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莱特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肺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9
1
作者 王云杰 黄立军 +1 位作者 王小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6年第1期36-37,共2页
目的研究康莱特注射液对肺癌手术患者机体免疫力及机体恢复状况的影响。方法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6例,采集手术前及用康莱特注射液治疗后静脉抗凝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比值和NK细胞的比例变化;用卡氏... 目的研究康莱特注射液对肺癌手术患者机体免疫力及机体恢复状况的影响。方法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6例,采集手术前及用康莱特注射液治疗后静脉抗凝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比值和NK细胞的比例变化;用卡氏计分法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机体恢复及生活质量状况。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T细胞亚群及其CD4+/CD8+比值和NK细胞均较正常人减低(P<0.05),术后给予康莱特治疗半月后与手术前相比较CD3+、CD4+、NK、CD4+/CD8+细胞有显著提高(P<0.01),均达到或接近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患者生活质量的KPS评分改善率达82.0%、体重增加率87.5%,均高于未给药的空白对照组66.7%和70.0%,差异显著(P>0.05)。结论康莱特注射液可提高肺癌患者术后的机体免疫力及生存质量,能够促进肺癌患者术后健康恢复,是术后早期既有抗肿瘤作用又能促进术后免疫力及健康恢复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康莱特 免疫 T细胞亚群 生存质量
下载PDF
多西紫杉醇诱导骨肉瘤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5
2
作者 彭磊 王臻 +5 位作者 王庆良 朱德生 施新猷 王喆 李强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0-192,共3页
目的 研究多西紫杉醇对骨肉瘤细胞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应用细胞计数、形态学观察、蛋白含量测定、流式细胞术和电镜等方法对多西紫杉醇诱导的骨肉瘤进行检测和观察。结果 多西紫杉醇在浓度为 4μg/ml时 ,对骨肉瘤细胞有明... 目的 研究多西紫杉醇对骨肉瘤细胞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应用细胞计数、形态学观察、蛋白含量测定、流式细胞术和电镜等方法对多西紫杉醇诱导的骨肉瘤进行检测和观察。结果 多西紫杉醇在浓度为 4μg/ml时 ,对骨肉瘤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 ,并且存在着时间依赖关系和一定范围内的剂量依赖关系。多西紫杉醇可将骨肉瘤细胞阻断于G1期 ,并诱导凋亡 ,其凋亡细胞具有典型凋亡细胞特征。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 ,可见明显的凋亡峰。电镜观察染色质沿皱缩的核膜下凝聚 ,细胞表面出现凋亡小体 ,基质呈絮状致密化。在紫杉醇短时间作用去除后再培养比持续作用更易促使细胞凋亡。同时 ,多西紫杉醇对荷瘤小鼠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多西紫杉醇对骨肉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是诱导其凋亡的结果 ,这种诱导凋亡的能力是紫杉醇疗效的基础 ,在对骨肉瘤的治疗中 ,紫杉醇有着巨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紫杉醇 骨肉瘤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生物特性的观察 被引量:21
3
作者 江逊 崔鹏程 +3 位作者 陈文弦 赵大庆 殿忠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1-353,共3页
目的 :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在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和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的可能性 .方法 :将人骨髓MSCs自骨髓中分离、纯化和培养 ,观察原代和传代培养的增殖及生长特征 .结果 :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 目的 :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在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和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的可能性 .方法 :将人骨髓MSCs自骨髓中分离、纯化和培养 ,观察原代和传代培养的增殖及生长特征 .结果 :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显示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人骨髓MSCS有活跃的增殖能力 .结论 :体外获得的人骨髓MSCs的生物年龄较为年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培养 生物特性 观察
下载PDF
可吸收聚乳酸植入材料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19
4
