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话语争夺、意见表达与网络狂欢——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抽象”文化透视 被引量:10
1
作者 《天府新论》 2020年第5期143-152,共10页
“抽象”文化是近年来中国青年群体中兴起的一种亚文化现象,通过对“抽象”文化的认同,青年中形成了一个无组织的“抽象”文化群体。“抽象”文化群体通过对“抽象”话的生产、使用来表达情绪,这些“抽象”话的素材包括网络主播的口头... “抽象”文化是近年来中国青年群体中兴起的一种亚文化现象,通过对“抽象”文化的认同,青年中形成了一个无组织的“抽象”文化群体。“抽象”文化群体通过对“抽象”话的生产、使用来表达情绪,这些“抽象”话的素材包括网络主播的口头禅、“语录”与改造后的网络语言,以及对其它亚文化群体话语的借鉴,甚至包括对emoji表情的创造性开发。“抽象”文化现象深刻折射了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青年群体中盛行的怀疑、解构、消解等后现代主义性质的心态,并在一定程度映射出了他们的现实生活态度。对待这种亚文化,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严防死守,要重视对其发展动态的监管工作,积极培育青年群体正确文化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 文化 青年亚文化 网络主播 话语争夺
下载PDF
概念游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图像拓扑学 被引量:3
2
作者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45,共8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出现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语言维度,其生成图像的力量完美地贴合了“超现代电影”时代的一切特征,这意味着我们成了“后人类”。作为一种机器的自创生,人工智能生成图像蕴含着一种机械化的隐藏机制,这背后是人...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出现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语言维度,其生成图像的力量完美地贴合了“超现代电影”时代的一切特征,这意味着我们成了“后人类”。作为一种机器的自创生,人工智能生成图像蕴含着一种机械化的隐藏机制,这背后是人类巩固文明果实的愿景。事实上,威廉·弗卢塞尔的技术图像理论提醒我们,机器图像已经将我们遭遇的平面替换成一种概念,这一概念作为碳基生命的结束,也标志着硅基生命的开端。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就如技术图像的陷阱,悄无声息地替换现实世界的诸多可能性,导致世界以机器的思维方式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论 拓扑学 技术图像 生成式人工智能
原文传递
编纂世界:威廉·弗卢塞尔的设计哲学
3
作者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120,共6页
巴西籍犹太裔哲学家威廉·弗卢塞尔曾提出建构一种“设计哲学”的设想,它存在着日用品设计与纯粹“设计”两个阶段与面向。在日用品设计层面,弗卢塞尔使用现象学方法去还原日常生活用品,使其展露出其本来面貌。而在纯粹“设计”理... 巴西籍犹太裔哲学家威廉·弗卢塞尔曾提出建构一种“设计哲学”的设想,它存在着日用品设计与纯粹“设计”两个阶段与面向。在日用品设计层面,弗卢塞尔使用现象学方法去还原日常生活用品,使其展露出其本来面貌。而在纯粹“设计”理念层面,他考察了从柏拉图到数字时代的设计概念,认为设计正在走向非物质性与“形式”本身,这预示着设计“极权主义社会”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 弗卢塞尔 设计哲学 数字设计
下载PDF
规训与抵抗:新生代导演电影的工厂空间 被引量:3
4
作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3-75,共3页
在"新生代"导演的创作中,"工厂"题材的电影十分引人注目。依据福柯的空间理论,对以工厂为背景的电影《八月》《六人晚餐》《少年巴比伦》《黑处有什么》进行考察,解构其中"工厂"的空间生成、空间构筑以... 在"新生代"导演的创作中,"工厂"题材的电影十分引人注目。依据福柯的空间理论,对以工厂为背景的电影《八月》《六人晚餐》《少年巴比伦》《黑处有什么》进行考察,解构其中"工厂"的空间生成、空间构筑以及空间意蕴,提出空间的"飞地"、空间的跨越这一影像空间的艺术构架,从而寻绎出新生代导演对"工厂"的自我指涉的身份认同与集体记忆的社会背景,以期为"新生代"导演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意义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导演 工厂电影 “异托邦” 集体记忆
