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鞍钢转炉双渣深脱磷工艺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29
1
作者 万雪峰 曹东 +3 位作者 李德刚 王丽娟 常桂华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2-36,共5页
在100t顶吹、180t复吹及260t复吹转炉上研究了双渣法深脱磷规律。通过工业性试验,研究不同吹炼时期冶炼特点,分析吹炼过程需要控制的原料及工艺制度等关键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倒炉温度、碱度、渣中w((FeO))及熔渣流动性等因素均是取... 在100t顶吹、180t复吹及260t复吹转炉上研究了双渣法深脱磷规律。通过工业性试验,研究不同吹炼时期冶炼特点,分析吹炼过程需要控制的原料及工艺制度等关键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倒炉温度、碱度、渣中w((FeO))及熔渣流动性等因素均是取得良好脱磷效果的重要保证。应用双渣法深脱磷生产试验取得了100t顶吹转炉出钢w([P])平均达到63×10-6,180t复吹转炉w([P])达到51×10-6,260t复吹转炉w([P])达到62×10-6的实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渣 深脱磷 顶吹转炉 复吹转炉
原文传递
RH精炼过程非金属夹杂物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钟铮 林洋 +3 位作者 尚德礼 吕春风 康磊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2-35,53,共5页
以200t钢包RH精炼装置为原型建立了1∶5水模型,分析了实际工艺条件下RH上升管吹气量对卷渣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上升管吹起量为120m3/h时,发生平稳、均匀的卷渣,有利于钢渣反应,根据水模型结果在RH上进行了试验,并通过系统取样,采用金相... 以200t钢包RH精炼装置为原型建立了1∶5水模型,分析了实际工艺条件下RH上升管吹气量对卷渣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上升管吹起量为120m3/h时,发生平稳、均匀的卷渣,有利于钢渣反应,根据水模型结果在RH上进行了试验,并通过系统取样,采用金相显微镜、图像分析仪和扫描电镜对比研究了用和不用预熔渣处理的无取向硅钢在精炼过程的夹杂物的数量、尺寸分布以及夹杂物的类型演变情况。经过定量比较发现,在有预熔渣的情况下,RH真空处理后,钢中Al2O3夹杂物变性为CaO-MgO-A12O3的复合夹杂物,并且夹杂物数量和尺寸明显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精炼 预熔渣 非金属夹杂物 水模型
原文传递
工业纯铁及超纯铁的研发进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维维 +1 位作者 贾吉祥 于赋志 《鞍钢技术》 CAS 2015年第3期6-11,共6页
介绍了国内外工业纯铁和超纯铁的制备技术和研发进展,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将电渣重融、空间提纯等新技术引入工业纯铁和超纯铁的研发中,将进一步提高铁的纯度,带动其它新型材料的发展。
关键词 工业纯铁 超纯铁 电渣重融 空间提纯
下载PDF
造渣制度影响转炉深脱磷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曹东 李德刚 +3 位作者 赵刚 贾吉祥 万雪峰 《炼钢》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3-45,52,共4页
在中频感应炉上模拟转炉后期钢水条件进行实验, 研究造渣制度对转炉双渣脱磷工艺后期深脱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碱度和渣量是影响深脱磷的两个主要因素;在钢水w(P)约0.022 %,炉渣w(FeO)=25.0 %~30.0 %时,使用碱度3.2~4.0,吨钢... 在中频感应炉上模拟转炉后期钢水条件进行实验, 研究造渣制度对转炉双渣脱磷工艺后期深脱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碱度和渣量是影响深脱磷的两个主要因素;在钢水w(P)约0.022 %,炉渣w(FeO)=25.0 %~30.0 %时,使用碱度3.2~4.0,吨钢渣量6.2~8.4 kg的炉渣,可获得82 %以上的脱磷率及将钢水w(P)脱至0.003 0 %以下,最低可达0.00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渣制度 深脱磷 双渣脱磷工艺 极低磷钢
