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1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高度丢失的原因及对策 被引量:112
1
作者 汤旭日 王秋根 +13 位作者 张秋林 沈洪兴 禹宝庆 许硕贵 唐昊 张春才 王家林 陆晴友 王万宗 吴剑宏 大标 杨涛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60-263,共4页
目的分析随访病例术后平台高度丢失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手术解剖复位率。方法对2000年1月~2003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回顾,对有良好随访的57例达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的平台骨折病例进行X线... 目的分析随访病例术后平台高度丢失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手术解剖复位率。方法对2000年1月~2003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回顾,对有良好随访的57例达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的平台骨折病例进行X线片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2.5年,平均15个月,约有28.1%发生平台高度丢失(判定标准:关节面塌陷>3mm和/或轴向对线不良>5°),总结出6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高度丢失的原因:①年龄>60岁,②严重骨质疏松,③复杂性、粉碎性骨折,④拉力螺钉、T或L型钢板抗剪应力较差,⑤植骨不充分,⑥过早负重。结论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足量植骨、解剖复位后坚强内固定及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是减少平台高度丢失、提高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的关键。在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及术后康复锻炼中,如能充分考虑上述六种造成平台高度丢失的原因并加以克服,将可能避免或延缓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术后并发症 骨丢失 解剖复位 关节内骨折
原文传递
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7
2
作者 邓迎生 王秋根 +5 位作者 张秋林 蔡晓冰 唐昊 吴剑宏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年第5期377-379,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掌侧LCP结合克氏针撬拨、植骨等技术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35例,比较研究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初... 目的初步探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掌侧LCP结合克氏针撬拨、植骨等技术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35例,比较研究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经随访9~24个月(平均17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评定:优20例,良12例,可2例,差1例。结论对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掌侧LC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防止复位丢失、减少结构性植骨、避免肌腱激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 骨折 内固定 锁定加压钢板
下载PDF
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研发进展——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6
3
作者 吴统文 宋连春 +24 位作者 李伟平 王在志 张华 辛晓歌 张艳武 张莉 李江龙 刘一鸣 张芳 史学丽 储敏 张洁 房永杰 路屹雄 刘向文 魏敏 刘茜霞 周文艳 董敏 赵其庚 季劲钧 Laurent Li 周明煜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29,共18页
较全面地介绍了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发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全球近280 km较低分辨率的全球海-陆-气-冰-生物多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和110 km中等大气分辨率的BCC_CSM1.1(... 较全面地介绍了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发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全球近280 km较低分辨率的全球海-陆-气-冰-生物多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和110 km中等大气分辨率的BCC_CSM1.1(m),以及大气、陆面、海洋、海冰各分量模式的发展。BCC_CSM1.1和BCC_CSM1.1(m)气候系统模式均包含了全球碳循环和动态植被过程。当给定全球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源排放后,就可以模拟和预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BCC_CSM1.1和BCC_CSM1.1(m)已应用于IPCC AR5模式比较,为中外开展气候变化机理分析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提供了大量的试验数据。还介绍了BCC_CSM1.1和BCC_CSM1.1(m)参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大量试验分析评估结果,BCC_CSM能够较好地模拟20世纪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平均态和季节变化特征,以及近1000年的历史气候变化,所预估的未来100年气候变化与国际上其他模式的CMIP5试验预估结果相当。初步的分析表明,分辨率相对高的BCC_CSM1.1(m)在区域气候平均态的模拟上优于分辨率较低的BCC_CSM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 大气环流模式 陆面过程模式 海洋环流模式
下载PDF
胫骨平台骨折非解剖复位对膝关节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1
4
作者 汤旭日 王秋根 +9 位作者 张秋林 沈洪兴 滋民 唐昊 陆晴友 王万宗 吴剑宏 杜明奎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10-213,共4页
