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捷蜥蜴新疆种群的生理体温调节能力 被引量:6
1
作者 林枢 +1 位作者 刘鹏 赵文阁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91-1594,共4页
以我国新疆地区分布的捷蜥蜴(Lacerta agilis)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5月份采集成体,在实验室内饲养和繁殖,2013年11—12月间,采用直接测量泄殖腔温度的方法研究捷蜥蜴体温的日变化节律,分析体温与头体长、体重等形态特征的相关性,探讨... 以我国新疆地区分布的捷蜥蜴(Lacerta agilis)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5月份采集成体,在实验室内饲养和繁殖,2013年11—12月间,采用直接测量泄殖腔温度的方法研究捷蜥蜴体温的日变化节律,分析体温与头体长、体重等形态特征的相关性,探讨环境温度对不同年龄和性别个体生理体温调节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8~22℃室温条件下,捷蜥蜴两性间的日平均体温无显著差异,体温具有显著的日变化节律;体温与头体长及体重均无显著相关性,与环境温度呈线性正相关,比环境温度高(0.89±0.16)℃;捷蜥蜴体温与环境温度的线性回归方程y=kx+b与y=x两条直线相交,当环境温度高于交点温度时,捷蜥蜴的体温低于环境温度,当环境温度低于交点温度时,捷蜥蜴的体温高于环境温度;幼体的生理体温调节能力较强,而雌性的生理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尽管揭示了捷蜥蜴体温的日变化规律和同环境温度的关系,但捷蜥蜴体温的生理调节和行为调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捷蜥蜴 日平均体温 环境温度 体温调节
原文传递
黑龙江草蜥和白条草蜥体温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牛超 +3 位作者 高歌 徐丕林 赵文阁 刘鹏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8期53-56,共4页
为了研究同域分布的黑龙江草蜥和白条草蜥体温的种内及种间变异,在人工饲养和繁殖条件下,每天分四个时间段对两种草蜥成体和幼体的体温及环境温度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两种草蜥的日平均体温无论成体还是幼体,均无种间差异,但幼体体温显... 为了研究同域分布的黑龙江草蜥和白条草蜥体温的种内及种间变异,在人工饲养和繁殖条件下,每天分四个时间段对两种草蜥成体和幼体的体温及环境温度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两种草蜥的日平均体温无论成体还是幼体,均无种间差异,但幼体体温显著高于成体体温。两种草蜥的头体长、体重、环境温度与日平均体温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日体温的变化为单峰型曲线,10:00为一天中体温最高的时间,且两种蜥蜴的体温均显著高于环境温度。因此,同域分布的两种草蜥体温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趋同性,环境温度显著影响其体温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草蜥 白条草蜥 体温 环境温度 同域分布
下载PDF
四种蜥蜴血细胞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林枢 +1 位作者 赵文阁 刘鹏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3-97,共5页
采用心脏取血的方法得到黑龙江草蜥(Takydromus amurensis)、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捷蜥蜴(Lacerta agilis)和胎生蜥蜴(Zootoca vivipara)4种蜥蜴的血细胞,用试管稀释法进行血细胞计数,并用Wright染色法对血细胞的成分和形态特征进... 采用心脏取血的方法得到黑龙江草蜥(Takydromus amurensis)、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捷蜥蜴(Lacerta agilis)和胎生蜥蜴(Zootoca vivipara)4种蜥蜴的血细胞,用试管稀释法进行血细胞计数,并用Wright染色法对血细胞的成分和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使用Leica Q Win软件对各类血细胞进行拍照及测量,测得数据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4种蜥蜴血细胞均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栓细胞组成,其中白细胞包括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4种蜥蜴的血细胞在数量与形态学特征方面均存在较明显差别,其中捷蜥蜴白细胞数量最高,红细胞数量及白细胞占血细胞的百分比均较高,红细胞短径最大;丽斑麻蜥红细胞数量较多,但白细胞数量及其占血细胞总数的比例最少,红细胞长径最小,嗜酸性粒细胞最小、单核细胞最大;黑龙江草蜥红细胞、白细胞数量较少,红细胞长短径比值较大,嗜碱性粒细胞直径最大;胎生蜥蜴与黑龙江草蜥相似,但嗜碱性粒细胞直径较小,产生以上差别的原因可能与其进化地位和生态适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草蜥 丽斑麻蜥 捷蜥蜴 胎生蜥蜴 血细胞
下载PDF
中华水韭根叶发育的解剖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小溪 檀龙颜 +1 位作者 刘保东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66-670,共5页
