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南部吉隆盆地中新世-早更新世孢粉组合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1
作者 徐亚东 张克信 +3 位作者 王国灿 向树元 尚松 陈奋宁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59-773,共15页
吉隆盆地为高喜马拉雅中新世晚期约10Ma时期形成的一个南北向断陷盆地,其东侧为同沉积正断层,沃马剖面位于盆地沉降中心的东南部.在该剖面下部新发现一套中新世巨厚砾岩层(旦增竹康组).通过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得出吉隆盆地... 吉隆盆地为高喜马拉雅中新世晚期约10Ma时期形成的一个南北向断陷盆地,其东侧为同沉积正断层,沃马剖面位于盆地沉降中心的东南部.在该剖面下部新发现一套中新世巨厚砾岩层(旦增竹康组).通过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得出吉隆盆地控盆断裂早期活动时间为13.4±1.9Ma,源区12~11Ma发生构造热事件,据此推算出吉隆盆地初始裂陷后开始沉积的底界年龄约为10Ma.综合前人在吉隆盆地得出的7.20~1.67Ma古地磁测年值,可得出吉隆盆地旦增竹康组年龄为10.0~7.4Ma,沃马组年龄为7.40~1.67Ma.根据孢粉组合带和孢粉组合反映的植物类型和古环境变化,沿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带和9个孢粉组合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吉隆地区古气候变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1)组合带Ⅰ和孢粉组合1~2,为温暖偏干环境的常绿与落叶针阔叶混交林,地层对比时代为晚中新世(10.0~7.0Ma);(2)组合带Ⅱ和孢粉组合3~7,为寒冷干旱环境的落叶针叶林,期间存在一次暖湿气候的波动,地层对比时代为晚中新世晚期-早上新世(7.0~3.3Ma);(3)组合带Ⅲ和孢粉组合8~9,为温凉偏干的气候下生长暗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地层对比时代为晚上新世(3.30~1.67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吉隆盆地 孢粉组合 古气候变化 新近纪
原文传递
西藏米林地区湖积物的磁性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朱宗敏 寸金鸿 +3 位作者 庞龙飞 向树元 陈奋宁 尚松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22-628,共7页
米林地区雅鲁藏布江三级河流阶地上发育厚达52.2m的晚更新世晚期深-浅湖相和滨-浅湖相沉积物,显示当时米林地区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古堰塞湖.为了探讨该套湖积物记录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在米林机场剖面采集了259块定向样品进行环境磁... 米林地区雅鲁藏布江三级河流阶地上发育厚达52.2m的晚更新世晚期深-浅湖相和滨-浅湖相沉积物,显示当时米林地区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古堰塞湖.为了探讨该套湖积物记录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在米林机场剖面采集了259块定向样品进行环境磁学测试和分析.其中,磁组构分析表明86%的样品具有原生磁组构,它们的最大磁化率主轴κ1指示米林古堰塞湖的物源经历了由南、北方向到西、北东再至西向这一大致顺时针方向变化的趋势,可能与该区的差异隆升作用有关.研究剖面的天然剩余磁化强度(NRM)和体积磁化率(κ)变化曲线与沉积物的粒度、沉积相关系密切,反映该区晚更新世晚期至少经历了4次显著的气候波动;同时,NRM、κ波动曲线能够很好地对应于格陵兰冰心GISP2的δ18O曲线IS1-IS6和IS8,并记录了新仙女木事件(YD)和3次Heinrich事件(H1,H2,H3),表明米林地区晚更新世晚期的气候变化受到全球气候系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米林 环境磁学 古气候
下载PDF
西藏日喀则末次冰期风成黄土粒度分析及其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路晶芳 向树元 +2 位作者 尚松 刘超 曾方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0-85,共6页
