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放疗联合小切口胸段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胸段食管癌疗效及其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黎亮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年第12期1020-1022,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放疗联合小切口胸段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胸段食管癌疗效及其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食管癌提供相应依据。方法收集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40例胸段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对照... 目的探讨术前放疗联合小切口胸段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胸段食管癌疗效及其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食管癌提供相应依据。方法收集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40例胸段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对照组给予直接小切口食管癌根治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术前放疗与手术治疗。比较两组食管癌患者并发症、肺功能及1年和5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吻合口瘘与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2.9%,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肺活量(VC)、1s用力呼气容积(FEV1s)以及最大通气量(MVV)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5年生存率(37.1%)显著高于对照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放疗联合小切口胸段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胸段食管癌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手术对患者肺功能的损伤,并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值得深入研究与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术前放疗 小切口根治术 肺功能
下载PDF
川崎病合并感染时临床特征及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泽楷 +2 位作者 李汝霞 麦友刚 覃丽君 《新医学》 2015年第9期608-611,共4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合并感染时的临床特征及淋巴细胞亚群、Ig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29例合并感染的川崎病患儿为感染组,同期未合并感染的35例川崎病患儿为非感染组,21例腹股沟疝患儿为对照组。比较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儿临床特征、实验室结果... 目的探讨川崎病合并感染时的临床特征及淋巴细胞亚群、Ig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29例合并感染的川崎病患儿为感染组,同期未合并感染的35例川崎病患儿为非感染组,21例腹股沟疝患儿为对照组。比较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儿临床特征、实验室结果、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及冠状动脉损伤情况,比较3组患儿外周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Ig水平。结果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及近期冠状动脉损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感染组远期冠状动脉损伤率高于非感染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2组川崎病患儿CD4+、CD4+/CD8+、CD19+T细胞比例较高且Ig G、Ig A、Ig M水平升高(P均<0.05),CD8+T细胞水平下降(P<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间外周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感染并未影响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结果、丙种球蛋白治疗反应及近期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可能与感染并未进一步影响机体免疫水平有关,但合并感染可能增加远期冠状动脉损伤的风险,需注意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感染 免疫 冠状动脉病变
下载PDF
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免疫功能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庆彦 +2 位作者 李汝霞 刘春华 刘晶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4721-4723,4762,共4页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免疫功能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及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住院104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按感染类型不同分为合并细菌感染组28例,单纯病毒感染组76例。比...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免疫功能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及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住院104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按感染类型不同分为合并细菌感染组28例,单纯病毒感染组76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实验室数据(WBC、CRP、PCT、Glu、CKMB、ALT)、体液免疫水平(IgG、IgA、IgM)及细胞免疫水平(CD3^+、CD4^+、CD8^+、CD19^+)及预后。结果与单纯病毒感染组相比,合并细菌感染组在重症人数、热程、惊跳、呕吐、嗜睡发生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热峰、皮疹、抽搐、肺出血发生率及EV71检出率、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细菌感染组其PCT、Glu、CKMB、ALT水平更高(P<0.05),而WBC、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细菌感染组CD_3^+、CD_4^+、CD_8^+水平较低,CD_(19)^+、IgA、IgM水平较高(P<0.05)。结论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后临床表现加重,可能与细胞、体液免疫紊乱进一步加重有关,PCT在鉴别合并细菌感染上具有优势。可通过监测PCT早期发现细菌感染,给予积极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细菌 临床特征 免疫功能
原文传递
