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学术阅读现状分析及实践策略
1
作者 庞云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47-149,158,共4页
学术阅读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大学生学术阅读的现状来看,多数学生对学术阅读认知不清,专业学习仍停留在普通阅读阶段。由于缺乏学术阅读课程指导,学术阅读的内在驱动力不足。高校需要营造学术阅读文化,培养学术... 学术阅读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大学生学术阅读的现状来看,多数学生对学术阅读认知不清,专业学习仍停留在普通阅读阶段。由于缺乏学术阅读课程指导,学术阅读的内在驱动力不足。高校需要营造学术阅读文化,培养学术阅读意识;设置学术阅读课程,强化学术阅读指导;完善学术阅读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为大学生学术阅读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学术阅读 阅读指导 实践策略
下载PDF
“背离”与“回归”:解困新疆汉语教学 被引量:2
2
作者 庞云 《中国民族教育》 2012年第2期24-27,共4页
自2011年起.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以下简称MHK)逐步在新疆推行。推行MHK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有助于引导汉语教学向应用型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学习汉语不能脱离汉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世界,... 自2011年起.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以下简称MHK)逐步在新疆推行。推行MHK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有助于引导汉语教学向应用型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学习汉语不能脱离汉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世界,汉语教学不仅要研究语音、语义、词汇、句子等语言本身。还要研究汉语的文化世界、学生的生活世界。脱离文化的汉语教学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看到汉语教学的问题表象.理解不到深层,也就找不到解困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教学 “回归” 新疆 解困 少数民族学生 背离 文化世界 等级考试
原文传递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心理调节机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庞云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0年第12期95-97,共3页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知识",学习语言离不开对语言所形成的基础——"文化"的学习。民族文化的差别导致语言学习上心理认同的差异性,因此,调节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心理机制,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关...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知识",学习语言离不开对语言所形成的基础——"文化"的学习。民族文化的差别导致语言学习上心理认同的差异性,因此,调节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心理机制,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学生 学习汉语 心理调节机制
下载PDF
一半是真 一半是梦——《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之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庞云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93-95,共3页
沈从文和托马斯·哈代虽身处中、英两国不同的文化环境,他们的创作却有着某些精神上的相似性。《边城》和《德伯家的苔丝》都带着浓浓的乡土精神和悲剧性特色。在环境与人的关系、对"死亡"的描写、绝望与希望三个角度,两... 沈从文和托马斯·哈代虽身处中、英两国不同的文化环境,他们的创作却有着某些精神上的相似性。《边城》和《德伯家的苔丝》都带着浓浓的乡土精神和悲剧性特色。在环境与人的关系、对"死亡"的描写、绝望与希望三个角度,两部作品的悲剧性呈现出不同面貌,从而凸现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城 德伯家的苔丝 悲剧性 乡土精神 民族文化
下载PDF
社会语言学视域下预科汉语教学的“三维目标” 被引量:1
5
作者 庞云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63-66,共4页
语言教学的目标规定了语言教学的内容体系和价值取向。目前预科汉语教学目标的唯"工具性"取向较为严重,致使学生学习的汉语脱离他们的现实生活。笔者以社会语言学为视角,探讨预科汉语教学"知识人"、"文化人&qu... 语言教学的目标规定了语言教学的内容体系和价值取向。目前预科汉语教学目标的唯"工具性"取向较为严重,致使学生学习的汉语脱离他们的现实生活。笔者以社会语言学为视角,探讨预科汉语教学"知识人"、"文化人"和"生活人"的"三维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以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化的现实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语言学 汉语教学 三维目标
下载PDF
从“诗形”到“诗质”:1940年代穆旦诗学经验的形成
6
作者 庞云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7期31-36,共6页
新诗的发生及身份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研究者大都致力于在与古典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的区分中确认新诗的特质和地位。关于现代诗歌经验的形成问题并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全面抗战的历史境遇使得穆旦在个人写作自由与现实关切中不断探索... 新诗的发生及身份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研究者大都致力于在与古典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的区分中确认新诗的特质和地位。关于现代诗歌经验的形成问题并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全面抗战的历史境遇使得穆旦在个人写作自由与现实关切中不断探索诗歌的可能性表达,锤炼了新诗语言的质感。考察1940年代穆旦新诗经验的生成,是对新诗自身传统的探索,对当下诗歌写作如何实现"在地性"应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0年代 穆旦 新诗 经验
下载PDF
发展性评价视域下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模式的变革
7
作者 庞云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3年第10期4-6,共3页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决定了教育的发展阈限,影响着教育者价值判断和教育观念的选择,也制约着教育模式的变革方向。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目前预科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以标准化考试为主,...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决定了教育的发展阈限,影响着教育者价值判断和教育观念的选择,也制约着教育模式的变革方向。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目前预科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以标准化考试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水平的考量,但是很难观测到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预科教育 教育模式 变革方向 发展性评价 标准化考试 少数民族大学生 视域 教育主管部门
下载PDF
从“语言”到“言语”——预科汉语课堂教学的可为空间
8
作者 庞云 《黑河学刊》 2015年第6期81-82 85,85,共3页
分析"语言"和"言语"在汉语教学层面上的关系,重构预科汉语课堂教学知识人、文化人、社会人的"三维目标",充分利用预科汉语课堂教学的话语空间、互动空间和发展空间,有助于抓住语言习得的"实践性&qu... 分析"语言"和"言语"在汉语教学层面上的关系,重构预科汉语课堂教学知识人、文化人、社会人的"三维目标",充分利用预科汉语课堂教学的话语空间、互动空间和发展空间,有助于抓住语言习得的"实践性"本质,进而提高预科汉语课堂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言语 课堂教学 可为空间
下载PDF
“代际写作”及其问题——“代际”何以成为文学问题?