原文传递
260t复吹转炉单渣深脱磷工艺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0
5
作者 万雪峰 李德刚 +3 位作者 曹东 赵刚 贾吉祥 《炼钢》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共5页
基于260 t复吹转炉进行单渣深脱磷工艺研究,优化了吹炼制度、造渣制度、温度制度等影响转炉脱磷效果的关键控制参数,并采取挡渣出钢、低磷合金及顶渣改质等控制回磷措施,实现复吹转炉单渣法出钢平均w(P)=75×10-6,成品平均w(P)=98&#... 基于260 t复吹转炉进行单渣深脱磷工艺研究,优化了吹炼制度、造渣制度、温度制度等影响转炉脱磷效果的关键控制参数,并采取挡渣出钢、低磷合金及顶渣改质等控制回磷措施,实现复吹转炉单渣法出钢平均w(P)=75×10-6,成品平均w(P)=98×10-6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渣 深脱磷 复吹转炉
原文传递
转炉炉气分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万雪峰 李德刚 +4 位作者 王丽娟 曹东 赵刚 贾吉祥 《鞍钢技术》 CAS 2009年第5期7-11,40,共6页
介绍了转炉炉气分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通过与副枪技术对比及自身特点的分析及阐述,得出结论:在检测成本、模型功能及适用范围等方面,炉气分析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吹炼过程中CO、CO2、N2等气体成分的变化可为返干、喷溅提供预报依据... 介绍了转炉炉气分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通过与副枪技术对比及自身特点的分析及阐述,得出结论:在检测成本、模型功能及适用范围等方面,炉气分析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吹炼过程中CO、CO2、N2等气体成分的变化可为返干、喷溅提供预报依据,最后提出炉气分析技术存在的不足。初步明确了应用炉气分析技术实现自动化炼钢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炉炉气分析 副枪 返干 喷溅
下载PDF
虚拟模拟炼钢实践与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赵刚 李德刚 +3 位作者 万雪峰 贾吉祥 曹东 《鞍钢技术》 CAS 2009年第3期24-27,共4页
介绍了三届国际虚拟炼钢挑战赛的情况,对挑战赛中应用的电弧炉模拟、二次精炼模拟和连铸模拟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实分析。应用该模拟可以增强对冶金原理的理解和冶金工艺的掌握。
关键词 虚拟炼钢 电弧炉模拟 二次精炼模拟 连铸模拟
下载PDF
100t顶吹转炉双渣深脱磷工艺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7
8
作者 曹东 万雪峰 +4 位作者 李德刚 王丽娟 康伟 常桂华 《鞍钢技术》 CAS 2011年第6期17-22,共6页
通过对100 t顶吹转炉双渣法深脱磷的工业性试验研究,结合不同吹炼时期冶炼特点,确立了吹炼过程需要控制的原料及操作制度等关键措施。控制倒炉温度、碱度、炉渣中的ω(FeO)及熔渣流动性等因素均是取得良好脱磷效果的重要保证。应用双渣... 通过对100 t顶吹转炉双渣法深脱磷的工业性试验研究,结合不同吹炼时期冶炼特点,确立了吹炼过程需要控制的原料及操作制度等关键措施。控制倒炉温度、碱度、炉渣中的ω(FeO)及熔渣流动性等因素均是取得良好脱磷效果的重要保证。应用双渣法深脱磷生产试验取得了转炉出钢磷含量平均达到63×10-6,成品平均磷含量达到85×10-6的实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吹转炉 双渣 深脱磷
下载PDF
大罐顶渣向钢液增氧因素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德刚 万雪峰 +3 位作者 曹东 贾吉祥 赵刚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31,共4页
