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新文学中的父子母题(上)——以鲁迅、曹禺等人作品为中心的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86-89,共4页
 文章分析了鲁迅、曹禺等二、三十年代作家对父子母题的处理及其中所隐藏的文化内涵。父子母题的处理在新文学中有着独特而复杂的文化意义:它既背负着反传统的精神使命,又融入了日常亲情和人生伦理的意味。这种取向的混杂使其意义显得...  文章分析了鲁迅、曹禺等二、三十年代作家对父子母题的处理及其中所隐藏的文化内涵。父子母题的处理在新文学中有着独特而复杂的文化意义:它既背负着反传统的精神使命,又融入了日常亲情和人生伦理的意味。这种取向的混杂使其意义显得隐晦难明。因而,疏理这种意义隐晦的情形,并借此揭示新文学在精神开掘方面所达到的深度就成了文中之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 父子母题 鲁迅 曹禺
下载PDF
原乡体验与钟理和的北平叙事 被引量:4
2
作者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08年第1期117-129,共13页
1941年夏,钟理和携妻、子从沈阳迁往北平。两年后,他全力投入写作和翻译,并于1945年4月由北平马德增书店出版了他生前唯一的一部作品集《夹竹桃》。在这些作品中,钟理和试图以一种独特的叙事疏解他的原乡情结。在北平五年,钟理和遭遇到... 1941年夏,钟理和携妻、子从沈阳迁往北平。两年后,他全力投入写作和翻译,并于1945年4月由北平马德增书店出版了他生前唯一的一部作品集《夹竹桃》。在这些作品中,钟理和试图以一种独特的叙事疏解他的原乡情结。在北平五年,钟理和遭遇到双重困惑: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他震惊于引车卖浆者流的品性卑下,而以强烈的人性和道德敏感施之以知性的指斥;作为一个台湾旅居者,他感受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来自'祖国'的歧视和冷遇,而深深地陷身于身份认同的困扰之中。这两种智识趣向,使他的北平叙事呈现出极大的缠绕性。这里的吊诡之处在于,钟理和的思想资源主要来自五四启蒙式知识谱系,但他的底层批判却以自己个人化的艰困生活体验转换了启蒙思想者的致思动机。其间潜藏着的,乃是一个'南方'知识分子的文化无意识。钟理和的原乡叙事,因而不免陷入一个历史的和文化的难题:他期望借助原乡来解救自己,却发现自己仍难以摆脱失落甚至绝望的阴影。不过,这种失落之感,以其对人性的深入体察,而超越了单纯的爱国主义框架,反倒在一定程度上暗契了鲁迅等启蒙文学者的困顿,故而蕴蓄着更具普遍性的解放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理和 原乡体验 北平叙事
下载PDF
“华语语系文学”的文化逻辑 被引量:4
3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8年第4期75-85,125,共12页
"华语语系文学"的议题,在近些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史书美的论述企图以西方后殖民理论介入华人文化研究,但在历史内质的解释上出现了极大偏差,从根本上瓦解着其立论的依据。王德威的"三民"论述和华语文学观念... "华语语系文学"的议题,在近些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史书美的论述企图以西方后殖民理论介入华人文化研究,但在历史内质的解释上出现了极大偏差,从根本上瓦解着其立论的依据。王德威的"三民"论述和华语文学观念,从海外的视角触及中国性、正统性等问题,体现出批判和自我批判的意识。从史书美对后殖民反中心、反霸权观念的挪用,到王德威的后学思维、福柯式话语权力批判,在淡化理论偏执的同时,打开了与中国研究的对话空间。由此引发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关键的问题则是如何在全球视野中把握中国与海外、华人与世界、历史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华人诗学的深化,有待历史研究视野和文化认知观念的持续拓展。离散诗学和第三世界诗学及其相关研究,在历史认识论的层面,开启了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深度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语系文学 史书美 王德威 离散诗学 第三世界诗学
原文传递
叶荣钟的战后思考 被引量:3
4