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 Palmer)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被评价为极度濒危级(CR),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对环境污染敏感。本文以其人工苗为材料,用石蜡切片法,连续观察了根和叶的发育特征:叶原基横切面呈端部渐圆的三角形,由表皮原、... 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 Palmer)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被评价为极度濒危级(CR),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对环境污染敏感。本文以其人工苗为材料,用石蜡切片法,连续观察了根和叶的发育特征:叶原基横切面呈端部渐圆的三角形,由表皮原、皮层原和中柱原三部分组成;维管束中央首先出现的一个原生管胞,与其近轴面两侧后出现的两个后生管胞共同组成倒"V"字型的外始式初生木质部;成熟叶分化出表皮与皮层,表皮细胞间有嵌合,皮层部分细胞裂解成彼此不相通的4个通气道。根横切面呈圆形,成熟区分化出表皮、皮层(外皮层、中皮层、内皮层)和维管束三部分,中皮层部分细胞裂解呈一个完整的筒状通气道并与外皮层无连接,由内皮层包围的维管束横切面呈三角形。讨论了根和叶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系统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水韭 解剖结构
下载PDF
胎生蜥蜴雌性腹部交配痕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范玉玲 +1 位作者 刘鹏 赵文阁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104-106,共3页
胎生蜥蜴在交配过程中,由于雄性咬住雌性的腹部而形成明显的交配痕.通过实验室饲养和观察,对胎生蜥蜴雌性腹部的交配痕数量、位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雌性胎生蜥蜴的交配痕的位置主要集中在腹部的后部,而左右两侧没有明显差异,交配痕的... 胎生蜥蜴在交配过程中,由于雄性咬住雌性的腹部而形成明显的交配痕.通过实验室饲养和观察,对胎生蜥蜴雌性腹部的交配痕数量、位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雌性胎生蜥蜴的交配痕的位置主要集中在腹部的后部,而左右两侧没有明显差异,交配痕的数量为17个(以24个居多),与雌性的头体长、腹长、体重正相关,而与尾长不相关.胎生蜥蜴雌性腹部交配痕形成机制、与交配次数、后代成活率之间的关系有待于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生蜥蜴 交配痕 数量 位置
下载PDF
人工饲养条件下胎生蜥蜴蜕皮行为的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宋乔蕊 +1 位作者 刘鹏 赵文阁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6-371,共6页
2014年5~8月,采用直接观察的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胎生蜥蜴(Zootoca vivipara)的蜕皮行为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胎生蜥蜴成体在繁殖期间(6~7月份)的蜕皮次数为0~3次,不同性别之间的蜕皮次数没有显著差异,且蜕皮次数与个体... 2014年5~8月,采用直接观察的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胎生蜥蜴(Zootoca vivipara)的蜕皮行为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胎生蜥蜴成体在繁殖期间(6~7月份)的蜕皮次数为0~3次,不同性别之间的蜕皮次数没有显著差异,且蜕皮次数与个体的体长、体重无关。成体的蜕皮周期不恒定,最短为8 d左右,与仔蜥的蜕皮周期基本相同。仔蜥的蜕皮行为与其异速生长有关,且随着蜕皮行为次数的增加,蜕皮过程的持续时间逐渐减少。胎生蜥蜴成体的蜕皮一般较为完整,除一小部分外,均可翻转后完成蜕皮,而仔蜥不翻转,这种特殊的蜕皮方式可能与人工饲养条件有关,也可能与胎生蜥蜴栖息地的气候条件、行为策略等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生蜥蜴 蜕皮行为 蜕皮次数 蜕皮周期 生长曲线
原文传递
优质富硒谷新品种晋谷29号选育及其小米深加工 被引量:7
7
作者 赵海云 陈继富 +3 位作者 王宏丽 王静华 张杰 《作物研究》 2007年第3期394-395,共2页
关键词 富硒 品种审定 优质谷 优质米 品种选育 农业博览会 胶稠度 直链淀粉 中晚熟区 复播
下载PDF
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基于浙江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郑文山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5-69,共5页
将组织学习作为解释市场导向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中介变量,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方法,以浙江省的中小企业作为实证对象,分析获得的162份有效问卷调查数据。分别以信效度分析、结构方程模式分析等方法,实证并检验本研究... 将组织学习作为解释市场导向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中介变量,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方法,以浙江省的中小企业作为实证对象,分析获得的162份有效问卷调查数据。分别以信效度分析、结构方程模式分析等方法,实证并检验本研究所提出的各项假设。研究发现:市场导向对组织学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学习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市场导向的三个维度对组织学习、组织学习对技术创新两个维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而且市场导向的三个维度对技术创新的两个维度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最后对研究发现进行了总结和讨论,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探讨的若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市场导向 技术创新 组织学习
下载PDF
