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夫子》:最初西文翻译的儒家经典 被引量:26
1
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142,共12页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中,经典翻译扮演了很突出的角色。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把大量西方科学、哲学、宗教经典译成中文。同时,他们还把中国哲学经典翻译成西文。儒家经典在西方的第一个译本是《孔夫子》,文章第一部分简略地介绍文本翻译...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中,经典翻译扮演了很突出的角色。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把大量西方科学、哲学、宗教经典译成中文。同时,他们还把中国哲学经典翻译成西文。儒家经典在西方的第一个译本是《孔夫子》,文章第一部分简略地介绍文本翻译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传教士对《四书》的特别定义,第三部分试图考察耶稣会士的译文与新儒家对《四书》的诠释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是对全文所作的一个总结。另外,文章对西方传教士所做的诠释选择跟他们本身思想和传教策略的联系,也给予了适当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书 宋明理学 耶稣会 诠释学
下载PDF
耶稣会士罗明坚与儒家经典在欧洲的首次译介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慧宇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8-124,共7页
儒家经典的外文译介,一直是汉学的热点之一。罗明坚的西班牙文"四书"作为已知最早的"四书"西方文字译本,不仅在文本翻译角度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其作为欧洲人对儒家经典的首次尝试,还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占据举足轻重... 儒家经典的外文译介,一直是汉学的热点之一。罗明坚的西班牙文"四书"作为已知最早的"四书"西方文字译本,不仅在文本翻译角度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其作为欧洲人对儒家经典的首次尝试,还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罗明坚西班牙文"四书"的深入分析,着重揭示译者在概念西方语境中如何解释儒家核心问题上的创造性及其通过创造性的诠释如何进一步彰显儒家思想中的理性主义特色,以此来重塑罗明坚译本及其本人在中学西传史上的应有价值,并确定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初遇时的契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书”西文译本 罗明坚 耶稣会士
原文传递
《论语》在西方的第一个译本(1687年) 被引量:11
3
作者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1-112,共12页
本文介绍中国经典迈向西方的开端,即西方人如何第一次阅读、理解、翻译和传播《论语》。它详细地介绍和分析《论语》拉丁版本的历史过程和背景、标题、结构、排版等问题,还有它所显示的孔子形象。
关键词 《论语》翻译 拉丁文 耶稣会士
原文传递
勒维纳斯和利科的伦理学的异同 被引量:4
4
作者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2-119,共8页
法国现代哲学把伦理学作为一个核心问题。在现象学的框架之下,勒维纳斯和利科重新思考了主体的自由及其责任。该文简单地介绍这两位哲学家的基本观念。勒维纳斯比较强调个人对他人的无限伦理责任,而利科更强调美德,把它当作为伦理生活... 法国现代哲学把伦理学作为一个核心问题。在现象学的框架之下,勒维纳斯和利科重新思考了主体的自由及其责任。该文简单地介绍这两位哲学家的基本观念。勒维纳斯比较强调个人对他人的无限伦理责任,而利科更强调美德,把它当作为伦理生活的出发点。虽然这些伦理立场不同而很难协调,可是它们都提供很必要的资源来思考现代伦理生活所面的困境和它的未来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维纳斯 利科 法国哲学 伦理学 现象学
下载PDF
从唯物论到超越论
5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1期47-48,共2页
16世纪下半叶,亚里士多德著作开始被系统地译为欧洲各国语言。几乎与此同时,来华耶会士开始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系统地翻译成中文。这些著作出现在中文中的时间与其在某些欧洲语言中出现的时间相同,甚至更早。我们要追问,亚氏学说是中国... 16世纪下半叶,亚里士多德著作开始被系统地译为欧洲各国语言。几乎与此同时,来华耶会士开始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系统地翻译成中文。这些著作出现在中文中的时间与其在某些欧洲语言中出现的时间相同,甚至更早。我们要追问,亚氏学说是中国哲学的补充还是对立?耶稣会士在中国哲学中是否发现了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士 超越论 唯物论 亚里士多德 16世纪 欧洲各国 哲学 中文
原文传递
