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坚定文化自信,开阔学生视野——以统编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江西教育》 2022年第34期17-20,共4页
语文课程作为母语课程,承担着传授知识和传承文化的责任与义务,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还要关注学生精神发展的过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 语文课程作为母语课程,承担着传授知识和传承文化的责任与义务,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还要关注学生精神发展的过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强化了语文课程以文化人的价值引领作用,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线,提炼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方面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课程 古诗文教学 文化自信 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立德树人 以文化人 价值引领
原文传递
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力 被引量:3
2
作者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第7期17-19,共3页
绘本阅读对提高儿童思维力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绘本教学中"教"的不到位和"学"的失位,不足以让绘本的教育功能最大化。小学语文绘本阅读教学可采取如下策略提高学生思维力:教会学生读图;引导想象、联想;以思维导图... 绘本阅读对提高儿童思维力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绘本教学中"教"的不到位和"学"的失位,不足以让绘本的教育功能最大化。小学语文绘本阅读教学可采取如下策略提高学生思维力:教会学生读图;引导想象、联想;以思维导图拓展信息;在赏析中读懂蕴含的深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力 绘本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 策略
下载PDF
以过程性评价同频同向改进小学语文教学
3
作者 《江西教育》 2023年第46期46-49,共4页
近年来,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推动下,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对于过程性评价的内涵及实施路径,很多教师并不清楚。因此,不断改进过程性评价,就显得极为迫切。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出过程性评价的实施... 近年来,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推动下,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对于过程性评价的内涵及实施路径,很多教师并不清楚。因此,不断改进过程性评价,就显得极为迫切。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出过程性评价的实施策略,把“促进教与学的及时改进”真正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性评价 实施策略 实施路径 小学语文教学 教育评价改革 教与学 落到实处 总体方案
原文传递
紧扣语文要素施策 理解难懂词语的意思 被引量:1
4
作者 《小学语文》 2021年第7期25-28,共4页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年段起始学期,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逐步做到迁移运用,对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解析单元语文要素入手,提出理解难懂词语的教...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年段起始学期,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逐步做到迁移运用,对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解析单元语文要素入手,提出理解难懂词语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搭设桥梁,让语文要素有效落地,让理解词语更立体、厚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要素 理解词语 教学方法
下载PDF
“江西文化”教学建议及案例设计
5
作者 《江西教育(教学版)(B)》 2009年第1期18-20,共3页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江西古老文化的辉煌和近代文明的光荣史.对江西历史文化有系统的认识:了解江西历史文化名人及其所创造的文化成就.从中受到具有感召意义的人生启迪:了解生活在赣鄱大地上的江西人在千百年历史传承...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江西古老文化的辉煌和近代文明的光荣史.对江西历史文化有系统的认识:了解江西历史文化名人及其所创造的文化成就.从中受到具有感召意义的人生启迪:了解生活在赣鄱大地上的江西人在千百年历史传承中形成的民俗事物,如客家石笔、弋阳腔演唱风格、万年稻米习俗等乡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成就 江西人 案例设计 教学建议 历史传承 文化名人 历史文化 近代文明
原文传递
现场怎样评好课
6
作者 刘小兵 +8 位作者 赵娟 严平 胡蓉 范云波 顾红 刘晓红 刘冬云 樊荣敏 张梨红 《江西教育(管理版)(A)》 2008年第5期15-17,共3页
主持人:在各种教研活动中,听课评课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常规教研形式。评课的方式很多,比如现场评课、网络评课、书面评课等,其中现场评课是最常用的。今天,我们就围绕"现场怎样评好课"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 评课 课堂 执教者 教研活动 教学效果 主持人 现场 教材处理 教学理念 教师
原文传递
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之五
7
