过立体定向微创技术损毁脑内特定组织结构从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手术方法,主要包括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消融术(MRgFUS)、伽马刀(GK)及射频消融术(RF)等。对于药物反应欠佳的帕金森病(PD)患者,LT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如僵直、震颤、异动症等),减少药物用量,提高长期生活质量,同时也是脑深部刺激术(DBS)的重要替代方案。充分认识LT不同手术方法的作用机制、特性、优缺点、适用人群等,对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文就近年来LT中MRgFUS、GK、RF治疗P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针对不同方法、不同靶点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临床工作中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脑毁损术 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 伽马刀 帕金森病
下载PDF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痴呆的初步临床结果 被引量:7
16
作者 凌至培 毛之奇 +6 位作者 隆盛 徐欣 崔志强 贾建军 韩璎 王珊珊 余新光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痴呆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4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3例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双侧穹窿/下丘脑为治疗靶点进行DBS治疗。术前、术后3个月对患者行临床痴呆分级(CDR...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痴呆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4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3例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双侧穹窿/下丘脑为治疗靶点进行DBS治疗。术前、术后3个月对患者行临床痴呆分级(CDR)评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VI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功能性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功能活动问卷FAQ)、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评价患者在记忆、注意、执行及脑代谢等方面的临床效果。术前及术后均进行^18氟-脱氧核糖PET-CT检查。结果1例患者术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高,表现为在Barthel指数由术前的45提高到术后的75,FAQ评分由术前的29降低到术后的28,FIM由术前的76提高到术后的81分。其他2例患者手术前后无明显的变化。PET-CT检查显示有1例患者双侧尾状核头部糖代谢增高,其余2例未见明显变化。结论DBS治疗痴呆能改善患者记忆、注意、执行等方面的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其远期效果尚待更进一步随访及纳入更多病例的临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深部脑刺激 认知功能
原文传递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丘脑消融术对特发性震颤患者同侧肢体震颤改善作用的初步探讨
17
作者 周珈右 林家骥 +8 位作者 宗睿 尹春宇 刘云默 曾梓敬 陆皓璇 熊永琴 李雪梅 娄昕 隆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1-467,共7页
目的探讨单侧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MRgFUS)丘脑消融术对特发性震颤(ET)患者同侧手部震颤(简称手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学部接受单侧MRgFUS丘脑消融术的5... 目的探讨单侧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MRgFUS)丘脑消融术对特发性震颤(ET)患者同侧手部震颤(简称手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学部接受单侧MRgFUS丘脑消融术的50例ET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患者术前、术后1、3、6、12个月的手颤评分和非交叉的齿状核-红核-丘脑束(nd-DRTT)纤维连接数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患者同侧手颤评分变化中nd-DRTT纤维连接数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50例患者术后1、3、6、12个月的消融灶同侧手颤评分分别为(12.6±6.0)分、(12.5±6.5)分、(12.6±6.1)分、(12.8±6.9)分,均低于术前基线评分[(16.1±5.5)分](均P<0.001);术后1、3、6、12个月的消融灶对侧手颤评分分别为(4.1±3.8)分、(4.9±4.5)分、(6.2±5.5)分、(6.9±5.7)分,均低于术前基线评分[(21.5±4.0)分](均P<0.001)。与术前[(150.4±89.9)根]相比,消融灶同侧的nd-DRTT纤维连接数在术后1个月[(38.9±38.0)根]、3个月[(69.2±61.7)根]时显著减少(均P<0.05);而术后6、12个月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消融灶对侧的nd-DRTT纤维连接数在术后各时间点有下降趋势,但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nd-DRTT纤维连接数的减少(β=-18.64,P=0.001)在ET患者同侧手颤评分的下降中(β=-4.39,P<0.001)具有中介效应(β=0.01,P=0.007)。结论初步研究表明,单侧MRgFUS丘脑消融术可能通过降低同侧的nd-DRTT纤维连接部分介导同侧手颤的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震颤 丘脑腹中间核 治疗结果 机制 高强聚焦超声消融 弥散张量成像
原文传递
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系统(“磁波刀”)在治疗特发性震颤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宗睿 何建风 +8 位作者 张德康 黄立超 李雪梅 余新光 凌至培 赵珺燕 马林 娄昕 隆盛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验证"磁波刀"治疗药物难治性特发震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ET002J临床试验方案,筛选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受试者于2019年1月进行治疗。采用临床震颤评定量表(CRST)评价震颤症状。所有患者采取"磁波刀"... 目的验证"磁波刀"治疗药物难治性特发震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ET002J临床试验方案,筛选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受试者于2019年1月进行治疗。采用临床震颤评定量表(CRST)评价震颤症状。所有患者采取"磁波刀"左侧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治疗。结果入选受试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66岁、76岁和66岁;病程均超过10年,均有家族史,确诊为难治性特发震颤。治疗后,429301号受试者CRST量表中Part A评分从术前20分改善到11分,429302号受试者从16分改善到6分,429303号受试者从16分改善到7分,平均改善超过50%。所有受试者书写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除1例出现短暂平衡障碍,其余受试者无不良反应。结论本中心完成的3例药物难治性特发震颤的"磁波刀"治疗,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初步验证了该设备对特发震颤治疗的适用性,为其下一步应用治疗于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重大疾病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震颤 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 消融 丘脑腹中间核 丘脑切开术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下载PDF
磁共振引导下经颅聚焦超声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林家骥 隆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1-315,共5页
磁共振引导下经颅聚焦超声(MRgtFUS)是新近成熟的经颅治疗超声的应用范式,具有无须开颅麻醉、无电离辐射等优点,近来获得国内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的临床治疗准入,即将在临床推广应用.结合上述情况,本文主要围绕MRgtFUS的生物学效应及... 磁共振引导下经颅聚焦超声(MRgtFUS)是新近成熟的经颅治疗超声的应用范式,具有无须开颅麻醉、无电离辐射等优点,近来获得国内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的临床治疗准入,即将在临床推广应用.结合上述情况,本文主要围绕MRgtFUS的生物学效应及其特点、治疗运动障碍疾病的研究进展及其未来发展的挑战和思考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开展经颅治疗超声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试验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震颤 运动障碍性疾病 运动障碍疾病 磁共振引导 超声治疗 帕金森病 电离辐射 生物学效应
原文传递
大鼠弥漫性轴突损伤早期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隆盛 许百男 +2 位作者 周定标 尹卫东 段国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99-900,共2页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突损伤(DAI)早期脑内各部位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表达的变化。方法应用瞬间旋转致伤装置使16只SD大鼠发生DAI,并于伤后3h、6h分批处死(每时间点8只),另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在24h后处死。取各组大鼠脑标本进行...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突损伤(DAI)早期脑内各部位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表达的变化。方法应用瞬间旋转致伤装置使16只SD大鼠发生DAI,并于伤后3h、6h分批处死(每时间点8只),另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在24h后处死。取各组大鼠脑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检查损伤后早期不同时间皮质下白质、海马、胼胝体、脑干区域的病理学改变。各部位(胼胝体、海马、脑干)的切片在显微镜下(200倍)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损伤后3h,大脑皮质下白质、胼胝体和脑干β-APP呈弱阳性表达;损伤后6h,轴突局部免疫反应阳性较前明显增强,范围增大,半定量分析显示,胼胝体、海马、脑干的免疫反应均强于3h组。结论β-APP在DAI早期(伤后3h)即有明确表达,并呈逐渐增强趋势,可作为DAI早期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淀粉样Β蛋白前体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