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的诗篇”:从“文本”到“现象”——中国当代工人诗歌文化矛盾 被引量:4
1
作者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9-95,共7页
"我的诗篇"既是中国当代工人诗歌写作的成果,又是一项综合的文化实践方式。在从"文本"发展为"现象"的过程中,它表现出身份差异与生存经验的错位,反思、批判工业理性而最终又被市场与资本同化,启蒙与伪启... "我的诗篇"既是中国当代工人诗歌写作的成果,又是一项综合的文化实践方式。在从"文本"发展为"现象"的过程中,它表现出身份差异与生存经验的错位,反思、批判工业理性而最终又被市场与资本同化,启蒙与伪启蒙的悖论三重文化矛盾。这些矛盾既是工人诗歌创作内部的矛盾,也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会、文化内在矛盾的缩影。对当代工人诗歌写作内在矛盾的分析,为我们深入理解当代工人诗歌并进一步思考当下新诗写作和重新思考诗歌与现实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的诗篇 工人诗歌 文本 现象 文化矛盾
下载PDF
“向上凿空”与“向下超越”——兼谈新诗写作的两种精神取径
2
作者 《诗刊》 2024年第4期103-107,共5页
一.杨荟这组诗表面上看是一组悼亡诗,抒发亡父之痛和对父亲的怀念,但背后触及到对生死、有无、天人等关系的深层认知,这使其有别于一般的悼亡诗。首先,诗人在处理死亡时,采取“以死为生”的话语策略。诚然,看到“父亲/被人师从化妆间推... 一.杨荟这组诗表面上看是一组悼亡诗,抒发亡父之痛和对父亲的怀念,但背后触及到对生死、有无、天人等关系的深层认知,这使其有别于一般的悼亡诗。首先,诗人在处理死亡时,采取“以死为生”的话语策略。诚然,看到“父亲/被人师从化妆间推出来/在火化炉入口等着/就他一个人,等着”(《孤独》),“看见父亲的月琴忍不住落泪/看见他的红木画眉鸟笼/忍不住落泪/看见他细心标记的灯盏花、半边莲/当归、万年青,忍不住落泪”(《遗物》),因为“有的痛是不能豁免的”(《海底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悼亡诗 话语策略 灯盏花 半边莲 新诗写作 万年青
原文传递
“三个崛起”与当代诗歌的突围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光明 谢冕 +5 位作者 孙绍振 徐敬亚 沈奇 唐晓渡 吴思敬 《扬子江(诗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8-84,共7页
由中国诗歌学会、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主办,德庆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南方诗歌节”,2017年12月20日在广东省德庆县开幕。下午四点,在德庆县美术馆举办了以“‘三个崛起’与当代诗歌的突围”为主题的对话会。一百多人的美术馆大... 由中国诗歌学会、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主办,德庆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南方诗歌节”,2017年12月20日在广东省德庆县开幕。下午四点,在德庆县美术馆举办了以“‘三个崛起’与当代诗歌的突围”为主题的对话会。一百多人的美术馆大厅座无虚席,“三个崛起”的作者谢冕、孙绍振、徐敬亚就相关问题和与会专家、当地诗歌爱好者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诗歌 突围 中国诗歌 县人民政府 德庆县 北京大学 美术馆 研究院
原文传递
互动批评:作为一种可能的批评策略——从本雅明与波德莱尔之关系谈起 被引量:2
4
作者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80,共10页
传统文学理论把文学活动分为世界、艺术家、作品和读者四个基本要素,造成文学批评与研究范式大体拘囿于对个别因素的静态封闭研究。而互动批评,一方面重视批评家对批评对象的挖掘与建构,另一方面,又关注批评对象在展开过程中对批评家的... 传统文学理论把文学活动分为世界、艺术家、作品和读者四个基本要素,造成文学批评与研究范式大体拘囿于对个别因素的静态封闭研究。而互动批评,一方面重视批评家对批评对象的挖掘与建构,另一方面,又关注批评对象在展开过程中对批评家的逆向敞开,旨在考察二者之间互文的、有机的互动关系。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既拓展了波德莱尔文学世界的美学空间,又实现了对自身批评实践的逆向发掘与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批评 本雅明 波德莱尔 镜像
下载PDF