作者 阮狄克 沈根标 +5 位作者 邹宏恩 何风春 王勤 路岩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70-373,共4页
用国产可吸收聚乳酸材料进行体内、体外实验。体内实验分别将20个试件植入5只兔体内,于术后不同时间观察其分子量,重量、形态变化及相应的组织反应。体外实验分别将试件浸泡于中性蒸馏水中,观察处理后pH值、分子量及拉伸强度变... 用国产可吸收聚乳酸材料进行体内、体外实验。体内实验分别将20个试件植入5只兔体内,于术后不同时间观察其分子量,重量、形态变化及相应的组织反应。体外实验分别将试件浸泡于中性蒸馏水中,观察处理后pH值、分子量及拉伸强度变化。结果表明聚乳酸材料所引起的组织反应为轻度的无菌性炎症反应。体内、外实验结果均表明聚乳酸分子量降解较快,但试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形状不变,同时浸泡液的pH值亦稳定。伴随分子量的降解有拉伸强度的相应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收材料 聚乳酸 生物材料
原文传递
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7
5
作者 郭小玲 傅四毛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62-463,共2页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 (MP)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单 )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ELISA方法检测MP IgM均≥ 1∶80和痰MP培养阳性 ,且EB病毒检测病毒衣壳抗原 (VCA IgM、VCA IgG、VCA IgA)、早期抗原 (EA IgA)均为阴性 ,并除外...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 (MP)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单 )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ELISA方法检测MP IgM均≥ 1∶80和痰MP培养阳性 ,且EB病毒检测病毒衣壳抗原 (VCA IgM、VCA IgG、VCA IgA)、早期抗原 (EA IgA)均为阴性 ,并除外CMV感染可能 ,而诊断为MP感染并发传单的 6例患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6例均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 ,肝脾肿大 5例 ,鼻塞 3例 ,血尿 1例 ,皮疹 1例 ,肺部有改变 6例。全部病例仅经红霉素治疗 14~ 2 1天痊愈。结论 MP感染可并发传单 ,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的中、低热 ,均有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亦多见 ,使用红霉素规则治疗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感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分析 ELISA法 儿童
原文传递
胸部爆震伤致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模型的建立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6
作者 范崇熙 +6 位作者 程庆书 李英卓 朱以芳 汪建 刘涛 邓迎春 李小飞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43-246,I0003,共5页
目的 构建室内胸部爆震伤致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并分析其发生机制及早期死亡原因,为研究肺爆震伤早期预警体系和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不同炸药量和致伤距离所产生的压强,将60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个致... 目的 构建室内胸部爆震伤致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并分析其发生机制及早期死亡原因,为研究肺爆震伤早期预警体系和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不同炸药量和致伤距离所产生的压强,将60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个致伤组和1个无致伤对照组.伤后观察存活率和组织病理学,并监测病理生理学指标、肺含水量.结果 冲击波压强低于1 210.5 mm Hg(1 mm Hg=0.133 kPa,A、B组)时,肺损伤较轻,表现为点状肺挫伤,肺简明损伤评定分级法(ALS)均在2级内,动物伤后24 h内全部恢复,长期存活无并发症.冲击波压强高于2 036.1 mm Hg(D、E组)时,肺损伤过重,表现为广泛的肺挫伤、肺门撕裂伤和肺内大血肿,AIS均大于5级,动物于伤后1 h内全部死亡.冲击波压强为1 917.3 mm Hg(C组)时,肺表现为广泛而恒定的挫伤,累及4个肺叶以上,AIS 4~5级,伤后6 h内出现动脉氧分压下降;肺组织可见肺泡壁水肿,部分肺泡壁断裂,肺泡融合;肺泡内充满大量炎性细胞,偶见透明膜形成.与对照组比较,C组兔致伤6 h肺湿/干重比值即显著升高(6.46±0.24比3.98±0.19,P<0.01),血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即明显升高[血浆TNF-α(ng/L):328.89±6.26比62.12±2.98,BALF TNF-α(ng/L):164.87±4.59比29.51±1.12;血浆IL-6(ng/L):128.51±4.13比19.32±1.53,BALF IL-6(ng/L):94.97±1.14比22.72±0.19,均P<0.05].结论 在1 917.3 mm Hg爆炸压强的密闭环境下,冲击伤可诱导兔发生ARDS;TNF-α及IL-6参与爆震伤致ARDS的形成与发展;特定环境下,肺脏破裂致气胸为早期死亡原因,而冲击波致循环系统功能紊乱也是引起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闭环境 爆震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炎症因子 模型建立
