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分布范围 被引量:7
1
作者 翁国杭 姜武 +5 位作者 包其敏 雷祖培 郑方东 刘西 林莉斯 潘向东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82-589,共8页
【目的】明确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当前的种群分布范围,为评估保护工作效果及制定保护计划提供帮助。【方法】于2019—2020年,采用样线调查法、红外相机调查法对该保护区所有保护站黄腹角雉野外分布进行调... 【目的】明确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当前的种群分布范围,为评估保护工作效果及制定保护计划提供帮助。【方法】于2019—2020年,采用样线调查法、红外相机调查法对该保护区所有保护站黄腹角雉野外分布进行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ArcGIS图像判读,综合分析分布点周边的森林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及地形地貌等相关因素,判定黄腹角雉分布范围。【结果】共发现黄腹角雉分布点69个,涉及双坑口、碑排、黄桥、垟溪等4个保护站,分布面积依次为24.9、15.2、10.7和4.5 km^(2);黄腹角雉分布点主要在针阔混交林与阔叶林内,其他植被类型则较少;分布海拔为670~1550 m,比之前报道的800~1400 m的海拔范围要广;相比核心区域,黄腹角雉在阔叶林边缘区域的分布较多,种群分布表现出边缘效应;在低海拔分布地带及垟溪分布区未发现黄腹角雉的依赖性植物交让木Daphniphyllum macropodum,说明当前种群分布与交让木不具有完全的相关性;在4个分布区中,双坑口、碑排、黄桥3个分布区在地域上相连,其黄腹角雉种群有可能是乌岩岭原有种群繁衍与扩散的结果,而垟溪分布区与乌岩岭相距遥远,其种群则可以确定为独立存在的种群。【结论】经过长期保护,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栖息地环境已在很大空间尺度上得到了恢复,栖息地片段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种群分布范围得到了较大扩展,说明该保护区长期以来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已取得积极效果。而对于边缘效应等现象要进一步跟进研究,并在今后工作中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栖息地 植被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发现于泰顺的5种浙江新记录植物 被引量:7
2
作者 刘西 郑方东 +2 位作者 张芬耀 林莉斯 叶喜阳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8-200,227,共4页
报道了近来发现于温州市泰顺县的5种浙江分布新记录植物,分别是细花虾脊兰(Calanthe mannii Hook.f.)(兰科Orchidaceae)、钮子瓜(Zehneria bodinieri(H.Lév.)W.J.de Wilde&Duyfjes)(葫芦科Cucurbitaceae)、大齿报春苣苔(Primul... 报道了近来发现于温州市泰顺县的5种浙江分布新记录植物,分别是细花虾脊兰(Calanthe mannii Hook.f.)(兰科Orchidaceae)、钮子瓜(Zehneria bodinieri(H.Lév.)W.J.de Wilde&Duyfjes)(葫芦科Cucurbitaceae)、大齿报春苣苔(Primulina juliae(Hance)Mich.M9ller&A.Weber)(苦苣苔科Gesneriaceae)、大果俞藤(Yua austro-orientalis(Metcalf)C.L.Li)(葡萄科Vitaceae)和圆叶母草(Lindernia rotundifolia(L.)Alston)(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凭证标本保存于浙江农林大学植物标本馆(ZJF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子植物 分布新记录 浙江省
下载PDF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适宜栖息地利用率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翁国杭 郑方东 +6 位作者 林瑞峰 林莉斯 赖家厚 赵凯 张庆朝 张立华 林雪艳 《南方林业科学》 2023年第3期70-74,共5页
黄腹角雉是中国特产珍稀濒危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黄腹角雉栖息地为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栖息地丧失及片段化是其主要致危因素。本文基于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和2020年两次森林资源调... 黄腹角雉是中国特产珍稀濒危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黄腹角雉栖息地为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栖息地丧失及片段化是其主要致危因素。本文基于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和2020年两次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及相近时期黄腹角雉种群调查数据,研究了黄腹角雉适宜栖息地利用率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4年该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51.68 km^(2),黄腹角雉种群分布面积为6.09 km^(2),该时期黄腹角雉对适宜栖息地的利用率为11.78%;2020年该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08.59 km^(2),黄腹角雉分布面积为55.3 km^(2),该时期黄腹角雉对适宜栖息地的利用率为50.93%。两个时期相比较,适宜栖息地面积增长了56.91 km^(2),净增率为110.12%;黄腹角雉实际利用的栖息地面积增长了49.21 km^(2),净增率为808.05%;适宜栖息地利用率增长了39.15%,净增率为332.34%。这说明经过长期努力,保护区内黄腹角雉栖息地面积得到了较大扩展,适宜栖息地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人为干扰活动的减少及栖息地片段化状况的改变是适宜栖息地利用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片段化 生态修复 适宜栖息地利用率 恢复生态学 黄腹角雉