依据实验数据计算结果,对钢液增氧的因素及其采取的相应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氧化性顶渣条件下,钢液中w([Als])的变化率≥20%,而在还原性顶渣条件下,钢液中w([Als])的变化率≤10%;氧化性顶渣对钢液供氧的贡献率大于钢... 依据实验数据计算结果,对钢液增氧的因素及其采取的相应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氧化性顶渣条件下,钢液中w([Als])的变化率≥20%,而在还原性顶渣条件下,钢液中w([Als])的变化率≤10%;氧化性顶渣对钢液供氧的贡献率大于钢包与中间包衔接的水口处吸气对钢液供氧的贡献率;减少转炉下渣量及对顶渣进行改质可减轻炉渣向钢液供氧程度;大罐下渣量不会使中间包成为新的增氧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氧 酸溶铝 渣量 氧化铁活度
原文传递
炼钢过程硼元素冶金行为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成林 郭晓波 +3 位作者 张维维 张宁 王丽娟 《鞍钢技术》 CAS 2013年第4期10-13,共4页
通过理论计算、实验室高温实验及生产试验研究了硼元素在转炉和精炼过程中的冶金行为。结果表明,转炉冶炼过程中,大部分的硼都被氧化进入转炉渣中,并随转炉下渣进入钢包,LF还原精炼后,渣中部分硼回到钢水中,从转炉倒炉至LF搬出过程钢水... 通过理论计算、实验室高温实验及生产试验研究了硼元素在转炉和精炼过程中的冶金行为。结果表明,转炉冶炼过程中,大部分的硼都被氧化进入转炉渣中,并随转炉下渣进入钢包,LF还原精炼后,渣中部分硼回到钢水中,从转炉倒炉至LF搬出过程钢水硼含量变化不大。检测轧后的Q235B热轧卷未发现微量硼元素对其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炉 精炼 硼元素
下载PDF
镍铬合金钢钢坯抗高温氧化涂料的研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小连 刘东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1-53,共3页
分析了钢种特性、涂料各组分的作用,运用正交设计优选出最佳工艺配方,经1360℃、2h恒温,测定其抗氧化率和烧钢出炉后涂层脱落率,研制出镍铬合金钢钢坯在800~1360℃均热炉中使用的抗高温氧化涂料。此涂料为水基、无毒性涂料,同时满足在... 分析了钢种特性、涂料各组分的作用,运用正交设计优选出最佳工艺配方,经1360℃、2h恒温,测定其抗氧化率和烧钢出炉后涂层脱落率,研制出镍铬合金钢钢坯在800~1360℃均热炉中使用的抗高温氧化涂料。此涂料为水基、无毒性涂料,同时满足在钢坯入炉前涂敷于钢坯表面的涂层与钢材基体结合性能良好,出炉后涂层可以自行剥落的生产工艺要求,从而减少了钢材的氧化烧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成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料 高温 合金钢 正交设计
下载PDF
100t顶吹转炉单渣脱磷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曹东 万雪峰 +3 位作者 李德刚 赵刚 贾吉祥 《鞍钢技术》 CAS 2010年第6期15-19,共5页
对100 t转炉冶炼管线钢X70单渣法深脱磷工艺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研究,确定了冶炼过程需要控制的原料及操作制度等关键参数。得出结论,铁水硅含量为0.3%~0.6%、终点温度≤1700℃、终渣(FeO)含量〈26.45%,且增大渣量的情况下,可以生产出ω... 对100 t转炉冶炼管线钢X70单渣法深脱磷工艺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研究,确定了冶炼过程需要控制的原料及操作制度等关键参数。得出结论,铁水硅含量为0.3%~0.6%、终点温度≤1700℃、终渣(FeO)含量〈26.45%,且增大渣量的情况下,可以生产出ω[P]平均为0.009 0%的成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吹转炉 脱磷工艺 单渣法
下载PDF
低合金热装轧制钢板表面裂纹控制实践 被引量:6
13
作者 方恩俊 崔福祥 +1 位作者 康伟 《鞍钢技术》 CAS 2015年第1期56-59,共4页
分析了低合金钢连铸坯热装轧制时钢板表面晶界裂纹缺陷产生的原因。根据入炉前铸坯表面温度及相应的冷却制度,进行了工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入炉前铸坯表面温度小于450℃或大于750℃时不产生晶界裂纹。采取下线冷却工艺后,低合金钢厚... 分析了低合金钢连铸坯热装轧制时钢板表面晶界裂纹缺陷产生的原因。根据入炉前铸坯表面温度及相应的冷却制度,进行了工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入炉前铸坯表面温度小于450℃或大于750℃时不产生晶界裂纹。采取下线冷却工艺后,低合金钢厚铸坯轧后的晶界裂纹从原来的27.3%降低到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合金钢 连铸坯 晶界裂纹
