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脐带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诱导分化 被引量:6
1
作者 蒋洁 谭灿 +2 位作者 李洋 肖玲 建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34-1738,共5页
背景:骨髓是目前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取材不便、细胞数量受年龄限制等原因,其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近年来,脐带作为间充质干细胞的新来源已经得到广泛关注。目的:探讨从人脐带沃顿胶中分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鉴定其免... 背景:骨髓是目前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取材不便、细胞数量受年龄限制等原因,其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近年来,脐带作为间充质干细胞的新来源已经得到广泛关注。目的:探讨从人脐带沃顿胶中分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鉴定其免疫表型与分化潜能。方法:种植法分离和扩增间充质干细胞;用FasGrow培养基培养,光镜观察获得的人脐带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免疫表型;Gomori钙钴碱性磷酸酶染色、vonKossa钙结节染色、四环素荧光标记鉴定其向成骨方向分化的能力及油红O染色鉴定其向成脂肪分化的能力。结果与结论:种植法容易从人脐带沃顿胶中获得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后12~16d达70%~80%融合,传代后可维持未分化状态并稳定增殖;细胞倍增时间为2d左右,体外增殖达20代以上;表面标记分析显示:CD44、CD105、CD133、MHC-Ⅰ呈阳性,CD34、CD45呈阴性;体外诱导实验表明:该细胞具有体外成脂肪、成骨和神经样细胞分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 沃顿胶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离 细胞培养 诱导分化
下载PDF
miR-149促进鼻咽癌细胞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变(英文) 被引量:6
2
作者 罗朝辉 李洋 +7 位作者 李征 江琛 代亚飞 刘晓萍 郑瑛 俞海波 向娟娟 李桂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04-609,共6页
目的:探讨miR-149在鼻咽癌中的功能和机制。方法:Real-time PCR和2-△△Ct计算方法验证miR-149在鼻咽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分别应用MTT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分析miR-149对鼻咽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的影响。Western印... 目的:探讨miR-149在鼻咽癌中的功能和机制。方法:Real-time PCR和2-△△Ct计算方法验证miR-149在鼻咽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分别应用MTT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分析miR-149对鼻咽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的影响。Western印迹检测E-cadherin的变化。结果:相对于正常鼻咽上皮细胞NP69,miR-149在5-8F和6-10B鼻咽癌细胞系中表达增高。MTT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显示miR-149能够促进鼻咽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Western印迹证实miR-149能够降低E-cadherin的表达;反之,抑制miR-149能抑制鼻咽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转移能力。结论:miR-149通过调节细胞上皮-间质转变在鼻咽癌的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49 鼻咽癌 迁移 侵袭转移 上皮-间质转变
下载PDF
人CUL4A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PC-12细胞中的表达特点 被引量:2
3
作者 谭灿 李洋 +2 位作者 肖玲 陈虹 建湘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构建并鉴定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报告基因的人源CUL4A(hCUIAA)基因腺病毒表达载体Ad—hCUIAA—GFP,探求bCUIAA在PC-12细胞中的表达特点。方法扩增hCUIAA基因,并通过In—FusionPCR克隆技术构建... 目的构建并鉴定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报告基因的人源CUL4A(hCUIAA)基因腺病毒表达载体Ad—hCUIAA—GFP,探求bCUIAA在PC-12细胞中的表达特点。方法扩增hCUIAA基因,并通过In—FusionPCR克隆技术构建穿梭质粒pDC315-EGFP—hCUIAA,利用AdMaxTM腺病毒包装系统将该穿梭质粒与腺病毒表达载体骨架质粒pBHGloxAEl,E3Cre共转染HEK293细胞,经GFP荧光检测和Western印迹检测确认hCUIAA的表达后,进一步通过病毒扩增及纯化得到hCUL4A重组腺病毒载体Ad—hCUIAA—GFP。将该载体转染Pc—12细胞,观察hCUIAA—GFP融合蛋白在Pc-12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获得了较高滴度的腺病毒载体Ad—hCUIAA—GFP(1.6×10^12pfu/m1)。荧光检测表明,Ad—hCUIAA—GFP转染Pc-12细胞后72h内,病毒转染率随着时间和病毒转染滴度的增加而增加。DAPI细胞核荧光染色结果表明,hCUIAA—GFP的表达主要集中在细胞质部分。