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本真精神的探讨 被引量:5
1
作者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8-73,共6页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与对哲学本真精神的认识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哲学精神”,就有什么样的“哲学问题”。以“本体论”精神解读哲学,就会把哲学基本问题规定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并形成“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的哲学史模式。...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与对哲学本真精神的认识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哲学精神”,就有什么样的“哲学问题”。以“本体论”精神解读哲学,就会把哲学基本问题规定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并形成“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的哲学史模式。但哲学除“本体论”模式之外,也一直存在着“人生价值论”模式。这两大模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体论”构成认识基础,并促使哲学科学化,“人生价值论”则构成认识升华,并保持哲学的形上本质,其基本问题即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也构成了西方哲学史的主题与本真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本真精神 本体论 人生价值论 哲学史
原文传递
论历史哲学的本质及其与历史科学的区别——兼评学界同仁对马克思有关论述的误解 被引量:5
2
作者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8-22,47,共6页
国内有关论著提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并把马克思对"历史哲学"的批判与嘲讽理解为对历史哲学的赞赏,进而完全混同了历史哲学与历史科学的区别。实际上,"唯物史观"是历史科学,... 国内有关论著提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并把马克思对"历史哲学"的批判与嘲讽理解为对历史哲学的赞赏,进而完全混同了历史哲学与历史科学的区别。实际上,"唯物史观"是历史科学,其基本特征是具有经验性与实证性,而历史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部类则具有超验性与思辨性。历史哲学的研究理路在于探索历史发展的意义或价值,其根本精神在于对历史发展做出批判性反思,这是与旨在对历史事实做出"描述"或"经验观察"的历史科学完全不同的研究理路与认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哲学 超历史性 历史科学 经验性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辨识 被引量:5
3
作者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2-79,共8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具有含混性与逻辑矛盾,并未与"马克思主义"(或"传统马克思主义")区别开,后者在地域上也属于"西方",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具有含混性与逻辑矛盾,并未与"马克思主义"(或"传统马克思主义")区别开,后者在地域上也属于"西方",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本质、理论基础、理论特色及社会基础等方面都同"马克思主义"存在重大差别,因而从总体上讲并非是"马克思主义"。可将"西方马克思主义"视为"西方马克思学(左翼)",而其准确称谓应是"西方马克思理论流派",它是西方知识分子对马克思学说及社会变革的一种学术探讨,具有特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理论流派 逻辑矛盾
原文传递
试论人道主义价值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被引量:3
4
作者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4-28,共5页
把人道主义视为“唯心史观”而同“唯物史观”对立起来 ,是我国理论界长期存在的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认识。实际上 ,人道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进步价值观 ,同唯物主义历史观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矛盾。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 ,既表现为形... 把人道主义视为“唯心史观”而同“唯物史观”对立起来 ,是我国理论界长期存在的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认识。实际上 ,人道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进步价值观 ,同唯物主义历史观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矛盾。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 ,既表现为形成唯物主义历史观 ,也表现为发展人道主义价值观 ,这是同一探索过程的两个方面。在完整的科学社会主义体系中 ,唯物史观构成科学基础 ,人道主义则提供价值取向 ,二者具有内在的辩证统一性。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 ,也必须努力把握二者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 人道主义 社会主义改革 辩证统一性 价值观 唯物史观 根本 唯物主义历史观 存在 唯心史观
下载PDF
哲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兼与《马克思不是“哲学终结论者”》一文商榷 被引量:4
5
作者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6-31,共6页
