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冈石窟造像的鲜卑特色与文化多样性 被引量:9
1
作者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2-102,共11页
北魏在南北朝时期南下西进对中国影响巨大,其雄阔的视野、开放包容的心态,使得云冈石窟造像不仅是宗教文化的表达,而且是民族文化交融的承载。细品云冈石窟造像,我们会发现其鲜明的鲜卑民族特色、多民族文化交融,胡汉文化、中西文化交... 北魏在南北朝时期南下西进对中国影响巨大,其雄阔的视野、开放包容的心态,使得云冈石窟造像不仅是宗教文化的表达,而且是民族文化交融的承载。细品云冈石窟造像,我们会发现其鲜明的鲜卑民族特色、多民族文化交融,胡汉文化、中西文化交流的印记。从这一角度来看,云冈石窟是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北魏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鲜卑族 文化 民族交融 民俗
原文传递
多元文化孕育下的云冈石窟造像模式 被引量:7
2
作者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7-121,共5页
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南下扩张,建立起北魏王朝逐渐封建化,向西拓展打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首都平城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云冈石窟作为北魏皇家工程,气势恢宏,体现鲜卑族的文化取向,也是追想北魏气象的历史遗迹。云冈石窟作... 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南下扩张,建立起北魏王朝逐渐封建化,向西拓展打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首都平城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云冈石窟作为北魏皇家工程,气势恢宏,体现鲜卑族的文化取向,也是追想北魏气象的历史遗迹。云冈石窟作为佛教圣地,是早期佛教东传的重要遗迹,对研究佛教中国化意义非凡。其造像模式以佛教信仰为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石窟造像 多元文化 北方游牧民族 中西文化交流 历史遗迹 佛教圣地 佛教中国化
原文传递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刍议——以河曲、左权原生态民歌保护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7-140,共4页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面临文化生态的现代变迁、音乐形态的易逝性和商业炒作、传承人日益减少等现状,对其进行科学保护更是迫在眉睫。民歌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第一、二批国家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39项,...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面临文化生态的现代变迁、音乐形态的易逝性和商业炒作、传承人日益减少等现状,对其进行科学保护更是迫在眉睫。民歌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第一、二批国家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39项,其中民歌79项,约占音乐类总数的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生态民歌 音乐类 保护策略 左权 现代变迁 文化生态 商业炒作
原文传递
原生态民歌在民俗旅游中的功能及应用策略——以山西民歌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8-61,共4页
原生态民歌参与到民俗旅游中,能记忆历史、折射民生、吸引游客、拓展旅游空间,既弘扬了地方文化,展现了民众生活与情感,又能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重构了地方当代文化体系。山西民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成特色。河曲山曲儿、左权开... 原生态民歌参与到民俗旅游中,能记忆历史、折射民生、吸引游客、拓展旅游空间,既弘扬了地方文化,展现了民众生活与情感,又能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重构了地方当代文化体系。山西民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成特色。河曲山曲儿、左权开花调更是山西民歌的品牌,是地方文化的标志。山西民歌在民俗旅游中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态 山西民歌 旅游
原文传递
晋北民俗对民歌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39-42,共4页