肺炎支原体感染对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庆彦 +2 位作者 李汝霞 刘春华 刘晶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4952-4954,共3页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确诊为手足口病合并MP感染的患儿34例作为感染组,取同期住院确诊手足口病且未感染MP患儿40例作为未感染...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确诊为手足口病合并MP感染的患儿34例作为感染组,取同期住院确诊手足口病且未感染MP患儿40例作为未感染组,其中感染组根据MP滴度包括高滴度患儿(>1:160)和低滴度患儿(≤1:160);比较各组患儿间的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感染组CD_4^+、CD_8^+水平较未感染组低,而IgG水平更高(P<0.05);感染组IL-6、TNF-α水平较未感染组高(P<0.05);合并MP感染者中,高滴度患儿CD_3^+、CD_4^+、CD_8^+水平较低滴度患儿低,而CD_(19)^+、IgG水平更高(P<0.05);而高滴度患儿IL-6、IL-8、IL-10、TNF-α水平均较低滴度患儿高(P<0.05)。结论手足口病合并MP感染后,存在细胞免疫抑制,体液免疫激活,炎症反应剧烈,而且MP滴度越高者,免疫功能更为紊乱,炎症反应更剧烈,应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肺炎支原体 免疫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血液病患儿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5例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泽楷 +2 位作者 麦友刚 方建培 刘婷华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儿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1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住院的血液病患儿肺炎合并ARDS 3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症状、体征、辅助...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儿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1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住院的血液病患儿肺炎合并ARDS 3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死亡危险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5例血液病患儿肺炎合并ARDS时表现为高热(71.4%)、咳嗽(85.7%)、气促(88.6%)、发绀(74.3%)、三凹征阳性(74.3%)、双肺啰音(65.7%)。血气分析提示氧合指数(PO2/Fi O2)不同程度降低,胸部X线表现点片状、斑片状浸润影,严重者为弥漫性渗出、大片实变。所有病例均行血、痰液的病原体培养,共培养细菌2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2株。35例ARDS患儿经治疗后死亡23例(65.7%),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共12例(52.2%)。死亡原因与原发病未缓解、合并MODS、休克、肺部浸润严重、使用机械通气有关(P<0.05),而与机械通气呼吸支持方式无关(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ODS、休克为死亡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液病患儿肺炎合并ARDS时有较高的病死率,临床可通过症状体征、血气分析和胸部X线检查早期诊断,合并MODS及休克是死亡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血液病 肺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原文传递
喜炎平灌肠治疗小儿细菌性肠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6
作者 孟艳侠 《河北医药》 CAS 2015年第5期709-710,共2页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细菌性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96例小儿细菌性肠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口服抗生素治疗和口服补液盐、保护肠黏膜等基础、对症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细菌性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96例小儿细菌性肠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口服抗生素治疗和口服补液盐、保护肠黏膜等基础、对症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评价2组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疗法联合喜炎平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细菌性肠炎效果更显著,病程缩短,安全性高;而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细菌性肠炎方法更简单、能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减少患儿痛苦,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肠炎 喜炎平 保留灌肠 儿童
下载PDF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郑勇 +2 位作者 黄震 刘扬 罗玉强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3011-3013,共3页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减少术后感染,提高预后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0月医院收治的均接受瓣膜置换治疗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27例,完整获得患者临床资料,确定是否出现术后感染。结果 327例患者...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减少术后感染,提高预后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0月医院收治的均接受瓣膜置换治疗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27例,完整获得患者临床资料,确定是否出现术后感染。结果 327例患者中,有39例出现术后感染,感染率11.93%,50岁以上患者的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年龄段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史在10年以上患者的感染率显著高于5年以内与5-10年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以内与5-10年的患者之间比较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功能Ⅳ级患者感染率显著高于Ⅱ级、Ⅲ级,P〈0.05。实施单瓣置换术的患者术后感染率显著低于双瓣置换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阻断时间〉120min的患者术后感染率显著高于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阻断时间〈60min以及60-120min的患者之间比较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接受瓣膜置换术治疗之后存在一定的术后感染风险,相关因素包括年龄和病史以及手术方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 瓣膜置换术 术后感染 因素
原文传递