原文传递
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血中NO,SOD浓度及肺中Bax,Bcl-2表达的改变 被引量:15
7
作者 项红军 赵佐庆 +1 位作者 李纪鹏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1期1974-1977,共4页
目的 研究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血中一氧化氮(NO)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浓度变化以及肺组织中Bax,Bcl- 2的表达 ,探讨小肠缺血再灌注后对肺组织的损伤 .方法 建立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 ,分对照组 ,再灌注后 0 ,30min,1,2 h,1,3,7d共 ... 目的 研究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血中一氧化氮(NO)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浓度变化以及肺组织中Bax,Bcl- 2的表达 ,探讨小肠缺血再灌注后对肺组织的损伤 .方法 建立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 ,分对照组 ,再灌注后 0 ,30min,1,2 h,1,3,7d共 8组 ,于各时点检测血中 NO,SOD的浓度 ,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观察肺组织中 Bax,Bcl- 2的表达情况 .结果 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后 NO浓度 0 min明显升高 ,2 h时降低 ,随后升高 ,7d时达高峰 .SOD浓度 0 min明显下降 ,2 h时升高 ,随后下降 ,7d时达最低 .Bax,Bcl- 2免疫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肺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 .再灌注 0 min,Bax,Bcl- 2阳性细胞率增多 ,30 min时 Bax,Bcl-2阳性细胞率均升高分别为 17.1%和 78.1% ,Bcl- 2表达高于Bax,两者差别显著 (P<0 .0 1) .2 h时降低 ,其后升高 ,7d时阳性细胞率达高峰分别为 94 .1%和 83.4 % ,Bax表达明显高于 Bcl- 2 ,两者差别显著 (P<0 .0 1) .结论 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后可引起血中 NO,SOD的浓度变化和 Bax及 Bcl- 2阳性细胞在肺组织中的表达改变并可能引起肺组织细胞调亡和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缺血再灌注 BAX BCL-2 一氧化氮 超氧化物歧化酶 动物模型 免疫组化
下载PDF
Sandwich与PBL教学法在诊断学教学实践中应用对比 被引量:17
8
作者 杨光 周勇安 +4 位作者 田丰 程少毅 王艳 李小飞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5年第2期167-169,共3页
目的探讨Sandwich和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在诊断学教学中应用与实践效果。方法选择90名2013年进入诊断学学习的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Sandwich组,30人),对照组(PBL组,30人)和空白对照组(传统教学组,30人)。利用问卷调查及... 目的探讨Sandwich和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在诊断学教学中应用与实践效果。方法选择90名2013年进入诊断学学习的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Sandwich组,30人),对照组(PBL组,30人)和空白对照组(传统教学组,30人)。利用问卷调查及考试成绩评价分析教学效果。结果问卷调查显示,超过90%的学生认为Sandwich教学法效果优于其他教学法,Sandwich教学法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效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表达、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并且使学生学会分享。实验组考试成绩优于其他组(P<0.05)。结论 Sandwich教学法在诊断学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wich教学法 PBL教学法 诊断学 教学
下载PDF
犬小肠缺血再灌注后NO和SOD的改变及免疫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7
9
作者 赵佐庆 朱文侠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8期1700-1703,共4页