16至18世纪中西文明互鉴的影响及其意义——以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宋明儒学为基础 被引量:1
6
作者 孙赫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1-128,共8页
16至18世纪首次发生的中西文明之间的学术交流,使得西方哲学经典(以亚里士多德著作为主)被翻译成中文,同时中国哲学经典(以“四书五经”为主)也被翻译成西文。16至18世纪,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由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哲学思想首次与中国士大... 16至18世纪首次发生的中西文明之间的学术交流,使得西方哲学经典(以亚里士多德著作为主)被翻译成中文,同时中国哲学经典(以“四书五经”为主)也被翻译成西文。16至18世纪,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由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哲学思想首次与中国士大夫学者产生互动,并在当时不同的哲学分支中(逻辑学、形而上学、人性论、宇宙论、伦理学、神学)具有不同的表现和意义。中西哲学的早期接触,为近现代中国更广泛和普遍地引入西方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哲学分支 亚里士多德 儒家
下载PDF
灵魂论在中国的第一个文本及其来源——对毕方济及徐光启《灵言蠡勺》之考察 被引量:5
7
作者 黄志鹏 《肇庆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12,共12页
1624年,意大利耶稣会士毕方济(Francesco Sambiasi)和士大夫徐光启完成了《灵言蠡勺》(探讨灵魂相关问题的谦卑尝试)。本文研究《灵言蠡勺》如何来源于《柯因布拉论灵魂评论》(1598年),同时也解释了在将西方灵魂学说传入中国文化的过程... 1624年,意大利耶稣会士毕方济(Francesco Sambiasi)和士大夫徐光启完成了《灵言蠡勺》(探讨灵魂相关问题的谦卑尝试)。本文研究《灵言蠡勺》如何来源于《柯因布拉论灵魂评论》(1598年),同时也解释了在将西方灵魂学说传入中国文化的过程中,神学和哲学的传统划分如何被重新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主义 论灵魂 耶稣会哲学 毕方济
下载PDF
利玛窦佛教观的日本来源及其在中国儒家上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7-123,共7页
从16世纪起,西方传教士就试图理解佛教。最早,他们认识了日本佛教,而他们对日本佛教的理解塑造了他们对亚洲其他地区佛教的理解,更旁及对其他宗教及学派的理解。因此,利玛窦关于中国佛教的理解不仅仅在他跟中国僧侣的来往中被塑造起来,... 从16世纪起,西方传教士就试图理解佛教。最早,他们认识了日本佛教,而他们对日本佛教的理解塑造了他们对亚洲其他地区佛教的理解,更旁及对其他宗教及学派的理解。因此,利玛窦关于中国佛教的理解不仅仅在他跟中国僧侣的来往中被塑造起来,并且也受到了在日本传教的其他耶稣会士的深刻影响。利玛窦按照范礼安的思想框架来理解中国佛教,并且采用同一个框架来理解宋明理学。不过,对中国古代儒家,利玛窦摆脱了这种框架,形成另一种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窦 天主教 佛教 儒家
原文传递
从唯物论到超越论——16至18世纪来华传教士在亚氏形质论的基础上对“太极”认识的变化
9
作者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4-160,共7页
耶稣会传教士于16世纪来到中国时,认为中国的不同知识流派都是一元论和唯物论,因此致力于引入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和个体化概念,人类灵魂的哲学和神学概念可以基于此得到发展。我们将考察与物质概念有关的四个讨论。首先,利玛窦批评理学只... 耶稣会传教士于16世纪来到中国时,认为中国的不同知识流派都是一元论和唯物论,因此致力于引入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和个体化概念,人类灵魂的哲学和神学概念可以基于此得到发展。我们将考察与物质概念有关的四个讨论。首先,利玛窦批评理学只认识到质料因和形式因,忽视动力因和目的因,这导致利玛窦将太极、理和气等关键概念视为唯物主义而加以拒斥。利玛窦之后,亚里士多德主义著作(尤其是《柯因布拉评论》)得到更为系统的翻译,我们将分析《论天》的中文译本及其关于原初质料的讨论。在关于天体质料和月下质料是否属于同一种类的讨论中,我们将看到,来华耶稣会对著作进行了重要的修改,以适应理学思想。第三,龙华民在其报告中试图表明,儒家相当于亚里士多德本人所拒绝的前苏格拉底的物质一元论。最后,卫方济在其《中国哲学》(1711)中试图超越西方物质与精神的二元论,转向关于中国哲学的更为中和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太极 耶稣会士 前苏格拉底学派
下载PDF
晚明中国的文艺复兴教育--关于耶稣会士高一志《童幼教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9-130,共12页
1588年,范礼安在澳门出版了玻尼法爵的《基督教育》,这是在中国用西方技术印刷的第一本书。40余年后,意大利传教士高一志在山西出版了《童幼教育》。本文试图研究这两本书的关系,证明《童幼教育》受到了文艺复兴教育思想的影响,通过对... 1588年,范礼安在澳门出版了玻尼法爵的《基督教育》,这是在中国用西方技术印刷的第一本书。40余年后,意大利传教士高一志在山西出版了《童幼教育》。本文试图研究这两本书的关系,证明《童幼教育》受到了文艺复兴教育思想的影响,通过对此书来源的分析来阐明它的结构,并且在西方与中国文化相遇的背景之下研究《童幼教育》的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 高一志 教育学 伊拉斯谟