目的分析随访病例关节移位的类型、部位、程度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探讨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方法对1991年6月~2004年6月间在我院治疗的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有良好随访的29例未达解剖复位或术后出现... 目的分析随访病例关节移位的类型、部位、程度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探讨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方法对1991年6月~2004年6月间在我院治疗的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有良好随访的29例未达解剖复位或术后出现复位丢失的病例的X线片进行分析,并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随访6个月~13年,平均3.5年,膝关节功能参照Rasmussen评分法,优11例,良13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达82.7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获得良好治疗效果首先要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其次要恢复膝关节良好的力线,再者要在保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情况下恢复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并要有完善、合理的康复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骨折 治疗 非解剖复位 膝关节功能一1…一 r.…一一一' ■.…一’
原文传递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损伤治疗探讨 被引量:41
5
作者 王秋根 汤旭日 +11 位作者 张秋林 沈洪兴 禹宝庆 许硕贵 唐昊 王家林 陆晴友 王万宗 吴剑宏 大标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64-266,共3页
目的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随访病例膝关节稳定性的变化,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损伤的发生率及早期诊断和处理措施。方法对2000年1月~2003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回顾,对有随访的57例良好复位的平台骨折... 目的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随访病例膝关节稳定性的变化,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损伤的发生率及早期诊断和处理措施。方法对2000年1月~2003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回顾,对有随访的57例良好复位的平台骨折病例膝关节稳定度进行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2.5年,平均15个月,未见明显膝关节不稳现象,总结出本组病例膝关节稳定性良好的原因:①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损伤发生率低;②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韧带损伤程度轻;③解剖复位及坚强内固定;④术后良好制动及正确的康复训练指导。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完全断裂的发生率较低,韧带不全损伤非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合并症 周围韧带损伤 早期诊断 康复训练
原文传递
气候模式中云辐射反馈过程机理的评述 被引量:39
6
作者 丁一汇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7-215,共9页
云对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云辐射参数化是目前气候模式中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辐射产生影响,形成不同符号、不同量值的反馈机制。研究表明,模式气候对不同的云辐射参数化方案十分敏感。预报云水... 云对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云辐射参数化是目前气候模式中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辐射产生影响,形成不同符号、不同量值的反馈机制。研究表明,模式气候对不同的云辐射参数化方案十分敏感。预报云水含量方案的引入,改进了对云辐射过程的模拟,但与观测资料相比仍有差距。一般说来,模式中引入云水的相变和相互作用的云粒子大小产生负反馈,而光学厚度和云量产生的是正反馈。云辐射反馈的净作用其大小和符号因模式而异。云辐射与大尺度天气气候背景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海温对辐射平衡有显著影响。最后总结了当前云辐射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模式 云辐射反馈 参数化
下载PDF
An Overview of BCC Climate System Mode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for Climate Change Studies 被引量:38
7
作者 吴统文 宋连春 +24 位作者 李伟平 王在志 张华 辛晓歌 张艳武 张莉 李江龙 刘一鸣 张芳 史学丽 储敏 张洁 房永杰 路屹雄 刘向文 魏敏 刘茜霞 周文艳 董敏 赵其庚 季劲钧 Laurent LI 周明煜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2014年第1期34-56,共23页
This paper reviews recent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mate System Model (BCC_CSM) and its four component models (atmosphere, land surface, ocean, and sea ice). Two recent versions ... This paper reviews recent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mate System Model (BCC_CSM) and its four component models (atmosphere, land surface, ocean, and sea ice). Two recent versions are described: BCC_CSMI.1 with coarse resolution (approximately 2.8125°× 2.8125°) and BCC_CSMI.I(m) with moderate resolution (approximately 1.125°×1.125°). Both versions are fully cou- pled climate-carbon cycle models that simulate the global terrestrial and oceanic carbon cycles and include dynamic vegetation. Both models well simulate the concentration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atmospheric CO2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with anthropogenic CO2 emissions prescribed. Simulations using these two versions of the BCC_CSM model have been contributed to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five (CMIP5) in sup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1PCC)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AR5). These simulations are available for use by bo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ties for investigat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for future climate projections. Simulations of the 20th century climate using BCC-CSMI.1 and BCC_CSMI.I(m) are presented and validated,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seasonal