目的 :研究小肠缺血再灌注后一氧化氮 (NO)和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浓度的改变及Bax、c Fos和增殖性细胞核抗原 (PCNA)在小肠粘膜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表达 .方法 :阻断分布小范围细小小肠动脉 ,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 .分别于动脉阻断前、开... 目的 :研究小肠缺血再灌注后一氧化氮 (NO)和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浓度的改变及Bax、c Fos和增殖性细胞核抗原 (PCNA)在小肠粘膜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表达 .方法 :阻断分布小范围细小小肠动脉 ,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 .分别于动脉阻断前、开放后 0 ,30及 6 0min从伴行静脉抽取血液标本 ,检测NO和SOD的浓度 .以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Bax ,c Fos和PCNA在小肠粘膜固有层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表达 .结果 :与血管阻断前相比 ,NO和SOD浓度明显下降 .再灌注 0 ,30和 6 0min后NO的浓度分别是 (12 .1± 4 .6 ) ,(11.6± 4 .4 )和 (15 .5± 4 .8) ,SOD的浓度分别是 (75 .0±4 .5 ) ,(4 3.4± 11.4 ) ,(90 .3± 2 7.9)× 10 3 NU·L -1.再灌注0 ,30和 6 0min ,Bax阳性细胞率分别为 (5 4± 8) ,(80± 5 )和(70± 7) ,c Fos阳性细胞率分别为 (85± 3)、(92± 5 )和 (6 0±4 ) ,PCNA阳性细胞率分别为 (90± 5 ) ,(93± 4 )和 (5 7± 3) .结论 :小肠小范围缺血再灌注后NO和SOD浓度的下降提示氧自由基的增多 ,Bax ,c Fos和PCNA的表达改变可能在小肠粘膜固有层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免疫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小肠 凋亡基因
下载PDF
铂类为基础的三种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赵亚超 朱长亮 +3 位作者 袁远 钟代星 程庆书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8年第3期375-377,共3页
目的:观察紫杉醇(paclitaxel,Taxel)、长春瑞滨(vinorelbine,NVB)、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分别联合顺铂(cisplatin,DDP)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93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 目的:观察紫杉醇(paclitaxel,Taxel)、长春瑞滨(vinorelbine,NVB)、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分别联合顺铂(cisplatin,DDP)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93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TP组(紫杉醇+顺铂)32例、NP组(长春瑞滨+顺铂)31例、GP组(吉西他滨+顺铂)30例。给药方法:紫杉醇135mg/m2,第1天;长春瑞滨25mg/m2,吉西他滨1000mg/m2,均在第1、8天使用;顺铂80mg/m2,分2天使用。统计各组有效率(CR+PR)、中位生存期(median duration of survival)、1年生存率(1 year survival rate)。结果:TP组有效率(CR+PR)为43.8%,中位生存期为8.6月,1年生存率为32.1%;NP组有效率为38.7%,中位生存期为8.4月,1年生存率为26.5%;GP组有效率为36.7%,中位生存期为9.4月,1年生存率为38.1%,三组间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均可耐受。TP组骨髓抑制发生率相对较高,NP组静脉炎发生率高于TP、GP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种联合化疗方案对晚期NSCLC疗效确切,三种方案间无显著差异,均可作为一线化疗方案在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NSCLC) 联合化疗 顺铂 紫杉醇 长春瑞滨 吉西他滨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不同肺叶切除术后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涛 李小飞 +6 位作者 韩勇 王小平 王伟峰 宋兴鳌 闫小龙 卢强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5期885-888,903,共5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不同肺叶切除手术方法对术后长期生活质量(QOL)影响。方法:采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核心量表(QLQ-C30)调查从2005年4月1日至2006年3月31日在我科治疗的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将其分为两组,A组:肺叶切除(单叶/双叶切除...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不同肺叶切除手术方法对术后长期生活质量(QOL)影响。方法:采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核心量表(QLQ-C30)调查从2005年4月1日至2006年3月31日在我科治疗的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将其分为两组,A组:肺叶切除(单叶/双叶切除);B组:全肺切除术。对其术前和术后3,6和12个月的QLQ-C30得分与参考值进行比较。结果:①术前术后生活质量相比较。功能方面,术后情绪功能,体力功能显着下降;症状方面,术后呼吸困难,疼痛明显加重;术后第3个月疲乏明显加重;术后第3,6个月经济困难较术前明显加重;②两组术后生活质量相比较,功能方面,术后B组体力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及总体状况显著的降低;症状方面,B组较A组,术后疲乏显著升高,第3-12个月疼痛,第3,6个月呼吸困难均显著升高。结论:术后生活质量与术前比较,全肺切除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明显。比较两种方法,全肺切除组较肺叶切除患者术后长期生活质量下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肺叶切除术 全肺切除术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可吸收聚乳酸接骨板的动物实验初步报道 被引量:12