通过对西藏日喀则市大竹卡乡风成黄土剖面样品的粒度测试分析,划分出六个气候阶段,显示67.0±7.2kaB.P-10.4±1.6 kaB.P间经历了温暖湿润-干燥多风-温暖干燥-干燥多风-湿干偏湿-温暖湿润环境的变化。该地区的黄土是半干旱-半湿... 通过对西藏日喀则市大竹卡乡风成黄土剖面样品的粒度测试分析,划分出六个气候阶段,显示67.0±7.2kaB.P-10.4±1.6 kaB.P间经历了温暖湿润-干燥多风-温暖干燥-干燥多风-湿干偏湿-温暖湿润环境的变化。该地区的黄土是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砂黄土,粒度较黄土高原的黄土要粗,表明当时受行星风系及高原隆升的影响,冰期的温度整体较低,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减小,规模小的温暖湿润波动不能对气候产生影响。因此,本区地层中的记录信息较黄土高原简单,气候向干冷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成黄土 粒度 环境变迁
下载PDF
青藏高原米林地区晚更新世晚期植被演替与环境变迁 被引量:5
4
作者 潘文静 喻建新 +1 位作者 常浩 尚松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1,共6页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米林地区在晚更新世晚期沉积了一套湖相沉积体系,为了探讨当时米林地区的古植被、古环境信息,在米林机场实测了一条晚更新世晚期剖面。根据样品14C测年结果初步认定该剖面湖积物的底部年龄约40kaBP,顶部年龄约12kaBP...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米林地区在晚更新世晚期沉积了一套湖相沉积体系,为了探讨当时米林地区的古植被、古环境信息,在米林机场实测了一条晚更新世晚期剖面。根据样品14C测年结果初步认定该剖面湖积物的底部年龄约40kaBP,顶部年龄约12kaBP。根据孢粉分析研究把该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带以及对应的4个植被发展演替阶段:①第一阶段(对应孢粉组合带Ⅰ;36~28kaBP)为森林草甸植被类型;②第二阶段(对应孢粉组合带Ⅱ;28~23kaBP)为高山草原植被类型;③第三阶段(对应孢粉组合带Ⅲ;23~18kaBP)为蒿草草原植被类型;④第四阶段(对应孢粉组合带Ⅳ;16~13kaBP)为荒漠草原植被类型。在此基础上,初步推论青藏高原南部晚更新世晚期气候环境演化为:从40kaBP至全新世高原南部气候类型总体寒冷偏干旱出现小型波动,与全球的冰期和间冰期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南部 晚更新世 孢粉组合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西藏南部吉隆盆地晚中新世-早更新世介形类群落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奋宁 陈锐明 +4 位作者 郭岐明 张克信 周修高 徐亚东 尚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72-886,共15页
本文在西藏南部吉隆盆地新生代沉积中获得丰富的介形类化石,根据介形类动物群在地层剖面上的分布规律,建立了8个介形类群落,自下而上为:Leucocytherella trinoda-Ilyocypris群落;Ilyocypris pentanada-Leucocytherella hyalina群落;Cand... 本文在西藏南部吉隆盆地新生代沉积中获得丰富的介形类化石,根据介形类动物群在地层剖面上的分布规律,建立了8个介形类群落,自下而上为:Leucocytherella trinoda-Ilyocypris群落;Ilyocypris pentanada-Leucocytherella hyalina群落;Candoniella zadaensis-Leucocytherella群落;Eucypris subgyrongensis-Candoniella zadaensis群落;Leucocytherella-Cadoniella zadaensis群落;Leucocythere mirabilis-Leucocytherella hyalina群落;Leucocythere mirabilis-Leucocytherella glabra群落和Leucocythere mirabilis-Leucocytherella trinoda群落。通过对介形类群落进行详细的特征分析,并结合磁性地层年代学数据,将吉隆盆地7.2~1.67Ma的古气候划分为5个期次:①7.2~6.7Ma为暖湿期;②6.7~5.8Ma为凉湿期;③5.8~3.6Ma为暖湿期;④3.6~2.6Ma为凉湿期;⑤2.6~1.67Ma为冷干期。将研究区的7.2Ma以来的气候演化特征与全球气候演变对比认为:吉隆盆地7.2~5.8Ma间的气候以暖湿为主,可能与来自印度的东南季风加强有关;5.8~3.6Ma间吉隆盆地古气候分析显示为相对暖湿期,可能与来自印度洋的东南季风再次加强有关;3.6Ma后,由于是受全球气候变冷、冬季风加强及青藏高原强烈隆升的影响,吉隆盆地气候向更寒冷干旱的环境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世—早更新世 介形类群落 古气候演化 吉隆盆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上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
6