下载PDF
薄厚度板坯连铸机非稳态连铸坯中夹杂物分布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淑媛 杨健 +3 位作者 李广帮 康伟 田勇 《炼钢》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7-75,共9页
针对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薄厚度(200 mm)板坯连铸机生产的非稳态铸坯中夹杂物分布进行了研究。Factsage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铸坯中的夹杂物类型主要为Al_(2)O_(3)、TiN、Ti_(2)S_(3)、MnS,及其复合夹杂物,该计算结果与夹杂物分析结果相符... 针对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薄厚度(200 mm)板坯连铸机生产的非稳态铸坯中夹杂物分布进行了研究。Factsage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铸坯中的夹杂物类型主要为Al_(2)O_(3)、TiN、Ti_(2)S_(3)、MnS,及其复合夹杂物,该计算结果与夹杂物分析结果相符。在铸坯厚度方向上,内弧近表面侧的夹杂物类型主要为TiN,Ti_(2)S_(3)和Al_(2)O_(3)+TiN复合夹杂物,且数量密度最大,这是由于内弧近表面侧铸坯冷却速度较快,这些夹杂物均质形核析出所致。铸坯宽度方向上,宽度1/2处夹杂物的主要类型为Ti_(2)S_(3),(Ti,Mn)S,TiN和TiN+(Ti,Mn)S,并且数量密度最大,这主要是因为S和N元素在铸坯宽度1/2更容易偏析富集所致。由于尺寸不小于5μm夹杂物的数量密度按照头坯、过渡坯、正常坯、尾坯依次减少,所以研究中铸坯洁净度较好顺序是尾坯>正常坯>过渡坯>头坯。这与开浇初期中间包流动状态不稳定、夹杂去除条件差、存在二次氧化,大包交换过程中的拉速变动、结晶器液面波动加大等因素有关。铸坯中存在较多大于50μm的球形和不规则形"Al_(2)O_(3)+气泡"气泡型夹杂,意味着更大尺寸的"Al_(2)O_(3)+气泡"气泡型夹杂发生概率较大,这容易造成热镀锌汽车外板表面线状缺陷的发生,因此应该更加严格地控制浸入式水口吹氩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厚度板坯连铸机 非稳态连铸坯 夹杂物分布 汽车外板 线状缺陷
原文传递
风口热障涂层长寿作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晓煜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8-20,41,共4页
分析了风口的导热特征、烧损机理和热障涂层对风口壁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了普通风口和应用新型风口的温度参数。计算结果说明:热障涂层具有保护风口、防止烧损的作用,即热障处理是提高风口使用寿命的有效途径。新型风口的试用表... 分析了风口的导热特征、烧损机理和热障涂层对风口壁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了普通风口和应用新型风口的温度参数。计算结果说明:热障涂层具有保护风口、防止烧损的作用,即热障处理是提高风口使用寿命的有效途径。新型风口的试用表明,热障涂层可减少风口处的热量损失,使得实际入炉的热风温度升高1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风口 风温 热障涂层
下载PDF
鞍钢气动挡渣技术的生产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德刚 温铁光 +3 位作者 赵雷 李广帮 黄玉平 《冶金信息导刊》 2006年第5期25-26,29,共3页
鞍钢第二炼钢厂为满足IF钢、管线钢、硅钢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的需要,2003年采用新型的气动挡渣系统用于生产,通过实践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下渣量≤5kg/t,实现设计功能,满足生产要求。
关键词 炼钢 转炉 气动挡渣
下载PDF
外加电场钢液无污染脱氧新方法 被引量:3
17
作者 贾吉祥 +3 位作者 赵刚 曹东 郭庆涛 朱晓雷 《炼钢》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50,共4页