作者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2-110,共9页
战后是台湾的传统士阶层走向衰微的时期。政治上的二二八事件、经济上的土地改革、文化上的舆论控制等,加速了这一历史的进程。不过,从历史的角度观察,传统士人的命运却是考察战后台湾社会转折的一个特殊视角,他们的思考亦具有长时段的... 战后是台湾的传统士阶层走向衰微的时期。政治上的二二八事件、经济上的土地改革、文化上的舆论控制等,加速了这一历史的进程。不过,从历史的角度观察,传统士人的命运却是考察战后台湾社会转折的一个特殊视角,他们的思考亦具有长时段的意义。其中,叶荣钟、庄垂胜和洪炎秋等人的言说具有特别的价值。这一视角引发了很多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作为横跨殖民地和战后两个时期的知识人,他们的观察为台湾的文化更生带来什么样的价值?他们与大陆迁台知识人(如徐复观等)之间的文化交往和交互影响如何?他们如何看待20世纪台湾的历史及其重要节点(如日本殖民、台湾光复、中美破冰等)?以上种种,为当代台湾的发展和走向提供了何种参照性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荣钟 战后台湾 殖民 光复 文化政治
原文传递
叶荣钟与台湾的民族主义问题 被引量:3
5
作者 《海峡人文学刊》 2022年第1期113-123,159,共12页
叶荣钟先生的思想,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文学层面,以中国新文学为参照,提出“第三文学”的观念,主张面向大众的启蒙式论述,继而以汉诗的政治对殖民统治地区的文化取向进行了批评;二是在历史层面,回顾日据时期的民族运动经验和社会经济... 叶荣钟先生的思想,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文学层面,以中国新文学为参照,提出“第三文学”的观念,主张面向大众的启蒙式论述,继而以汉诗的政治对殖民统治地区的文化取向进行了批评;二是在历史层面,回顾日据时期的民族运动经验和社会经济状况,完成《日据下台湾政治社会运动史》《近代台湾金融经济发展史》《台湾人物群像》等著作,建构了抵抗殖民的社会文化史观;三是在世界层面,基于对战后世界演变的观察,从第三世界的立场出发,生发出文明史观的视野,完成了对台湾悲情史观的超越。以上思想的展开,打通了日据时期和战后的抗争经验,对于台湾的民族主义问题作出了富于历史深度的回答。在叶荣钟看来,台湾地区民族主义属于中华民族主义的范畴,由此打开了文明的视野。他对于中华文明的期待,不仅表现于日据时期的祖国情怀,也表现在战后对于世界局势的观察分析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荣钟 第三文学 台湾民族运动 第三世界
下载PDF
失败的潜能:关于钓运的文学反思 被引量:3
6
作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7-45,共9页
作为一个思想史事件,保钓运动的兴起、衰落和延伸不断产生精神上的能量,影响着海内外华人对自我生存、社会状况和世界局势的理解。关于钓运的书写,则是使得其精神价值延续不息的重要途径。其中,保钓文学的出现引人关注,可谓这场运动的... 作为一个思想史事件,保钓运动的兴起、衰落和延伸不断产生精神上的能量,影响着海内外华人对自我生存、社会状况和世界局势的理解。关于钓运的书写,则是使得其精神价值延续不息的重要途径。其中,保钓文学的出现引人关注,可谓这场运动的意外收获,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呈现了钓运价值的诸多面向和内涵。张系国的《昨日之怒》以半自传体小说的形式,抒写钓运亲历者的感受和认知,对钓运之所以流产的原因进行了反思;平路的《玉米田之死》以现代主义式的思考,探究钓运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困境,对其内心的梦想进行了追踪呈现;刘大任的《浮游群落》《远方有风雷》和郑鸿生的《青春之歌》在剖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年思想状况的基础上,对过去和现在进行了内在的连接,在文学和精神层面展现了钓运的失败在主体成长和历史认知上所蕴藏的意涵,并开启了关于第三世界左翼之路的持续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钓运动 保钓文学 海外华人 台湾社会
下载PDF
谭嗣同与近代精神视域的建立 被引量:2
7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2004年第3期131-134,共4页