挖土豆的人——王单单诗歌的精神姿势 被引量:1
5
作者 《武陵学刊》 2018年第5期63-70,共8页
王单单的诗歌写作呈现出一种挖掘的精神姿势。这一挖掘过程,具体包括对"在故乡,找故乡"这一悖论式命题的质询、对云南底层生存经验的诗性介入和对个体内在体验的深度追问三个层面,并在时空经验的错位、情感逻辑的矛盾、语式... 王单单的诗歌写作呈现出一种挖掘的精神姿势。这一挖掘过程,具体包括对"在故乡,找故乡"这一悖论式命题的质询、对云南底层生存经验的诗性介入和对个体内在体验的深度追问三个层面,并在时空经验的错位、情感逻辑的矛盾、语式表达上的平行和反复修辞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疼痛的结构。这一写作实践暗示了一种自然诗学传统的回归,即在现实存在对个人内在体验的自然感发和个人体验对现实存在的本能挖掘的互动中,实现诗意言说的自然呼吸与换气。它强调对现实存在的深度挖掘和个人化转换之间的本体性自然关系,这是对当下汉诗写作中经验写作的粗滥和技术能指写作封闭性、狭隘性弊端的有益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单单 挖掘 故乡 内在体验 疼痛 自然诗学
下载PDF
乱世童话的哗变与危机——顾城诗歌语言论
6
作者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66-75,共10页
顾城诗歌构建的“童话世界”,实质上是一种“乱世童话”。而这一特征只有从语言策略的角度考察才能明辨其独特性和基础性,以及作为时代症候的见证与隐喻意义。“乱世童话”的产生与危机,是经验与诗歌互动、摩擦的结果,更昭示着诗歌语言... 顾城诗歌构建的“童话世界”,实质上是一种“乱世童话”。而这一特征只有从语言策略的角度考察才能明辨其独特性和基础性,以及作为时代症候的见证与隐喻意义。“乱世童话”的产生与危机,是经验与诗歌互动、摩擦的结果,更昭示着诗歌语言作为诗人面对个人与历史的基本方式的迫切性与根本性。从语言本体角度介入顾城“乱世童话”的哗变与危机,为重新认识顾城诗歌的美学策略和反思当下新诗的语言处境及美学危机提供了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乱世童话 哗变 危机 顾城 诗歌 语言
下载PDF
中西比较视域下的文学继承与创新——从《文心雕龙·通变》与《传统与个人才能》谈起
7
作者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40-46,共7页
文学的继承与创新,是文学创作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牵涉到文学史写作、文学批评等诸多文学基本问题。《文心雕龙·通变》与《传统与个人才能》分别从创作论和批评论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了论述。但是在中西比较视域下,二者都存... 文学的继承与创新,是文学创作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牵涉到文学史写作、文学批评等诸多文学基本问题。《文心雕龙·通变》与《传统与个人才能》分别从创作论和批评论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了论述。但是在中西比较视域下,二者都存在或强调线性逻辑的历史观,或侧重文学的彻底的"非个人化"层面的片面的深刻性。在当今文学不再局限于某种封闭文化背景的条件下,在继承传统的历时性视野中思考个人的创造,在个人创造性的共时性的视野中理解传统的丰富性势必会为文学的发展、交流和研究提供新的视野与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通变》 《传统与个人才能》 继承 创新
下载PDF
地方诗学:作为一种话语范式
8
作者 杨宇静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21年第1期207-216,共10页
地方诗学的凸显,既与现代性话语和全球化语境带来的社会文化转型有关,又是汉语新诗话语焦虑的美学体现。地方性包括以自然、人文景观为基础的物质地方性和在此基础上通过个人化想象力展开美学创造的个人地方性。物质性是地方性的基本特... 地方诗学的凸显,既与现代性话语和全球化语境带来的社会文化转型有关,又是汉语新诗话语焦虑的美学体现。地方性包括以自然、人文景观为基础的物质地方性和在此基础上通过个人化想象力展开美学创造的个人地方性。物质性是地方性的基本特征,既包括地方物象的客观物质性,还包括其背后作为一种精神原则和美学气质的主观物质性。差异性不仅是地方性的特征,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美学认识论,具体包括地方性的空间差异性、时间差异性和主体差异性三个层面。地方诗学是一种特殊的话语范式,是汉语新诗面对当代语境和自身问题不断调整的结果。同时,它还重新启发了一种“物本主义”诗学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诗学 话语范式 “物本主义”诗学