作者 季军良 尚松 +4 位作者 张克信 陈奋宁 王国灿 杨永锋 骆满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30,共12页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划分出青藏高原及邻区上新世残留盆地共95个,探讨了青藏高原及邻区上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青藏高原上新世总体构造地貌格局主要受控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碰撞及持续挤压,影响着青藏高...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划分出青藏高原及邻区上新世残留盆地共95个,探讨了青藏高原及邻区上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青藏高原上新世总体构造地貌格局主要受控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碰撞及持续挤压,影响着青藏高原广大范围内的构造抬升。东北部昆仑山、祁连山地区是两大构造隆起蚀源区,两大山系夹持的柴达木盆地是高原东北部最大的陆内盆地,祁连山以北和以东地区则以盆山相间的格局接受周围山系的剥蚀物质,直到晚上新世(青藏运动"A"幕)高原东北部进一步强烈隆升,山间盆地抬升成为剥蚀区。新疆塔里木和青藏高原东部羌塘、可可西里地区主体表现为大面积的构造压陷湖盆-冲泛平原沉积区。高原东南部为一系列走滑拉分断裂运动形成的拉分盆地,上新世早期堆积洪冲积相砾岩,中期为湖泊、三角洲沉积,晚期随着山体的进一步抬升,盆地又接受冲洪积扇相砾岩堆积,并被河流侵蚀剥露。高原南部上新世多分布一些近南北向盆地,是响应高原隆升到一定程度垮塌而成的断陷盆地,同东南部拉分盆地类似,上新世沉积相也由早至晚分为3个阶段。恒河地区上新世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快速抬升,沉积以粗碎屑为主,形成狭长的西瓦利克群堆积。上新世青藏高原总体地势继承了中新世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地貌特征,但地势高差明显较中新世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上新世 构造岩相古地理 盆地
下载PDF
中国东部新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被引量:29
7
作者 徐亚东 梁银平 +5 位作者 尚松 骆满生 季军良 张宗言 韦一 宋博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79-1098,共20页
新生代,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系统总体受到来自印度、澳大利亚、菲律宾和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下部俯冲碰撞的作用,在大陆边缘形成一系列边缘海盆地和断陷-坳陷盆地,主要发育松辽、渤海湾、江汉、苏北、东海、珠江口和北部湾等盆地.基于中... 新生代,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系统总体受到来自印度、澳大利亚、菲律宾和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下部俯冲碰撞的作用,在大陆边缘形成一系列边缘海盆地和断陷-坳陷盆地,主要发育松辽、渤海湾、江汉、苏北、东海、珠江口和北部湾等盆地.基于中国东部沉积盆地的中生代构造背景分析和新生代盆地的分布特征,对其中的7个主要沉积盆地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序列和构造演化分析.通过周缘板块和郯庐断裂的构造演化、火山活动、低温热年代学、气候演变等对比分析,中国东部沉积盆地的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早中新世和晚中新世-第四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沉积 盆地演化 新生代 中国东部
原文传递
中国西部新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被引量:18
8
作者 宋博文 徐亚东 +7 位作者 梁银平 尚松 骆满生 季军良 韩芳 韦一 徐增连 姜高磊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35-1051,共17页
新生代期间中国西部发生了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地貌演化历史.地质构造背景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则控制了中国西部大陆新生代期间的构造-地貌演化.盆-山系统是中国西部新生代构造的基本格局,盆-岭体系是中国西部新生代的主... 新生代期间中国西部发生了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地貌演化历史.地质构造背景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则控制了中国西部大陆新生代期间的构造-地貌演化.盆-山系统是中国西部新生代构造的基本格局,盆-岭体系是中国西部新生代的主要地貌单元.