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及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4
- 1
-
-
作者
杨婧婧
徐笠
陆安祥
罗维
李君逸
陈伟
-
机构
北京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香港浸会大学生物与环境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3-396,共14页
-
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403014-0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0505803-01)
+1 种基金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青年基金(QNJJ201717)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创新能力建设项目(KJCX20180406)资助~~
-
文摘
微(纳米)塑料是环境中分布广泛的微小颗粒污染物,不同环境介质中微(纳米)塑料的污染状况及其对生物体的毒害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系统的综述了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和微(纳米)塑料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从转运吸收和毒性评价两个方面重点论述了微(纳米)塑料对人体健康潜在的影响,并介绍了由微(纳米)塑料带来的典型污染物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陆地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主要包括污泥的使用、农业上使用的塑料制品、被微纳米塑料污染的灌溉水以及大气沉降,海洋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主要包括陆源的输入、滨海旅游业、船舶运输业、海上养殖捕捞业以及大气沉降;微(纳米)塑料可被很多海洋生物摄取、并在生物体中积累,且可通过食物链层层富集到更高等的生物体中,从而对生物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及繁殖造成影响;微(纳米)塑料的对人体的毒性,与其表面性质、尺寸大小息息相关,通常情况下,尺寸较小的纳米塑料颗粒更容易进入并积累到细胞和组织,而表面带正面的纳米塑料颗粒对细胞生理活动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微(纳米)塑料添加剂及表面吸附的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释放,对生物体造成的伤害远远超过微(纳米)塑料本身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将为系统地和进一步地开展微(纳米)塑料的风险评估及全面深入地研究其毒理学效应提供支持.
-
关键词
微(纳米)塑料
海洋生物
人体
毒性评价
复合效应
-
Keywords
micro (nano) plastic, marine organism, human, toxicity assessment, combined effects.
-
分类号
X171.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
-
题名基于生物光谱技术的污染物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徐笠
蔚青
李君逸
韩丽花
殷敬伟
陆安祥
-
机构
北京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
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
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0-60,共11页
-
基金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创新能力建设项目(KJCX20180406)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青年基金(QNJJ201717).
-
文摘
生物光谱技术能够有效反映生物、组织以及细胞等样本中生物化学的综合信息,能够精确检测和评价生物分子成分或构象的微观变化,具有快速、客观、无损、重现性好等优点。本文系统综述了生物光谱技术在环境污染物毒性效应研究方面的进展,其中常用的2种技术是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技术。红外光谱技术目前已被广泛用于单一污染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纳米材料等)以及复合污染对细胞、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质、DNA/RNA、多糖以及碳水化合物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之中;拉曼光谱技术包括常规拉曼技术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二者均可以用于污染物的毒性效应研究之中,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具有信噪比高、检测限低、灵敏度高等特点,并提供丰富的细胞生物化学指纹图谱信息。数据处理是生物光谱技术应用的重要一环,光谱数据分析大致分为光谱数据预处理、提取光谱信息特征、以及信息分类和光谱特征峰解析3个部分。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系统地开展生物光谱技术在污染物毒性效应方面的研究提供支持。
-
关键词
生物光谱学
红外光谱
拉曼光谱
毒性效应
-
Keywords
biospectroscopy
Infrared spectrometry
Raman spectrometry
toxicity effect
-
分类号
X171.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