作者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6年第6期6-9,共4页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目标虚化,内容泛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教师作用弱化"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什么"的问题上,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文,...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目标虚化,内容泛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教师作用弱化"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什么"的问题上,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文,应该从语言入手,也应该回归到语言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文字 阅读教学 学习过程 教学关键 问题实践 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 写话 课程形态 训练点
原文传递
让学习在课堂提问中真发生
8
作者 《江西教育(教学版)(B)》 2019年第11期64-66,共3页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中,要做到一课一得,教师必须克服语文课的"繁琐"病。语文教学必须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在课堂提问中让学习真发生,在教学过程中随文渗透,将...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中,要做到一课一得,教师必须克服语文课的"繁琐"病。语文教学必须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在课堂提问中让学习真发生,在教学过程中随文渗透,将统编本语文教材知识体系和能力点自然而又扎实地体现在教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材 习题设计 一课一得 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教材知识体系 语文课
原文传递
关注思维发展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9
作者 《江西教育(教学版)(B)》 2016年第10期47-48,共2页
阅读与思维同行,是阅读教学的本质,也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需求。在当下语文课堂中,思维力的培养一直没能得到足够重视。如何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关注学生思维发展,提升核心素养?本文从拓宽思维的广度、发掘思维的深度及思维方式的... 阅读与思维同行,是阅读教学的本质,也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需求。在当下语文课堂中,思维力的培养一直没能得到足够重视。如何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关注学生思维发展,提升核心素养?本文从拓宽思维的广度、发掘思维的深度及思维方式的转变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强调应该追求源于学生又适度高于学生的对话交流,以激发学生有意义的思维;提出只有基于核心素养开展课堂教学,才能使思维培养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发展 语文课堂 素养 阅读教学 思维培养 文字运用 思维方式 对话交流
原文传递
单元视阈下的学习活动设计
10
作者 《小学语文教学》 2020年第25期15-17,共3页
统编本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采用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两条线来组合单元,这两条线,让"教什么"变得清晰。要素统整、单元编排架构的编写体例,也让语文教学的目标变得非常明确。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单元视角更强调学习... 统编本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采用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两条线来组合单元,这两条线,让"教什么"变得清晰。要素统整、单元编排架构的编写体例,也让语文教学的目标变得非常明确。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单元视角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我们进行单元视阈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研究,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强调一个时段内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以求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实践活动 编写体例 学习活动设计 语文素养 人文主题 语文教学 组合单元 统整
原文传递
以《绝句》《题西林壁》为例谈古诗备课四个依据
11
作者 郭爱香 徐慧林 +2 位作者 刘荔 范华仙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 2010年第7期42-45,共4页
一、依据年段目标 刘荔:在古诗备课中,我们要关注课标中关于古诗的总目标和年段目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学习古诗文的总体目标。而不同的年... 一、依据年段目标 刘荔:在古诗备课中,我们要关注课标中关于古诗的总目标和年段目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学习古诗文的总体目标。而不同的年段,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又有不同的年段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文 《题西林壁》 备课 中华文化 文化智慧 文化生活 优秀文化 年龄特征
下载PDF
巧妙整合“言”“意”相生
12
作者 《江西教育(教学版)(B)》 2015年第4期21-22,共2页