下载PDF
浙江乌岩岭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适宜栖息地的选择 被引量:5
4
作者 刘雷雷 郑方东 +3 位作者 李佳琦 林莉斯 雷祖培 章书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123-3128,共6页
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段化是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主要的致危因素。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乌岩岭保护区不同林分(阔叶林、针改阔林、针叶林)利用红外相机监测,共拍摄到黄腹角雉个体独立照片497张,雌雄比为1∶1.78。结果表明:2015... 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段化是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主要的致危因素。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乌岩岭保护区不同林分(阔叶林、针改阔林、针叶林)利用红外相机监测,共拍摄到黄腹角雉个体独立照片497张,雌雄比为1∶1.78。结果表明:2015年阔叶林和针改阔林、针叶林黄腹角雉拍摄独立照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但针叶林和针改阔林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2016年阔叶林与针叶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017年针改阔林和阔叶林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针叶林与阔叶林及针改阔林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随着年份增长,种植壳斗科和交让木科等树种的针改阔林,黄腹角雉拍摄独立照片数量接近阔叶林;在拍摄的497张照片中,春季(203张)和冬季(190张)占79.07%,春冬两季与夏秋两季存在显著差异(P<0.05),春与冬,夏与秋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黄腹角雉冬季食物少在外觅食时间多,春季(3—5月)是黄腹角雉的繁殖季节,在外活动时间增加;黄腹角雉属于昼行性鸟类,存在7:00—8:00与15:00—17:00两个活动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黄腹角雉 林分 性比
原文传递
基于人工巢试验分析黄腹角雉巢卵捕食者
5
作者 林莉斯 赵凯 +2 位作者 陈丽群 翁国杭 包其敏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1-347,共7页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为我国特有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0至2021年通过视频监测技术、红外相机监测与人工观察,对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黄腹角雉巢卵被天敌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基于42个黄腹角雉人工巢监...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为我国特有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0至2021年通过视频监测技术、红外相机监测与人工观察,对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黄腹角雉巢卵被天敌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基于42个黄腹角雉人工巢监测数据(36巢视频远程监控,2巢红外相机监测,4巢人工观察),野生黄腹角雉巢被天敌破坏的比率为54.8%,其中91.3%被破坏巢中的卵为王锦蛇(Elaphe carinata)所捕食,表明王锦蛇是黄腹角雉巢卵最主要的天敌。捕食黄腹角雉卵的天敌还包括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与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可能的天敌有灰树鹊(Dendrocitta formosae)、黄腹鼬(Mustela kathiah)及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等。本研究基于视频资料揭示了野生黄腹角雉种群的天敌情况,结合文献资料,我们推测黄腹角雉较长的孵卵期与离巢时间可能是造成其巢卵损失率高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对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与繁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巢 捕食者 黄腹角雉
原文传递
乌岩岭保护区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3
6
作者 谢志彤 林莉斯 周乐意 《森林防火》 2006年第1期13-14,共2页
介绍了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分析了乌岩岭保护区森林防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保护区森林防火制度、预防、扑救、监控、投入体系建设等对策。