恶性血液肿瘤患儿合并脓毒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婷华 +4 位作者 陈泽楷 雷嘉颖 许吕宏 李天文 麦友刚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53-356,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恶性血液肿瘤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其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PICU 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43例恶性血液肿瘤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恶性血液肿瘤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其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PICU 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43例恶性血液肿瘤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休克患儿中,存活27例,死亡16例,病死率37.2%。最常见感染部位为肺部(74.4%),其次为胃肠道(39.5%)。病原学检查阳性者26例,共分离出病原菌43株,其中G+菌5株(11.6%),G-菌31株(72.1%),真菌7株(16.3%),以大肠埃希菌占首位(6/43,14.0%)。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患儿在年龄、化疗阶段、感染至休克累计时间、粒细胞缺乏至休克累计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受累器官数、肺部受累、低钙血症、液体复苏后6 h的氧合指数及乳酸水平、多巴胺使用剂量以及是否需要机械通气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相关的变量为液体复苏后6 h的乳酸水平及机械通气的应用。结论恶性血液肿瘤合并脓毒性休克经液体复苏后6 h仍存在高乳酸中毒、合并低钙血症以及需要机械通气的患儿病死率高,应更为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血液肿瘤 脓毒性休克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消旋卡多曲口腔崩解片治疗轮状病毒肠炎 被引量:7
9
作者 孟艳侠 《河北医药》 CAS 2015年第7期1072-1073,共2页
目的探讨消旋卡多曲口腔崩解片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7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口服蒙脱石散剂、抗病毒、补液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消旋卡多曲口腔崩解片,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目的探讨消旋卡多曲口腔崩解片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7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口服蒙脱石散剂、抗病毒、补液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消旋卡多曲口腔崩解片,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4%,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泻次数明显减少,大便性状明显改善,脱水症状明显减轻。症状消失时间均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消旋卡多曲口腔崩解片治疗轮状病毒肠炎能快速减少腹泻次数,减轻患儿痛快,迅速纠正脱水,明显缩短急性腹泻病程,用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 消旋卡多曲口腔崩解片 轮状病毒肠炎
下载PDF
川崎病并发心肌梗死5例报告 被引量:7
10
作者 覃丽君 范毅敏 《新医学》 2013年第4期243-246,共4页
目的:报告5例川崎病并发心肌梗死患儿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分析该院5例川崎病并发心肌梗死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心肌酶谱、心电图、UCG)、治疗及预后。结果:4例患儿发生心肌梗死时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 目的:报告5例川崎病并发心肌梗死患儿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分析该院5例川崎病并发心肌梗死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心肌酶谱、心电图、UCG)、治疗及预后。结果:4例患儿发生心肌梗死时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1例患儿无任何临床表现。5例均有CK-MB升高、CTnI阳性,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ST-T段改变。UCG可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其中2例合并冠状动脉瘤形成,2例冠状动脉扩张,另1例未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其中3例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5例均同时予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后抢救成功。对5例患儿均长期、规范随诊,至撰稿日未再出现心肌梗死,预后良好。结论:心肌梗死是川崎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发病时隐匿但凶险,可根据典型心电图、心肌酶谱及UCG明确诊断,治疗需给予及时溶栓,后期规范随诊,以防心肌梗死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病变
下载PDF
预防性护理干预在急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汝霞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5年第5期559-560,共2页
目的研究预防性护理干预在急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46例急诊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7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两组... 目的研究预防性护理干预在急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46例急诊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7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均出现了输液异常、患者自行调节滴速或中断输液等不良事件,但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出现率为4.11%,低于对照组的17.81%(P<0.01);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8.63%,高于对照组的84.93%(P<0.01)。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输液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效率高,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性护理干预 急诊输液 不良事件
下载PDF
分层管理模式在提高急诊儿科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汝霞 《临床医学工程》 2016年第9期1257-1258,共2页
目的探讨分层管理模式在提高急诊儿科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实施分层护理模式前后共160例患儿资料,分为两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未实施分层护理,干预组实施分层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 目的探讨分层管理模式在提高急诊儿科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实施分层护理模式前后共160例患儿资料,分为两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未实施分层护理,干预组实施分层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护理质量(包括专科护理、危重病人护理、急救药品及器械、护理记录、病房环境及安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家属满意度(包括危急情况处理、护理技术、护理服务、沟通能力及情感支持)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层管理模式可以明显提高急诊儿科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管理 急诊儿科 护理质量
下载PDF