evolu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n global and continental scales. Simulations of climate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 and projections of climate change during the next century are also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Both BCC_CSMI.1 and BCC_CSMI.I(m) perform well 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CMIP5 models. Preliminary analyses in- dicate that the higher resolution in BCC CSMI.I(m) improves the simulation of mean climate relative to BCC_CSMI.1, particularly on regional sca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mate System Model (BCC_ CSM)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model land surface model ocean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sea ice model
原文传递
原发性冻结肩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8
作者 李林 +1 位作者 李立 李鸣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19年第2期178-181,共4页
原发性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又称冻结肩,发病率高,现将其概念变化、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案等方面作一综述。一、概念变化法国病理学家Duplay 和美国病理学家Putam 于19 世纪晚期首次描述,并称其为盂肱关节炎即肩关节周围炎[1]。
关键词 治疗方案 病理机制 冻结肩 原发性 DUPLAY 肩关节周围炎 盂肱关节炎 病理学
原文传递
非正态分布的天气气候序列极值特征诊断方法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程炳岩 丁裕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20-928,共9页
推广了非正态假设下的交叉理论 ,且将其用于极值特征的诊断 ,并从理论上导出了适用性更广的基于Gamma分布和负指数分布的极值特征量诊断公式及其样本估计式。以有关降水要素的时间序列为例 ,说明了这种方法在天气气候诊断与气候影响研... 推广了非正态假设下的交叉理论 ,且将其用于极值特征的诊断 ,并从理论上导出了适用性更广的基于Gamma分布和负指数分布的极值特征量诊断公式及其样本估计式。以有关降水要素的时间序列为例 ,说明了这种方法在天气气候诊断与气候影响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态分布 天气气候 极值特征 降水量 时间序列 GAMMA分布 负指数分布
下载PDF
掌侧锁定加压钢板与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邓迎生 张秋林 +10 位作者 王秋根 蔡晓冰 唐昊 吴剑宏 汤旭日 谢杨 官正茂 杨长伟 王谦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935-939,共5页
目的比较研究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与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2000年1月-2006年6月分别采用外固定支架和掌侧LCP结合克氏针撬拨、植骨等技术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C型骨折61例(85侧),骨折按AO/... 目的比较研究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与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2000年1月-2006年6月分别采用外固定支架和掌侧LCP结合克氏针撬拨、植骨等技术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C型骨折61例(85侧),骨折按AO/ASIF分型:C1型28侧,C2型33侧,C3型24侧。其中掌侧LCP治疗组34侧,外固定支架固定组51侧。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6~27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面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Werlev标准评定,C1、C2型骨折LCP组优于外固定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型骨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掌侧或背侧不稳定的C1、C2型桡骨远端骨折,掌侧LCP可提供有效固定及早期活动;背侧不稳定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是外固定支架的最佳适应证;严重粉碎的C3型骨折(尤其掌侧不稳定者)应联合运用LCP和外固定支架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器 锁定加压钢板
原文传递
医源性因素对DHS治疗髋部骨折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6
11
作者 大标 王秋根 +5 位作者 张秋林 陆晴友 唐昊 汤旭日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25-528,共4页
目的探讨动力性髋螺钉(dynamichipscrew,DHS)治疗髋部骨折中出现的各种失误和并发症与医源性因素的关系,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总结316例DHS治疗髋部骨折中出现的失误和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结果258例得到随访,32例出现了不同程度... 目的探讨动力性髋螺钉(dynamichipscrew,DHS)治疗髋部骨折中出现的各种失误和并发症与医源性因素的关系,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总结316例DHS治疗髋部骨折中出现的失误和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结果258例得到随访,32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误和并发症,发生率12.4%。其中因失误致颈钉位置欠佳6例,长度不当4例;术后并发症颈钉穿出股骨头4例;术后切口感染3例,其中骨不愈合1例;髋内翻4例,其中钢板断裂1例;畸形愈合6例;下肢外旋畸形2例;骨不愈合3例。结论DHS治疗髋部骨折疗效肯定,出现的失误和并发症与术前准备、适应症的选择、DHS的选用、手术技术及术后功能锻炼指导等医源性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性髋螺钉 医源性因素 髋部骨折 并发症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手术要点 被引量:27
12
作者 李凡 陆海明 +5 位作者 王建东 王秋根 桑伟林 高伟 黄建华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04-207,共4页
