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肝脏增强CT扫描中采用常规扫描和能谱扫描方案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因病情需要拟行肝脏增强CT扫描的180例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0例。A组采用常规扫描模式(管电压120 k V...目的探讨肝脏增强CT扫描中采用常规扫描和能谱扫描方案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因病情需要拟行肝脏增强CT扫描的180例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0例。A组采用常规扫描模式(管电压120 k Vp、管电流180~600 m A、旋转时间0.6 s/周、扫描野40 cm×40 cm);B组采用能谱扫描方案1(管电压80、140k Vp切换,管电流370 m A,旋转时间0.7 s/周、扫描野36 cm×36 cm);C组采用能谱扫描方案2(管电压80、140 k Vp切换、管电流297 m A、旋转时间0.6 s/周、扫描野32 cm×32 cm)。三组均采用40%迭代重建算法2.0对图像进行处理。对各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和客观评价(包括肝脏CT值、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并记录辐射剂量。采用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评价各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采用能谱模式图像的最佳单能量范围为58~70 ke V。动脉期和门脉期,三组间肝脏CT值、SNR、C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和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期,三组间以上各参数(肝脏CT值、信噪比、对比噪声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和门脉期,三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值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期,三组的图像的主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CTDIvol、DLP及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和C组的CTDIvol、DLP及ED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肝脏增强CT扫描采用能谱扫描方案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推荐使用能谱扫描方案2。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肝脏增强CT扫描中采用常规扫描和能谱扫描方案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因病情需要拟行肝脏增强CT扫描的180例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0例。A组采用常规扫描模式(管电压120 k Vp、管电流180~600 m A、旋转时间0.6 s/周、扫描野40 cm×40 cm);B组采用能谱扫描方案1(管电压80、140k Vp切换,管电流370 m A,旋转时间0.7 s/周、扫描野36 cm×36 cm);C组采用能谱扫描方案2(管电压80、140 k Vp切换、管电流297 m A、旋转时间0.6 s/周、扫描野32 cm×32 cm)。三组均采用40%迭代重建算法2.0对图像进行处理。对各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和客观评价(包括肝脏CT值、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并记录辐射剂量。采用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评价各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采用能谱模式图像的最佳单能量范围为58~70 ke V。动脉期和门脉期,三组间肝脏CT值、SNR、C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和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期,三组间以上各参数(肝脏CT值、信噪比、对比噪声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和门脉期,三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值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期,三组的图像的主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CTDIvol、DLP及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和C组的CTDIvol、DLP及ED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肝脏增强CT扫描采用能谱扫描方案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推荐使用能谱扫描方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