民俗生活是歌手的生存环境。晋北独特的民俗生活成为歌手滋生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直接影响了晋北民歌的内容构成。晋北民歌所表述的情感和思想以民俗生活为载体,得以形象化和生活化,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地域性,并且获得了意义张力。
关键词 晋北 民俗 民歌
下载PDF
多元文化交汇下的晋北民歌初探 被引量:4
6
作者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1-155,共5页
晋北历史上地处边塞,战争的影响、民族的融合使得晋北民俗生活丰富多彩,晋北民歌特色鲜明。晋北民歌在内容、形式、音乐特征等方面都呈现出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儒释道文化和三晋文化并存的多元性。因此晋北民歌的研究在学术界地位独特。
关键词 山西 晋北 民歌 多元文化
原文传递
云冈石窟艺术中的佛教文化解读
7
作者 《云冈研究》 2023年第4期32-37,共6页
云冈石窟是北魏佛教石窟建筑,作为北魏佛教圣地,承载展现了丰富的中国早期佛教文化。云冈石窟早期造像多体现小乘佛教思想,中期、晚期石窟造像多体现大乘佛教思想。云冈石窟佛教文化理念常通过具体的佛造像、极具象征的符号化的装饰物... 云冈石窟是北魏佛教石窟建筑,作为北魏佛教圣地,承载展现了丰富的中国早期佛教文化。云冈石窟早期造像多体现小乘佛教思想,中期、晚期石窟造像多体现大乘佛教思想。云冈石窟佛教文化理念常通过具体的佛造像、极具象征的符号化的装饰物等传递出丰富的佛教教义。云冈石窟是佛教石雕艺术瑰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佛教思想 佛造像
原文传递
云冈石窟造像的图像叙事艺术 被引量:4
8
作者 《云冈研究》 2021年第3期22-29,共8页
云冈石窟造像不仅是雕刻艺术,而且有叙事表意的特点;不仅讲述佛教故事,而且也在隐性地述说北魏皇家历史和社会世俗情状。其图像叙事特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帝王家庭生活和政治历史结合的叙事、佛经故事造像"写实"和"写意&... 云冈石窟造像不仅是雕刻艺术,而且有叙事表意的特点;不仅讲述佛教故事,而且也在隐性地述说北魏皇家历史和社会世俗情状。其图像叙事特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帝王家庭生活和政治历史结合的叙事、佛经故事造像"写实"和"写意"相结合、佛教故事造像范式化构图。对云冈石窟佛教故事的解读,不同于一般的故事讲述,它首先是依托图像的视觉故事,更能激发观者的想象;其次,不同佛教文化积淀者的审美阅读期待不同,也会产生宗教与世俗的不同解读;再次,云冈石窟佛教故事造像的表意,不仅取材于佛经、现实生活的"写实",而且容纳了佛教教义、时代历史政治和社会诸多信息,还有艺术的"写意"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图像 佛经故事
原文传递
云冈石窟北魏造像题记的文化表达和历史记忆 被引量:4
9
作者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7-141,共5页
北魏云冈石窟造像题记具有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体现的是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的丰富性,是以佛教文化为主,儒释道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北魏与周边国家等文化互相交融渗透,反映了不同阶层的宗教与世俗心理,也是对北魏社会、历史文化... 北魏云冈石窟造像题记具有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体现的是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的丰富性,是以佛教文化为主,儒释道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北魏与周边国家等文化互相交融渗透,反映了不同阶层的宗教与世俗心理,也是对北魏社会、历史文化的真实折射。云冈造像题记留下的开窟造像、平城洛阳交通等线索,成为今人研究北魏的重要文物史料,弥补了正史之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造像题记 文化 历史
原文传递
论《甘家洼风景》顺延伏笔式的叙事技巧 被引量:2
10
作者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76-79,共4页
王保忠《甘家洼风景》小说采用顺延伏笔式的叙述技巧,在继承中有创新。他通过巧妙设置小说间关键词和题目关键词,承前启后,强化人物、情节或小说间的联系;也在看似不经意的季节时间、民俗生活时间的叙述中隐含了作者对甘家洼"变&qu... 王保忠《甘家洼风景》小说采用顺延伏笔式的叙述技巧,在继承中有创新。他通过巧妙设置小说间关键词和题目关键词,承前启后,强化人物、情节或小说间的联系;也在看似不经意的季节时间、民俗生活时间的叙述中隐含了作者对甘家洼"变"与"不变"的思考。这种顺延伏笔式的叙事艺术,使得每篇小说各自独立,在情节、人物上又互相联系,既有独立审美性,也具有整体审美的可读性,能激发读者多次阅读冲动,具有解谜式的阅读效果。作家既有对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的叙事传统借鉴,也有对当代小说叙事技巧的吸纳乃至突破。王保忠小说叙事具有开放性、当代性、探索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保忠 《甘家洼风景》 叙事 线索 模式