下载PDF
西方政治观的东渐——《达道纪言》中所表达的政治观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镔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7-147,共11页
1636年出版的《达道纪言》,由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高一志"手授"、山西地方官吏韩云"纂述"。该书作为西方政制人伦的"语录"汇集,取材于古希腊和古拉丁文学,编译成中文共355条;并以中国传统的"五伦&qu... 1636年出版的《达道纪言》,由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高一志"手授"、山西地方官吏韩云"纂述"。该书作为西方政制人伦的"语录"汇集,取材于古希腊和古拉丁文学,编译成中文共355条;并以中国传统的"五伦"为原则,编排成五类,着墨最多的是君臣(158条),其次是朋友(122条),再次分别是兄弟(31条)、夫妇(23条)、父子(21条)。《达道纪言》处于儒家、基督宗教和斯多葛学派几大传统的交汇之处,目的却不是要建立一本历史档案集,而是借助于贤人的格言,试图培养起某种政治伦理的态度。尤其是从对君王之修养、君臣关系、拒绝暴力、平民主义的君主制度以及法治、经济、税务政策等问题的分析看,该书发挥了西方古代的政治修养,并且与儒家传统相结合,建造起了一个道德榜样,旨在教导人们如何趋善避恶。晚明耶稣会传教士在《达道纪言》中所表达的西方古典政治学,鲜明地体现了古中国和古西方在政治观念上第一次相遇的奇特情形,极其有助于深化目前的西学东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道纪言》 耶稣会 儒家 西方古典政治学 西学东渐
下载PDF
耶稣会士卫方济对鬼神的理解 被引量:2
12
作者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115,共6页
鬼神是儒家经典的重要概念。最初,利玛窦接受了这个概念,不过,他反对朱熹对鬼神的理解。利玛窦一百年之后,比利时耶稣会士卫方济更加系统地研究了宋明理学,发现宋明理学对鬼神的解释与天主教并不矛盾,展示了在天与万物之间鬼神所扮演的... 鬼神是儒家经典的重要概念。最初,利玛窦接受了这个概念,不过,他反对朱熹对鬼神的理解。利玛窦一百年之后,比利时耶稣会士卫方济更加系统地研究了宋明理学,发现宋明理学对鬼神的解释与天主教并不矛盾,展示了在天与万物之间鬼神所扮演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窦 耶稣会 卫方济 鬼神 宋明理学
下载PDF
河北大学图书馆所藏西文珍本书基本目录 被引量:2
13
作者 《国际汉学》 2005年第1期138-158,共21页
一、书的来源与内容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了传教的需要,随身带了不少书籍,这就是西书入华的较早阶段。那时,因为传教士不仅直接传福音,而且用学术文化与科学知识来推动基督宗教,所以他们带来的书的范围并不局限于神学方面... 一、书的来源与内容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了传教的需要,随身带了不少书籍,这就是西书入华的较早阶段。那时,因为传教士不仅直接传福音,而且用学术文化与科学知识来推动基督宗教,所以他们带来的书的范围并不局限于神学方面,而是更为广泛,包括各种各样的学科。20世纪上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天主教 学术文化 基督宗教 善本书 耶稣会士 大象出版社 西书 premier 出版年代 馆藏书
原文传递
奥古斯丁的修辞学:灵魂治疗与基督宗教修辞 被引量:2
14
作者 汪聂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1-78,共8页
对于奥古斯丁在《论基督教教义》第4卷中是否形成了自己的修辞学,学者之间颇多异议。细读该书,可以发现奥古斯丁受到古典修辞学的影响。他承继了苏格拉底以来灵魂治疗的修辞传统,该书的论述符合灵魂治疗的要素要求,然而他是用基督宗教... 对于奥古斯丁在《论基督教教义》第4卷中是否形成了自己的修辞学,学者之间颇多异议。细读该书,可以发现奥古斯丁受到古典修辞学的影响。他承继了苏格拉底以来灵魂治疗的修辞传统,该书的论述符合灵魂治疗的要素要求,然而他是用基督宗教信仰来"圣化"古典修辞学,从而阐明了一种新的基督宗教修辞学。由此,可以肯定奥古斯丁形成了自己的修辞学,它既继承了古典修辞学传统,又开启了基督宗教修辞学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古斯丁 《论基督教教义》 灵魂治疗 基督宗教修辞
下载PDF
超越宗教排他性——晚明天主教及许大受的反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7-83,共7页
晚明,天主教带给中国一种排他性的宗教观。天主教攻击佛教、道教,挑战了传统的"教"观念。1623年,寓居杭州的士人许大受在《佐辟》里试图反驳天主教的攻击,重构一个封闭性的"三教合一",并发动一个反基督宗教运动来... 晚明,天主教带给中国一种排他性的宗教观。天主教攻击佛教、道教,挑战了传统的"教"观念。1623年,寓居杭州的士人许大受在《佐辟》里试图反驳天主教的攻击,重构一个封闭性的"三教合一",并发动一个反基督宗教运动来禁止天主教。1625年,许大受很突然地停止了这种反基督宗教运动,而且决定销毁他的书。虽然《佐辟》试图建立一种排他性的三教合一,但是许大受也意识到这种排他性的宗教观违背佛教及新儒家的基本思想,这使他最终放弃。通过这种历史案件,我们可以重新反省西学东渐所带来的宗教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宗教排他性 晚明天主教 晚明佛教 耶稣会