断言"马克思不是‘哲学终结论者’"缺乏历史与逻辑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哲学终结"的历史背景是19世纪实证科学思潮的兴起与德国古典思辨哲学的终结,由此"哲学终结"也就具有"思辨哲学"与&q... 断言"马克思不是‘哲学终结论者’"缺乏历史与逻辑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哲学终结"的历史背景是19世纪实证科学思潮的兴起与德国古典思辨哲学的终结,由此"哲学终结"也就具有"思辨哲学"与"全部哲学"终结的双重含义,而"哲学"最终将"消失"在"实证科学"之中则是其最一般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终结"两重含义的不同表述,体现了其哲学终结思想的历史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终结 历史背景 思辨哲学 实证科学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变革意义辨识--兼与学界同仁就“哲学终结论”商榷 被引量:2
6
作者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3-41,共9页
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哲学变革以前确实抱有在现实中"消灭哲学"又"实现哲学"的思辨观点,但在哲学变革以后,就完全转到以"科学"、"实践"取代"哲学"的立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本质不在于&... 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哲学变革以前确实抱有在现实中"消灭哲学"又"实现哲学"的思辨观点,但在哲学变革以后,就完全转到以"科学"、"实践"取代"哲学"的立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本质不在于"重建哲学"或"以新哲学取代旧哲学",而在于以"科学"、"实践"取代"哲学",以"科学共产主义"取代"哲学共产主义"。国内一些学者仍把马克思哲学变革之前的一些早期文本作为解读"哲学终结论"的重要依据,并把"哲学终结"理解为"哲学重建"或"哲学实现",这是对马克思哲学变革本质的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文本 哲学变革 终结 科学 实践
下载PDF
论“两个马克思”概念的实质——兼评在“两个马克思”问题上的认识误区 被引量:2
7
作者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2-47,196,共6页
我国理论界长期否定与批判"两个马克思"的概念,认为这是西方学者有意制造"两个马克思"的对立。实际上,这一概念反映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经历了两大阶段的历史事实,体现出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前(非)马克思主义"... 我国理论界长期否定与批判"两个马克思"的概念,认为这是西方学者有意制造"两个马克思"的对立。实际上,这一概念反映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经历了两大阶段的历史事实,体现出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前(非)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两个马克思"问题的实质也不是确认谁是"真正的马克思",而是确认谁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青年马克思"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但并不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清"两个马克思"的界限属于事实判断,而一些学者在解读与阐释马克思学说时却经常混淆这一界限,误解或曲解了基本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马克思 青年马克思 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
原文传递
怎样理解与界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兼与哲学教科书和有关论著的观点商榷 被引量:2
8
作者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1994年第1期46-54,共9页
怎样理解与界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兼与哲学教科书和有关论著的观点商榷游兆和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别于事物的具体特点或属性。可是,多年以来我国流行的哲学教科书却把这两方面的概念相混同,并且用后者来理解与界说前者。这... 怎样理解与界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兼与哲学教科书和有关论著的观点商榷游兆和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别于事物的具体特点或属性。可是,多年以来我国流行的哲学教科书却把这两方面的概念相混同,并且用后者来理解与界说前者。这一误差,也表现在目前哲学界对有关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质特征 哲学教科书 “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 体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唯物主义世界观 辩证法
下载PDF
论“人生价值论”的本质及其与一般价值论的区别 被引量:1
9
作者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2-79,共8页
"价值"(value)的原义是"掩盖、保护、加固",实质上是表达人类精神求索活动的内在性与目的性,"价值"的本质不在于对外物的需求而在于人类对自身生命意义的确认。"人生"才是"价值"的本... "价值"(value)的原义是"掩盖、保护、加固",实质上是表达人类精神求索活动的内在性与目的性,"价值"的本质不在于对外物的需求而在于人类对自身生命意义的确认。"人生"才是"价值"的本质,对人生意义的求索与反思才是"价值哲学"立论的根本。一般价值论研究因在研究对象、方法与观念上存在缺陷而陷入困境,因此应建构具有人学底蕴的"人生价值论",以"人与世界"的追问方式探索价值本质,扬弃"主客二分"的认识模式,努力实现人生哲学与价值哲学、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融会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 价值 一般价值论(价值哲学) 人生价值论 两种路径
原文传递
论现代科学体系的逻辑结构及其与科学历史的统一 被引量:2
10