下载PDF
民俗视野下的元杂剧叙事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吕文丽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5-68,共4页
民俗生活与民间文化既是元杂剧产生和发展的环境,也是其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思想的载体。从文学的角度看,元杂剧具有叙事性,从戏曲的角度看,元杂剧具有表演性。元杂剧常以符合民间心理的人物形象与民俗化的时空情景展开叙事,人物形... 民俗生活与民间文化既是元杂剧产生和发展的环境,也是其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思想的载体。从文学的角度看,元杂剧具有叙事性,从戏曲的角度看,元杂剧具有表演性。元杂剧常以符合民间心理的人物形象与民俗化的时空情景展开叙事,人物形象、故事背景、戏剧冲突等皆具有鲜明的民俗特征,从而使作品虚实相生,表现出较强的故事性与观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民俗视野 叙事时空 民俗文化
原文传递
王保忠《甘家洼风景》的语言艺术魅力 被引量:1
12
作者 方洁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85-89,103,共6页
作为土生土长的山西作家,王保忠延续着赵树理和“山药蛋派”的乡土风格。他出身农村,始终坚守农民的立场,探寻城市化进程下的农民和农村现状,《甘家洼风景》在故事叙事中渗透着作家强烈的乡土问题意识和对农村未来的思考。小说运用富有... 作为土生土长的山西作家,王保忠延续着赵树理和“山药蛋派”的乡土风格。他出身农村,始终坚守农民的立场,探寻城市化进程下的农民和农村现状,《甘家洼风景》在故事叙事中渗透着作家强烈的乡土问题意识和对农村未来的思考。小说运用富有晋北特色的方言俗语、重叠词,穿插农民幽默诙谐、生活化的口语,长短句交错,再结合生动形象的比喻,意味深长的反复等修辞,让读者品味小说语言艺术的同时,又领略到浓郁的晋北乡土文化,体会到作家对农村、农民的深层思考。这正是王保忠小说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魅力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保忠 《甘家洼风景》 农村 农民 语言艺术
下载PDF
民间文化对元杂剧叙事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41,50,共5页
元杂剧的形成发展离不开民间文化这块沃土。元杂剧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民间元素。元杂剧叙事结构深受口头文学、民间信仰影响,形成了多种范式,情节内容前后呼应,并与一本四折体制相适应,与杂剧的舞台表演相结合,符合民众的审美心理,易于观... 元杂剧的形成发展离不开民间文化这块沃土。元杂剧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民间元素。元杂剧叙事结构深受口头文学、民间信仰影响,形成了多种范式,情节内容前后呼应,并与一本四折体制相适应,与杂剧的舞台表演相结合,符合民众的审美心理,易于观众接受,也有利于戏剧冲突的形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彰显,同时还是元人生活的客观记录。这一特点,使得元杂剧叙事颇接民众、民间之"地气",同时也是元杂剧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叙事结构 口头文学 民间信仰
全文增补中
城市化背景下《甘家洼风景》人与村的困境 被引量:1
14
作者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4-18,共5页
王保忠《甘家洼风景》立足当代农村城镇化发展,以城乡文化对比的视野关注一个正在萧条的传统农村。王保忠通过"甘家洼"的艺术构建,给我们多角度地呈现了当代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过去乃至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之村与人... 王保忠《甘家洼风景》立足当代农村城镇化发展,以城乡文化对比的视野关注一个正在萧条的传统农村。王保忠通过"甘家洼"的艺术构建,给我们多角度地呈现了当代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过去乃至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之村与人的当代困境:外出农民工的艰辛和农村留守者的困惑以及农村不可阻遏的空心化与精神变异。作品对打工文学也作了一定探索。正是强烈的农村忧患意识和对时代特征的敏感把握,王保忠乡土小说一定程度上有了"社会学"的意义和历史纪实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家洼风景》 王保忠 城市化 农民工 三留守
下载PDF
文学地理学视野下“人”的生存困境
15
作者 杨虹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80-84,共5页
