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等效论与跨文化广告翻译 被引量:7
1
作者 施叶丽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年第2期79-82,共4页
广告翻译主要是商标和广告词翻译,包含了许多跨文化因素,体现了功能等效原则的可行性、相对性以及局限性。完美的翻译应做到音、形、义的相对统一,即译本同源本一样,对消费者产生相等或近似相等的效果,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关键词 功能等效 商标 广告词 广告翻译 跨文化
下载PDF
《呼啸山庄》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被引量:2
2
作者 施叶丽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年第2期33-37,共5页
依据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性本能,和死亡本能分析《呼啸山庄》主要人物凯瑟琳和埃德加、凯 瑟琳和希刺克厉夫之间施虐与受虐的性变态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死亡动机,可以清楚地揭示人物的主要性格。
关键词 性发展理论 恋物 施虐与受虐 死亡动机
下载PDF
如何理解英文诗歌中的隐喻 被引量:1
3
作者 施叶丽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年第4期86-89,共4页
对于诗的语言来说,隐喻极为重要,而隐喻往往是诗歌理解的障碍。文章从隐喻与诗歌的关系、隐喻的语义特征和功能等方面,探讨了对诗歌隐喻的理解。
关键词 隐喻 诗歌 语义特征
下载PDF
关于如何缩短文化想象与文化现实之间的距离 被引量:1
4
作者 施叶丽 《山东外语教学》 2005年第1期84-86,共3页
Kramsh曾提出文化想象与文化现实的概念,试图说明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对文化的四种不同反射,以此探讨文化的差异性.笔者尝试以这两个概念为起点,探讨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在了解本国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第三文化视点,缩短文化想... Kramsh曾提出文化想象与文化现实的概念,试图说明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对文化的四种不同反射,以此探讨文化的差异性.笔者尝试以这两个概念为起点,探讨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在了解本国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第三文化视点,缩短文化想象与文化现实之间的距离,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想象 文化现实 第三文化视点
下载PDF
关于利用网络促进英语习得的思考与建议 被引量:3
5
作者 施叶丽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年第2期66-69,共4页
网络英语和网络英语教学在我国外语界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理论上说,两者确实对学习者英语习得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然而,通过对本校部分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经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对网络英语的利用率极低,教师利... 网络英语和网络英语教学在我国外语界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理论上说,两者确实对学习者英语习得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然而,通过对本校部分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经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对网络英语的利用率极低,教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英语教学的水平还在起步阶段停滞不前,作者对这种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提出了现阶段应该解决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英语 英语学习 英语教学
下载PDF
不同时代的中国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成因分析——以英美中国留学生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沈巧 施叶丽 《科教导刊》 2011年第20期6-7,100,共3页
笔者比较研究了近代和当代留学生在英美两国遭遇文化休克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文化的发展,造成文化休克的因素也有所不同,因而应对文化休克的方法也应有所改变。
关键词 文化休克 中国留学生 文化适应
下载PDF
UTA辅助下专业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被引量:2
7
作者 施叶丽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9期24-27,共4页
分析目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由本科生学生助教(UTA)协助并结合专业课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说明设计所遵循的三原则———大班小班化,教学网络化,学习个体化和反思性设计理念,解读具体的实施过程,重申信息素养是学... 分析目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由本科生学生助教(UTA)协助并结合专业课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说明设计所遵循的三原则———大班小班化,教学网络化,学习个体化和反思性设计理念,解读具体的实施过程,重申信息素养是学生学习框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TA(本科生助教) 信息素养 教学模式 反思性
下载PDF
谈如何提高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猜词能力 被引量:2
8
作者 施叶丽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40-41,共2页
