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凹凸棒石/Ⅰ型胶原/聚己内酯复合修复兔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晓敏 宋学文 +2 位作者 王维 赵红斌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6-633,共8页
目的探讨凹凸棒石/Ⅰ型胶原/聚己内酯[attapulgite/collagen typeⅠ/poly(caprolactone),ATP/ColⅠ/PCL]支架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效果,及其作为骨替代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取ColⅠ、PCL按3∶2比例溶于六氟异丙醇后,添加ATP,制备ATP/ColⅠ/... 目的探讨凹凸棒石/Ⅰ型胶原/聚己内酯[attapulgite/collagen typeⅠ/poly(caprolactone),ATP/ColⅠ/PCL]支架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效果,及其作为骨替代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取ColⅠ、PCL按3∶2比例溶于六氟异丙醇后,添加ATP,制备ATP/ColⅠ/PCL支架材料;同法制备ColⅠ/PCL支架材料作为对照。扫描电镜观察两种支架材料结构。取24只2月龄雄性日本大耳白兔,于双侧前肢制备长15 mm的桡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6只(12侧)缺损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B、C组各9只(18侧),于缺损处分别植入ColⅠ/PCL、ATP/ColⅠ/PCL支架材料。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4、8、12周X线片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12周取材行大体、扫描电镜、Micro-CT观察及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缺损修复以及支架材料降解情况。结果扫描电镜示,两种支架材料均为多孔结构,ATP/ColⅠ/PCL支架材料结构较ColⅠ/PCL支架材料更致密。术后各组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无切口感染等现象。X线片检查示,随时间延长,C组缺损区骨髓腔连通,修复效果优于A、B组。术后12周,大体观察示B、C组支架材料与周围组织良好融合,A组缺损部位被结缔组织填满。扫描电镜示B、C组支架材料表面和孔隙间被大量细胞和组织覆盖。Micro-CT扫描示,C组骨缺损部位新生骨体积、骨矿物质含量、组织矿含量、骨小梁连接密度显著高于A、B组(P<0.05)。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组缺损区域填充大量结缔组织,ALP、ColⅠ和OPN仅微弱表达;B组支架材料降解区域内有胶原纤维形成,与A组相比,ALP、ColⅠ和OPN表达增强;C组支架材料降解较B组慢,材料植入部位有新生骨组织形成,与A、B组相比,ALP表达减弱,而ColⅠ、OPN表达增强。结论 ATP/ColⅠ/PCL支架材料体内可降解,具有三维多孔致密结构,生物相容性良好,修复兔桡骨缺损效果较好,可以作为骨替代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石 I型胶原 聚己内酯 复合支架材料 骨缺损
原文传递
高海拔地区低海拔落差对藏、汉族血压、血糖、血尿酸和血脂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张秀英 马平 +3 位作者 景原雪 王维 齐社宁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低海拔落差对藏、汉族血压、血糖、血尿酸和血脂水平的影响,为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血症和高脂血症的预防提供研究资料。方法 244例被调查者为世居或长期生活在海拔3 100m及2 940m的牧区藏族、城镇藏族、城镇汉族人...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低海拔落差对藏、汉族血压、血糖、血尿酸和血脂水平的影响,为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血症和高脂血症的预防提供研究资料。方法 244例被调查者为世居或长期生活在海拔3 100m及2 940m的牧区藏族、城镇藏族、城镇汉族人群,测定被调查者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尿酸、血脂,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 100m海拔中,牧区藏族血糖高于城镇藏族血糖(6.21±2.48)mmol/L vs.(4.75±0.77)mmol/L(P<0.01),牧区藏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城镇汉族及城镇藏族LDL-C(2.33±0.76)mmol/L vs.(2.00±0.52)mmol/L vs.(1.93±0.67)mmol/L(P<0.05),但牧区藏族、城镇藏族、城镇汉族受检者之间收缩压、舒张压、血尿酸、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940m海拔中,城镇藏族及城镇汉族舒张压高于牧区藏族舒张压(78.49±12.07)mm Hg vs.(77.23±11.12)mmHg vs.(67.80±10.18)mm Hg(P<0.01),城镇汉族血尿酸高于城镇藏族及牧区藏族血尿酸(337.56±107.76)μmol/L vs.(275.19±80.00)μmol/L vs.(260.84±78.92)μmol/L(P<0.01),城镇汉族TG高于城镇藏族及牧区藏族TG(2.00±1.27)mmol/L vs.(1.24±0.85)mmol/L vs.(1.19±0.64)mmol/L(P<0.01),城镇汉族TC高于牧区藏族TC(4.49±0.94)mmol/L vs.(4.13±0.91)mmol/L(P<0.05),牧区藏族HDL-C高于城镇汉族HDL-C(1.70±0.40)mmol/L vs.(1.49±0.41)mmol/L(P<0.01),城镇藏族LDL-C高于牧区藏族LDL-C(2.26±0.88)mmol/Lvs.(1.84±0.88)mmol/L(P<0.05),但牧区藏族、城镇藏族、城镇汉族受检者之间收缩压、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100m海拔中牧区藏族舒张压、血尿酸、TC、LDL-C高于2 940m海拔中牧区藏族舒张压、血尿酸、TC、LDL-C(78.74±10.38)mm Hg vs.(67.80±10.18)mm Hg(P<0.01),(308.39±96.38)μmol/L vs.(260.84±78.92)μmol/L(P<0.05),(4.57±0.96)mmol/L vs.(4.13±0.91)mmol/L(P<0.05),(2.33±0.76)mmol/L vs.(1.84±0.88)mmol/L(P<0.01)。两个海拔中,城镇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 血压 尿酸 血脂 海拔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 V600E和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突变的临床价值及影响
3