下载PDF
虚拟现实电影:“洞寓”的坍缩与观者的再塑 被引量:3
5
作者 潘璋敏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35,共4页
虚拟现实作为影像技术的一次新变革,近年来逐渐在电影、游戏等领域崭露头角。在虚拟现实电影中,传统的电影语言受到挑战,"沉浸"与"互动"侵扰了电影艺术近百年来所遵循的"叙事"脉络。以"洞寓"... 虚拟现实作为影像技术的一次新变革,近年来逐渐在电影、游戏等领域崭露头角。在虚拟现实电影中,传统的电影语言受到挑战,"沉浸"与"互动"侵扰了电影艺术近百年来所遵循的"叙事"脉络。以"洞寓"为哲思的电影观赏形式被虚拟现实技术打破,"拟象"造就了拟态影像空间,新的电影形态可能会使电影艺术朝着"完整电影"的神话继续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R电影 虚拟现实 “完整电影” 观影模式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报刊对立体电影的认知研究——基于区永祥《立体电影进化论》的考察 被引量:2
6
作者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6期89-90,共2页
立体电影即3D电影,1925年4月北京平安电影公司曾放映过一部需要观众佩戴"红绿眼镜"的立体电影^(1),是有据可查的中国放映立体电影的最早记录,但此次放映活动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大的影响。直到1931年,《时时周报》才以《空前绝... 立体电影即3D电影,1925年4月北京平安电影公司曾放映过一部需要观众佩戴"红绿眼镜"的立体电影^(1),是有据可查的中国放映立体电影的最早记录,但此次放映活动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大的影响。直到1931年,《时时周报》才以《空前绝后的立体电影:新近发明,已在美国试映》为题,对立体电影这个"新发明"进行再次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电影 进化论 红绿眼镜 放映 认知研究
下载PDF
广播对城市空间的想象和建构——以重庆都市广播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齐东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9-111,共3页
文化地理学将由音乐、文学、广播、电视、电影等'文本'生产的'想象的空间'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形态来研究。在这一视角下,空间可划分为物理空间、想象性空间和社会历史空间。以电波为载体的广播穿梭其中,完成对城市空间... 文化地理学将由音乐、文学、广播、电视、电影等'文本'生产的'想象的空间'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形态来研究。在这一视角下,空间可划分为物理空间、想象性空间和社会历史空间。以电波为载体的广播穿梭其中,完成对城市空间建构的使命与任务。其对于城市文化的生成往往是隐性和主动的。重庆都市广播以'传播都市文化、引领都市时尚、提供都市生活服务'为频率定位,通过都市服务为平台的城市听觉空间的塑造,为听众构筑了想象的城市服务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 城市文化 建构 重庆都市广播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立体电影的放映、传播与知识生产 被引量:2
8
作者 高榕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8-77,共10页
民国时期,一种被称为"红绿眼镜"或"电光幻镜"的电影种类进入中国内地,这就是立体电影。它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开展了成规模的放映活动,内陆地区无缘观影的民众也能在一些报刊的新闻版面上得以窥视这一新兴电影技术... 民国时期,一种被称为"红绿眼镜"或"电光幻镜"的电影种类进入中国内地,这就是立体电影。它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开展了成规模的放映活动,内陆地区无缘观影的民众也能在一些报刊的新闻版面上得以窥视这一新兴电影技术的新进展。与此同时,在20世纪中前期全球电影知识密切交流的背景下,中国电影界的知识精英们还广泛地进行了国外立体电影动态的翻译、引介等知识生产工作。立体电影在民国时期的早期传播,为20世纪50年代两岸三地先后兴起的立体电影浪潮埋下了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电影 红绿眼镜 电光幻镜 民国影人 知识生产
原文传递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宽银幕电影在香港地区的放映、制作与影响
9
作者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3-140,共8页