下载PDF
“中国诗歌现代性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香山召开
9
作者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5年第1期374-375,共2页
2014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如何现代,怎样新诗——中国诗歌现代性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意大... 2014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如何现代,怎样新诗——中国诗歌现代性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和中国台湾地区等地80名学者出席了大会。北京大学诗歌研究院院长谢冕教授、《文艺报》梁鸿鹰总编辑、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邱运华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在会上致辞。孙玉石、孙绍振、吴思敬、杨匡汉、岩佐昌障、简政珍、钟文、王家新、骆英、陈仲义、耿占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 现代性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新诗 吴思敬 王家新 《文艺报》 香山饭店 孙绍振 诗歌研究
原文传递
新经验与当代汉语诗歌的生成——兼及对当代工人诗歌的一种观察
10
作者 《广州文艺》 2019年第2期130-140,共11页
中国现代文学一开始被称作“新文学”,这一称谓一直被沿用下来。所谓“新文学”,从字面上讲即是用新语言、新的文学形式表达新的思想,具体言之,就是用现代白话写作,依靠现代媒介传播,表达“五四”以来确立的民主、科学的现代启蒙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一开始被称作“新文学”,这一称谓一直被沿用下来。所谓“新文学”,从字面上讲即是用新语言、新的文学形式表达新的思想,具体言之,就是用现代白话写作,依靠现代媒介传播,表达“五四”以来确立的民主、科学的现代启蒙思想,以实现对传统的反叛(当然,这种反传统的真实性聚讼纷纭,依然值得讨论)和对现代思想文化的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 传统 诗歌 文学 宣传 聚讼 文化 字面上
原文传递
在历史与文本的双重注视下——读《新诗十二名家》
11
作者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21年第1期135-138,共4页
《礼记·大学》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的自我革新是事物自我创造与完善的动力,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新诗就是在晚清以降的文化革新风潮中诞生的。一方面,新诗合法性的确立来自其不断自新的实践过程;另一方面,新... 《礼记·大学》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的自我革新是事物自我创造与完善的动力,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新诗就是在晚清以降的文化革新风潮中诞生的。一方面,新诗合法性的确立来自其不断自新的实践过程;另一方面,新诗的聚讼不已与理论上的内在纠缠亦来自这种不断自新的过程。可以说,新诗百年正是在不断地自新中一面分歧不断,一面寻求共识的过程。从宏观的社会历史转型来看,这一过程是诗歌现代化转型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与文本 文化革新 现代化转型 历史转型 日日新 聚讼不已 自我革新 自我创造
原文传递
对称与对刺,兼及“必然性”诗学——读祁十木和耿玉妍的诗
12
作者 《扬子江(诗刊)》 CSSCI 2017年第2期45-46,共2页
1肯尼斯·勃克在分析济慈的一首诗时说道,“一首诗是一个行动,是制造它的诗人的象征行动——这种行动的本质在于,它通过作为一个结构或客体而存在下去,我们作为读者可以让它重演”1。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诗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寻找... 1肯尼斯·勃克在分析济慈的一首诗时说道,“一首诗是一个行动,是制造它的诗人的象征行动——这种行动的本质在于,它通过作为一个结构或客体而存在下去,我们作为读者可以让它重演”1。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诗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寻找一种象征行动与内在经验的美学对称。而祁十木的创作恰恰反映了这一点。从他的诗中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一种动作的流动感,如“你抬起手,指着发光的第一片叶子/数着冬天和春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勃克 流动感 肯尼斯 布鲁姆 哈罗德 穆旦 听雨 生存命运 我自己 话语方式