脑胶质瘤手术前后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7期396-398,共3页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病人手术前后凝血及纤溶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脑胶质瘤120例,其中高级别60例(高级别组),低级别60例(低级别组),另选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术前、术后1 d检测凝血与纤溶指标、...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病人手术前后凝血及纤溶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脑胶质瘤120例,其中高级别60例(高级别组),低级别60例(低级别组),另选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术前、术后1 d检测凝血与纤溶指标、血小板计数。结果术前,高级别组与低级别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小于对照组(P<0.05),高级别组明显低于低级别组(P<0.05);高级别组与低级别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高于对照组(P<0.05),高级别组明显高于低级别组(P<0.05),高级别组纤维蛋白原(Fig)明显高于低级别组与对照组(P<0.05)。术后1 d,高级别组、低级别组APTT、PT、血小板计数明显小于术前(P<0.05)。APTT与胶质瘤分级呈明显负相关(r=-0.586;P<0.05),D-D、FDP、Fig与胶质瘤分级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692、0.813、0.524;P<0.05)。结论脑胶质瘤存在凝血-纤溶系统障碍,手术可加重高凝血状态,APTT、D-D、FDP、Fig与胶质瘤分级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手术 凝血指标 纤溶指标 变化
下载PDF
60例前颅底区沟通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宇平 王闽 +4 位作者 刘劲松 马杰科 王光辉 张虹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13-616,共4页
目的:探讨前颅底区沟通性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60例前颅底区沟通性肿瘤患者的资料,均行外科治疗,经病理证实良性肿瘤21例,恶性肿瘤39例。手术入路的选择为颅面联合入路44例,眶内容物剜除术5... 目的:探讨前颅底区沟通性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60例前颅底区沟通性肿瘤患者的资料,均行外科治疗,经病理证实良性肿瘤21例,恶性肿瘤39例。手术入路的选择为颅面联合入路44例,眶内容物剜除术5例,鼻侧切开术3例,前额硬膜外入路5例,眶外侧入路3例。结果:肿瘤全切51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5例。肿瘤切除后前颅底区组织缺损的修复采用带蒂额肌帽状腱膜颅骨裂层瓣修复27例。术后45例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手术死亡病例。并发症主要为颅神经损伤5例,伤口感染4例,其中局部加强换药愈合2例,清创缝合愈合2例,暂时性的脑脊液漏2例。术后放射治疗23例,剂量为45Gy~65Gy,术前或术后化疗15例,主要方案为DDP(顺铂)、5-FU(5-氟脲嘧啶)、平阳霉素。经信访或门诊随访1年~9年,死亡11例,失访2例。结论:前颅底区沟通性肿瘤以外科治疗为主,手术治疗是有效的,颅面联合入路是主要的手术方式,肿瘤切除后前颅底区组织缺损的修复采用带蒂额肌帽状腱膜颅骨裂层瓣修复是可靠和安全的。此区肿瘤的手术治疗难以达到肿瘤切除的"安全界",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主要的死亡原因,需有计划地进行综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颅底区 沟通性肿瘤 外科治疗
下载PDF
颅面联合入路在颅底沟通性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宇平 王闽 +4 位作者 马杰科 刘劲松 王光辉 张虹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424-427,共4页
目的探讨颅面联合入路在颅底区沟通性肿瘤治疗中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4例经颅面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颅底区沟通性肿瘤患者资料,经病理证实恶性肿瘤31例,良性肿瘤13例。位于前颅底区35例,累及前、中颅底区9例。肿瘤切除后造成... 目的探讨颅面联合入路在颅底区沟通性肿瘤治疗中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4例经颅面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颅底区沟通性肿瘤患者资料,经病理证实恶性肿瘤31例,良性肿瘤13例。位于前颅底区35例,累及前、中颅底区9例。肿瘤切除后造成的硬脑膜缺损用自体组织严密修补,并用额部带蒂复合组织瓣行颅底区组织缺损修复。结果肿瘤全切38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并发症包括脑神经损伤3例,伤口感染2例,出现暂时性脑脊液漏2例,一过性精神症状2例。随访1~6年,10例死于肿瘤复发,失访2例。存活2年以上25例,3年以上17例。结论颅面联合入路是颅底区沟通性肿瘤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术入路之一,它是前颅底区(部分可以累及中颅底区)沟通性肿瘤较好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面联合入路 颅底肿瘤 沟通性 颅骨修复
下载PDF
颅底恶性肿瘤术后组织缺损Ⅰ期修复重建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虹 吴宇平 +5 位作者 陶远孝 朱力 王菊仙 廖文满 吴家玉 《四川医学》 CAS 2001年第3期250-251,共2页