20世纪50年代中期,宽银幕电影在好莱坞的技术倾销之下进入中国香港,迫使香港地区影院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银幕升级,以新艺综合体为代表的变形宽银幕电影开始成为中国香港进口影片的主流。香港地区影人也在市场要求之下进行了变形宽银幕... 20世纪50年代中期,宽银幕电影在好莱坞的技术倾销之下进入中国香港,迫使香港地区影院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银幕升级,以新艺综合体为代表的变形宽银幕电影开始成为中国香港进口影片的主流。香港地区影人也在市场要求之下进行了变形宽银幕电影的制作,其中翘楚便是“邵氏综艺体弧形阔银幕”,除了纯粹的视觉享受之外,长城等左派影业公司也进行了变形宽银幕电影的制作以争夺银幕话语权。变形宽银幕电影技术的使用,使香港地区电影形成极具辨识度的视觉风格,并影响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地区电影 电影技术 宽银幕电影 变形宽银幕
下载PDF
当代纪录片的传承与创新——以《蜂蜜之地》为中心的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悦 《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 2021年第3期75-83,共9页
纪录片《蜂蜜之地》讲述了一个女养蜂人在遭遇到种种困境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的故事。主创团队通过对女养蜂人穆拉托娃的"深描"与游牧民侯赛因·萨姆的"侧写",客观地表现了"传统"与"现代"的... 纪录片《蜂蜜之地》讲述了一个女养蜂人在遭遇到种种困境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的故事。主创团队通过对女养蜂人穆拉托娃的"深描"与游牧民侯赛因·萨姆的"侧写",客观地表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抗。在创作手法上,主创团队们也选择了在传统纪录片工作方法上进行创新的方式,即用"直接电影"电影的方式为真实生活保留了客观可能,又在后期编辑中选择"冲突",制造"高潮"。伦理转向的时代使得《蜂蜜之地》的主创团队们不能仅仅做"记录者",更要做"推动者",他们不仅将拍摄对象的真实生活展露出来,更是切实地改变了拍摄对象的生活境况。在国际传播的语境下,《蜂蜜之地》的开放理念与包容母题也为当下的记录片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 纪录片 直接电影 伦理转向 国际传播
原文传递
“在世影像”、媒介网络与热力学法则——埃尔塞瑟论电影和能量
11
作者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9-68,共10页
埃尔塞瑟提出了一种从能量角度看待电影的运动考古学假设,他所关心的是运动影像的固有能量,以及它们如何转换或传输这种能量。热力学第一定律为电影提供了乐观的前景,影像的运动预设了能量的能动性,因此能量能够跨越有机生命与无机生命... 埃尔塞瑟提出了一种从能量角度看待电影的运动考古学假设,他所关心的是运动影像的固有能量,以及它们如何转换或传输这种能量。热力学第一定律为电影提供了乐观的前景,影像的运动预设了能量的能动性,因此能量能够跨越有机生命与无机生命之间深邃的沟渠,构成类似于当代自然的等价物。然而,热力学第二定律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能量转换的理想效果,在电影中表现为熵对影像秩序(叙事、隐喻等)的破坏。本质上,这是一场人类精神力量与能量存在的多种形式之间的角力,在这样一种视角下,能量确保了电影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 电影 埃尔塞瑟 热力学法则
原文传递
立体电影是什么?——一次媒介考古学的考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天府新论》 CSSCI 2021年第4期151-159,共9页
晚近十年以来的立体电影复兴,使电影的立体化制作成为一种潮流,但是与电影史上历次的短暂热潮一样,立体电影依旧没能建构起自身身份的合法性。在媒介考古学方法的指引下,可以发现,在“前电影”时期立体视觉就已经开始了活动影像的尝试,... 晚近十年以来的立体电影复兴,使电影的立体化制作成为一种潮流,但是与电影史上历次的短暂热潮一样,立体电影依旧没能建构起自身身份的合法性。在媒介考古学方法的指引下,可以发现,在“前电影”时期立体视觉就已经开始了活动影像的尝试,但诸多原因使得第三维度的视觉体验始终没能正式地介入电影演化的进程。在叙事电影再次走向终结的数字时代,立体影像与其所带来的吸引力、触感知觉与惊颤体验或许是其生成自身语言特质的重要指示,立体电影也将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演化中的电影语言的新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电影 媒介考古学 吸引力电影 电影演化
下载PDF
爱森斯坦的“未竟之作”——重访《论立体电影》遗稿