关键词 森林防火 基础设施 火源管理 乌岩岭
下载PDF
黄腹角雉野生种群的孵化期及孵卵行为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包其敏 林莉斯 +2 位作者 陈丽群 翁国杭 赵凯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37-540,共4页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为我国特有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8—2021年利用人工巢和视频监测技术对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黄腹角雉的孵化期与孵卵行为进行了监测。基于9巢数据,发现野生黄腹角雉的产卵时间集中在3月...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为我国特有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8—2021年利用人工巢和视频监测技术对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黄腹角雉的孵化期与孵卵行为进行了监测。基于9巢数据,发现野生黄腹角雉的产卵时间集中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窝卵数为3~5枚。成功孵化4巢的结果显示,孵化期为31.33 d±0.62 d,孵卵时长为683.98 h±7.81 h;每日离巢次数多为1~2次,且个体差异较大;每日离巢时间均值与孵卵天数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ρ=-0.568,P=0.001)。本文首次揭示了野生黄腹角雉种群的孵化期,并为深入了解其孵卵行为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孵化期 孵卵行为 乌岩岭
下载PDF
金斑喙凤蝶首次在浙江发现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义平 林莉斯 +1 位作者 郑方东 吴鸿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7-148,共2页
金斑喙凤蝶Teinopalpus aureus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对在该蝶首次发现于浙江(乌岩岭)进行报道。标本保存于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关键词 昆虫学 金斑喙凤蝶 浙江
下载PDF
闽东北种子植物新资料 被引量:2
9
作者 雷祖培 刘西 +3 位作者 林莉斯 谢文远 梅旭东 陈征海 《浙江林业科技》 2021年第3期74-78,共5页
报道了采自闽东北地区的7种福建分布新记录植物,分别为木通科Lardizabalaceae的显脉野木瓜Stauntonia conspicua R.H.Chang、卫矛科Celastraceae的浙江南蛇藤Celastrus zhejiangensis P.L.Chiu,G.Y.Li et Z.H.Chen、猕猴桃科Actinidiac... 报道了采自闽东北地区的7种福建分布新记录植物,分别为木通科Lardizabalaceae的显脉野木瓜Stauntonia conspicua R.H.Chang、卫矛科Celastraceae的浙江南蛇藤Celastrus zhejiangensis P.L.Chiu,G.Y.Li et Z.H.Chen、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的白花毛花猕猴桃Actinidia eriantha Benth.f.alba C.F.Gan、山茶科Theaceae的闪光红山茶Camellia lucidissima Hung T.Chang、茜草科Rubiaceae的浙南茜草Rubia austrozhejiangensis Z.P.Lei,Y.Y.Zhou et R.W.Wang、菊科Asteraceae的九龙山紫菀Aster jiulongshanensis Z.H.Chen,X.Y.Ye et C.C.Pan和铜铃山紫菀A.tonglingensis G.J.Zhang et T.G.Gao,并指出《福建植物志》第五卷记载的长叶紫菀A.dolichophyllus Ling,系铜铃山紫菀的误定。凭证标本均存于浙江自然博物院(Z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植物 植物区系 新记录 福建
下载PDF
低产毛竹林间作黄精的研究与探讨
10
作者 林莉斯 梅建伟 +1 位作者 汤军飞 金伟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2年第9期4-7,共4页
为了解不同郁闭度、不同海拔对黄精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泰顺县乌岩岭保护区毛竹林中进行了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间作试验。结果表明:多花黄精在郁密度为0.5的竹林内产量最高,郁密度为1.0的竹林内品质最高;在海拔1300m区... 为了解不同郁闭度、不同海拔对黄精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泰顺县乌岩岭保护区毛竹林中进行了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间作试验。结果表明:多花黄精在郁密度为0.5的竹林内产量最高,郁密度为1.0的竹林内品质最高;在海拔1300m区域的氨基酸、甾体皀均提高50%以上,品质最佳,而海拔400m区域产量最高,达950ha/kg;毛竹林间作黄精在海拔400m和郁密度0.5的林下经济效益增加了2.9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郁密度 海拔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浙江南部山区柘属一新种——山地柘 被引量:1
11
作者 雷祖培 陈征海 +3 位作者 谢文远 梅旭东 林莉斯 李根有 《浙江林业科技》 2020年第6期61-63,共3页