采用一种新的钢渣间外加直流电场脱氧方法,在500 kg多功能试验炉上,通过在钢液与CaO-Al2O3-MgO渣系间施加稳定的直流电场,进行了钢液的无污染脱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2~5 V,10~20 A的外加直流电场下,30 min内可快速、有效地将钢液... 采用一种新的钢渣间外加直流电场脱氧方法,在500 kg多功能试验炉上,通过在钢液与CaO-Al2O3-MgO渣系间施加稳定的直流电场,进行了钢液的无污染脱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2~5 V,10~20 A的外加直流电场下,30 min内可快速、有效地将钢液中的溶解氧质量分数由初始的800×10-6脱除至40×10-6左右。采用此方法可对钢液进行深度、无污染脱氧,可为超纯净钢的开发开辟一种全新的工艺,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加电场 渣钢间 无污染 脱氧 纯净钢
原文传递
180t复吹转炉单渣法深脱磷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万雪峰 李德刚 +3 位作者 曹东 赵刚 贾吉祥 《鞍钢技术》 CAS 2011年第2期11-15,19,共6页
通过研究180 t复吹转炉单渣深脱磷工艺,确定实际铁水条件下吹炼制度、造渣制度、温度制度等影响转炉脱磷效果的关键控制参数,并通过优化出钢模式、采用低磷合金及顶渣改质等控制回磷措施,实现了复吹转炉单渣法出钢平均ω[P]为0.007 9%,... 通过研究180 t复吹转炉单渣深脱磷工艺,确定实际铁水条件下吹炼制度、造渣制度、温度制度等影响转炉脱磷效果的关键控制参数,并通过优化出钢模式、采用低磷合金及顶渣改质等控制回磷措施,实现了复吹转炉单渣法出钢平均ω[P]为0.007 9%,成品平均ω[P]为0.008 4%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吹转炉 脱磷工艺 单渣法
下载PDF
合金化Fe-Mo-Ni-Cu-C烧结硬化钢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贾吉祥 +3 位作者 李德刚 郭庆涛 倪翀奕 彭春霖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51-456,共6页
以Fe-Mo预合金粉为基粉,通过添加合金元素Ni、Cu,经820℃部分扩散制成Fe-Mo-Ni-Cu部分扩散合金粉,应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备了Fe-Mo-Ni-Cu-C烧结硬化钢,对该材料的组织结构和物理机械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烧结硬化钢材料在烧结后... 以Fe-Mo预合金粉为基粉,通过添加合金元素Ni、Cu,经820℃部分扩散制成Fe-Mo-Ni-Cu部分扩散合金粉,应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备了Fe-Mo-Ni-Cu-C烧结硬化钢,对该材料的组织结构和物理机械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烧结硬化钢材料在烧结后期于氢气保护下直接冷却,不需要单独淬火,随冷却速度不同,Fe-Mo-Ni-Cu-C烧结硬化钢的主要金相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珠光体和下贝氏体。合金元素Mo、Ni、Cu的加入改善了材料的组织,大幅度提高了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材料硬度:HRC 50,拉伸强度:σb936 MPa,冲击韧性:23.6 J/cm2,密度:7.23 g/c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化 预合金化 烧结硬化钢 淬火
下载PDF
气体增氮法冶炼钒氮微合金钢 被引量:3
20
作者 康伟 康磊 +1 位作者 赵坦 《鞍钢技术》 CAS 2014年第6期18-21,共4页
从理论上分析了钢液增氮的热力学、动力学影响因素,进行了BOF+RH双联吹氮冶炼钒氮钢试验。结果表明,转炉底吹、RH喷吹均能有效增加钢液氮含量。RH真空度两段式控制既能满足控氢要求又能实现钢液搬出时较高的氮含量。BOF+RH双联吹氮气工... 从理论上分析了钢液增氮的热力学、动力学影响因素,进行了BOF+RH双联吹氮冶炼钒氮钢试验。结果表明,转炉底吹、RH喷吹均能有效增加钢液氮含量。RH真空度两段式控制既能满足控氢要求又能实现钢液搬出时较高的氮含量。BOF+RH双联吹氮气工艺可以不加含氮合金冶炼钒氮微合金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氮钢 吹氮 真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