12
作者 阮狄克 沈根标 +8 位作者 何风春 周勇 王万明 丁勇 袁存华 王勤 路岩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9,共5页
本文报道了可吸收聚乳酸接骨板用于动物实验的初步结果。聚乳酸接骨板为四孔板,抗拉强度36.26mPa,抗弯强度79.09mPa,抗压强度为49.88mPa。用于18只家兔股骨骨折的结果表明:全部实验动物伤口愈合好,在2... 本文报道了可吸收聚乳酸接骨板用于动物实验的初步结果。聚乳酸接骨板为四孔板,抗拉强度36.26mPa,抗弯强度79.09mPa,抗压强度为49.88mPa。用于18只家兔股骨骨折的结果表明:全部实验动物伤口愈合好,在2-10周不同观察期内均有聚乳酸接骨板变形、骨折移位现象,其原因可能是聚乳酸接骨板在体内降解较快,尚不能在骨折愈合前起到有效的固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接骨板 生物降解 生物材料 骨折
下载PDF
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损害的检测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杨冰岩 +2 位作者 高建慧 王维琼 陈新权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7期591-592,共2页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酶及其同功酶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对 12 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作心肌酶测定、心电图检查 ,并与同期其他病因引起腹泻的 83例患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 2例中 78例 ( 63 9% )心肌酶谱明显升高 ...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酶及其同功酶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对 12 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作心肌酶测定、心电图检查 ,并与同期其他病因引起腹泻的 83例患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 2例中 78例 ( 63 9% )心肌酶谱明显升高 ,尤以LDH及CK -MB升高更明显 ,平均分别为 2 64 8u/L和 5 9 6u/L ,且合并脱水性酸中毒者比单纯肠炎心肌酶增高明显 (P <0 0 1)。 16例 ( 2 0 5 % )心电图异常改变。 10例为单纯性心肌炎 ,4例心源性休克 ,2例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结论 软状病毒感染可以引起心肌损害与病毒性心肌炎 ,故在治疗时应作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性肠炎 心肌损害 儿童 心肌酶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非小细胞肺癌EGFR、ALK、ROS1基因突变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冯征 文苗苗 +5 位作者 王雪娇 孙盈 夏靖华 晏宁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来自中国西北地区汉族人群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和C-ros原癌基因1-受体酪氨酸激酶(ROS1)基因突变特点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8年10月空军军医... 目的探讨来自中国西北地区汉族人群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和C-ros原癌基因1-受体酪氨酸激酶(ROS1)基因突变特点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8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腔外科就诊的4580例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检测EGFR基因的突变状态及ALK和ROS1融合基因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4580例NSCLC中EGFR基因突变率为38.30%(1754/4580),19-del和L858R突变为其主要突变类型,EGFR外显子双重突变率为3.14%(55/1754)。EGFR基因在女性、腺癌、非吸烟、无淋巴结转移及早期患者中的突变率较高(P<0.001)。ALK融合基因突变率为5.96%(273/4580),ROS1融合基因突变率为1.38%(63/4580),在女性、年龄≤60岁、腺癌、非吸烟、有淋巴结转移及晚期的患者中ALK与ROS1融合基因突变的发生率较高(P<0.001)。EGFR和ALK基因突变共存29例,EGFR和ROS1基因突变共存3例。结论NSCLC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ALK及ROS1融合基因突变率。EGFR、ALK和ROS1基因突变均易发生于女性、腺癌及非吸烟患者中,但EGFR基因突变更易发生于早期患者中,而ALK和ROS1融合基因突变更多发生于晚期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和ALK或ROS1融合基因突变均可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C-ros原癌基因1-受体酪氨酸激酶 共存突变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5
