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与血尿酸及血脂水平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鲁祖建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555-556,共2页
本文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血尿酸及血脂水平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胆红素、尿酸和血脂异常可能互相影响,参与冠心病的发病与发展,胆红素的异常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血清胆红素 冠心病患者 血脂水平 血尿酸 血脂异常
原文传递
P-选择素、炎症反应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黄怡 +2 位作者 罗立 鲁祖建 杨礼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2年第8期143-144,共2页
目的了解P-选择素、炎症反应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变化,探讨P-选择素、炎症反应因子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0月-2011年11月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选... 目的了解P-选择素、炎症反应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变化,探讨P-选择素、炎症反应因子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0月-2011年11月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正常人群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各组的P-选择素、炎症反应因子变化情况及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C反应蛋白、P-选择素、血尿酸、白细胞介素-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C反应蛋白、P-选择素、血尿酸、白细胞介素-6浓度越高,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选择素参与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炎症反应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监测C反应蛋白、P-选择素、血尿酸、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标志物的水平可以及时准确判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选择素 炎症反应 急性冠脉综合征 相关性
下载PDF
长期服用他汀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前单次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周全 黄怡 +3 位作者 鲁祖建 梁莉 郭宁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27-130,共4页
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他汀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给予单次负荷剂量80 mg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85例择期行PCI且术前服用常规剂量他汀类药物〉30 d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PCI... 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他汀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给予单次负荷剂量80 mg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85例择期行PCI且术前服用常规剂量他汀类药物〉30 d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PCI前8~12 h服用阿托伐他汀,剂量分别为20 mg(常规剂量组)42例,80 mg(负荷剂量组)43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8和24 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肌钙蛋白T(c Tn 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变化。结果 1常规剂量组术后8和24 h CK-MB、c Tn T、hs-CRP高于术前,以术后24 h升高明显;2负荷剂量组术后24h CK-MB、c Tn T、hs-CRP高于术前;3负荷剂量组术后24 h CK-MB、c Tn T、hs-CRP低于常规剂量组。结论 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前给予80 mg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肌钙蛋白 阿托伐他汀
下载PDF
空腹血糖受损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周全 黄怡 +4 位作者 张志翔 鲁祖建 郭宁 罗立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336-338,共3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630例拟诊冠心病(CHD)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冠脉造影病变程度以是否诊断CHD、冠脉病变支数和冠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三方面表示;根据空腹血糖(...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630例拟诊冠心病(CHD)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冠脉造影病变程度以是否诊断CHD、冠脉病变支数和冠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三方面表示;根据空腹血糖(FPG)水平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3组:A组FPG〈5.6mmol/L者297例;B组5.6mmol/L≤FPG〈6.1mmol/L者185例;C组6.1mmol/L≤FPG〈7.0mmol/L者148例。进行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脉病变程度比较,对FPG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A组冠心病患病率为32.7%,单支病变50.5%、双支病变30.9%,多支病变18.6%,Gensini积分13.26±3.15,B组冠心病患病率为40.5%,单支病变42.7%、双支病变32.0%,多支病变25.3%,Gensini积分24.53±4.26,C组冠心病患病率为57.4%,单支病变30.6%、双支病变32.9%,多支病变36.5%,Gensini积分30.45±4.03,三组比较,随着FPG逐渐升高,冠心病患病率、冠脉病变积分、多支病变发生率逐渐升高(P〈0.05);(2)F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413;P〈0.05)、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r=0.492;P〈0.05)呈正相关;(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PG与冠脉病变支数(β=0.327,P〈0.05)、冠脉病变总积分(β=0.281,P〈0.05)独立相关;(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PG为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OR=3.042,95%:2.589—6.275,P〈0.01)。结论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随着FPG升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前期/并发症/代谢 葡糖耐受不良 冠状动脉疾病/病因学/代谢
原文传递
糖尿病前期冠心病患者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3
5