文学地理学重视地理空间。王祥夫小说创作具有明显的空间意识,体现为乡土空间、城市空间和仪式空间。通过不同空间下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景的设置,王祥夫小说揭示出人的生存焦虑和困惑,展现出作家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 人物形象 王祥夫 民俗
下载PDF
异化:人类历史转型期的永久困惑——《变形记》与《一地鸡毛》主人公异化比较及其思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81-84,共4页
异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凸现在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文明演进中出现的局部不文明而导致人精神困惑的产物。本文通过卡夫卡的《变形记》与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主人公在异化过程、形式、结果、原因等方面的比较,从中挖掘异... 异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凸现在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文明演进中出现的局部不文明而导致人精神困惑的产物。本文通过卡夫卡的《变形记》与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主人公在异化过程、形式、结果、原因等方面的比较,从中挖掘异化的深层内涵,并对抵制异化做一些理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 人性 小林 “变形人”
下载PDF
女性:家法族规下的弱势群体 被引量:1
17
作者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33-35,共3页
在中国,家族是以男性为主导的血缘承继的集合体。家法族规,是家族中的男性强势群体统治女性弱势群体的一把利器,它的出现从这一角度讲,是弱势群体女性的悲剧。把女性放置在家法族规这一视阈下,用角色理论来解读,可以看到女性的生存境遇。
关键词 女性 家法族规 弱势群体
下载PDF
民俗文化圈与元杂剧中民俗趋同现象
18
作者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28,共4页
元杂剧中民俗元素出现频率较高的往往是各个民族认同的文化;反之,出现率低。元杂剧所反映的民俗文化有很大相似性,具备多民族共同的审美接受心理,这是与元代多民族杂处、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环境相适应的,为了争取更广的观众群体的民俗... 元杂剧中民俗元素出现频率较高的往往是各个民族认同的文化;反之,出现率低。元杂剧所反映的民俗文化有很大相似性,具备多民族共同的审美接受心理,这是与元代多民族杂处、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环境相适应的,为了争取更广的观众群体的民俗文化认同而采取的策略。这种增强民俗认同的策略就是在体现个性民俗的同时,不忘彰显共性民俗文化,充分考虑民族的、地域的民俗文化圈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民俗 民俗文化圈 民族 地域
下载PDF
民间情歌意象的文化心理解读
19
作者 徐雪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3-118,共6页
民间情歌意象是民众充沛情感的骤然间释放 ,是人性的张扬 ,爱的放纵 ,是创造主体自由创造精神的产物。其总体特征 :一是内容表现上的生活气息与地域特色 ;二是口承文本内“人性”的彰显 ;三是神话、传说、民俗因子的熔铸化用 ;四是爱情... 民间情歌意象是民众充沛情感的骤然间释放 ,是人性的张扬 ,爱的放纵 ,是创造主体自由创造精神的产物。其总体特征 :一是内容表现上的生活气息与地域特色 ;二是口承文本内“人性”的彰显 ;三是神话、传说、民俗因子的熔铸化用 ;四是爱情主题下诸多母题的巧妙置换。其叙述结构是以抒情为重心来安排 ,而结构本身功能的多重性、意义的含蓄性则使意象更加朦胧、迷离、可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歌 意象 叙述结构 文化心理
下载PDF
论王保忠《甘家洼风景》的叙事策略
20
作者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38-43,共6页
王保忠的小说《甘家洼风景》采用了三种叙事策略,即人与非人视角的切换叙事,拉开时空距离的交叉叙事和互补叙事的迷宫效应,共同为我们勾勒出一副谜一样的叙事风景。这一叙事探索,也体现出作家的探索性,叙事的背后始终有作家对当代城镇... 王保忠的小说《甘家洼风景》采用了三种叙事策略,即人与非人视角的切换叙事,拉开时空距离的交叉叙事和互补叙事的迷宫效应,共同为我们勾勒出一副谜一样的叙事风景。这一叙事探索,也体现出作家的探索性,叙事的背后始终有作家对当代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农村人现实与未来的深层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保忠 《甘家洼风景》 叙事 农村 记忆 民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