13
作者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5-101,共7页
《论立体电影》是爱森斯坦生命末期未完成的诸篇遗作之一,它以极其广博的视野对当时出现在苏联的新兴媒介立体电影进行了追溯与展望。通过“媒介考古学”式的方法,爱森斯坦从绘画、戏剧、建筑等艺术形式中追寻“立体”的渴望。他将立体... 《论立体电影》是爱森斯坦生命末期未完成的诸篇遗作之一,它以极其广博的视野对当时出现在苏联的新兴媒介立体电影进行了追溯与展望。通过“媒介考古学”式的方法,爱森斯坦从绘画、戏剧、建筑等艺术形式中追寻“立体”的渴望。他将立体电影视为戏剧(电影)艺术发展的最终形态,认为戏剧艺术中的某些结构性问题在立体技术的媒介环境中能够迎刃而解。他还再度回到青年时期便十分感兴趣的精神分析理论,将立体电影作为开启精神分析理论思考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森斯坦 立体电影 媒介考古 戏剧框架 精神分析
原文传递
新生代导演电影作品中的社会之殇与时代之痛——兼谈其传播策略
14
作者 龚力 《电影世界》 2018年第12期29-33,共5页
本世纪初中国电影全面产业化改革以来,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尴尬位置。而现实主义电影往往习惯于将镜头对焦在“满目疮痍”的中国,从“第五代”导演的“民俗中国”,到“第六代”导演的“底层中国”,再到当下新导演电影作... 本世纪初中国电影全面产业化改革以来,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尴尬位置。而现实主义电影往往习惯于将镜头对焦在“满目疮痍”的中国,从“第五代”导演的“民俗中国”,到“第六代”导演的“底层中国”,再到当下新导演电影作品中所呈现的“问题中国”。成长于20世纪90年代的青年导演们在目睹或经历了“国企改制”“严打”等时代事件后,总是热衷于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回溯性地建构,以此反映某种时代症候。时代变革的冲击使新导演们似乎迫不及待地想把这种“问题意识”付之于电影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导演 电影作品 传播策略 20世纪90年代 中国电影 社会 现实主义题材 现实主义电影
下载PDF
《城门几丈高》影像考古与文化传承
15
作者 齐东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0-82,共3页
5集系列纪录片《城门几丈高》用影像考古的方法将重庆百年开埠史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历史演变进行了考查与再现。影片从城门兴建出发,探寻重庆城门的变迁,呈现了一份特殊的"城市相册"。《城门几丈高》史学角度新颖,在城市发展的... 5集系列纪录片《城门几丈高》用影像考古的方法将重庆百年开埠史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历史演变进行了考查与再现。影片从城门兴建出发,探寻重庆城门的变迁,呈现了一份特殊的"城市相册"。《城门几丈高》史学角度新颖,在城市发展的脉络上讲述了重要人物、商业活动、建设路径和发展轨迹。每一集将1-2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作为讲述中心,以影像、音乐、文字的契合互动,在历史和现实的对话中全面探寻重庆城市的视觉肌理,于历史的回响中延续城市文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城市影像 影像考古 《城门几丈高》
原文传递
从叙事学的角度解读《追凶者也》
16
作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5-87,共3页
电影叙事结构的选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电影叙事的成功与否,因此对一部电影叙事的探究格外重要。运用叙事分析的手法剖析电影的内在结构、对电影的文本进行细读、并采用格雷马斯的叙事结构理论对电影中相互关联或者相互对立的"... 电影叙事结构的选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电影叙事的成功与否,因此对一部电影叙事的探究格外重要。运用叙事分析的手法剖析电影的内在结构、对电影的文本进行细读、并采用格雷马斯的叙事结构理论对电影中相互关联或者相互对立的"行动元"进行分析,这样不仅能直观地理解电影中人物的内在关系和叙事的逻辑结构,还能体会导演想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意味,更能在叙事结构的设置选择上给后续电影创作者以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凶者也》 曹保平 文本细读 叙事结构
下载PDF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立体武侠电影景观评述
17