GFP荧光检测及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显示,hCUIAA—GFP在Pc-12细胞中的表达量随时间和病毒转染滴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带GFP的hCUIAA重组腺病毒载体Ad—hCUIAA—GFP构建成功,掌握了其转染Pc-12细胞的最佳滴度及其在Pc-12细胞中的时空表达特点,为今后对hCUIAA在PC-12细胞中的功能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4A PC-12细胞 腺病毒 载体构建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ALK基因的融合突变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洋 李静静 项荣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50-954,共5页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是一种受体型酪氨酸激酶,被认为是肿瘤的驱动基因,它的变异会改变自身激酶活性,进而激活下游信号分子,使细胞增殖调控出现紊乱,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ALK的体细胞变异主要有融合和突变...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是一种受体型酪氨酸激酶,被认为是肿瘤的驱动基因,它的变异会改变自身激酶活性,进而激活下游信号分子,使细胞增殖调控出现紊乱,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ALK的体细胞变异主要有融合和突变两类,ALK融合在肺癌中已有较多研究,并已研发出相关小分子靶向药物,而ALK突变则在神经胶质瘤中研究相对较多。本文将阐述ALK融合及突变的研究现状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为个性化医疗及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基因 融合 突变 肿瘤发生
下载PDF
CUL4A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周辉 谭灿 +2 位作者 陈虹 李洋 肖玲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19期3781-3784,3800,共5页
Cullin4A(CUL4A)是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中泛素E3连接酶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UPS是细胞内蛋白降解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UL4A可以通过CUL4A-DDB1-E3途径调节细胞中的一些功能蛋白质,产生相应的... Cullin4A(CUL4A)是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中泛素E3连接酶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UPS是细胞内蛋白降解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UL4A可以通过CUL4A-DDB1-E3途径调节细胞中的一些功能蛋白质,产生相应的作用。本文就CUL4A在基因组的稳定、细胞周期的调控、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胚胎发育、造血干细胞及脑缺血性损伤等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E3连接酶 CUL4A 缺血性脑损伤
原文传递
基于显微注射法构建胶质母细胞瘤融合大脑类器官模型的可行性及其对化疗敏感性研究
6
作者 黄兢 滕紫薇 +4 位作者 李洋 曾瑜 李成龙 刘志雄 刘方琨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2-499,共8页
目的探索基于显微注射方法构建胶质母细胞瘤(GBM)融合大脑类器官模型的可行性,观察该模型肿瘤组织对替莫唑胺(TMZ)的敏感性。方法GBM组织和脑肿瘤旁组织标本(定义为正常脑组织)来源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绿... 目的探索基于显微注射方法构建胶质母细胞瘤(GBM)融合大脑类器官模型的可行性,观察该模型肿瘤组织对替莫唑胺(TMZ)的敏感性。方法GBM组织和脑肿瘤旁组织标本(定义为正常脑组织)来源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过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株(hiPSCs)培养24 d构建大脑类器官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蛋白标志物的表达,评估模型是否成功建立。采用显微注射方法将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过的患者来源的GBM单细胞或U-251 MG细胞株注射到培养约30 d的大脑类器官中,构建GBM融合大脑类器官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HE染色等方法观察GBM细胞在大脑类器官中的增殖及浸润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GBM融合大脑类器官中肿瘤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类(MMPs)及BrdU的表达情况,采用HE染色观察形态及结构变化。将10μmol/L TMZ加入GBM融合大脑类器官模型及GBM肿瘤类组织中培养48 h,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两种模型中Caspase-3的表达。结果(1)hiPSCs培养至第24天,形成具有明确芽和分层边缘的块状组织样结构;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该结构阳性表达前脑、脑室样结构、前额叶皮质及海马的标志蛋白FOXG1、N-cadherin、Auts2及Frizzled 9,以及星形胶质细胞标志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标志蛋白TUJ1。(2)荧光显微镜下及HE染色均显示肿瘤细胞在大脑类器官内快速增殖,呈浸润性生长。免疫荧光检测显示,与大脑类器官比较,GBM融合大脑类器官的肿瘤细胞中,MMP2和MMP13的表达明显增加,Fibronectin、MMP3及MMP9的表达明显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MP10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FAP和BrdU的表达水平均增高(均P<0.05)。(3)TMZ处理48 h后,免疫荧光染色显示,GBM类肿瘤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明显高于GBM融合大脑类器官。结论采用显微注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大脑类器官 共培养 体外研究 化疗
原文传递
Goldenhar综合征家系的eya1基因突变检测 被引量:1
7