有效阅读不仅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而且能使学生通过长期英语训练,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但是,阅读中经常出现的单词障碍,往往会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解决这个问题最可行的方法是帮助学生认识“单词的理解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 有效阅读不仅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而且能使学生通过长期英语训练,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但是,阅读中经常出现的单词障碍,往往会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解决这个问题最可行的方法是帮助学生认识“单词的理解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或认知过程,其中包含了许多的阅读策略”这样一个事实,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和策略,最终获得独立理解单词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疏单词 语境 认知 理解能力
下载PDF
概念隐喻体系下汉译英翻译模式初探 被引量:1
9
作者 施叶丽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7期92-94,103,共4页
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汉译英水平低下的现象,如何改进翻译教学,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尝试利用莱考夫概念隐喻理论建立一种有效的汉译英翻译模式,以求与传统的翻译方法互补。汉英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概念... 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汉译英水平低下的现象,如何改进翻译教学,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尝试利用莱考夫概念隐喻理论建立一种有效的汉译英翻译模式,以求与传统的翻译方法互补。汉英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概念隐喻系统,通过判断汉英概念隐喻系统所蕴含的文化意象的一致性、相似性或相悖性,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这种翻译手段避开了传统的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翻译观点的争论,促使学生利用概念隐喻认知学习,掌握这种更为实用的翻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汉译英 文化意象
下载PDF
概念隐喻与英语语言能力 被引量:1
10
作者 施叶丽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年第4期90-94,共5页
隐喻性表达的普遍性,证明隐喻在语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显示了隐喻性表达是语言能力的重要构成。就此而言,隐喻能力是提高语言能力的保证,而隐喻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学习者对基本概念隐喻及其相应的概念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 隐喻性表达的普遍性,证明隐喻在语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显示了隐喻性表达是语言能力的重要构成。就此而言,隐喻能力是提高语言能力的保证,而隐喻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学习者对基本概念隐喻及其相应的概念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是使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语言能力 概念隐喻系统
下载PDF
概念转喻和ICM在名名复合词创建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施叶丽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年第2期81-85,共5页
名名(N1和N2)复合词的构建是高度活跃的语言现象。概念转喻作为认知过程中最为基本的一部分,在复合词的创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概念转喻激活的向心名名复合词,语义更为清晰、形象,而由概念转喻激活的离心名名复合词往往具有语... 名名(N1和N2)复合词的构建是高度活跃的语言现象。概念转喻作为认知过程中最为基本的一部分,在复合词的创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概念转喻激活的向心名名复合词,语义更为清晰、形象,而由概念转喻激活的离心名名复合词往往具有语义不透明的特征,被认为是不可分析的或没有特定的构词模式。文章试图从概念转喻和理想认识模式(ICM)理论证实后者的构词具有自成一体的规则性、系统性和可分析性。以转喻为基础的名名复合词大致可分为五大类:N1或N2为转喻的复合词、N1和N2同为转喻的复合词、整体为转喻的复合词及N1和N2之间的关系为转喻的复合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转喻 名名复合词 理想认知模型
下载PDF
谈Bottom-Up与Top-Down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2
作者 施叶丽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年第2期92-93,100,共3页
Richards曾提出bottom-up和top-down两种学习语言的技巧,把这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并充分发挥Schemata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 bottom—up(自下而上) top—down(自上而下) 阅读 schemata(图式)
下载PDF
《纯真年代》和《家》的妇女形象之文化差异
13
作者 施叶丽 施晓燕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年第2期38-40,84,共4页
《纯真年代》和《家》都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和不尽相同的写作技巧,塑造了处于社会变革中的传统女性和新女性的人物形象,折射了东西方作家对各自所处的社会及其制度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同是上流社会的女子,又处在相近的年代,然... 《纯真年代》和《家》都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和不尽相同的写作技巧,塑造了处于社会变革中的传统女性和新女性的人物形象,折射了东西方作家对各自所处的社会及其制度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同是上流社会的女子,又处在相近的年代,然而,归根到底是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环境造就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女性 新女性 文化环境
下载PDF
如何理解英文诗歌中的隐喻
14
作者 施叶丽 《英语研究》 2003年第2期4-7,共4页
对于诗的语言来说,隐喻极为重要。而隐喻往往是诗歌理解的障碍,笔者从隐喻与诗歌的关系,隐喻的语义特征和功能等方面探讨了诗歌隐喻的理解。
关键词 隐喻 诗歌 语义特征
下载PDF