作者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3-151,共9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武侠电影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都有新的发展。此时在海外盛行的立体电影风也再度吹入中国。中国台湾率先完成了武侠电影的立体化运动,随后中国香港也跟进摄制了立体武侠电影。中国内地在稍晚些时候与日本合...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武侠电影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都有新的发展。此时在海外盛行的立体电影风也再度吹入中国。中国台湾率先完成了武侠电影的立体化运动,随后中国香港也跟进摄制了立体武侠电影。中国内地在稍晚些时候与日本合作摄制了立体武侠电影《侠女十三妹》,该片成功地掀起了20世纪80年代又一次武侠电影热。虽然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立体武侠电影都在很短时间内偃旗息鼓,但它们不仅丰富了当时的电影市场,也为近年的数字立体武侠电影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侠电影 立体电影 港台电影 《侠女十三妹》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立体电影在香港地区的滥觞与发展——以《华侨日报》(1953—1958)的报道为中心
18
作者 潘璋敏 《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 2022年第2期51-63,共13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立体电影在好莱坞再度兴起,并由此产生电影史上第一次“立体电影潮”。中国香港作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世界经济中心之一,同样卷入了这场“立体电影潮”之中。彼时,中国香港社会对“立体电影”的了解渠道主要有两个,即...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立体电影在好莱坞再度兴起,并由此产生电影史上第一次“立体电影潮”。中国香港作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世界经济中心之一,同样卷入了这场“立体电影潮”之中。彼时,中国香港社会对“立体电影”的了解渠道主要有两个,即电影院的直观观影感受与报纸杂志的相关报道。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华侨日报》等中国香港媒体登载的“立体电影”信息中可知,中国香港社会对“立体电影”的理解,经历了由“雾里看花”到“身临其境”,由“域外来客”到“本港实践”,再由“误读”到“祛魅”的过程。同时,五十年代中国香港“立体电影”的发展,对内地随后的“立体电影潮”有着重要的先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香港电影 3D电影 立体电影 《华侨日报》
原文传递
技术革新与时代寓言:新中国首次立体电影热潮
19
作者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09-114,共6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世界性立体电影热潮的影响下,中国内地也曾短暂地兴起过一次立体电影摄制放映之风。在“大跃进”时期技术革新运动的直接影响下,电影的“立体化”改造得以产生。在这次立体电影热潮中,纪录片、木偶片与故事片先后...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世界性立体电影热潮的影响下,中国内地也曾短暂地兴起过一次立体电影摄制放映之风。在“大跃进”时期技术革新运动的直接影响下,电影的“立体化”改造得以产生。在这次立体电影热潮中,纪录片、木偶片与故事片先后进行了“立体化”实践,但又都在较短的时间内销声匿迹。这次立体电影热潮的成果,是承载民族自信心的一种载体,立体电影院一度成为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对于这次立体电影热潮,既要认识到它是特殊时期的时代产物,也要对它在概念普及、技术探索与题材拓展等方面给中国电影带来的积极影响给予客观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电影 立体电影 技术革新 电影“大跃进”
下载PDF
电影《湄公河行动》的传播学解读
20
作者 《新闻研究导刊》 2017年第1期161-161,共1页
借助传播学的5W研究框架,可以大体了解《湄公河行动》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和传播效果与反馈,审视其在社会传播过程中带来了怎样的社会效益,以及给中国的主旋律电影注入了怎样的新鲜血液。
关键词 《湄公河行动》 传播模式 国家形象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