原文传递
建立汉语新诗的美学体系——从当代汉语新诗的几种美学形态谈起
13
作者 《中国美学》 2018年第2期229-240,共12页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完善的美学话语体系,而汉语新诗由于最初是作为现代性话语的一部分,因此始终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美学话语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社会、文化转型的背景下,西方现代派、人道主义和文学主体性等人文思潮的张扬,促使汉...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完善的美学话语体系,而汉语新诗由于最初是作为现代性话语的一部分,因此始终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美学话语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社会、文化转型的背景下,西方现代派、人道主义和文学主体性等人文思潮的张扬,促使汉语新诗美学话语逐渐生成,形成了以日常美学、地理美学、疼痛美学为代表的诸多诗歌美学形态。这一方面再次肯定了汉语新诗的独立发展必须回归美学本位、艺术本体,从个人诗学的角度探索诗歌艺术的美学可能性;另一方面又为建立汉语新诗独立的美学体系,廓清当代汉语新诗在世界诗歌版图中的本土形象提供了可能与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新诗 日常美学 地理美学 疼痛美学 美学本体
原文传递
试论张二棍诗歌中的宗教情怀
14
作者 《诗探索》 2018年第7期60-69,共10页
雷平阳在谈到诗歌写作时,曾引用刘文典的“观世音菩萨”说,“观世,看世界,悟世界;音,语言的音韵之美;菩萨,诗人都应该有慈悲心肠。”①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对诗歌写作的一种修辞性认识,但是其中包含着对写作维度的多重触及和内在揭示:对... 雷平阳在谈到诗歌写作时,曾引用刘文典的“观世音菩萨”说,“观世,看世界,悟世界;音,语言的音韵之美;菩萨,诗人都应该有慈悲心肠。”①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对诗歌写作的一种修辞性认识,但是其中包含着对写作维度的多重触及和内在揭示:对世界的观照与体认的现实维度、诗歌语言本体维度和诗人精神主体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写作 宗教情怀 观世音菩萨 现实维度 语言本体 主体维度 雷平阳 刘文典
原文传递
作为失败者的写作——冯娜诗歌写作的精神姿态
15
作者 《诗探索》 2016年第7期93-107,共15页
近年来,汉语新诗的写作无论从创作量上,还是活跃度上都相当值得关注,
关键词 诗歌写作 失败者 姿态 精神 活跃度
原文传递
生成的诗学——顾城诗歌想象力范式的三重嬗变
16
作者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36-44,共9页
从顾城的诗歌写作中,可以发现一种“生成的诗学”,这既体现在其诗歌想象力范式的三重嬗变上,又体现在每种想象力范式内在的生成性上。从早期的童话想象,到“朦胧诗”时期的历史想象,再到中后期的语言本体想象,这一演变过程具体而丰富地... 从顾城的诗歌写作中,可以发现一种“生成的诗学”,这既体现在其诗歌想象力范式的三重嬗变上,又体现在每种想象力范式内在的生成性上。从早期的童话想象,到“朦胧诗”时期的历史想象,再到中后期的语言本体想象,这一演变过程具体而丰富地实践了个体生存面对历史现实境遇的可能性方式。作为诗歌生成的内在动力,想象力彰显的不仅是一种修辞上的话语策略,更是重新创造自我与世界,更新词与物的二元关系的解放性力量。顾城诗歌想象力范式的嬗变的意义,在于他把诗歌从一种主客二元论的关系性存在,提升为一种实践性、创造性的一元论本体性存在。这为解决现代汉诗写作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城诗歌 诗歌生成 想象力 童话想象 历史想象 语言本体想象
下载PDF
截句:作为一种可能的写作
17
作者 《文化研究》 2021年第1期272-285,共14页