谭嗣同及其“仁学”的内涵,在近代精神史的背景上才能得到更恰切的把握;而近代精神发展至谭嗣同也才获得了其基本的形态。谭嗣同仁学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建构了一个独立而自觉的近代精神视域雏形。他的以心救心之术,首次以近代的方式提出... 谭嗣同及其“仁学”的内涵,在近代精神史的背景上才能得到更恰切的把握;而近代精神发展至谭嗣同也才获得了其基本的形态。谭嗣同仁学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建构了一个独立而自觉的近代精神视域雏形。他的以心救心之术,首次以近代的方式提出了精神的课题并试图作出自己的解答。这一精神视域上承康有为,下启章太炎,进而为现代精神视域的建构作好了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嗣同 仁学 近代精神 康有为 儒家思想
原文传递
张大千敦煌之行与中国的文艺复兴 被引量:3
8
作者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1-174,共14页
张大千的一生有两个重要选择:一是敦煌之行,二是海外之旅。两次均在绘画史上留下了深的印迹。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和研习,使得他对中国的文人画传统作了反省。他所说的"中国绘画发展史,简直就是一部民族活力衰退史",指的就是文... 张大千的一生有两个重要选择:一是敦煌之行,二是海外之旅。两次均在绘画史上留下了深的印迹。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和研习,使得他对中国的文人画传统作了反省。他所说的"中国绘画发展史,简直就是一部民族活力衰退史",指的就是文人画传统在演变中逐渐陷入困境的进程。基于这样的感触,张大千自设的使命是在绘画上重新激发民族的活力。在他心目中,敦煌壁画不仅仅是单纯的画艺而已,实则具有在绘画史上补偏救弊的重大意义。张大千绘画有三阶段之说,即师古、师自然、师心。在以古人和造化为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心体悟,在本源上主导着绘画之为艺道的境界和内涵。晚年他在海外对减笔破墨、泼墨泼彩的尝试,加深了对绘画之道的领悟。在此基础上,他对中国古典艺术的复兴之路做出了自己的诠释。他推崇精神气韵,也重视学问法度。从石涛、八大出发,张大千逆溯而上,梳理出绘画史上的两条脉络:一是承接陈淳、徐渭表达精神气韵的一路,一是以董其昌为轴、上接宋元传统的重视学问法度的一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大千 中国画 文艺复兴
原文传递
程抱一的文化对话诗学 被引量:2
9
作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1-121,共11页
被视为中西文化摆渡人的程抱一,以中西文化对话的方式,重塑开放性的心灵,建立了开放性的思想架构。他借助结构主义、符号分析学的方法,分析中国古典诗歌和绘画的结构功能,创造性地诠释中国的文化思想,从哲学的高度激活了中国的宇宙论和... 被视为中西文化摆渡人的程抱一,以中西文化对话的方式,重塑开放性的心灵,建立了开放性的思想架构。他借助结构主义、符号分析学的方法,分析中国古典诗歌和绘画的结构功能,创造性地诠释中国的文化思想,从哲学的高度激活了中国的宇宙论和生命观;并在诗歌和小说创作中,把经验生活和超验沉思融汇在一起,展示了对有生宇宙和近现代中国生存状况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抱一 文化对话诗学 中国诗歌 中国绘画 小说诗学
下载PDF
夏志清的张爱玲论及其文化逻辑 被引量:2
10
作者 《中国文学批评》 2016年第2期19-27,共9页
美国的现代中国学,随着冷战格局的形成而成为国家对学术的需求。在相关学术领域,中国研究显现出相对于西方汉学的优势。西方汉学偏重古代中国,讲求传统学问和文化趣味;中国研究则聚焦于当下中国,富于现实意义和思想活力。在这一趋势下,... 美国的现代中国学,随着冷战格局的形成而成为国家对学术的需求。在相关学术领域,中国研究显现出相对于西方汉学的优势。西方汉学偏重古代中国,讲求传统学问和文化趣味;中国研究则聚焦于当下中国,富于现实意义和思想活力。在这一趋势下,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成为一个新兴的学术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研究 夏志清 西方汉学 中国研究 冷战格局 现代文学 现代中国 文化趣味 中国现代小说史 利维斯
原文传递
陈映真与彼岸的“革命” 被引量:2
11
作者 《华文文学》 2008年第1期18-23,共6页