15
作者 赖远阳 +6 位作者 孙盈 王武平 文苗苗 王雪娇 夏靖华 晏宁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9年第18期3238-3241,共4页
目的:回顾性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状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自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肺癌标本数据库抽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于我科行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 目的:回顾性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状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自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肺癌标本数据库抽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于我科行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分析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法结合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预后与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共纳入268例患者,总淋巴结转移率为51.9%,淋巴结转移率与pTNM有统计学相关性;共清扫淋巴结1 895枚,533枚为转移淋巴结,总转移度为28.1%,其中第6组淋巴结转移度高达44.3%(35/79),第4、5、7、9、10、11组淋巴结的转移度在某些特定分组中有显著差异;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61.2%,且N分期越高,患者的生存率越低、生存时间越短。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且与预后密切相关。精确N分期对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结转移 预后
下载PDF
两种不同镇痛方法对开胸手术术后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卢强 黄立军 +3 位作者 闫小龙 李小飞 韩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53-755,共3页
目的:比较经静脉自控镇痛、肋间神经冷冻术两种镇痛方法对开胸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肋间神经冷冻组(INC组)和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组(PCA组)。疼痛强度评分法(NRS)评估术后疼痛程度。结果:(1)两组比较,术... 目的:比较经静脉自控镇痛、肋间神经冷冻术两种镇痛方法对开胸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肋间神经冷冻组(INC组)和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组(PCA组)。疼痛强度评分法(NRS)评估术后疼痛程度。结果:(1)两组比较,术后并发症、下床时间、正常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副反应比较,PCA组较INC组严重(P<0.05);INC组较PCA组术后胸引管引流量大,胸引管拔除时间长(均P<0.05)。INC组术后肺功能恢复明显好于PCA组(P<0.05)。(2)术后前2d内,疼痛指数及镇痛药物使用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7天,INC组较PCA组疼痛明显减轻(P<0.05),但药物使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间神经冷冻术是比较好的胸部手术术后镇痛治疗方法,副作用小,但术后胸引管引流量增加,拔除胸引管时间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外科手术 肋间神经 冷冻疗法 镇痛 病人控制 术后恢复
下载PDF
微波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卢强 李小飞 +4 位作者 韩勇 王伟峰 程庆书 黄立军 《中国医药》 2012年第5期557-559,共3页
目的 评估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或复发性肺癌及转移性肺癌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间在唐都医院胸外科住院的69例原发或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及肺转移癌患者,观察其术后并发症,对不同大小肿瘤患者... 目的 评估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或复发性肺癌及转移性肺癌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间在唐都医院胸外科住院的69例原发或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及肺转移癌患者,观察其术后并发症,对不同大小肿瘤患者的术后3年内生存率及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①术后并发症:共计2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13例气胸,5例咯血,2例血胸,3例肺炎,2例暂时性胸痛,2例低热,无皮肤烧伤.未发现针道种植,术后30 d内无患者死亡.②肿瘤直径>4 cm患者的3年原位进展率与<4 cm的2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小细胞肺癌、肺转移肿瘤患者的1、2和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77.1%( 37/48)、43.7% (21/48)、22.9% (11/48)和52.4%( 11/21)、28.6% (6/21)、14.3% (3/21);无癌生存率分别为72.9% (35/48)、35.4% (17/48)、12.5% (6/48)和47.6%( 10/21)、19.0% (4/21)、9.5%(2/21).非小细胞肺癌和肺转移癌的总生存率及病死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部肿瘤微波消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期、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肺转移癌 微波消融