目的 总结和评价应用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手术要点.方法 2004年12月至2008年7月,应用髓内钉治疗69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其中男42例,女27例 年龄28~68岁,平均48.6岁.根据Russell-Taylor分型:ⅠA型17例,ⅠB型11例 ⅡA型28例,ⅡB... 目的 总结和评价应用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手术要点.方法 2004年12月至2008年7月,应用髓内钉治疗69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其中男42例,女27例 年龄28~68岁,平均48.6岁.根据Russell-Taylor分型:ⅠA型17例,ⅠB型11例 ⅡA型28例,ⅡB型13例.术中采用大转子顶部开口,先复位后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定位开口点及维持准确的主钉通道下插入髓内钉.对于Russell-Taylor ⅠA型骨折,近端锁钉由大转子锁向小转子 而对于小转子不完整股骨内侧皮质粉碎者,则采用头髓钉或Trigen重建钉,近端锁钉锁向股骨颈.髓内钉远端均行静力锁定.术后参照由Sandes等推荐的创伤性髋关节等级评分评定疗效. 结果 8例失访,2例在随访期间死亡,其余59例患者术后获得8~20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2.5~8.0个月,平均3.9个月.术后创伤性髋关节等级评分评定疗效:优18例,良32例,中6例,差3例,优良率为84.7%.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内固定断裂,继发的股骨干、大转子骨折等并发症. 结论 合适的内固定选择、术中良好复位及准确的进钉点对治疗至关重要.在正确掌握手术操作要点的情况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能取得良好效果,可作为优先考虑的治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骨钉
原文传递
淮河流域1960—2007年极端强降水事件特征 被引量:26
13
作者 田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0年第3期228-229,共2页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在多数陆地地区呈增加趋势。观测研究表明,我国的极端强降水平均强度和极端强降水值都有增加的趋势,极端强降水事件也趋于增多。但从分区来看,我国西部、长...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在多数陆地地区呈增加趋势。观测研究表明,我国的极端强降水平均强度和极端强降水值都有增加的趋势,极端强降水事件也趋于增多。但从分区来看,我国西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西南和华南沿海的部分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明显增多,而在华北和四川盆地极端强降水事件呈明显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事件 淮河流域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长江中下游地区 特征 评估报告 发生频率 平均强度
下载PDF
掌侧钢板固定治疗不稳定的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25
14
作者 唐昊 王秋根 +7 位作者 张秋林 邓迎生 吴剑虹 汤旭日 谢杨 官正茂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1681-1683,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掌侧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固定治疗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掌侧LCP结合克氏针撬拨、植骨等技术治疗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35例,比较研究手术前后掌倾... [目的]初步探讨掌侧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固定治疗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掌侧LCP结合克氏针撬拨、植骨等技术治疗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35例,比较研究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经随访9-24个月(平均17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评定,优20例、良12例、可2例、差1例。[结论]对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掌侧LC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防止复位丢失、减少结构性植骨、避免肌腱激惹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 骨折 内固定 掌侧钢板
下载PDF
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杜明奎 王秋根 +7 位作者 张秋林 唐昊 陆晴友 汤旭日 吴剑宏 邓迎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93-294,共2页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的影响因素,提出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326例胫骨平台骨折出现的并发症,分析原因。结果268例患者得到了随访,16例出现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5.9%。分别为:筋膜间室综合征2例,复位不良7例,切口感染2例,局部皮肤坏死...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的影响因素,提出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326例胫骨平台骨折出现的并发症,分析原因。结果268例患者得到了随访,16例出现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5.9%。分别为:筋膜间室综合征2例,复位不良7例,切口感染2例,局部皮肤坏死4例,膝关节不稳1例。21例出现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8%。分别为:术后高度丢失16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骨折畸形愈合2例,创伤性关节炎19例,膝关节僵硬3例。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的并发症与术前准备不足、固定选择不当、手术不熟练、植骨不妥及术后指导功能锻炼不合理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并发症 疗效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锁定加压钢板在骨盆后环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1
16
作者 王秋根 杜明奎 +8 位作者 张秋林 滋民 蔡晓冰 王万宗 汤旭日 吴剑宏 邓迎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在骨盆后环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5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7~49岁,平均35.6岁。致伤原因:撞伤2例,挤压伤2例,坠落伤1例。按照AO骨盆环损伤分型:B1型1,B2型2例,B3型1例,C1...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在骨盆后环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5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7~49岁,平均35.6岁。致伤原因:撞伤2例,挤压伤2例,坠落伤1例。按照AO骨盆环损伤分型:B1型1,B2型2例,B3型1例,C1型1例。骨盆后环损伤按照Denis分型:Ⅰ区4例,Ⅱ区1例。结果5例患者获3~12个月(平均5.8个月)随访。手术时间30~80min,平均50min,术中无输血,出血100~400mL。所有患者术后无神经损伤,切口均一期愈合。腰骶及下肢活动、感觉均正常。无会阴部感觉障碍。结论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加压钢板 骨盆后环 骶髂复合体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江苏夏季逐日降水极值统计特征诊断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丁裕国 范金松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35-443,共9页