9
作者 庞云 《芒种》 2017年第10期123-128,共6页
“代际”(Generations)也称“世代”,最初是社会学用语。为了分析某一社会群体成员的影响力,“社会学家称这些世代群体为‘年龄同期群’,它是指仅仅因为出生在差不多同一时代而具有相近年龄并因之而具有类似经历的一群人”。
关键词 代际 学问 为文 写作 社会学家 群体成员 影响力 世代
原文传递
浅析教育评价与生活的背离
10
作者 庞云 陈举 《科教文汇》 2009年第18期7-7,286,共2页
评价是种导向,引导着教育前进的方向。现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之下,教育的终极意义应该是为人的生活服务和实现人的幸福,而现实的教育却脱离了这个主题,与生活相背离,所以教育评价要向生活回归。
关键词 教育评价 学生 生活回归
下载PDF
增值评价:提高预科汉语教学质量的着力点
11
作者 庞云 《中国民族教育》 2013年第12期18-20,共3页
探索在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中引入“增值评价”理念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汉语基础建立零起点“输入”值,将预科阶段结束后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实际水平作为“输出”值,把“输出”与“输入”二者之间的“差值”作为预科汉语教学质... 探索在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中引入“增值评价”理念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汉语基础建立零起点“输入”值,将预科阶段结束后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实际水平作为“输出”值,把“输出”与“输入”二者之间的“差值”作为预科汉语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关注学生的初始水平,进而为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找到“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科汉语教学 教学质量评价 少数民族大学生 少数民族学生 汉语基础 汉语水平 零起点 输入
原文传递
一场远方的飘渺的梦——穆旦诗歌流浪精神探源
12
作者 庞云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9年第7期128-130,共3页
流浪是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行为之一。这种行为在文学中备受青睐,成为文学史上重要的母题。在流浪者跋涉的脚步中,不仅背负着时代的烙印,而且最为令人惊叹的是那一步一步中丈量出来的强烈的追寻精神。穆旦的诗歌中始终饱含着一种对精... 流浪是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行为之一。这种行为在文学中备受青睐,成为文学史上重要的母题。在流浪者跋涉的脚步中,不仅背负着时代的烙印,而且最为令人惊叹的是那一步一步中丈量出来的强烈的追寻精神。穆旦的诗歌中始终饱含着一种对精神流浪的执着。这种执着使人震撼,在现实生存与个人精神的双重困惑下,又受“哈姆雷特情结”东移的影响,穆旦选择了精神流浪,以追寻生命继续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旦诗歌 流浪精神 追寻
下载PDF
张承志西域古道考及相关考释 被引量:1
13
作者 庞云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97,共9页
1975年,张承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组工作。1976年,张承志随考古组赴新疆伊犁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并对新疆的地理山河发生兴趣。进入80年代他先后踏查了他地道和阿尔泰山古道。西域古道考察经历不仅使张... 1975年,张承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组工作。1976年,张承志随考古组赴新疆伊犁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并对新疆的地理山河发生兴趣。进入80年代他先后踏查了他地道和阿尔泰山古道。西域古道考察经历不仅使张承志的身份意识发生了变化,也为他积累了文学经验。张承志后来以作家身份为人所知,而他早期的考古经历始终不得关注。对张承志西域考察经历的考释,有助于深入了解20世纪80年代初期张承志的考古体验与文学经验之间的关系,为全面理解张承志其人其文提供一个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西域 古道 《大坂》 《北方的河》
下载PDF
抗战地理空间与穆旦诗风流变 被引量:1
14
作者 庞云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9年第4期113-127,共15页
1937—1945年的日军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的生存境遇陷入了战争状态,在民族救亡与政治势力的复杂关系中,中国国土被分割为四大区域。中国现代文学史通常将20世纪40年代的文学思潮相应地设为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上海孤岛文学与... 1937—1945年的日军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的生存境遇陷入了战争状态,在民族救亡与政治势力的复杂关系中,中国国土被分割为四大区域。中国现代文学史通常将20世纪40年代的文学思潮相应地设为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上海孤岛文学与沦陷区文学四个独立的文学地理空间。其实,由于抗战局势的急剧变化,四个区域的地理范围也一直处于变动中。1937年9月22—23日,《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与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相继发表,"宣布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成立"①,标志着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真正实现。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也促使许多作家离开了原先居住和熟悉的大城市,纷纷走向内陆城镇或乡村,或参战,或做战后服务。不管作家是被动流徙,还是自觉投入抗日热潮,他们写作的地理空间随着战争局势的演变而不断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人山 三千里 乡土意象 抗日战争胜利 地理空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