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nVEST模型的滇池流域生境质量评估 被引量:15
1
作者 珍梅 王烜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22年第2期42-52,共11页
生境质量评估是流域土地利用和综合管理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2000—2015年滇池流域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地类转移情况,运用InVEST模型生境质量模块对流域生境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2000—2005年由于城市... 生境质量评估是流域土地利用和综合管理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2000—2015年滇池流域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地类转移情况,运用InVEST模型生境质量模块对流域生境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2000—2005年由于城市发展重心转移,流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较低,流域内生境质量基本稳定、略有下降。2005年后,随着滇池流域开发利用强度重新增强,流域生境质量急剧退化,且随时间推移退化程度加剧,生境质量平均得分下降比例由2005—2010年下降5.00%增加到2010—2015年的5.56%。15年间,水域生境质量下降幅度最大,林地其次,草地较小。而水域和林地对维护流域生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故需要高度重视水域和林地生境质量的恢复。而2010—2015年,“四退三还一护”工程的实施使得林地面积有所恢复,部分区县的林地生境质量退化趋势得到缓解。建议昆明市政府应严控城乡居民用地及耕地的扩张速率,减少对自然生境的侵占,推进全流域生境质量的恢复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土地利用 InVEST模型 滇池流域
下载PDF
大清河-白洋淀流域生态功能评价及分区初探 被引量:7
2
作者 珍梅 杨薇 +2 位作者 蔡宴朋 王烜 熊文抒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流域生态环境进行功能分区是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使用InVEST模型,对大清河-白洋淀流域2010、2015及2018年的生境质量、碳储量及土壤侵蚀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0—2015年...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流域生态环境进行功能分区是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使用InVEST模型,对大清河-白洋淀流域2010、2015及2018年的生境质量、碳储量及土壤侵蚀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0—2015年流域生态环境相对稳定;2015—2018年生境质量提升,土壤侵蚀缓解,但碳储量有所下降;流域内72.91%的区域处于中度敏感状态,3.99%的区域处于高度敏感状态,生态功能现状不容乐观.在此基础上叠加分析各子功能评价地图,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一级功能区及7个二级功能区,旨在今后对各功能区采取针对性的利用和管理策略,以维持和改善生境质量,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评价 功能分区 InVEST模型 大清河-白洋淀流域
原文传递
水动力条件对浅水湖泊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余景芝 王烜 +3 位作者 蔡剑英 珍梅 李春晖 刘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219-4228,共10页
水动力条件是影响浅水湖泊沉积物氮磷释放过程的主要自然因素.研究水动力条件对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对于掌握浅水湖泊营养盐迁移转化规律、预测与防控内源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动力因子中,流速通过影响沉积物-水界面剪切应力改变... 水动力条件是影响浅水湖泊沉积物氮磷释放过程的主要自然因素.研究水动力条件对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对于掌握浅水湖泊营养盐迁移转化规律、预测与防控内源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动力因子中,流速通过影响沉积物-水界面剪切应力改变界面氮磷的交换通量;水位和水体扰动均会影响表层沉积物理化特征、沉积物-水界面氧化还原反应过程,通过多种效应耦合共同对氮磷释放产生影响.本文综述了流速、水位、水体扰动等主要水动力因子对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氮磷释放的影响机制研究并提出展望:多种水动力因子耦合作用对氮磷释放的影响机理、基于多时空尺度构建原位监测-耦合模拟研究体系、内源氮磷释放之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还有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条件 浅水湖泊 沉积物 氮磷释放 内源污染防治
下载PDF
半干旱区湿地地下水埋深对芦苇SPAC系统水分运移耗散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云龙 王烜 +4 位作者 刘丹 珍梅 刘强 李春晖 蔡宴朋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13,共7页
准确把握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简称“SPAC”)中水分的运输和耗散规律是区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重要前提。以白洋淀湿地为研究区,结合现场实测和模型模拟方法,探讨台田地下水埋深变化对芦苇SPAC系统中的水分运移耗散影响。结果表明:1)随... 准确把握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简称“SPAC”)中水分的运输和耗散规律是区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重要前提。以白洋淀湿地为研究区,结合现场实测和模型模拟方法,探讨台田地下水埋深变化对芦苇SPAC系统中的水分运移耗散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芦苇蒸散发(ETa)开始下降,ETa下降的地下水埋深阈值在100 cm左右;随着地下水埋深的降低,生长季0~120 cm土壤剖面由水分亏损转为盈余,亏盈转换的地下水埋深阈值在60 cm左右,并且亏损量与地下水埋深呈正相关。2)相同的地下水埋深变化对不同月的土壤水分储量、蒸散发的影响程度均存在差异,其中6月影响程度最高。在对白洋淀进行生态补水时,应避免在汛期前的春季进行大量的生态补水,可以优先考虑在生长末期的秋冬季来进行生态补水。3)综合考虑植被生长需求和生态节水,白洋淀芦苇最优的地下水埋深区间在110~150 cm,此时生长季内芦苇蒸散发具有10%~20%的节水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埋深 SPAC系统 芦苇 水分运移 白洋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