革命,以一种乌托邦式的冲动,推动着陈映真的思想进展,构成其精神展开的一翼。对"红色中国"的期待,又促使他完成在他的历史反省和社会批判。文章借助陈映真自己的视角,进行一番尝试性的追问:受大陆革命进程影响的陈映真发展出... 革命,以一种乌托邦式的冲动,推动着陈映真的思想进展,构成其精神展开的一翼。对"红色中国"的期待,又促使他完成在他的历史反省和社会批判。文章借助陈映真自己的视角,进行一番尝试性的追问:受大陆革命进程影响的陈映真发展出了何种思想型态?这一思想型态的历史内涵何在?它在何种意义上可能有所反哺于大陆的革命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 陈映真 革命 乌托邦
下载PDF
《海角七号》的叙事纬语 被引量:1
12
作者 《华文文学》 2009年第3期18-23,共6页
《海角七号》中诸多元素的拼贴已使之变成了一个文化的杂烩。其中的层面不少,诱发的问题更多,大概需推至精神史的层面来考察。基于电影界说书人的自我定位,编导魏德圣的构思不无可取之处,即选取各年龄段台湾人的郁闷和焦虑作为影片的情... 《海角七号》中诸多元素的拼贴已使之变成了一个文化的杂烩。其中的层面不少,诱发的问题更多,大概需推至精神史的层面来考察。基于电影界说书人的自我定位,编导魏德圣的构思不无可取之处,即选取各年龄段台湾人的郁闷和焦虑作为影片的情绪主线,伴之以底层视角和怀旧情结,来解开主体的心灵之谜。但可惜的是,他最终陷入了叙述话语的内在冲突中。在这里,深沉的历史、人性话题与娱乐化、商业化的处理方式之间产生了极大的悖谬。影片的品格在此种意向主导下不免大打折扣,更大的困顿则在于台湾精神史内涵的屏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角七号》 台湾精神史 电影叙事 主体性
下载PDF
心性之情——《红楼梦》本体辨析
13
作者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51-55,共5页
只有把《红楼梦》还归其人文环境,才可能揭示这部伟大小说的深厚生命内涵。本文对《红楼梦》的阐发从两个层面着手:情属于直接的层面,心性属于根本的层面。《红楼梦》既继承了《西厢记》、《牡丹亭》等戏曲中的有情世界,又能够超越二者... 只有把《红楼梦》还归其人文环境,才可能揭示这部伟大小说的深厚生命内涵。本文对《红楼梦》的阐发从两个层面着手:情属于直接的层面,心性属于根本的层面。《红楼梦》既继承了《西厢记》、《牡丹亭》等戏曲中的有情世界,又能够超越二者的隐晦基调;而后一目标的实现,实有赖于《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中洋溢的心性精神。从这两条线索,可归结出《红楼梦》的文化生命结构——心性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牡丹亭》 性之情 《西厢记》 小说 《金瓶梅》 本体 曹雪芹
下载PDF
明清小说的生命形态 被引量:1
14
作者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87-91,共5页
 明清小说有两种基本的生命类型:一德性生命,一气性生命。文章讨论了两类生命的缘起、由来和内涵,分析了明清小说中人物的生命归属,并对明清小说中的生命定位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关键词 明清小说 生命形态 德性生命 气性生命
下载PDF
为陈映真辩护:吕正惠的诠释观念初论
15
作者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3年第2期12-17,共6页
如何理解和诠释陈映真,在形势严峻的台湾地区社会语境中不仅仅是一个作家阐释个案,同时关涉统左思想的深化和持续发展问题。在此意义上,吕正惠的陈映真诠释具有中轴性的意义。从学术思想的角度来看,他对陈映真的阐说堪称诠释学的极佳案... 如何理解和诠释陈映真,在形势严峻的台湾地区社会语境中不仅仅是一个作家阐释个案,同时关涉统左思想的深化和持续发展问题。在此意义上,吕正惠的陈映真诠释具有中轴性的意义。从学术思想的角度来看,他对陈映真的阐说堪称诠释学的极佳案例,可提炼出具有思想内涵的命题和方法,孤独的精神内涵与反省式的诠释便是其中两项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映真 吕正惠 台湾地区文学 诠释学
原文传递
思想的复调:1990年代以来的台湾文学思潮
16
作者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7-118,共12页