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设计
15
作者 万琴 汪含昱 +1 位作者 岑拓 施叶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第26期155-156,共2页
信息素养在当今信息时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在分析目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以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实施了通过配备英语助教帮助学生提升信息处理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设... 信息素养在当今信息时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在分析目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以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实施了通过配备英语助教帮助学生提升信息处理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设计方式,并对该课程设计实施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生助教(UTA) 英语专业 信息素养 培养途径
下载PDF
限制性理论对名名新族词创建和理解的阐释
16
作者 施叶丽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3年第1期66-69,共4页
文章论证了Costello&Keane限制理论对汉语名名合成词释义的正确性及普遍性,并把汉语中近几年发展迅猛的新族词纳入到限制理论的论证范围。运用该理论解释了名名新族词的创建和理解,认为其创建过程是三条约束即可能性、信息性和诊断... 文章论证了Costello&Keane限制理论对汉语名名合成词释义的正确性及普遍性,并把汉语中近几年发展迅猛的新族词纳入到限制理论的论证范围。运用该理论解释了名名新族词的创建和理解,认为其创建过程是三条约束即可能性、信息性和诊断性的表征构建过程,其最佳理解是满足三条约束,指出名名族词的语义关系基本为关系型,并与名名合成词的创建和释义做了比较,阐明了新族词更易被人们所接受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理论 新族词 名名合成词
下载PDF
论概念隐喻与跨文化意识
17
作者 施叶丽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10-114,共5页
隐喻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体现,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许多深层文化内容(如人生观、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隐喻来表达和传承。英汉语言中都存在着概念隐喻,且自成体系。通过分析比较两种语言中概念隐喻的异同,进一步阐明概念... 隐喻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体现,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许多深层文化内容(如人生观、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隐喻来表达和传承。英汉语言中都存在着概念隐喻,且自成体系。通过分析比较两种语言中概念隐喻的异同,进一步阐明概念隐喻和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和中英文化的差异,以及如何在概念隐喻指导下,培养和提高英语学习者跨文化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英汉文化 跨文化意识
下载PDF
概念隐喻和/或概念转喻在英汉N+N复合中的作用
18
作者 施叶丽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年第3期84-88,共5页
N+N复合词在英汉语言中是一个常见的构词现象,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也从单纯的语义学角度转向了认知语义学。文章根据Benczes提出的基于概念隐喻或概念转喻或基于两者而创建的N+N英语复合词,对英汉的N+N复合词作了对比,说明了汉语N+N复合词... N+N复合词在英汉语言中是一个常见的构词现象,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也从单纯的语义学角度转向了认知语义学。文章根据Benczes提出的基于概念隐喻或概念转喻或基于两者而创建的N+N英语复合词,对英汉的N+N复合词作了对比,说明了汉语N+N复合词中的修饰成分或凸显成分同样存在着隐喻或转喻,也说明了人们的认知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共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概念转喻 N+N复合词 概念合成
下载PDF
舟山群岛新区一站式涉外服务平台创建构想
19
作者 施叶丽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4年第4期54-58,共5页
舟山群岛新区成立至今已三年有余,对外贸易和交流日益增强,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高质量的配套服务,但新区的涉外服务与其发展速度形成了"代差"。针对新区存在的涉外服务问题,提出了整合人才资源、创建"一站式"涉外服... 舟山群岛新区成立至今已三年有余,对外贸易和交流日益增强,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高质量的配套服务,但新区的涉外服务与其发展速度形成了"代差"。针对新区存在的涉外服务问题,提出了整合人才资源、创建"一站式"涉外服务平台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外服务 “一站式” 平台 创建
下载PDF
论文学隐喻产生的根源 被引量:2
20
作者 施叶丽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6年第3期58-61,共4页
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语言学、哲学等领域一直把隐喻作为修辞功能进行研究,历时几千年,尤以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才开始关注其认知功能,文章利用认知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身体隐喻和非身体... 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语言学、哲学等领域一直把隐喻作为修辞功能进行研究,历时几千年,尤以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才开始关注其认知功能,文章利用认知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身体隐喻和非身体隐喻两大认知隐喻的起源和发展,探讨了文学隐喻产生的根源是人类本身所具有的隐喻性生物特性,这为文学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认知 根源 文学作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