作者 《未来与发展》 1994年第4期1-5,共5页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多次倡导探索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并提出了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思想观点。在钱老思想的感召与启示之下,笔者几年以来对科学体系学作过某些研究。在此,谨就现代科学体系的逻辑结构及其与科学历史的统一再集中地提出...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多次倡导探索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并提出了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思想观点。在钱老思想的感召与启示之下,笔者几年以来对科学体系学作过某些研究。在此,谨就现代科学体系的逻辑结构及其与科学历史的统一再集中地提出一些基本认识,以求教于钱老和科学界的各位前辈、同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科学体系 科学发展 逻辑结构 科学历史
下载PDF
辩证法本质辨识——论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对立的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95,177,共6页
流行观点认为"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根本对立,但人们从未探讨这一对立的深层认识论意义。实际上,这一对立不过是人类认识两种理路的区别,即哲学与科学两种研究路径的分化。"辩证法"具有逻辑思维的... 流行观点认为"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根本对立,但人们从未探讨这一对立的深层认识论意义。实际上,这一对立不过是人类认识两种理路的区别,即哲学与科学两种研究路径的分化。"辩证法"具有逻辑思维的内在本质,这种本质并不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而改变,因而把"辩证法"区分为"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并不具有本质意义。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也是把哲学辩证法应用于科学研究,但这种应用也不改变辩证法的本质。"辩证法"的本质在于"反思"而不在于"反映",辩证法本身即具有"颠倒"性质,由此才为科学发展提供了认识论与方法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 两种理路 哲学辩证法 科学辩证法
原文传递
“两重真理说”与人类两难处境
12
作者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92-98,共7页
“两重真理说”提出的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普遍意义,也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今天,科学技术有了极大发展,但人类外在的生存环境和内在的精神信仰却日益恶化,人类社会已陷入科学与信仰、科学与道德尖锐对立的两难境... “两重真理说”提出的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普遍意义,也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今天,科学技术有了极大发展,但人类外在的生存环境和内在的精神信仰却日益恶化,人类社会已陷入科学与信仰、科学与道德尖锐对立的两难境地。近代以来,康德、韦伯等大思想家都对科学与宗教、科学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作过深刻思考,而在科学之后重建道德与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重真理说” 科学和宗教 信仰 道德 两难处境
原文传递
论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四重误解
13
作者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20,159,共7页
理论界长期存在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误解:一是把黑格尔对"旧形而上学"或"过去的形而上学"的批判误解为对"形而上学"本身的批判,并认为"形而上学"就是"反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二是把黑... 理论界长期存在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误解:一是把黑格尔对"旧形而上学"或"过去的形而上学"的批判误解为对"形而上学"本身的批判,并认为"形而上学"就是"反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二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误解为"否定性辩证法",认为"否定性"是辩证法的"推动原则"或"革命本质",实际上黑格尔更强调辩证法的"肯定性";三是把黑格尔有关"善恶"关系的辩证法误解为取消"善恶"差别的相对主义,并提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四是把黑格尔寻求理性与现实统一的"两个凡是"命题误解与发挥为脱离理性的单纯经验论命题,并提出"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等相对主义观点。这四重误解,既遮蔽了哲学的形上本质,也曲解了辩证法的肯定性与确定性特征,理应予以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否定性 善与恶 理性与现实 相对主义(诡辩论)
下载PDF
怎样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引论》评介
14
作者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1996年第4期117-122,共6页
怎样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引论》评介游兆和二战以来,西方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如何认识这种发展的原因、本质及趋势,是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最近,我国青年学者房宁教授出版了... 怎样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引论》评介游兆和二战以来,西方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如何认识这种发展的原因、本质及趋势,是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最近,我国青年学者房宁教授出版了《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引论》(作为《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社会主义 第三世界国家 总体性 资本主义发展 战后西方 马克思主义 工业化进程 西方发达国家
下载PDF
论“两个马克思”概念的实质——兼评在“两个马克思”问题上的认识误区
15