下载PDF
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人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的病理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文勇 唐红卫 +4 位作者 高艳红 韩彬 马福成 赵一岭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1408-1410,共3页
目的:探讨人甲状腺癌组织血管内皮标记物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的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EnVision)检测68例人甲状腺癌组织CD34和VEGF的表达,并对CD34表达阳性血管... 目的:探讨人甲状腺癌组织血管内皮标记物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的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EnVision)检测68例人甲状腺癌组织CD34和VEGF的表达,并对CD34表达阳性血管进行MVD计数,对VEGF表达阳性血管进行半定量计数,结合甲状腺癌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68例甲状腺癌组织中,有50例VEGF表达,阳性率为74%.甲状腺癌组织VEGF阳性组的MVD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VEGF阳性和MVD在甲状腺癌中明显增高,VEGF阳性表达对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内皮生长因子 CD34抗原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多西紫杉醇体外诱导骨肉瘤细胞系pl-1的凋亡 被引量:10
19
作者 彭磊 王臻 +5 位作者 王庆良 曹云新 朱德生 吴银松 施新猷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 :研究多西紫杉醇对骨肉瘤细胞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应用细胞计数、形态学观察、蛋白含量测定、流式细胞术和电镜等方法对多西紫杉醇诱导的骨肉瘤进行检测和观察。结果 :多西杉醇在浓度为 4mg·L- 1时 ,对骨肉瘤细胞... 目的 :研究多西紫杉醇对骨肉瘤细胞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应用细胞计数、形态学观察、蛋白含量测定、流式细胞术和电镜等方法对多西紫杉醇诱导的骨肉瘤进行检测和观察。结果 :多西杉醇在浓度为 4mg·L- 1时 ,对骨肉瘤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 ,并且存在着时间依赖关系和一定范围内的剂量依赖关系。多西紫杉醇可将骨肉瘤细胞阻断于G1期 ,并诱导凋亡 ,其凋亡细胞具有典型凋亡细胞特征。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 ,可见明显的凋亡峰。电镜观察染色质沿皱缩的核膜下凝聚 ,细胞表面出现凋亡小体 ,基质呈絮状致密化 ,紫杉醇作用短时间去除后再培养比持续作用更易促使细胞凋亡。结论 :多西紫杉醇对骨肉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是诱导其凋亡的结果 ,这种诱导凋亡的能力是紫杉醇疗效的基础 ,在对骨肉瘤的治疗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紫杉醇 骨肉瘤 细胞凋亡 抗癌药 中药 植物药
下载PDF
诱导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裸鼠体内生成软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江逊 崔鹏程 +1 位作者 陈文弦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766-769,773,共5页
目的探讨利用组织工程方法,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体外诱导、培养后,再造软骨组织的可能性。方法从胸外科手术所获得的肋骨骨髓腔中分离得到人MSCs,经无血清培养基诱导培养为软骨细胞,接种于支架材料上,埋植于裸鼠体内,6周后取... 目的探讨利用组织工程方法,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体外诱导、培养后,再造软骨组织的可能性。方法从胸外科手术所获得的肋骨骨髓腔中分离得到人MSCs,经无血清培养基诱导培养为软骨细胞,接种于支架材料上,埋植于裸鼠体内,6周后取材进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大体观察见裸鼠皮下形成包块,触之有韧性;组织学观察可见有大量软骨细胞成堆形成,但尚有部分未降解的支架材料残留。结论人MSCs在体外经定向诱导后成为软骨细胞,与支架材料复合物可在裸鼠体内形成软骨组织;人MSCs可能成为组织工程软骨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软骨 种子细胞 组织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