作者 杨艳丽 周祖邦 +3 位作者 马欢 代九菊 梁丽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2期92-96,共5页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发病率近几年来呈明显增高趋势。目前有关甲状腺癌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其发病机制及其发生、发展的相关基因上。在精准医疗理念的普及下,对甲状腺癌的诊疗也越来越倾向于参考基因检测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发病率近几年来呈明显增高趋势。目前有关甲状腺癌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其发病机制及其发生、发展的相关基因上。在精准医疗理念的普及下,对甲状腺癌的诊疗也越来越倾向于参考基因检测结果,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多种基因参与,从分子水平进行基因检测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受到广泛关注。现对BRAF V600E、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的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临床价值及影响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BRAF V600E TERT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因素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何欣 刘凤磊 +6 位作者 晓琴 卫旭东 常守凤 梁小芹 金荣 温丽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43-947,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的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免疫微环境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HT伴PTC(HT+PTC)标本89例,应用免疫组化CD8染色进行肿...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的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免疫微环境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HT伴PTC(HT+PTC)标本89例,应用免疫组化CD8染色进行肿瘤免疫微环境分型,α-SMA标记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采用ARMS-PCR进行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分析HT+PTC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免疫微环境类型、CAF增生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HT+PTC患者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为61.79%,低于无HT伴发PTC患者(71.66%)。单因素分析:HT+PTC患者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CAF增生、肿瘤免疫微环境类型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年龄增大是HT+PTC淋巴结转移的保护性因素,肿瘤直径大、病灶数量多、肿瘤免疫微环境免疫排斥型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对肿瘤直径>0.5 cm、发病年龄≤30岁、肿瘤免疫微环境免疫排斥型、多癌灶的HT+PTC患者,进行预防性的淋巴结清扫,可能减少肿瘤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桥本甲状腺炎 肿瘤免疫微环境 BRAF V600E
下载PDF
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MYC和BCL2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5
作者 何欣 刘凤磊 +3 位作者 陈城 吴先伟 何乐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5,共5页
报告1例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MYC)基因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基因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87岁。左侧眉弓上方皮肤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左眉上方一肤色圆形肿物,隆起于皮肤表面,肿物表面... 报告1例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MYC)基因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基因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87岁。左侧眉弓上方皮肤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左眉上方一肤色圆形肿物,隆起于皮肤表面,肿物表面可见浸润性红斑,伴少许渗出,并见结痂、鳞屑,边界清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形态正常,真皮层内大量母细胞样淋巴细胞结节状浸润。免疫组化:母细胞样淋巴细胞CD45、CD79a、B细胞淋巴瘤因子6(BCL6)、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及MYC均(+);CD3、CD2、CD30、细胞角蛋白(CKP)、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及Epstein-Barr病毒编码RNA(EBER)均(-)。荧光原位杂交检测:MYC、BCL2及BCL6均重排。诊断:伴MYC和BCL2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未治疗,2个月后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基因 B细胞淋巴瘤因子2基因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皮肤肿块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 V600E突变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凤磊 何欣 +4 位作者 常守凤 梁小芹 温丽萍 卫旭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33-836,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BRAF V600E突变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的关系。方法收集PTC标本890例,采用ARMS-PCR法检测BRAF V600E基因突变,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BRAF V600E突变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的关系。方法收集PTC标本890例,采用ARMS-PCR法检测BRAF V600E基因突变,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α-SMA的表达以标记CAF的增生,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PTC中CAF增生率为85.51%,CAF增生与PTC腺外侵犯、钙化有关。BRAF V600E突变率为70.67%,BRAF V600E突变与肿瘤直径、被膜侵犯、CAF增生相关,BRAF V600E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灶数量、腺外侵犯、钙化、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无关。结论CAF增生提示肿瘤侵袭能力增强,BRAF V600E突变的PTC细胞可能与CAF相互作用,改变肿瘤微环境,使PTC更易发生腺外侵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BRAF V600E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伴USP6基因断裂的非创伤性骨化性肌炎1例报道