作者 周全 黄怡 +4 位作者 张志翔 鲁祖建 郭宁 罗立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662-665,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冠心病患者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CHD)3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以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是否弥漫性病变和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三方面表示...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冠心病患者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CHD)3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以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是否弥漫性病变和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三方面表示;根据空腹血糖(FPG)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浆葡萄糖(2 h PG)水平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4组:血糖正常组(FPG<5.6 mmol/L且2 h PG<7.8 mmol/L,97例)、单纯血糖受损组(5.6≤FPG<7.0 mmol/L且2 h PG<7.8 mmol/L,99例)、单纯糖耐量受损组(FPG<5.6 mmol/L且7.8≤2 h PG<11.1 mmol/L,111例)以及复合糖耐量受损组(5.6≤FPG<7.0 mmol/L且7.8≤2 h PG<11.1 mmol/L,79例)。进行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比较,对FPG、2 h PG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空腹血糖受损组、糖耐量受损组、复合糖耐量受损组的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多支病变发生率均高于血糖正常组(P均<0.05);尤以复合糖耐量受损组更严重;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两组间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多支病变发生率无差异(P均>0.05)。2 h 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437;P<0.05)、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r=0.516;P<0.05)呈正相关。F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397;P<0.05)、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r=0.435;P<0.05)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 h 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β=0.357,P<0.05)、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β=0.367,P<0.05)独立相关。F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β=0.308,P<0.05)、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β=0.293,P<0.05)独立相关。结论 IGT、IFG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耐量受损 空腹血糖受损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不同特征的慢电位在房室结双径路患者慢径消融中的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张键 黄怡 +4 位作者 郭宁 谢芳梅 张志翔 鲁组建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本文探讨以不同特征的慢电位为靶点消融慢径的临床意义。方法6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比较以碎裂电位消融(A组,n=25)、先高频后低频的心房双电位(HL型DPs)消融(B组,n=20)和先低频后高频的心房双电位(LH型DPs)消融(C组,n=6)的... 目的本文探讨以不同特征的慢电位为靶点消融慢径的临床意义。方法6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比较以碎裂电位消融(A组,n=25)、先高频后低频的心房双电位(HL型DPs)消融(B组,n=20)和先低频后高频的心房双电位(LH型DPs)消融(C组,n=6)的有效靶点率、成功率。结果碎裂电位组有效靶点率71.36%,消融成功率92.31%,HL型DPs组有效靶点率87.80%,消融成功率100%,LH型DPs组有效靶点率9.72%,消融成功率0,以慢电位为靶点消融均无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以HL型DPs和碎裂电位为靶点消融慢径安全有效,而以LH型DPs为靶点消融慢径成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 导管消融术 电位测定法
下载PDF
糖尿病前期负荷后1小时血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全 黄怡 +5 位作者 徐孝玄 罗立 张志翔 鲁祖建 郭宁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3年第2期333-335,339,共4页
【目的】讨糖尿病(DM)前期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1小时血糖(1hPG)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684例拟诊冠心痛(CHD)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DM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冠脉造影病变程度以是否诊断CHD、冠脉病变支... 【目的】讨糖尿病(DM)前期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1小时血糖(1hPG)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684例拟诊冠心痛(CHD)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DM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冠脉造影病变程度以是否诊断CHD、冠脉病变支数、是否弥漫性病变和冠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四方面表示;根据OGTT1hPG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A组:1hPG〈8.0mmol/L,208例,B组:8.0≤1hPG〈10.5mmol/L,166例,C组:1hPG≥10.5mmol/L,310例。进行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脉病变程度比较,对1hPG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A、B、c三组比较,随着lhPG逐渐升高,冠心病患病率、冠脉病变积分、多支病变、弥漫性病变发生率逐渐升高(Pd0.05);lh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203;P〈0.05)、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r--0.367;P〈0.05)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1hPG与冠脉病变支数(B=0.143,P〈0.05)、冠脉病变总积分(B=0.187,P〈0.05)独立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hPG为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OR值1.236,95%CI:1.056~1.583,P=0.039)。【结论】糖尿病前期1hPG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随着1hPG升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血糖 冠状动脉疾病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预后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怡 鲁祖建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26期35-36,共2页
目的:探讨血浆NT-ProBNP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抽取同期48例非心肌梗死心衰者(对照组),比较两组入选者NT-ProBNP水平,同时在患病组中分析重构与非重构... 目的:探讨血浆NT-ProBNP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抽取同期48例非心肌梗死心衰者(对照组),比较两组入选者NT-ProBNP水平,同时在患病组中分析重构与非重构、不同心功能分级NT-ProBNP水平的差异。结果:患病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构组NT-ProBNP水平高于非重构组(P<0.05);心功能级别越高,NT-ProBNP水平越高(P<0.05)。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能够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诊断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血浆 NT-PROBNP 意义
