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歌唱与身体的媒介化--从歌曲《我的祖国》看当代中国的感知构造 |
朴婕
|
《中国文艺评论》
|
2024 |
0 |
|
2
|
有严霜,就有傲骨——梁晓声访谈录 |
朴婕
梁晓声
|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5
|
|
3
|
《英雄儿女》解读:新中国电影英雄形象生产的内在逻辑 |
朴婕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4
|
|
4
|
贺敬之与社会主义文艺探索中的“民族化”问题——重读《放声歌唱》 |
朴婕
|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5
|
走进工业的“娜拉”——论电影《马兰花开》中的“女—工人” |
朴婕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4
|
|
6
|
乡土写作还能如何“新”?——百年乡土叙述线索上的“新乡土写作” |
朴婕
|
《艺术广角》
|
2022 |
2
|
|
7
|
论葛亮的“南京”书写 |
朴婕
|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8
|
发明“新中国风景”——电影《白毛女》与社会主义电影范式的探索 |
朴婕
|
《长江文艺评论》
|
2020 |
2
|
|
9
|
论梁晓声的小说创作 |
朴婕
|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10
|
“满洲”铁路叙述与日本帝国神话 |
朴婕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1
|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形象的颠倒与中国故事的转向 |
朴婕
|
《戏剧与影视评论》
|
2019 |
1
|
|
12
|
“人民”眼中的世界——1949—1965年间中国文学的世界书写 |
朴婕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3
|
《摘金奇缘》:亚裔奇观的伤敌与自损 |
朴婕
|
《戏剧与影视评论》
|
2019 |
0 |
|
14
|
“中国化”意味着“拿来”什么——从翻拍日本影视作品想到的 |
朴婕
|
《长江文艺》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5
|
想象“多民族—国家”的方法——《嘎达梅林》汉译与1950年代民族设想 |
朴婕
|
《中国文学年鉴》
|
2019 |
0 |
|
16
|
中日历史叙述的冲突与共谋——合拍剧《大地之子》与全球文化政治 |
朴婕
|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17
|
“满洲”铁路叙述与日本帝国神话 |
朴婕
|
《中国文学年鉴》
|
2018 |
0 |
|
18
|
想象“多民族-国家”的方法——《嘎达梅林》汉译与1950年代民族设想 |
朴婕
|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19
|
变动不居,而又源远流长——访谈录 |
朴婕
葛亮
|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20
|
仁者心动·抒情传统·普世关怀——李修文《诗来见我》的启示 |
朴婕
|
《长江文艺》
北大核心
|
202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