下载PDF
《寰有诠》第一卷及其哲学意义上的创造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2-128,共7页
傅汎际与李之藻撰写的《寰有诠》(1628)主要翻译自亚里士多德《论天》的拉丁文评注,然而其第一卷加上了从哲学和圣经方面介绍的基督教创造论。在哲学论述方面,通过考证发现,《寰有诠》吸收了阿奎那在《争议问题集:论天主的德能》中的论... 傅汎际与李之藻撰写的《寰有诠》(1628)主要翻译自亚里士多德《论天》的拉丁文评注,然而其第一卷加上了从哲学和圣经方面介绍的基督教创造论。在哲学论述方面,通过考证发现,《寰有诠》吸收了阿奎那在《争议问题集:论天主的德能》中的论点,把创造论放在形而上学的框架中去理解,揭示出作为第一本原的天主与万物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如此,《寰有诠》为会通创造论与宋明理学提供了非常恰当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有诠》 创造论 阿奎那 五路证明 存在
下载PDF
《易经》在西方的第一次介绍和翻译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岗 《国际汉学》 2010年第2期84-96,共13页
《中国哲学家孔子》(1687)主要翻译并评论"四书",不过,在这本书的序里,耶稣会传教士系统地介绍了《易经》。他们的介绍受到了莱布尼茨的关注,使他开始学习《易经》。这篇文章简略地分析耶稣会士的诠释选择,并且提供他们评论... 《中国哲学家孔子》(1687)主要翻译并评论"四书",不过,在这本书的序里,耶稣会传教士系统地介绍了《易经》。他们的介绍受到了莱布尼茨的关注,使他开始学习《易经》。这篇文章简略地分析耶稣会士的诠释选择,并且提供他们评论的中译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诠释学 宋明新儒家 耶稣会士 神学
原文传递
从法国马克思主义看基督宗教的价值——试论伽罗蒂的《从诅咒到对话: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向大公会议说话》 被引量:1
18
作者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34,共7页
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之间的对话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在欧洲上个世纪60年代发生了共产党与天主教会的官方对话,两方派谴他们自己的最高知识分子来进行对话。通过伽罗蒂《从诅咒到对话: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向大公会议说话》(1965年),本文... 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之间的对话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在欧洲上个世纪60年代发生了共产党与天主教会的官方对话,两方派谴他们自己的最高知识分子来进行对话。通过伽罗蒂《从诅咒到对话: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向大公会议说话》(1965年),本文介绍这种对话的历史思想背景,并分析这个对话在理论上所面对的困难。虽然对话在时间上比较短,不过,它有了长远的影响,在理论上有很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罗蒂 法国马克思主义 天主教 对话
下载PDF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的上帝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齐飞智 《国际汉学》 CSSCI 2012年第1期25-37,共13页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1687年)主要翻译并评论了《大学》、《中庸》、《论语》,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在序中详细地讨论了中国古人是否已经认识了上帝的问题。这里我们简单地提出上帝论的历史背景、柏应理的论证的新意,并且向读者提供两...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1687年)主要翻译并评论了《大学》、《中庸》、《论语》,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在序中详细地讨论了中国古人是否已经认识了上帝的问题。这里我们简单地提出上帝论的历史背景、柏应理的论证的新意,并且向读者提供两章的译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论 上帝 耶稣会士 神学
原文传递
东方的“哲学之父”——论最早的西文孔子传记的撰写过程 被引量:1
20
作者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1-121,共11页
目前流传下来最早的西文《孔子传记》有1662、1669、1687年三个版本。三个版本有同有异,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它们越来越准确地呈现出中国传统中有关孔子的信息,从中也反映出耶稣会士对孔子在西方社会传播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 孔子 哲学家 《孔子传记》 殷铎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