PDCA循环法控制血液危重症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罗文君 +1 位作者 周雪贞 刘婷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年第4期659-663,共5页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控制血液危重症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应用,为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感染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本院PICU病房行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 h的113例病例,运用PDCA循环管理工具,完善病原...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控制血液危重症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应用,为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感染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本院PICU病房行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 h的113例病例,运用PDCA循环管理工具,完善病原菌检查,专科统一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注重机械通气过程管理,优化通气策略,提高护理控感技术,定期检查和后期追踪等方法相结合。结果 实施PDCA循环后,本病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从2015年第三季度起的数据持续在13.16例/1 000机械通气日,到2015年下半年第四季度下降至0.00例/1 000机械通气日,2015年全年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下降至29.51例/1 000机械通气日;实施PDCA后药物使用治疗方案较实施之前也有显著针对性,而且医护人员间的配合度得到增加。在2016年进行数据监测追踪,本病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维持在21.82例/1 000机械通气日。结论 应用PDCA循环可更有效控制院内VAP发生率的发生,更有效地保证病人住院的安全,更好地帮助医护人员提高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重症病房 PDCA循环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化疗后发生播散性镰刀菌感染1例病例报告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天文 麦友刚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0-53,共4页
1病例资料患儿女,13岁,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化疗后,发热7d,头痛、耳痛2d”于2016年8月30日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我院)PICU。患儿重要临床信息见图1。患儿1月余前因“面色苍白伴血象三系减少1月余”入我院,经骨... 1病例资料患儿女,13岁,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化疗后,发热7d,头痛、耳痛2d”于2016年8月30日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我院)PICU。患儿重要临床信息见图1。患儿1月余前因“面色苍白伴血象三系减少1月余”入我院,经骨髓活检等诊断为MDS,采用地西他滨化疗方案,期间曾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和感染性休克,经抗休克、抗感染等治疗好转后出院,但粒细胞水平仍<0.5×10 9·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感染性休克 化疗后 病例报告 镰刀菌 播散性 孙逸仙纪念医院 粒细胞缺乏症
下载PDF
HLF细胞高氧暴露后miR-15b及miR-16上调并抑制VEGF表达 被引量:5
15
作者 麦友刚 雷嘉颖 +2 位作者 刘婷华 陈泽楷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7年第9期1276-1280,共5页
目的探讨高氧暴露下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LF)中miR-15b及miR-16对VEGF蛋白的调控作用。方法用转染技术分别上调及下调HLF细胞miR-15b和miR-16水平;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中VEGF蛋白;同时,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观察高氧暴露下HLF细胞mi... 目的探讨高氧暴露下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LF)中miR-15b及miR-16对VEGF蛋白的调控作用。方法用转染技术分别上调及下调HLF细胞miR-15b和miR-16水平;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中VEGF蛋白;同时,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观察高氧暴露下HLF细胞miR-15b、miR-16及VEGF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上调miR-15b和miR-16可使HLF细胞中VEGF蛋白降低,反之可使其升高;高氧暴露可诱导HLF细胞miR-15b和miR-16上调,而VEGF表达则下降。结论高氧暴露可诱导HLF细胞中miR-15b及miR-16上调并抑制VEGF的表达,可能参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氧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miRNA
下载PDF
不完全性川崎病急性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覃丽君 范毅敏 《新医学》 2013年第9期636-63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完全性川崎病(iKD)患儿急性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对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将70例川崎病患儿分为iKD组(35例),完全性川崎病(cKD)组35例,21例腹股沟疝患儿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 目的探讨不完全性川崎病(iKD)患儿急性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对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将70例川崎病患儿分为iKD组(35例),完全性川崎病(cKD)组35例,21例腹股沟疝患儿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4+/CD8+、CD19+、自然杀伤细胞)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变化,比较3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KD组与cKD组CD4+、CD4+/CD8+、CD19+、IgG、IgA、IgM水平升高(P<0.05),CD8+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水平下降(P<0.05);iKD组与cKD组CD4+/CD8+、CD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KD患儿急性期同样存在免疫系统高度活化,但其细胞免疫活化程度不如cKD者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球蛋白 儿童 不完全性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川崎病患儿心脏功能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仇烨 《医学综述》 2011年第11期1716-1718,共3页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自限性儿童发热出疹性疾病。未经治疗患儿有20%~25%发生冠状动脉损害,晚期可发展成冠状动脉狭窄或血栓形成,甚至导致心肌梗死。因此,早期诊断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心肌...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自限性儿童发热出疹性疾病。未经治疗患儿有20%~25%发生冠状动脉损害,晚期可发展成冠状动脉狭窄或血栓形成,甚至导致心肌梗死。因此,早期诊断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心肌运动异常、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受损等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Tei指数、多普勒组织成像、应变率成像等技术越来越能准确地评价川崎病患儿心功能损害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描记术 川崎病 心功能