本文利用江苏省5个代表性测站历年逐日降水资料,借助于非正态假设下的(Gamma分布)极值统计特征诊断方法,由一般平均统计特征量(均值,方差,自相关),估计计算其极端降水统计特征(平均出现频率,间隔时间,持续时间)并分析其年际年代... 本文利用江苏省5个代表性测站历年逐日降水资料,借助于非正态假设下的(Gamma分布)极值统计特征诊断方法,由一般平均统计特征量(均值,方差,自相关),估计计算其极端降水统计特征(平均出现频率,间隔时间,持续时间)并分析其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江苏地区夏季降水极值特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降水极值出现频数的年际变化具有准2—3年和准7—10年周期,指出降水极值出现次数不仅取决于降水量,还取决于逐日降水变率和各年内降水的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夏季 逐日降水极值 GAMMA分布 降水量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骨科损伤控制在严重骨盆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1
18
作者 王秋根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08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DCO)在严重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期间,应用骨科损伤控制方法进行治疗的15例严重骨盆骨折患者作为治疗组,研究同期未采用骨科损伤控制方法治疗的15例严重骨盆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DCO)在严重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期间,应用骨科损伤控制方法进行治疗的15例严重骨盆骨折患者作为治疗组,研究同期未采用骨科损伤控制方法治疗的15例严重骨盆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治疗组中5例骨盆骨折以外固定支架作为终极手术治疗,10例一期行外固定支架治疗,待患者一般情况稳定后二期采用切开复位方法治疗,对于"开书型"骨盆前环骨折,采用外支架临时固定,对于不稳定后环骨盆骨折,采用骶髂螺钉、LCP钢板微创内固定,对于骨盆前后环均有严重损伤的病例,采用前后路联合微创固定治疗的方法。对照组中,15例病例均采用一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13例病例患者存活,2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对照组10例患者存活,5例死亡,2例死于失血性休克,2例死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例死于严重感染。结论将DCO应用于严重骨盆骨折的临床治疗,有利于对患者进行迅速、有效、旨在抢救生命的整体治疗,提高抢救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损伤控制(DCO) 骨盆骨折 治疗
原文传递
微型钢板治疗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蔡晓冰 +6 位作者 曹磊 佟大可 王秋根 张秋林 滋民 唐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对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的治疗存在争议,一般主张保留桡骨头,但对于严重的粉碎性桡骨头骨折固定比较困难,本文主要是探讨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手术分析其疗效。[方法]本组7例,男6例,女1例,均为MasonⅢ型骨... [目的]对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的治疗存在争议,一般主张保留桡骨头,但对于严重的粉碎性桡骨头骨折固定比较困难,本文主要是探讨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手术分析其疗效。[方法]本组7例,男6例,女1例,均为MasonⅢ型骨折,其中2例累及桡骨颈,对7例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病例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辅助克氏针内固定手术,必要时取自体骨进行植骨。[结果]随访14—39个月,平均20.3个月,所有桡骨头骨性愈合,无1例发生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肘关节运动受限,但X线片见骨性愈合。按照Brobrg和Morrey的肘关节评分标准,肘关节的功能评分平均为87分,其中优2例,良4例,优良率85.7%。[结论]本组7例均为MasonⅢ型,作者认为通过微型钢板,结合克氏针,对有骨缺损和塌陷的桡骨头进行植骨,术后随访临床可获得较满意的肘关节灵活度,是手术保留Masonin型骨折的桡骨头,减少桡骨头切除和假体置换的一种方法,但本组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短,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头 MasonⅢ型骨折 治疗
下载PDF
588例骨盆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与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杨庆 王秋根 +7 位作者 潘福根 高伟 黄建华 李凡 李豪青 陶杰 王谦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骨盆骨折的防治水平,进一步减少骨盆骨折的死亡率及伤残率。方法总结2007年11月~2009年5月收治的588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合并伤等情况。结...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骨盆骨折的防治水平,进一步减少骨盆骨折的死亡率及伤残率。方法总结2007年11月~2009年5月收治的588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合并伤等情况。结果 588例患者中,男326例,女262例,男女比例为1.24:1,年龄为8~90岁。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伤363例(61.7%)及高处坠落伤153例(26.0%)。AO/ASIF分型:61-A型340例(57.8%),61-B型95例(15.7%),61-C型33例(5.1%);62-A型54例(9.0%),62-B型38例(6.3%),62-C型14例(2.4%);61+62型14例(2.4%)。219例(37.2%)患者合并其它部位的损伤,其中腹部损伤、脑外伤、脊柱损伤等为骨盆骨折的常见合并伤。本组病例共发生休克31例,死亡8例,死亡率1.4%,抢救成功率74.2%。急诊行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31例,DSA25例,栓塞18例。二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07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骨盆骨折以男性中青年居多,绝大多数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合并伤发生率较高,易发生休克。需要对高危人群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从而有利于提高创伤救治水平和医疗质量,降低骨盆骨折的发生率,进一步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折 流行病学 临床方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