7
作者 何欣 刘犇 +4 位作者 杨楠 刘凤磊 陈城 常守凤 《甘肃医药》 2023年第11期1054-1056,共3页
骨化性肌炎是一种异位骨化性疾病,是发生在肌肉和其他软组织中的罕见疾病。目前,骨化性肌炎的诊断较为困难,容易误诊为骨恶性肿瘤而行手术切除,给患者造成严重的身心损害。本文报道1例发生竖脊肌内的骨化性肌炎,并综合形态学特点、免疫... 骨化性肌炎是一种异位骨化性疾病,是发生在肌肉和其他软组织中的罕见疾病。目前,骨化性肌炎的诊断较为困难,容易误诊为骨恶性肿瘤而行手术切除,给患者造成严重的身心损害。本文报道1例发生竖脊肌内的骨化性肌炎,并综合形态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USP6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等明确诊断,以提高临床及病理医师对此类病变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化性肌炎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凹凸棒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胶原构建的骨修复材料 被引量:4
8
作者 齐社宁 +4 位作者 赵红斌 王维 张晓敏 宋学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2-208,共7页
背景:骨移植是修复骨缺损的惟一方法,但传统的骨移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弊端。骨组织工程可达到修复或重建骨的目的,为骨缺损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选择。目的:构建一种新型有效提高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方法:采用化学沉淀辅以微... 背景:骨移植是修复骨缺损的惟一方法,但传统的骨移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弊端。骨组织工程可达到修复或重建骨的目的,为骨缺损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选择。目的:构建一种新型有效提高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方法:采用化学沉淀辅以微波辐射法制备出不同Ca/P比(1.50/1.67)的羟基磷灰石,采用溶液灌注-溶剂挥发法、离子滤沥法等制备凹凸棒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胶原、凹凸棒石/缺钙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胶原、凹凸棒石/聚己内酯/胶原(对照组)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表面接触测定仪、万能力学机等,分别进行材料表征、有效成分、亲水性和力学性能评价,用动物实验评价材料与宿主的组织相容性。结果与结论:1精确控制p H值范围能合成不同Ca/P比的羟基磷灰石;2与凹凸棒石/聚己内酯/胶原复合材料相比,构建的凹凸棒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胶原和凹凸棒石/缺钙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胶原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透气性、亲水性明显增强(P<0.05),孔隙率、吸水膨胀率明显降低(P<0.05);3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支架材料与宿主无免疫炎性反应,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4结果提示,构建的凹凸棒石/羟基磷灰石(1.50,1.67)/聚己内酯/胶原复合支架材料有可能成为较为理想的骨组织修复替代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相容性材料 胶原 羟基磷灰石类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凹凸棒石 缺钙羟基磷灰石 聚己内酯 骨修复支架材料
下载PDF
地塞米松复合聚己内酯胶原支架材料的构建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维 齐社宁 +4 位作者 赵红斌 张晓敏 宋学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2-407,共6页
背景: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已被广泛用于各种组织和神经修复,但是都有其局限性,效果不理想。目的:构建一种能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以期用于脊髓损伤的再生和修复。方法: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地塞米松微球,以包封率、载药量以... 背景: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已被广泛用于各种组织和神经修复,但是都有其局限性,效果不理想。目的:构建一种能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以期用于脊髓损伤的再生和修复。方法: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地塞米松微球,以包封率、载药量以及收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投药量、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用量和聚乙烯醇质量分数对地塞米松缓释微球处方工艺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征。采用静电纺丝技术,以胶原蛋白和聚己内酯为原料制备复合地塞米松微球的纤维纳米支架,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支架共培养3 d,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复合材料植入大鼠脊髓缺损。结果与结论:地塞米松缓释微球最佳制备工艺为投药量10 mg,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用量80%,聚乙烯醇质量分数0.5%。微球外观圆整,表面光滑;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收率分别为(2.26±0.03)%,(83.62±0.21)%和(90.87±2.45)%。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复合地塞米松微球的材料生长状况良好。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材料与宿主无免疫反应,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材料逐步降解。说明复合地塞米松微球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是一种良好的生物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微球体 生物相容性材料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细胞外基质材料 地塞米松微球 胶原 聚己内酯 大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