根据盆地的几何学、动力学与构造演化特征,中国西部新生代盆地可以划分为压陷盆地、断陷盆地、走滑拉分盆地以及残留海-前陆盆地4类.这些新生代封闭盆地均被造山带所围限,而盆地与山脉之间由挤压型活动断裂(逆冲断层和走滑断层)所分割.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以及其后印度板块的向北俯冲挤压,对中国西部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发育和演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西部新生代盆地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与板块运动和构造隆升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 沉积 构造 盆地演化 新生代
原文传递
西藏札达盆地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9
作者 尚松 向树元 徐亚东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1-31,共11页
札达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隅的阿里地区,是在中新世晚期约9.6Ma B.P.形成的一个NW-SE向断陷盆地。该盆地在上新世-早更新世发育一套完整的河湖-冲积扇相地层。在札达县香孜乡西北约1km处精细实测了上上新统一下更新统香孜剖面。根据... 札达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隅的阿里地区,是在中新世晚期约9.6Ma B.P.形成的一个NW-SE向断陷盆地。该盆地在上新世-早更新世发育一套完整的河湖-冲积扇相地层。在札达县香孜乡西北约1km处精细实测了上上新统一下更新统香孜剖面。根据前人的古地磁及ESR年龄数据确定下更新统香孜组年龄为2.60-1.67Ma B.P.。根据孢粉学研究把香孜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带(8个孢粉组合),并据此将札达盆地2.75M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划分为3个阶段:(1)孢粉组合带Ⅰ(孢粉组合1~2),植被为温暖偏湿的常绿与落叶针阔叶混交林,2.67Ma以后气候逐渐向干旱转变,地层对比时代为晚上新世(2.75~2.60Ma);(2)孢粉组合带Ⅱ(孢粉组合3~5),发育温凉偏湿的亚高山落叶针阔叶混交林,并在约2.38Ma逐渐变为针叶林,气候趋向变冷,地层对比时代为早更新世(2.54—2.16Ma);(3)孢粉组合带Ⅲ(孢粉组合6~8),发育寒冷干旱的高山针叶林,并存在高寒灌丛草甸草原,低海拔处零星分布落叶针阔叶混交林,指示较强的地势差异,地层对比时代为早更新世(2.13~1.86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札达盆地 孢粉组合 古气候变化 晚上新世-早更新世
下载PDF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充填速率演化及其对构造隆升的响应 被引量:9
10
作者 韦一 张克信 +3 位作者 季军良 宋博文 尚松 柯学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5-110,共6页
压实作用可能会对地层的真实厚度和沉积速率造成影响,因而需要进行矫正,但在实际研究中很少考虑这些影响。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大红沟剖面新生代地层古厚度的恢复,原始沉积速率的详细研究及盆地内其它剖面研究资料的对比,发现该区52... 压实作用可能会对地层的真实厚度和沉积速率造成影响,因而需要进行矫正,但在实际研究中很少考虑这些影响。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大红沟剖面新生代地层古厚度的恢复,原始沉积速率的详细研究及盆地内其它剖面研究资料的对比,发现该区52~13Ma间至少存在3次大规模的构造隆升事件,时间分别在约49.5Ma、45.5~33Ma、25~16Ma,揭示了柴达木盆地北缘沉积演化和南祁连山隆起的过程,发现经矫正后的沉积速率峰值与前人所总结的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期可以较好地对比,为探讨青藏高原构造隆升过程及沉积速率对其发展的响应提供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新生代 沉积速率 压实校正 构造隆升
下载PDF
西藏改则盆地渐新统—中新统康托组沉积相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姜高磊 韩芳 +4 位作者 宋博文 韦一 尚松 罗亮 张克信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5-174,共10页