作者 肖玲 胡正茂 +4 位作者 黄雪霜 谭灿 李洋 蒋洁 建湘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3745-3747,共3页
目的探讨eya1基因在Goldenhar综合征家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个Goldenhar综合征家系6例成员(患者4例,疑似病人2例)的血样,抽提基因组DNA,然后对eya1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外显子3~18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PCR产物。结果家系中患者和表型正常... 目的探讨eya1基因在Goldenhar综合征家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个Goldenhar综合征家系6例成员(患者4例,疑似病人2例)的血样,抽提基因组DNA,然后对eya1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外显子3~18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PCR产物。结果家系中患者和表型正常者有3个已知SNP改变。结论排除eya1基因在该Goldenhar综合征家系中的作用,说明有新的致病基因有待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ENHAR综合征 eya1基因 DNA突变分析
下载PDF
Goldenhar综合征家系及散发病例永生细胞系的建立
8
作者 肖玲 谭灿 +3 位作者 黄雪霜 李洋 陈庆林 建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4期8663-8666,共4页
背景:利用EB病毒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建立各种疾病,特别是罕见疾病永生细胞库,已成为当今永久保存全基因组的首选方法。目的:采用EB病毒转化淋巴细胞技术,建立Goldenhar综合征家系及散发病例外周血B淋巴细胞永生细胞系。设计、时间及地... 背景:利用EB病毒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建立各种疾病,特别是罕见疾病永生细胞库,已成为当今永久保存全基因组的首选方法。目的:采用EB病毒转化淋巴细胞技术,建立Goldenhar综合征家系及散发病例外周血B淋巴细胞永生细胞系。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8-03/10在中南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系实验室完成。对象:湖南怀化地区的一个Goldenhar综合征家系中目前存活的3代20人及4例Goldenhar综合征散发病例及其父母。方法:收集Goldenhar综合征家系20人及4例散发病例及其父母外周血样品进行淋巴细胞分离,以EB病毒转化淋巴细胞,并加入环孢素A抑制T淋巴细胞生长,每个血样采用两线同时培养,转化后进行细胞株的冻存和复苏,检测其建系前后的遗传稳定性。主要观察指标:光镜观察B淋巴细胞的转化情况。细胞冻存后复苏成功率及染色体G带分析情况。结果:培养1周左右,可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B淋巴细胞明显母细胞化,细胞明显增大,细胞周边可见明显的胞质突起,形状各异,聚集成团。约15d后,可见白色聚集生长的细胞团,1个月左右细胞增殖形成生长密集的细胞集落。共建成Goldenhar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永生细胞株8例,建株成功率100%,父母等家庭成员建系成功率为95.8%(23/24)。所有建成的细胞系冻存1,3,6个月后复苏成功率为100%,经染色体G显带分析未见异常,表明建立细胞株的方法稳定。结论:实验成功建立了Goldenhar综合征患者永生细胞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ENHAR综合征 永生细胞系 EB病毒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瘤分泌一氧化氮促进炎性水肿带相关肿瘤微环境的研究
9
作者 李春涛 其健 +2 位作者 李洋 付思祺 曾瑜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81-2191,共11页
目的检测在星形胶质细胞瘤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表达及促进炎性水肿带相关肿瘤微环境的作用。方法收集27例星形胶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肿瘤标本(WHO Ⅱ级10例、Ⅱ-Ⅲ级7例、Ⅳ级10例),磁共振成像确认水肿带及手术取材部位... 目的检测在星形胶质细胞瘤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表达及促进炎性水肿带相关肿瘤微环境的作用。方法收集27例星形胶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肿瘤标本(WHO Ⅱ级10例、Ⅱ-Ⅲ级7例、Ⅳ级10例),磁共振成像确认水肿带及手术取材部位;格里斯试剂比色法检测亚硝酸盐含量;质谱分析不同级别星形胶质细胞瘤(不同级别各5例)水肿带炎性分子含量;通过ClusterProfiler包以及Proteomaps和Metascape网页工具进行富集分析预测肿瘤分泌的NO与微环境中互作的蛋白质。结果星形胶质细胞瘤组织及水肿带中存在NO,胶质瘤组织中的NO高于水肿带中的NO。在WHO Ⅱ-Ⅲ级和WHO Ⅳ级胶质瘤的水肿带中,有大量超氧化物歧化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热休克蛋白、CD44抗原,白介素-8、白介素-24、凝溶胶蛋白、应激诱导磷酸蛋白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S100蛋白等炎症相关蛋白质的表达。信号通路分析提示,与Ⅱ-Ⅲ级别星形胶质细胞瘤相比,Ⅳ级胶质母细胞瘤水肿带中的基因更多地参与无氧代谢,如糖酵解。更重要的是,这些目标基因显著参与多种氧化还原反应,如氧化还原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其中,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OS,iNOS)、NO、过氧亚硝酸阴离子(ONOO^(-))、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SOD-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星形胶质细胞瘤周围水肿带的形成是炎症反应的结果,胶质瘤细胞通过分泌NO调控SOD-1等炎性分子促进侵袭性炎性肿瘤微环境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一氧化氮 水肿带 炎性微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