长期以来,教师对于语文综合性的理解研究比较多,对语文实践性的认识有偏差,语文实践少。其实,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对文本语言形式进行品味积累,将表达方法、修辞方法等语言技巧内化的"会意"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 长期以来,教师对于语文综合性的理解研究比较多,对语文实践性的认识有偏差,语文实践少。其实,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对文本语言形式进行品味积累,将表达方法、修辞方法等语言技巧内化的"会意"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落实这一核心观念,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找准契合点,巧妙整合,实现综合性与实践性的同步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方法 语言文字 阅读文本 实践性课程 月光曲 情感美 语言技巧 阅读效率 文本语言 认读
原文传递
嫁于春风还需媒——摭谈“引读”的魅力
13
作者 《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第12期30-31,共2页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言""意"交融,引领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品味积累、对表达方法进行揣摩把握、对语言技巧进行习得领会。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安排循环往复的"引读&qu...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言""意"交融,引领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品味积累、对表达方法进行揣摩把握、对语言技巧进行习得领会。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安排循环往复的"引读",或解疑,或整合,或升华情感,能创设出多种教学情境,以情激情、以言激情,达到"一唱三叹有遗音者矣"的效果。一、引读在需要解疑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内化的"会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读 摭谈 小学语文教材 文本语言 一唱三叹 教学情境 遗音 慈母情 我的母亲 整体感知
下载PDF
理从景中来 诗在生活中——《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与点评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华仙(执教) (点评) 《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第7期19-20,22,共3页
【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课。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关键词 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 诗意 生活 实验教科书 教学内容 四年级 人教版
下载PDF
介绍一种物品
15
作者 《江西教育(教学版)(B)》 2010年第7期65-65,共1页
教学内容:《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三。教学目标:1.按一定顺序写一篇说明文,并将本组阅读中体会到的说明方法运用到习作中。2.在习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使说明的内容准确、科学、生动有趣。
关键词 物品 教学内容 《语文》 教学目标 说明方法 表达能力 习作 五年级
原文传递
立足校本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6
作者 《江西教育(管理版)(A)》 2009年第5期33-33,共1页
课程改革是靠教师来推进的,而教师的专业化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工程.如何尽快使教师达到专业化的程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结合学校实际,我校提出了,“立足校本.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路.然后制定方案.组织实施。
关键词 教师专业化发展 校本 新课程改革 学校
原文传递
古诗教学“三步曲”策略
17
作者 《教师博览(下旬刊)》 2012年第3期25-25,共1页
古诗语言精炼,内涵丰富。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切地领悟诗中所蕴涵的意蕴,把握诗句精髓?教师可以采取"三步曲"策略构建教学过程——初读,读通文句;品味,读懂内涵;拓展,比勘异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有效生成。
关键词 古诗 策略 初读 品味 拓展 共性
下载PDF
《我长大了做……》教学设计与评析
18
作者 喻琴 《江西教育(教学版)(B)》 2006年第1期15-15,共1页
关键词 《我长大了做……》 教学设计 评析 苏教版 第三册 练习5 小学 语文教学 课程改革 口语交际教学
原文传递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两个困惑来信的回复
19
作者 刘小兵 +1 位作者 顾红 梁凤 《江西教育(教学版)(B)》 2009年第5期47-47,共1页
李来生老师:读了你由《江西教育》编辑部转来的信,觉得信中谈到的“两个困惑”反映了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心声,因为它们也曾是他们的困惑。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江西教育》 语文教师 编辑部 老师 心声
原文传递
叩其一“点” 发散开去
20
作者 《江西教育(综合版)(C)》 2012年第9期45-45,共1页
一篇文章,无论篇幅长短,总有其重点内容.对此,或捕捉文章特色,或分析课文脉络,或训练某种阅读技能,或落实一个语言教学板块……凡此种种,从课文实际出发,从语言表达方式入手,在课文中寻找、发现、提炼,以文本中关键的词、句、段,或某一... 一篇文章,无论篇幅长短,总有其重点内容.对此,或捕捉文章特色,或分析课文脉络,或训练某种阅读技能,或落实一个语言教学板块……凡此种种,从课文实际出发,从语言表达方式入手,在课文中寻找、发现、提炼,以文本中关键的词、句、段,或某一个细节、某一条线索等为"点"与"线",有的放矢地突破,展开整篇文章的教学,便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当我们捕捉到一篇课文与他文最大的不同点时,下一个任务就是如何叩其一"点"发散开去.怎么操作?关键在于找准入口,也就是所谓的"切入点".切入巧妙,能直达文本深处,激发学生探究文本内涵的强烈欲望.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将相和》为例,谈谈如何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蔺相如 人物语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