改则盆地地处青藏高原羌塘地层区,研究程度较低。通过对西藏改则盆地新近系康托组沉积特征和沉积岩相的详细研究,共划分出3类沉积相:扇三角洲相、湖泊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整体表现为自下向上沉积物粒度由粗到细、水深逐渐增大的退积序列... 改则盆地地处青藏高原羌塘地层区,研究程度较低。通过对西藏改则盆地新近系康托组沉积特征和沉积岩相的详细研究,共划分出3类沉积相:扇三角洲相、湖泊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整体表现为自下向上沉积物粒度由粗到细、水深逐渐增大的退积序列。综合区域地质特征及古流向分析认为,改则盆地渐新世—中新世的沉积演化可大致分为2个阶段:盆地初始裂陷阶段和盆地稳定沉积阶段。康托组剖面沉积相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改则盆地渐新世—中新世的沉积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托组 改则盆地 渐新统-中新统 沉积相分析
下载PDF
藏南吉隆盆地中新世—早更新世沉积演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奋宁 徐亚东 +1 位作者 陈锐明 尚松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4-164,共11页
位于喜马拉雅北麓的吉隆盆地中新统旦增竹康组,为冲积扇-辫状河沉积。沃马组沉积演化自下而上依次为扇三角洲-滨浅湖-扇三角洲,总体上表现为进积-退积-进积的沉积旋回。沃马剖面在10~7.4Ma期间,古流向主体为SEE向;7.4~1.67Ma,古水流... 位于喜马拉雅北麓的吉隆盆地中新统旦增竹康组,为冲积扇-辫状河沉积。沃马组沉积演化自下而上依次为扇三角洲-滨浅湖-扇三角洲,总体上表现为进积-退积-进积的沉积旋回。沃马剖面在10~7.4Ma期间,古流向主体为SEE向;7.4~1.67Ma,古水流方向主体为SWW向,说明7.4Ma以后,吉隆盆地古地理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古地势由原来的西高东低转变为后期的东高西低。根据沉积学、磁性地层学、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将10Ma以来吉隆盆地的湖盆演化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10~7.4Ma,湖盆裂陷形成期;7.4~3.6Ma,湖盆扩展与稳定发展期;3.6~1.67Ma,湖盆萎缩消亡期,代表了盆地周围喜山的3次隆升期,即10~7.4Ma、7.4~3.6Ma和3.6~1.67Ma,其中3.6~1.67Ma为强烈隆升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隆盆地 中新世-早更新世 古流向 沉积演化
下载PDF
西藏南部吉隆盆地晚中新世-早更新世沃马组介形虫动物群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奋宁 徐亚东 +1 位作者 尚松 周修高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21-827,共7页
根据在西藏南部吉隆盆地新近纪地层沃马组中获得丰富的介形类化石,鉴定识别出介形虫9属37种,其中8个未定种,根据介形虫动物群在地层剖面上的分布规律,建立了2个介形虫组合带,自下而上为:Ilyocypris pentanoda-Qaidamotherevena组合带和L... 根据在西藏南部吉隆盆地新近纪地层沃马组中获得丰富的介形类化石,鉴定识别出介形虫9属37种,其中8个未定种,根据介形虫动物群在地层剖面上的分布规律,建立了2个介形虫组合带,自下而上为:Ilyocypris pentanoda-Qaidamotherevena组合带和Leucocythere mirabilis-Leucocytherella组合带.通过对研究区介形虫组合带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同层位的介形虫组合对比,将沃马组的时代厘定为中新世晚期-早更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隆盆地 沃马组 晚中新世-早更新世 介形虫组合带 西藏.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地层格架与沉积演化及其对构造隆升的响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克信 王国灿 +11 位作者 徐亚东 骆满生 季军良 肖国桥 王岸 宋博文 梁银平 尚松 曹凯 陈奋宁 陈锐明 杨永锋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70-571,共2页
青藏高原于新生代初全面完成了特提斯洋陆转换,成为统一的陆块,步人陆内演化阶段。青藏高原新生代演化的最重大事件是陆内强烈造山作用与高原强烈地隆升作用。新生代高原大规模陆内造山和隆升驱动的沉积建造,与前新生代的特提斯多岛... 青藏高原于新生代初全面完成了特提斯洋陆转换,成为统一的陆块,步人陆内演化阶段。青藏高原新生代演化的最重大事件是陆内强烈造山作用与高原强烈地隆升作用。新生代高原大规模陆内造山和隆升驱动的沉积建造,与前新生代的特提斯多岛弧盆演化体系的地层建造格架大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格架 沉积演化 隆升 新生代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