下载PDF
慢径电位特点及在射频消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键 黄怡 +2 位作者 谢芳梅 鲁组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3-206,共4页
目的:在房室结双径路部分病例的心内电生理检查中发现存在提前于希氏束(HBE)电位的心房局部慢径电位(Asp),本文旨在探讨Asp出现的部位、电生理特点以及在消融慢径时的临床应用。方法:6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比较以Asp为靶点消融(... 目的:在房室结双径路部分病例的心内电生理检查中发现存在提前于希氏束(HBE)电位的心房局部慢径电位(Asp),本文旨在探讨Asp出现的部位、电生理特点以及在消融慢径时的临床应用。方法:6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比较以Asp为靶点消融(A组,n=20)和无Asp时传统方法慢径消融(B组,n=45)的功率、时间、放电次数和复发率。结果:22例(33.85%)描记到慢径电位共131个位点,主要位于M1~P1区(90.84%),较HBE提前(12.63±5.27)ms,AAsp间期(40.27±8.08)ms,AspV间期(61.90±11.55)ms,A组出现结区反应最小时消融功率(4.87±2.53)W,结区反应消失时消融功率(17.80±3.78)W,总消融时间(216.67±46.08)s,平均放电次数为(2.73±1.03)次,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0.001),所有病例未见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Asp电生理指标不同于HBE,以Asp为靶点时,消融功率小、放电次数少、放电时间缩短,复发率下降,成功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 导管消融术 心房局部慢径电位
下载PDF
中青年人冠心病危险因素的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鲁祖建 +1 位作者 张志翔 郭宁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9期1722-1724,共3页
[目的]观察中青年人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分布状况,为中青年早期防治冠心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中青年冠心病住院患者(年龄≤59岁)80例作为观察组,以按1:2比例随机抽取的相匹配的中青年非冠心病住院患者160例作... [目的]观察中青年人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分布状况,为中青年早期防治冠心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中青年冠心病住院患者(年龄≤59岁)80例作为观察组,以按1:2比例随机抽取的相匹配的中青年非冠心病住院患者160例作为对照组,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吸烟史、体重指数(BMI)、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血清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传统危险因素对中青年患者患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结果]单因素显示吸烟史、BMI、冠心病家族史、TC、TG、HDL-C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logistic 回归显示吸烟史(OR值为1.7431,95 %CI:089~3.125) 、TC(OR值为11.342,95 %CI:3.012~40.467)、冠心病家族史(OR值为6.577,95%CI:2.761~27.569)是使中青年患者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增加的独立影响因子(P〈0.01,P〈0.05).[结论]中青年人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血清高胆固醇、冠心病家族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对高危人群进行干预可能有助于早期防治中青年冠心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慢径电位的电生理特征及标测方法
11
作者 张键 黄怡 +2 位作者 谢芳梅 鲁祖建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5年第4期270-272,共3页
关键词 慢径电位 电生理 标测方法 临床应用 房室结电位 靶点消融
原文传递
X线介导下置入国产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的疗效观察
12
作者 张键 黄怡 +3 位作者 鲁组建 郭宁 谢芳梅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5年第8期1077-1080,共4页
[目的]探讨X线介导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心包积液患者50例,年龄22~68岁,分别在X线介导下经皮心包穿刺置入国产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研究组,n=25)及反复心包穿刺抽液(对照组,n=25),比较引流... [目的]探讨X线介导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心包积液患者50例,年龄22~68岁,分别在X线介导下经皮心包穿刺置入国产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研究组,n=25)及反复心包穿刺抽液(对照组,n=25),比较引流与抽取的心包积液量;停止引流与穿刺抽液时残存的心包积液量以及两者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穿刺针停留心包腔时间(12.96±3.32)s,平均曝光时间(15.40±4.99)s,平均置管时间(68.40±66.43)h,引流积液总量(2928.00±1047.18)ml,心脏B超下残存心包液性暗区厚度(3.92±2.33)mm,平均住院时间(7.88±3.63)d;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3/25),穿刺针停留心包腔时间(313.60±99.78)s,抽取积液量(1314.80±688.96)ml,心脏B超下残存心包液性暗区厚度(11.60±3.75)mm,平均住院时间(12.32±4.00)d.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在X线介导下置入国产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操作简便,曝光时间短,安全可靠,引流彻底,住院时间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包积液/治疗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下载PDF
胺碘酮与厄贝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
13
作者 鲁祖建 郭宁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9年第12期2301-2303,共3页
目的:评价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方法:将11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55)、胺碘酮+厄贝沙坦组(Ⅱ组,n=55),治疗随访时间为2年,研究的一级终点为房颤复发。比较两组治疗后的... 目的:评价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方法:将11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55)、胺碘酮+厄贝沙坦组(Ⅱ组,n=55),治疗随访时间为2年,研究的一级终点为房颤复发。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6、12、18和24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I组左心房内径大于Ⅱ组(P<0.05)。试验终点时,I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8.18%(32/55),Ⅱ组为78.18%(43/55)。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和QT间期≥0.5s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胺碘酮 厄贝沙坦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