左翼与本土/后殖民论之间的角力,是台湾1990年代以来最引人瞩目的思想文化现象。从1970年代的文学论争开始,经过美丽岛、解严等事件,"何谓台湾"、"台湾文学的定位和视野"等议题引发思想界的持续追问。2000年发生的... 左翼与本土/后殖民论之间的角力,是台湾1990年代以来最引人瞩目的思想文化现象。从1970年代的文学论争开始,经过美丽岛、解严等事件,"何谓台湾"、"台湾文学的定位和视野"等议题引发思想界的持续追问。2000年发生的陈映真与陈芳明关于台湾新文学史等的论争,进一步触动对台湾社会文化的深层思考,并在东亚思想界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如2003年陈映真和藤井省三的论争、2004年松永正义和藤井省三的论争。除此之外,台湾学界为建构开放性的文化场域,开辟了诸多不同的路径,在方法论思考(如作为方法的亚洲、文学传播和体制研究、区域比较研究)、具体经验研究(如原住民文学研究、女性文学研究、失踪者系列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丰厚收获,打开了论述的空间,形成了富有活力的多重对话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文学 左翼 后殖民 多元化
原文传递
李昂前期小说的叙事问题
17
作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77,共6页
李昂通过个人化的感性书写拆解各种外在的观念,以文学叙事与台湾的历史、现在建立了内在的联系。在李昂关于现代/乡土、女性/人性、情欲/政治的喁喁独语中,流露出的是对台湾人生存境遇的悖谬感受和悖论思考。这一普遍性的困境意识,促使... 李昂通过个人化的感性书写拆解各种外在的观念,以文学叙事与台湾的历史、现在建立了内在的联系。在李昂关于现代/乡土、女性/人性、情欲/政治的喁喁独语中,流露出的是对台湾人生存境遇的悖谬感受和悖论思考。这一普遍性的困境意识,促使我们重新面对关于生命和历史的基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昂 台湾文学 鹿城小说 精神原点 叙事伦理
下载PDF
徐复观与中国现代诗学的认同
18
作者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00-104,共5页
文章的论述起点是,徐复观立基于具体生命中的心性,以发掘文学和艺术的根源,建构了人性论诗学的典范。这一诗学典范,因应现代思潮的冲击,在重振中国文化精神的意图主导下,对中国的文化传统、生命意识和文学艺术作了重新理解和本源性疏释。
关键词 现代诗学 文化认同 新儒家 徐复观
下载PDF
叶荣钟与台湾汉诗的现代性
19
作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0-49,162,共10页
现有的台湾文学现代性研究框架注意到了传统的现代转化、殖民支配和本土性书写等维度,提示许多有益的思路;叶荣钟一系的汉诗写作,则在政治与文化的共生等方面呈现了自身展开的独特进路,并揭示历史和精神进展的内在动力。就此而言,叶荣... 现有的台湾文学现代性研究框架注意到了传统的现代转化、殖民支配和本土性书写等维度,提示许多有益的思路;叶荣钟一系的汉诗写作,则在政治与文化的共生等方面呈现了自身展开的独特进路,并揭示历史和精神进展的内在动力。就此而言,叶荣钟等人的汉诗政治,有助于激发对台湾文学现代性问题的重新理解:首先,他以其汉诗实践超越了新旧文学的纠葛及自身思维中的紧张;其次,他的汉诗史观凸显一种批评的精神,勾勒了台湾汉诗的两种政治;再次,他的汉诗政治,以汉诗与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的共振拓展了反殖民的空间,并在对"文"的执着中试图完成精神上的自我拯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汉诗 文学现代性 文化政治 叶荣钟
下载PDF
台湾的文学场域论述——以张诵圣、柳书琴和林建国为线索
20
作者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8,共8页
作为能动性的场域,台湾与东亚文学研究打开了多重的面向。关于台湾文学场域的分析,致力于考察文学生产、文化策略与文学体制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涉到文化权力争夺的问题。作为一种延展,与台湾相关的东北亚、东南亚文学场域,则发展出了横... 作为能动性的场域,台湾与东亚文学研究打开了多重的面向。关于台湾文学场域的分析,致力于考察文学生产、文化策略与文学体制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涉到文化权力争夺的问题。作为一种延展,与台湾相关的东北亚、东南亚文学场域,则发展出了横向连带的殖民主义批判、第三世界共同诗学、离散华文文学等不同的思想取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场域 台湾文学 东亚文学场 南洋文化场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