下载PDF
川崎病合并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一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泽楷 覃丽君 《新医学》 2014年第11期776-778,共3页
临床工作中,儿科发热患儿多见,病因多样,部分患儿病情复杂且变化快。该文报道了1例川崎病合并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的诊治过程。患儿经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后,出现关节炎症状,修正诊断为川崎病合并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调整治疗方... 临床工作中,儿科发热患儿多见,病因多样,部分患儿病情复杂且变化快。该文报道了1例川崎病合并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的诊治过程。患儿经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后,出现关节炎症状,修正诊断为川崎病合并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调整治疗方案后得到缓解。该例提示,川崎病及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虽有许多类似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数据,但应根据其不同点进一步鉴别诊断,以防延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全身型
下载PDF
重症手足口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及随访结果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庆彦 刘春华 《新医学》 2016年第7期477-480,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重症手足口病的变化及随访结果,评价BAEP在重症手足口病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重症手足口病患儿86例为观察组,以同期50名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比较2组儿童BAEP的检测结果。同时根据人院时BAEP... 目的通过检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重症手足口病的变化及随访结果,评价BAEP在重症手足口病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重症手足口病患儿86例为观察组,以同期50名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比较2组儿童BAEP的检测结果。同时根据人院时BAEP结果的Hall分级将86例患儿分为BAEP正常组及BAEP异常组,BAEP异常组再根据病程第2周复查结果分为早期恢复组及晚期恢复组,分别比较各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8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32例BAEP表现异常,占37%,其中脑干型23例、内耳型5例、混合型4例。与对照组相比,重症手足口病患儿I、m、v波潜伏期及I~m、m~v、I~v波峰间潜伏期均延长(p均<o.oi)。与baep正常组比较,BAEP异常组高热持续时间较长、白细胞计数增多、末梢血糖升高、住院时间延长,其头颅MRI异常率、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率、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也较高(P均<0.05),而2组间热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恢复组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头颅MRI异常率均高于早期恢复组(P均<0.01),而2组间合并EV71感染率、肺水肿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〇.〇5)。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BAEP多存在异常;BAEP异常者,临床表现严重;随病情缓解,BAEP多可恢复正常,如持续异常者,其后遗症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手足口病 重症
下载PDF
BMMSC治疗儿童难治性aGVHD的疗效和治疗前后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淑仪 邱坤银 +7 位作者 黄科 徐宏贵 黎阳 翁文骏 许吕宏 方建培 周敦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5-261,共7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治疗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难治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疗效,...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治疗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难治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疗效,通过动态监测输注BMMSC前后患儿体内细胞因子的变化,判断BMMSC的疗效并为BMMSC治疗GVHD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allo-HSCT后难治性aGVHD患儿17例(II级GVHD 7例,Ⅲ级GVHD 6例,Ⅳ级GVHD 4例)。所有患儿经常规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在原有免疫抑制剂基础上联合静脉滴注BMMSC,观察GVHD的缓解情况及BMMSC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通过化学发光法检测GVHD患儿输注BMMSC前及输注后d 7和d 14,血清细胞因子IL-2α、IL-6、IL-10、IL-8及TNF-α的水平。结果:BMMSC的累计中位使用剂量为5.5(3.4-11.1)×10^6/kg,平均使用次数3.7(1-13)次,距离确诊GVHD首次输注MSC中位时间为16.5(4-95)d。17例难治性GVHD中,14例治疗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2.4%,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存活的14例患儿,距首次输注到BMMSC中位随访时间为944(559-1245)d。治疗前Ⅱ、Ⅲ、Ⅳ级GVHD患儿血清TNF-α浓度分别为9.5±4.3、16.3±10.9和35.8±21.2 pg/ml,Ⅱ级与Ⅳ级、Ⅲ级与Ⅳ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MSC治疗有效与无效组间比较,治疗前血清TNF-α为10.8±5.6和40.6±14.8 pg/ml(t=-3.901,P<0.05)。BMMSC治疗有效组中,d 14 IL-10(20.0±17.4)pg/ml较治疗前(7.3±3.1)pg/ml明显升高(t=-2.850,P<0.05),而IL-2α,IL-6,IL-8和TNF-α浓度在治疗前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MSC治疗儿童难治性GVHD安全有效。TNF-α与GVHD的严重程度相关,可用于GVHD的病情监测。BMMSC可能通过上调体内细胞因子IL-10水平发挥抗GVHD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物抗宿主病 儿童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