目的 探讨颅底区手术后骨及软组织缺损的 期修复重建方法。方法 对 38例颅底恶性肿瘤患者 ,手术切除所致颅底软硬组织缺损进行了 期修复。修复材料主要为带蒂斜方肌下部岛状肌皮瓣 8例 ,带蒂胸大肌下部岛状肌皮瓣 5例 ,带蒂颞肌复... 目的 探讨颅底区手术后骨及软组织缺损的 期修复重建方法。方法 对 38例颅底恶性肿瘤患者 ,手术切除所致颅底软硬组织缺损进行了 期修复。修复材料主要为带蒂斜方肌下部岛状肌皮瓣 8例 ,带蒂胸大肌下部岛状肌皮瓣 5例 ,带蒂颞肌复合组织瓣或带蒂颞肌筋膜帽状腱膜瓣 +骨块 +游离皮片共 17例 ,额肌复合组织瓣 7例 ,前臂皮瓣血管吻合游离移植 1例。组织瓣面积 8cm× 10 cm~ 7cm× 2 5 cm。结果 组织瓣成活率 89.47% (34/ 38例 ) ,术后并发症率18.4% (7/ 38例 ) ,其中肌皮瓣部分坏死 10 .5 % (4 / 38) ,脑脊液漏 5 .2 % (2 / 38) ,颅内感染 2 .6 % (1/ 38例 ) ,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 颅底组织缺损采用显微外科技术 期修复重建能够有效地预防严重的手术后并发症 ,尤以带血管蒂组织瓣转位移植术修复重建颅底区组织缺损的方法具有组织瓣存活率高 ,易掌握和可靠性强等优点 ,可做颅底区修复重建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肿瘤 术后 组织缺损 修复
下载PDF
颅内表皮样囊肿恶性变3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3
作者 汤劼 吴震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0年第6期477-479,共3页
目的:探讨表皮样囊肿恶性变的发生、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8年10月北京天坛医院颅内表皮样囊肿患者575例临床资料,针对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术后病理资料,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75例患者中有3... 目的:探讨表皮样囊肿恶性变的发生、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8年10月北京天坛医院颅内表皮样囊肿患者575例临床资料,针对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术后病理资料,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75例患者中有3例发生恶性变,而单纯手术治疗疗效不佳。结论:表皮样囊肿较少发生恶性变,临床诊断可借助于影像学特点及病史分析,治疗应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样囊肿/颅内 恶性变
下载PDF
小叶黄杨叶提取物降血脂作用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惠勤 李勇文 +2 位作者 周天华 崔玉彬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2757-2759,共3页
目的研究小叶黄杨叶不同提取物的降血脂作用。方法选用系统溶媒(石油醚、乙酸乙酯、氯仿、正丁醇和水)的方法对小叶黄杨叶进行提取,观察各提取物对腹腔注射蛋黄乳液致高血脂症模型小鼠血清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的影响。结果小叶黄杨叶乙... 目的研究小叶黄杨叶不同提取物的降血脂作用。方法选用系统溶媒(石油醚、乙酸乙酯、氯仿、正丁醇和水)的方法对小叶黄杨叶进行提取,观察各提取物对腹腔注射蛋黄乳液致高血脂症模型小鼠血清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的影响。结果小叶黄杨叶乙酸乙酯提取物的高、低两个剂量组均有显著的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作用,小叶黄杨叶的水提取物和石油醚提取物均有显著的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的作用,小叶黄杨叶氯仿提取物及正丁醇提取物均无降血脂的作用。结论小叶黄杨叶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高血脂症小鼠有降血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黄杨叶 提取物 降血脂
下载PDF
路桥施工中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策略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江西建材》 2016年第9期186-186,189,共2页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确立和完善,路桥施工单位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针对目前路桥施工企业的发展现状,需要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对质量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在质量管理的前提下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本文就路桥施工中质量和成本...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确立和完善,路桥施工单位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针对目前路桥施工企业的发展现状,需要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对质量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在质量管理的前提下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本文就路桥施工中质量和成本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桥施工 质量管理 成本控制
下载PDF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侧脑室内肿瘤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劲松 张虹 +4 位作者 吴宇平 马杰科 王光辉 汤磊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12期558-559,共2页