描述了产自浙江的柘属Maclura Nutt.一新种——山地柘M.montana Z.P.Lei,G.Y.Li et Z.H.Chen。该种与柘树M.tricuspidata Carr.相近,但植株为乔木,通常无棘刺,稀在幼苗的小枝下部具长1~2 mm的短刺,叶片宽椭圆形、菱状宽椭圆形或宽倒卵形... 描述了产自浙江的柘属Maclura Nutt.一新种——山地柘M.montana Z.P.Lei,G.Y.Li et Z.H.Chen。该种与柘树M.tricuspidata Carr.相近,但植株为乔木,通常无棘刺,稀在幼苗的小枝下部具长1~2 mm的短刺,叶片宽椭圆形、菱状宽椭圆形或宽倒卵形,长4.5~18 cm,宽3~11 cm,先端通常钝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叶柄长3.5~6 cm,花序梗长1~1.4 cm,聚花果直径约1 cm,花期6-7月,果期9-10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柘 柘属 桑科 新种 浙江
下载PDF
地松鼠亚科的起源与演化研究进展
12
作者 郑方东 包其敏 +2 位作者 林莉斯 章书声 刘西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7-802,共6页
归纳总结了地松鼠亚科Xerinae的起源和演化研究进展。现生地松鼠种类繁多、地理广布是由陆桥协助祖先类群扩散和生境变化导致祖先类群发生适应性演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化石和分子证据都表明地松鼠起源于早渐新世的欧亚大陆。地松鼠起源... 归纳总结了地松鼠亚科Xerinae的起源和演化研究进展。现生地松鼠种类繁多、地理广布是由陆桥协助祖先类群扩散和生境变化导致祖先类群发生适应性演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化石和分子证据都表明地松鼠起源于早渐新世的欧亚大陆。地松鼠起源后很快分化出3支:第1支在19 Ma左右,即非洲—欧亚陆桥第1次连接时扩散到非洲,在缺乏树栖松鼠竞争的情况下演化成现生的非洲树松鼠族Protoxerini;第2支在欧亚大陆向地栖生活演化的同时,部分类群在14 Ma左右扩散到非洲,并演化出非洲地松鼠族Xerini的Xerus和Atlantoxerus;第3支是旱獭族Marmotini的祖先,在欧亚大陆演化出岩松鼠属Sciurotamias的同时,于中渐新世通过白令陆桥扩散到北美,并在北美草原化的大背景下演化出花鼠属Tamias,"黄鼠属"‘Spermophilus’,旱獭属Marmota,土拨鼠属Cynomys等。花鼠属、"黄鼠属"和旱獭属于中新世扩散回欧亚大陆,其中"黄鼠属"和旱獭属在欧亚大陆发生适应性演化。伴随生境变化而发生形态、行为等适应性演化,是地松鼠繁盛的重要原因。演化过程中,旱獭属、土拨鼠属、"黄鼠属"等地栖型松鼠的体型显著增大,尾巴显著变短,而半地栖型和树栖型的体型瘦长,尾巴变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地松鼠 起源 演化 综述
下载PDF
中国禾本科植物一新记录种——日本小丽草
13
作者 刘西 谢文远 +2 位作者 郑方东 林莉斯 陈征海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5-178,共4页
报道中国禾本科(Gramineae)小丽草属一新记录种——日本小丽草(Coelachne japonica Hack.),该种原记载特产于日本本州和九州,现在浙江省苍南县莒溪和泰顺县黄桥发现有该种分布。同时,还描述了该种形态特征与生境,提供活植物照片和凭证标... 报道中国禾本科(Gramineae)小丽草属一新记录种——日本小丽草(Coelachne japonica Hack.),该种原记载特产于日本本州和九州,现在浙江省苍南县莒溪和泰顺县黄桥发现有该种分布。同时,还描述了该种形态特征与生境,提供活植物照片和凭证标本,重新修订浙江有分布的小丽草属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小丽草 禾本科 新记录 中国 修订
下载PDF
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类型树高曲线模型研究
14
作者 戎建涛 郑方东 +2 位作者 林莉斯 刘西 王艳英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1-19,共9页
为掌握乌岩岭保护区主要森林类型林分树高生长规律,提高保护区森林资源管理水平,基于样地调查数据,求解了6种树高生长模型的参数和评价指标,并从中选择出最优模型。结果显示:柳杉林、马尾松林、毛竹林、杉木林等森林类型树高曲线以Gompe... 为掌握乌岩岭保护区主要森林类型林分树高生长规律,提高保护区森林资源管理水平,基于样地调查数据,求解了6种树高生长模型的参数和评价指标,并从中选择出最优模型。结果显示:柳杉林、马尾松林、毛竹林、杉木林等森林类型树高曲线以Gompertz模型模拟效果最优;针阔混交林以Weibull模型模拟树高曲线最优;天然常绿阔叶林以Logistic模型模拟树高曲线效果最优;除天然常绿阔叶林外,其余森林类型最优树高曲线模型精度均达到9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岩岭保护区 树高曲线 树高模型
下载PDF
温州植物区系新资料(Ⅲ)
15
作者 刘西 郑方东 +1 位作者 林莉斯 陈贤兴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2期48-51,共4页
报道了近年来发现的9个温州分布新纪录种:黔岭淫羊藿(Epimedium leptorrhizum)、天目山景天(Sedum tianmushanense)、日本金腰(Chrysosplenium japonicum)、柔垂缬草(Valeriana flaccidissima)、袋果草(Peracarpa carnosa)、羽毛地杨梅(... 报道了近年来发现的9个温州分布新纪录种:黔岭淫羊藿(Epimedium leptorrhizum)、天目山景天(Sedum tianmushanense)、日本金腰(Chrysosplenium japonicum)、柔垂缬草(Valeriana flaccidissima)、袋果草(Peracarpa carnosa)、羽毛地杨梅(Luzula plumosa)、鹿药(Maianthemum japonicum)、斑唇卷瓣兰(Bulbophyllum pecten-veneris)和瘤唇卷瓣兰(Bulbophyllum japonicum).本研究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温州植物区系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州 被子植物 分布新纪录