作者 《社会科学文摘》 2016年第5期82-84,共3页
当人们涉猎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时,总会遇到"两个马克思"的概念。这一概念及相关问题已构成理解马克思思想变革的一个核心或焦点问题。由于"两个马克思"的概念反映了特定历史事实,因而这一概念就具有真实内涵... 当人们涉猎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时,总会遇到"两个马克思"的概念。这一概念及相关问题已构成理解马克思思想变革的一个核心或焦点问题。由于"两个马克思"的概念反映了特定历史事实,因而这一概念就具有真实内涵与意义。"两个马克思"概念的由来与分歧"两个马克思"的概念大致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随着马克思一批早期著作的出版,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32年在苏联首次全文出版,西方理论界展开了有关马克思早期著作性质及其价值的激烈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思想 哲学手稿 青年马克思 马克思学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哲学革命 德意志意识形态 本质差别 保卫马克思 俞吾金
原文传递
现代科学体系及其发展
16
作者 《未来与发展》 1987年第4期29-33,共5页
一、现代科学体系的基本特征怎样认识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和科学体系的基本特征呢?我们应当在科学的分化和整化的相互作用中来分析这一趋势,不过,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本质特点,应该说就是系统化和综合化,而系统化、综合化又正是在... 一、现代科学体系的基本特征怎样认识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和科学体系的基本特征呢?我们应当在科学的分化和整化的相互作用中来分析这一趋势,不过,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本质特点,应该说就是系统化和综合化,而系统化、综合化又正是在科学的整化和分化的一系列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系统化越来越成为科学发展的主流,各种认识形式和知识成分进一步汇合,渐渐形成为有史以来人类最伟大的一次知识的总汇。逻辑与历史是统一的,在历史方面体现为综合潮流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科学体系 认识形式 数学科学 语言科学 生命科学 当代科学 工程技术 当代技术 思维科学 生态科学
下载PDF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十大矛盾
17
作者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1995年第3期56-65,共10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十大矛盾游兆和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矛盾,需要解决一系列极其复杂的问题。依照对有关现实材料的分析和概括,笔者认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比较...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十大矛盾游兆和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矛盾,需要解决一系列极其复杂的问题。依照对有关现实材料的分析和概括,笔者认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比较显著、比较重要的矛盾至少可归纳为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非公有制经济 我国市场经济 辩证矛盾 公有制为主体 所有制结构 经济发展 辩证统一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改革
下载PDF
论哲学的本质及其与科学的关系
18
作者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30,共6页
哲学与科学具有矛盾两重性关系,二者既有一定联系,也有本质区别。科学的本质特征是经验性与实证性,而哲学的本质特征则是超验性与思辨性,因此,哲学只能作为一门特殊的"思辨科学"亦即"思辨哲学"存在而不能作为一门&q... 哲学与科学具有矛盾两重性关系,二者既有一定联系,也有本质区别。科学的本质特征是经验性与实证性,而哲学的本质特征则是超验性与思辨性,因此,哲学只能作为一门特殊的"思辨科学"亦即"思辨哲学"存在而不能作为一门"实证科学"存在。哲学与科学代表人类认识的两种理路与趋向,而哲学的本质也正在于"超越科学",哲学也只有保持自身的形上本性并克服科学化倾向才能存在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区别 “思辨的科学” 实证科学 超越科学
原文传递
让理性照耀国家——对中西法治差异及法治与理治关系的探讨
19
作者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11-19,159,共9页
西方"法治"具有理性基础,与"理治"具有内在联系,其主要理路在于从理性与信仰的"形上"高度构建法治体系,其主旨也在于实现对国家权力的制约,而中国古代以来的"法治"与"德治"具有密切... 西方"法治"具有理性基础,与"理治"具有内在联系,其主要理路在于从理性与信仰的"形上"高度构建法治体系,其主旨也在于实现对国家权力的制约,而中国古代以来的"法治"与"德治"具有密切联系,具有"礼主刑辅"或"礼法兼用"的特征,而"法治"也因缺乏制约权力的机制而形成某种"权治"理路。中国要实现向现代民主法治国的转变,就应借鉴西方"法治"或"理治"的合理观念与历史经验,重视建设法治的理性与信仰基础,消除封建专制意识与权力斗争意识,由此才能实现让理性照耀国家的理想而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理治 权治 权力制约 政治改革
原文传递
谈谈“问题”意识在哲学教学中的作用
20
作者 《党政干部学刊》 2011年第8期26-28,共3页
按照哲学的思辨本性及其与现实的联系,在哲学教学中理应突出"问题"意识并将其贯穿在哲学教学的始终,体现在授课内容、课堂讨论以及考试方法改革等各个方面。突出与强化"问题"意识可促使教师把科研成果引进课堂,实... 按照哲学的思辨本性及其与现实的联系,在哲学教学中理应突出"问题"意识并将其贯穿在哲学教学的始终,体现在授课内容、课堂讨论以及考试方法改革等各个方面。突出与强化"问题"意识可促使教师把科研成果引进课堂,实现由单纯授课性教学向研究性教学的转变,并促使学生由应试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变,从而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意识 哲学本性 研究性教学 创新型人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