目的总结显微外科切除侧脑室内肿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侧脑室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侧脑室三角区或颞角10例,枕角4例,额角2例,室间孔区2例;病理性质为脑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间变性胶质瘤等。结果肿瘤全切15例,... 目的总结显微外科切除侧脑室内肿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侧脑室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侧脑室三角区或颞角10例,枕角4例,额角2例,室间孔区2例;病理性质为脑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间变性胶质瘤等。结果肿瘤全切15例,次全切3例。随访16例,失访2例,随访时间3个月~6年,平均2.3年;治愈14例,复发2例,同向偏盲2例,癫疒间1例,肢体瘫无好转1例。结论侧脑室内肿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侧脑室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浅谈“三方联动”机制下虚拟教研室构建
17
作者 韩君彦 《科学咨询》 2024年第13期192-195,共4页
本论文旨在探讨基于高校、公安、事务所“三方联动”机制下虚拟教研室的构建与可持续发展。虚拟教研室作为一种创新的教研模式,通过联动合作旨在提高教学研究的效率和质量。本文通过理论研究的方法,对虚拟教研室的概念、构建原理及可持... 本论文旨在探讨基于高校、公安、事务所“三方联动”机制下虚拟教研室的构建与可持续发展。虚拟教研室作为一种创新的教研模式,通过联动合作旨在提高教学研究的效率和质量。本文通过理论研究的方法,对虚拟教研室的概念、构建原理及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虚拟教研室的构建可以有效促进高校、公安和事务所之间的合作,提高教学研究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教研室 三方联动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景宁:问海借力开放破局——“地瓜经济”的“景宁样板”
18
作者 彭玉波 梅婷婷 《经贸实践》 2024年第5期46-49,共4页
2023年12月召开的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加快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景宁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生态功能区叠加的山区县,县域发展“难”在区位、“困”在产业、“弱”在招引。
关键词 县域发展 生态功能区 海岛县 景宁 山区县 高质量发展 革命老区 地瓜
原文传递
前颅底沟通性肿瘤所致颅底缺损的外科修复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兵 张虹 +6 位作者 吴宇平 刘坤 刘劲松 马杰科 朱江 《四川医学》 CAS 2015年第8期1113-1115,共3页
目的探讨前颅底沟通性肿瘤所致颅底缺损的外科修复方法。方法 63例患者均行术前CT检查定位诊断,其中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8例,神经胶质瘤14例,低分化癌15例,嗅母细胞瘤17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9例。均采用颅面联合进路,其中带蒂额肌帽状腱... 目的探讨前颅底沟通性肿瘤所致颅底缺损的外科修复方法。方法 63例患者均行术前CT检查定位诊断,其中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8例,神经胶质瘤14例,低分化癌15例,嗅母细胞瘤17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9例。均采用颅面联合进路,其中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修复43例,带蒂额肌帽状腱膜鈦网复合瓣修复20例。结果 63例患者肿瘤全切46例,次全切除10例,部分切除7例,无术中死亡病例。63恶性沟通性肿瘤随访57例,术后1年存活55例,术后2年存活46例,术后3年38例。结论前颅底沟通性肿瘤分别采用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带蒂额肌帽状腱膜鈦网复合瓣修复颅底缺损,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颅底沟通性肿瘤 颅底缺损 外科修复
下载PDF
椎管内肿瘤显微外科治疗56例报告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劲松 吴宇平 +4 位作者 马杰科 朱江 王光辉 张虹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9年第2期172-174,共3页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术式与方法选择,脊柱脊髓与神经功能的保护和重建,评价半椎板切除入路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7月经半椎板或全椎板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及对沟通性肿瘤部分采用附加切口手术共56例。...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术式与方法选择,脊柱脊髓与神经功能的保护和重建,评价半椎板切除入路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7月经半椎板或全椎板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及对沟通性肿瘤部分采用附加切口手术共56例。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8例;1例颈部与1例胸部沟通性肿瘤未切除椎板,余下均行椎板切除。结果手术后病理为:神经鞘瘤28例,脊膜瘤18例,神经节细胞瘤4例,星形细胞瘤4例,室管膜瘤2例;除星形细胞瘤2例外未能全切,其余均全切。半椎板切除入路者无手术并发症和脊柱畸形,术后下床早。结论经半椎板切除入路较全椎板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能够尽可能减少对椎体损伤,保留脊柱后柱结构,组织的完整性;增强脊柱稳定性及减少脊柱功能损伤;患者术后效果好,卧床时间短;对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入路方法,同样可取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肿瘤 显微治疗 椎板切除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