下载PDF
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类型直径分布研究
16
作者 戎建涛 郑方东 +2 位作者 林莉斯 刘西 王艳英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23-29,共7页
以乌岩岭保护区主要森林类型柳杉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天然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偏度、峰度为指标分析每种林分直径分布特征,并运用Weibull布、Normal布、Lognormal布、Ga[nnla--布对每种森林类型直径结构进行了... 以乌岩岭保护区主要森林类型柳杉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天然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偏度、峰度为指标分析每种林分直径分布特征,并运用Weibull布、Normal布、Lognormal布、Ga[nnla--布对每种森林类型直径结构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柳杉林直径分布曲线为右偏,大中径阶林木居多,马尾松、杉木、针阔混交林、天然常绿阔叶林直径分布左偏明显,中小径阶林木居多;四种分布函数中,Normal分布模拟柳杉林、针阔混交林直径分布效果最好,Lognormal分布模拟马尾松林、杉木林、天然常绿阔叶林直径分布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岩岭保护区 森林类型 直径分布
下载PDF
浙江省鸟类新纪录--大鹃[贝鸟] 被引量:3
17
作者 郑方东 刘西 +2 位作者 林莉斯 刘博野 夏灿玮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6-226,共1页
2016年10月3日在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垟溪保护站(119.743 92°E,27.367 72°N,海拔600 m),发现5只大鹃[贝鸟]Coracina macei在针阔混交林的树冠层(高约13 m)活动。该鸟上半身灰色,腹部白色,中部尾羽灰色而外侧黑色... 2016年10月3日在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垟溪保护站(119.743 92°E,27.367 72°N,海拔600 m),发现5只大鹃[贝鸟]Coracina macei在针阔混交林的树冠层(高约13 m)活动。该鸟上半身灰色,腹部白色,中部尾羽灰色而外侧黑色,喙粗壮,可与我国分布的同属另一物种——暗灰鹃[贝鸟]C.melaschistos(尾羽黑色,喙细长)相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 鸟类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针阔混交林 乌岩岭 树冠层 灰色 黑色
下载PDF
浙江省鸟类新纪录——斑背燕尾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西 郑方东 +1 位作者 包其敏 林莉斯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7-297,共1页
2018年1月30日,在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双坑口保护站(119°40'23″E,27°42'37″N,海拔710 m)发现2只斑背燕尾Enicurus maculatus在靠近居民点的溪滩上活动。该鸟腹部白色,头部、胸部、背部和尾部以黑色为主,尾... 2018年1月30日,在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双坑口保护站(119°40'23″E,27°42'37″N,海拔710 m)发现2只斑背燕尾Enicurus maculatus在靠近居民点的溪滩上活动。该鸟腹部白色,头部、胸部、背部和尾部以黑色为主,尾与躯干几乎等长,与本地常见鸟类白额燕尾E.leschenaulti相似。该鸟背部有白色的点状斑,与白额燕尾相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 鸟类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乌岩岭 居民点 背部 海拔 尾部
下载PDF
黄腹角雉
19
作者 林莉斯 包其敏(摄影) 《生物学通报》 CAS 2021年第3期35-35,共1页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隶属于鸡形目雉科(Phasianidae)角雉属(7Vagopan),是我国特有鸟类,被列入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录、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濒危(EN)等级、CITES附录Ⅰ、IUCN红色名录易危(VU)等级。黄腹角雉是角雉属5种鸟类中...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隶属于鸡形目雉科(Phasianidae)角雉属(7Vagopan),是我国特有鸟类,被列入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录、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濒危(EN)等级、CITES附录Ⅰ、IUCN红色名录易危(VU)等级。黄腹角雉是角雉属5种鸟类中分布最东部的物种,分布于我国浙江西南部、江西、广东、福建、广西东北部、湖南南部的局部地区,栖息于亚热带山地森林内海拔700~2000 m的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常绿针阔混交林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重点保护动物 鸡形目 角雉属 浙江西南部 亚热带山地 雉科 广西东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