近年来,截句成为诗歌界乃至文学界热议的话题。争论的焦点围绕截句文体合法性、写作特征及其与古典诗歌传统和当代语境的关系问题。截句在形式特征上继承了古典诗歌传统,但在想象方式和话语特征上却是汉语新诗传统的延伸;它在写作特征... 近年来,截句成为诗歌界乃至文学界热议的话题。争论的焦点围绕截句文体合法性、写作特征及其与古典诗歌传统和当代语境的关系问题。截句在形式特征上继承了古典诗歌传统,但在想象方式和话语特征上却是汉语新诗传统的延伸;它在写作特征上一方面注重词与物的贴身敞开,另一方面又注重内在结构的锤炼和诗意强度的瞬时提升。同时,截句在古典诗歌传统、汉语新诗与当代文化三重语境的交汇处,敞开并回应了诗歌发展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作为一种可能的写作,表征着新诗发展的新的活力与美学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句 词与物 汉语新诗
下载PDF
返乡:历史幻象与现代挽歌的变奏——评阿尔丁夫·翼人的长诗《沉船》
18
作者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18年第3期244-255,共12页
史诗是人类记录、确证世界和自身存在,寻求精神“返乡”的重要方式。在破碎、离散的当代语境中,只有在一种整体性、建构性的话语空间和想象空间中,切近时代生存处境的精神内核,才有可能找到现代史诗性写作的动力源。翼人通过“沉船”这... 史诗是人类记录、确证世界和自身存在,寻求精神“返乡”的重要方式。在破碎、离散的当代语境中,只有在一种整体性、建构性的话语空间和想象空间中,切近时代生存处境的精神内核,才有可能找到现代史诗性写作的动力源。翼人通过“沉船”这一整体性、结构性意象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历史幻象,在存在、生命、历史、现实、宗教、家园等多重主题的互动中,揭示了历史与现实的内在关系;同时也是面对现代生存的破碎、枯萎带来的绝望奏出的现代挽歌。翼人对于“沉船”的沉思、摸索、打捞,为诗歌有效介入历史和现实内部提供了一次有效的精神实践,通过历史的幻象与现代挽歌的反思性建构,找到了生命的“还乡”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丁夫·翼人 《沉船》 返乡 历史幻象 现代挽歌
下载PDF
语言魔线与存在之夜——汉语新诗经验与表达的悖论
19
作者 《三峡论坛》 2019年第4期41-45,共5页
由于意识形态话语的长期宰制,汉语新诗话语失去语言本体性和自觉性。新诗回到语言,就是要超越社会、历史等"非诗"话语对诗歌语言的束缚,通过对语言系统的"逃逸"揭示个体经验和存在的秘密。新诗通过持续的"逃逸... 由于意识形态话语的长期宰制,汉语新诗话语失去语言本体性和自觉性。新诗回到语言,就是要超越社会、历史等"非诗"话语对诗歌语言的束缚,通过对语言系统的"逃逸"揭示个体经验和存在的秘密。新诗通过持续的"逃逸"和本体话语生成,形成一个开放的话语空间,进而抵达存在的内部。但是这一经验的表达又有其内在的极限,超越了语言的这个极限,诗歌的有效性也就丧失。在语言的极限与诗歌有效性的界限之间存在一种悖论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诗 语言魔线 存在 悖论
下载PDF
著名文学理论家南帆教授在首师大做专题讲座
20
作者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7年第1期240-241,共2页
2017年5月10日,著名文学理论家、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南帆教授应邀来到首都师范大学,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小说的文化功能'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陶东风教授、胡疆... 2017年5月10日,著名文学理论家、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南帆教授应邀来到首都师范大学,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小说的文化功能'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陶东风教授、胡疆锋教授等老师和文学院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共30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南帆,现为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闽江学者'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家 专题讲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